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雲上思韋伯

2020-12-15 騰訊網

2020北京書市——北京書店之夜

時間:6月12日(周五)18:00-24:00

地點:看點直播

嘉賓:敬一丹(主持人)、徐則臣(作家)、祝勇(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作家)、曹文(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集團首席學術官)等

2020北京書市首次創新開展的「書店之夜直播活動」,多家書店將參與直播,邀請嘉賓直播帶貨,分享自己的閱讀。

馮肯斯坦論適應原則與神學的世俗化:從《神學與科學的想像》到「荊棘中的猶太歷史」

時間:6月12日(周五)19:00-21:00

地點:騰訊會有(ID:719245752)

主講人:毛竹(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輯)

「西方哲學與文化」系列講座第三講。在學術代表作《神學與科學的想像》中,馮肯斯坦借用韋伯「世界的祛魅」來表述全書的背景。不同於通常學者將現代世界的科學和哲學的產生歸因於17世紀近代哲學去除神學化的努力,馮肯斯坦將神學世俗化的過程追溯到了古希臘哲學與希伯萊律法傳統,並澄清了中世紀經院哲學在某些關鍵的問題與主題上對兩希傳統的反抗與改造,對此進程,馮肯斯坦以「適應原則」和「世俗神學」作為他論證的核心術語。本次講座從貫穿馮肯斯坦早期和晚期學術生涯的基本問題入手,探討貫穿在《神學與科學的想像》背後的學術關切,以及馮肯斯坦從《神學與科學的想像》到寫作《猶太歷史的感知》和「荊棘中的猶太歷史」的思想進程。

新人想入哲學坑,該用什麼姿勢?

時間:6月12日(周五)19:00

地點:嗶哩嗶哩、喜馬拉雅、阿基米德等

主講人:徐英瑾(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想要入坑哲學,該用怎樣的姿勢呢?本期陸家嘴讀書會,我們邀請到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徐英瑾,為哲學門外漢們帶來哲學入門的路徑。

當人工智慧遇見中西哲學

時間:6月12日(周五)19:00

地點:新京報·文化客廳線上微信群

嘉賓: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宋冰(博古睿研究院副院長)

如今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自信,然而,在自得其樂和自信自滿中,人們將很難認識到自己的有限性,很難會去渴望一種標識出人的有限性的超越性存在。我們也許需要回到最初創造精神文明的人、回到最初那些系統地對人進行反省和思考的人那裡,來重新思考人的本性和命運,思考人類及其文明的長久存續之道。新京報·文化客廳第41期,我們聯合中信出版集團,邀請到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博古睿研究院副院長宋冰,與大家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文明的衝撞。

和@老陶在路上一起讀經典:文景 x湖北新華書店文學專場

時間:6月12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淘寶/天貓·「湖北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直播間

嘉賓:陶躍慶(製作人、評論員)、文景文學編輯部

好的文學不止會觸動情緒,更能撫慰心靈。6月12日晚,世紀文景文學專場精心挑選16部作品,從超級暢銷書到不能錯過的小眾好書,從大獎作家到極具潛力的年輕寫作者,探尋藏在虛構文學裡的治癒力量。凱魯亞克代表作《在路上》首個完整中文版譯者、大V@老陶在路上也將做客直播間,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這本曾經影響了包括鮑勃·迪倫在內無數年輕人的世紀經典。疫情期間,陶老師也藉助社交媒體結識並幫助了許多生活在湖北的朋友,儘管彼此素未謀面,但他們的許多故事都令他印象深刻。陶老師也將在直播間與大家分享這段難忘的經歷。

屏幕上的生活: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將生活困在屏幕上的?

時間:6月12日(周五)19:30-21:00

地點:ZOOM會議

主講人:Francesco Casetti(耶魯大學人文與電影、媒體研究教授)

自19世紀下半葉作為光學設備問世以來,屏幕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當下這場疫情更讓我們清晰地意識到,它已極大地佔據了我們的生活。藉助屏幕,我們能夠與他人溝通,檢索所需數據,創建在真實世界中逐漸丟失的社交環境。當我們將以往的活動放置於屏幕之上時,我們也在改變著自己的習慣和期望。屏幕上的生活反映出我們在行為和心態上發生的變化。6月12日,耶魯大學人文與電影、媒體研究教授Francesco Casetti將就當下的變化展開研討,還會帶領我們回顧屏幕上的生活這段長長的歷史。

我在的地方就是書房——音樂劇譯製人程何線上直播分享會

時間:6月12日(周五)19:30-20:30

地點:新浪微博@建投書局

主講人:程何(音樂劇譯製人)

閱讀到底有著怎樣的美好和樂趣,讓她一提到書眼中就充滿光彩?閱讀給了她怎樣的精神能量,又怎樣影響了她現在譯配工作?為什麼說「沒有書就不能活」?曾遇到過哪些與書有關的難忘故事?什麼才是好的閱讀?如今,我們需要怎樣的閱讀?作為2020北京書市分會場,6月12日晚,我們將邀請紀錄片《書房裡的世界觀》第五集的嘉賓程何,作客建投書局的「書店之夜」直播間,分享她的閱讀世界。

世紀的哭泣:愛滋病的故事

時間:6月12日(周五)20:30-22:00

地點:思南書局線上活動群

主講人:傅潔瑩(譯者)

1981年,蘭迪·希爾茨成為首位全職報導愛滋病的美國記者。他通過廣泛而全面的新聞調查,寫成了《世紀的哭泣》一書,詳細地講述了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和AIDS(獲得性免疫症候群)在美國從發現到擴散的故事。本周五晚,我們請來《世紀的哭泣》譯者傅潔瑩,與大家交流她在翻譯過程中的一些經歷、經驗和感想,從而更好地理解這個關於愛滋病的故事。

撩開宮廷華貴生活的輕紗——領讀《正倉院》

時間:6月12日(周五)20:00

地點:「同光行動|青苑書店」微信群

主講人:韓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正倉院是海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機構。繼傅芸子先生《正倉院考古記》之後,韓昇教授所作《正倉院》乃幾十年來對於正倉院文物介紹最為全面系統的漢文讀物。6月12日晚,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昇老師將為各位讀者帶來「撩開宮廷華貴生活的輕紗——領讀《正倉院》」的主題講座,期望將正倉院文物背後的隋唐中原文化、中日文化交流以及文物本身所蘊含信息知識介紹給對歷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家》裡《家》外——談巴金的《家》

時間:6月13日(周六)14:00

地點:人民直播、快手、嗶哩嗶哩等

主講人: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

人民文學社的「現代文學名家名作系列講座」,本期邀請周立民為大家分享巴金的《家》,帶領讀者一起走近大師。

從吳湖帆、陸儼少看大師的學古之路

時間:6月13日(周六)14:00-15:30

地點:朵雲書院·雲間讀書會微信群

主講人:甦醒(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輯)

「書稱晉唐,畫論宋元」。明清乃至近現代的山水畫大家無不沿著宋元的傳統,結合自身稟賦發展出富有個性的畫法。大師們吸收了哪些古法,又開創出哪些新意?本周六下午,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輯甦醒,將以吳湖帆、陸儼少兩位國畫大師為例,帶領大家探尋大師的學古之路,並揭開古書畫鑑定的神秘面紗。

婚姻中的怕與愛——從義大利暢銷小說《鞋帶》說起

時間:6月13日(周六)14:00-15:30

地點:上海圖書館線上人文社科群

嘉賓:走走(作家)、黑傘(書評人)

在小說《鞋帶》中,義大利作家多梅尼科·斯塔爾塔內的筆觸,精準、冷酷、鋒利,像一把尖刀,戳穿包裹著婚姻生活的粉紅色面紗,把婚姻裡夫妻雙方的內心活動把握得十分通透。本周六下午,我們邀請作家走走、書評人黑傘來到直播間,兩位女性嘉賓將為我們分享婚姻中的怕與愛。

生活書店與近代文化

時間:6月13日(周六)15:00-16:00

地點:中華書局的直播間

主講人:陳揮(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生活書店,1932年7月成立於《生活》周刊社基礎之上,對內稱「生活出版合作社」,對外稱「生活書店」。在一百年前的時代風潮中,出版業因為對教育文化獨有的承載和推動作用,備受關注,而生活書店因以「合作社」形式為運營管理模式,頗為引人注目,是近代文化的發展中的一顆明星。

陳年喜《炸裂志》

時間:6月13日(周六)19:00-20:30

地點:嗶哩嗶哩·編輯渡邊

主講人:陳年喜(詩人)

陳年喜去年出版了詩集《炸裂志》,前不久被確診「塵肺病」。編輯渡邊與幾個朋友策劃了這場線上直播會,邀請陳年喜與大家聊聊他的生活。

文藝復興再認識:《劍橋文藝復興哲學史》讀書分享會

時間:6月13日(周六)19:30-21:30

地點:騰訊會議(ID:586246699)、嗶哩嗶哩·文藝復興再認識

嘉賓:徐衛翔(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韓潮(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劉訓練(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梁中和(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朱振宇(浙江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吳功青(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

近十年來,文藝復興與近代哲學研究在國內廣泛興起。本周六晚,我們邀請《劍橋文藝復興哲學史》譯者徐衛翔,及幾位嘉賓一起,線上共讀這本書,再次認識文藝復興。

愛的階梯——柏拉圖的《會飲篇》

時間:6月13日(周六)19:30-21:00

地點:ZOOM會議

主講人:陳斯一(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古希臘人是一個充滿愛欲的民族。而柏拉圖的《會飲篇》是關於愛欲的對話,也是古希臘哲學對於愛欲的最全面和最深刻的闡發。本次講座將帶領大家步入柏拉圖的愛欲世界,領略古希臘人因愛欲獲得的高貴和為愛欲付出的代價。

雲上思韋伯——馬克斯·韋伯百年忌辰網絡紀念論壇

時間:6月14日(周日)9:00-11:00、21:00-23:00

地點:學術志

嘉賓:李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閻克文(浙江大學兼任教授)、徐曉宏(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趙鼎新(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終身教授、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等

馬克斯·韋伯是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史等現代社會科學多個分支的奠基人或重要理論來源之一。此逢馬克斯·韋伯百年忌辰,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誠邀國內外知名學人與新秀,雲上共思韋伯。在此過程中,我們將思考與討論:如何理解韋伯的學術脈絡與時代背景之間的關係?如何賡續韋伯的思想精神與現實關懷?又如何發掘韋伯曾經被遮蔽的面象,重新審視其內在張力,以開出面向未來的新路?以此與全球知識群體和每一個關心人類命運的個體共勉。

從韋伯的學術與政治理想談起——百年之後重讀韋伯

時間:6月14日(周日)19:00-20:00

地點:文景社科群、社會學吧、社會學會社等

主講人:閻克文(浙江大學兼任教授、馬克斯·韋伯翻譯與研究中心主任)

2020年6月14日,適逢韋伯逝世100周年。本次活動我們有幸邀請到了浙江大學兼任教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譯者閻克文老師,帶領大家理解韋伯及其思想,理解他的學術與政治理想,理解韋伯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在閱讀和寫作中擺脫職場倦怠期

時間:6月16日(周二)19:30-20:30

地點:尋麓書館·傳燈人微信群

主講人:維舟(作家、書評人)

為了尋找失落的內心歸屬,有的人過上了一種「雙重生活」——職業以外,選擇閱讀和寫作,在喧囂中將時間交付於書本,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生活。比起娛樂休閒,這種方式更能讓人靜下來,不易厭倦,甚至能幫助人體驗到更完整的自我。書齋生活不單純是對工作領域的逃避,而是對文化根脈的延續和創造,以反思性視角,重新拾綴自我。本期傳燈人活動,我們邀請到了作家、書評人維舟,他將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分享如何在事業之外,把閱讀和寫作融入自己的生活。

跨文化的概念史研究

時間:6月18日(周四)19:00

地點:騰訊會議(ID:990858099)

主講人:孫江(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和歷史學院教授)

概念史(Begriffsgeschichte)業已成為近年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歷史性基礎概念既是歷史轉折的標誌,也是影響歷史進程的要素」。德國概念史大家科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的這句話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作為國內較早推動概念史研究的一位學者,主講人將首先回顧概念史研究的緣起,將概念史方法置於1980年代興起的「語言學的轉向」中加以省思,指出概念史研究可以避免人文社會科學陷入無謂的形上學之糾纏。繼而,主講人將考察概念史研究中的若干「命題」——「概念即歷史」、「四化標準」和「鞍型期」等,探討其中所存在的疑義。最後,主講人將展望概念史方法在中國研究中運用的可能性,提出了研究中國現代政治-社會基礎概念的「四化標準」:標準化、通俗化、政治化、衍生化。

附:線下活動預告

北京|讀書沙龍:雅恩·克諾普夫《貝託爾特·布萊希特:昏暗時代的生活藝術》

時間:6月13日(周六)14:00-15:30

地點: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創意廣場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

嘉賓:黃河清(首都師範大學德語系講師)、趙志勇(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教授)

2018年,雅恩·克諾普夫的《貝託爾特·布萊希特:昏暗時代的生活藝術》中文版在歌德學院(中國)的翻譯資助項目支持下,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索·恩)出版。在本次讀書沙龍中,我們將邀請戲劇專家趙志勇教授和該書譯者黃河清與觀眾展開對話交流。

上海|高明詩歌朗讀交流會

時間:6月13日(周六)16:30-18: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431號法國駐上海總領事官邸

主講人:高明(詩人)

作為人類彼此對話的一個窗口,詩歌關乎人類文明的狀態和人性、精神世界的建構,也讓不同認知和觀點的人們因此相遇。6月13日,我們將邀請法國詩人高明,與詩人、藝術評論及策展人朱朱,詩人、譯者樹才以及公眾走進法國駐上海總領事官邸花園。詩人高明,傳承了法國外交官借外交徜徉世界,用詩歌探索語言的特質。現任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與科學事務公使銜參贊的高明曾出版過4部詩集,其作品《鳥姑娘的飛翔》(Le Vol des oiseaux filles)於2020年獲得「馬克斯·雅各布獎」。承蒙法國詩歌專家樹才的翻譯,中國公眾此次得以首度發現並聆聽高明詩歌的中文版本。

上海|用好自然圖書 開啟自然智能

時間:6月14日(周日)10:00-11:30

地點:虹口區天寶路879號因為咖啡Eventus

嘉賓:李玉婷(圖書編輯)、蘇俊華(公益人)

怎樣挑選優秀的自然圖書?如何將自然閱讀與自然觀察結合?本周日,兩位嘉賓將為我們介紹自然圖書的選擇之道,讓我們在閱讀與行走中提升感知力與探索力。

相關焦點

  • 線上讀書會|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雲上思韋伯
    雲上思韋伯——馬克斯·韋伯百年忌辰網絡紀念論壇時間:6月14日(周日)9:00-11:00、21:00-23:00地點:學術志嘉賓:此逢馬克斯·韋伯百年忌辰,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誠邀國內外知名學人與新秀,雲上共思韋伯。在此過程中,我們將思考與討論:如何理解韋伯的學術脈絡與時代背景之間的關係?如何賡續韋伯的思想精神與現實關懷?又如何發掘韋伯曾經被遮蔽的面象,重新審視其內在張力,以開出面向未來的新路?以此與全球知識群體和每一個關心人類命運的個體共勉。
  • 雲上思韋伯 | 馬克斯 · 韋伯逝世100周年網絡紀念論壇紀要
    2020年6月14日韋伯逝世100周年紀念日當天,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邀請海內外數位知名學人與學術新秀,通過「學術志」等線上直播平臺,雲上共思韋伯。書評人、梅園經典共讀小組創始人許金晶全程聆聽了論壇上午場,並與主講人進行了互動。本文是許金晶從讀者的角度,對本場雲論壇(上午場)所作紀要,未經講演人審閱。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韋伯?
  • 雲上思韋伯|當下知識生產與韋伯思想的張力
    馬克斯·韋伯是偉大的社會學家、政治學家、法學家、歷史學家,他是西方社會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對中國社會學的發展也有深刻的影響。100年前,韋伯因為感染了當時的西班牙大流感,於1920年6月14日逝世於德國慕尼黑。
  • 在新的焦慮時代回望韋伯丨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紀念
    馬克斯·韋伯(1864~1920)100年前的今天,馬克斯·韋伯逝世。在過去一個世紀裡,這位被譽為現代最具影響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社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的德國著名學者激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也引起了廣泛的學術爭論。
  • | 馬克思·韋伯逝世100周年
    今天(6月14日)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韋伯一生基本默默無聞,但其後他的名聲呈幾何級數增長:他開創了一些重要思想,對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和未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他認為新教使得資本主義得以發生。與卡爾·馬克思截然不同的是,馬克思提出了資本主義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科技創造了新的資本主義社會系統。
  • 韋伯逝世100年|鬱喆雋:心志倫理與社交媒體時代
    今年恰逢德國著名思想家馬克斯·韋伯(1864-1920)逝世一百周年。在這樣一個不確定的時代,我們甚至無法簡單地要求「以史為鑑」,但是依然抑制不住會問:假設韋伯活到今天,他會對這個世界說什麼?馬克斯·韋伯馬克斯·韋伯在1918年10月10日的一封信中寫道:「我的內在天職是學術勞動和教學,而這個民族現在並不需要。」
  • 馬克斯·韋伯逝世百年:他仍是我們的同時代人
    「我們這個時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終極而最崇高的價值,已自公共領域隱沒」,在震撼又發人深省的語詞中,韋伯給滿心期待的聽眾澆上了一盆冷水,他用克制卻不乏悲觀的語氣揭示了現代世界最深刻的困境。韋伯逝世百年後的今天,他的時代診斷仍然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 馬克斯·韋伯逝世百年:為什麼儒家文化不利於產生資本主義?
    今天(6月14日)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韋伯一生基本默默無聞,但其後他的名聲呈幾何級數增長:他開創了一些重要思想,對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和未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他認為新教使得資本主義得以發生。
  • 韋伯百年誕辰|閻克文:學者的研究與經驗現實應保持距離
    > 來源:澎湃新聞 馬克斯·韋伯是偉大的社會學家、政治學家、法學家、歷史學家,他是西方社會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對中國社會學的發展也有深刻的影響。
  • 周雪光:在中國場景下閱讀韋伯為何艱澀難懂?|韋伯逝世一百周年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德國頭號公共知識分子」馬克斯·韋伯的代表作品,首次發表於1904-1906年,一經問世便立刻引起讀者的巨大興趣,其影響超出了歷史領域,也使刊載它的《檔案》雜誌的銷量成倍激增,至今被公認為經典名著。在這本書中,韋伯闡明了他的重要觀點:新教信仰塑造了人們的倫理規範,沉澱為歐洲社會特有的文化特質和生活方式,成為理性資本主義精神,推動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 李猛:馬克斯·韋伯思想是時代的「黑暗之心」| 韋伯逝世一百周年
    馬克斯·韋伯,攝影於1918年不過,韋伯揭示的科學——尤其是社會科學——的局限,往往被韋伯的批評者視為其社會學事業的根本缺陷或「錯誤」,是韋伯自身的失敗馬克斯·韋伯《政治作為一種職業》德文版第二版封面對於現代政治的發展至關重要的是,「與受過專業訓練的官員群體崛起的同時,也出現了『領導性政治家』的發展」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一百年後,在疫情在全球仍舊蔓延的此刻,一群學者相約雲端,於線上開展對馬克斯·韋伯的紀念。馬克斯·韋伯馬克斯·韋伯,不管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學者、學生,還是廣大讀者,對這個名字都再熟悉不過。2020年6月14日,恰逢馬克斯·韋伯百年忌辰,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與浙江大學社會學系邀請國內外知名學人與新秀,包括李猛(北京大學)、閻克文(浙江大學)、渠敬東(北京大學)、田耕(北京大學)、馮仕政(中國人民大學)、酈菁(浙江大學)、徐曉宏(密西根大學)、董一格(普及海灣大學)、周雪光(史丹福大學)、張楊(美利堅大學)、周陸洋(布朗大學)和趙鼎新(芝加哥大學
  • 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他是一座繞不過去的現代性界碑
    今天是德國著名學者馬克斯 · 韋伯(Max Weber)逝世100周年紀念日。作為凡人的韋伯,早已經隨著他的祖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煙消雲散了;而作為學者和思想家的韋伯,屢屢面對這樣的命運——每當有人宣稱,韋伯的理論是錯誤的或是過時的時候,他就又一次獲得了「新生」。每一代人都感覺自己站在歷史的門檻上。一百年之後,「我們」似乎還沒有跨過馬克斯 · 韋伯所描述的那道門檻,一切反而顯得更為險峻和複雜了。
  • 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丨專訪蘇國勳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儒教與道教》的翻譯和出版,讓韋伯持續地激發著中國學者的思考和激辯。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新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韋伯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國勳。《永遠的現代人——紀念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專題封面。
  • 李猛丨韋伯思想是時代的「黑暗之心」(紀念韋伯逝世一百周年)
    馬克斯·韋伯,攝影於1918年不過,韋伯揭示的科學——尤其是社會科學——的局限,往往被韋伯的批評者視為其社會學事業的根本缺陷或「錯誤」,是韋伯自身的失敗。政治哲學家沃格林就指出,韋伯倡導的「價值中立科學」(value-free science),因為欠缺真正的秩序原理,只能將政治行動奠基在理性無法把握的決斷上。
  • 青年馬克斯·韋伯和他的時代
    在韋伯逝世100周年之際,我們選發德國學者沃爾夫岡·蒙森所撰《馬克斯·韋伯與德國政治,1890—1920》一書部分內容,以為紀念。馬克斯·韋伯深為他那個時代的政治問題所吸引。他的許多同時代人都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實際的政治家,他本人也曾有此期待。
  • 韋伯與學術人:現實關懷,立身何處?
    撰文|羅東韋伯逝世百年後的今天,當代人的種種困擾仍未逃出韋伯思索的範疇。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價值中立」約束著作為學術人的研究者,成為判斷研究者是否審慎、是否職業的一種標準。在知識生產不斷理性化甚至變成流水線的今天,它與「價值判斷」仍然會是張力關係。
  • 韋伯的「天職」觀:我們為何而工作?
    撰文|鬱喆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韋伯逝世百年後的今天,當代人的種種困擾仍未逃出韋伯思索的範疇。「……他再次表明了是什麼東西讓他痛苦不堪……領著一份薪水,可是在能夠預見的未來卻一事無成,……對於我們來說……只有承擔一項天職的人才是個完整的人。」
  • 著名社會學家、韋伯研究領域專家蘇國勳逝世,享年79歲
    新京報:中國學人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和了解馬克斯·韋伯的?蘇國勳:中國人最早接觸韋伯思想可追溯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馬克斯·韋伯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文世界,是1936年鄭太樸先生從德文翻譯的《社會經濟史》。這本書是韋伯晚年在慕尼黑大學的講課筆記,由學生們整理而成。
  • 【重磅】馬克斯·韋伯作品集
    豆瓣:分 (2021年2月出版)關於作者:馬克斯·韋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