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百年誕辰|閻克文:學者的研究與經驗現實應保持距離

2020-12-11 澎湃新聞

韋伯百年誕辰|閻克文:學者的研究與經驗現實應保持距離

澎湃新聞記者 王芊霓 實習生 馮仕亮

2020-06-16 11:37 來源:澎湃新聞

馬克斯·韋伯是偉大的社會學家、政治學家、法學家、歷史學家,他是西方社會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對中國社會學的發展也有深刻的影響。100年前,韋伯因為感染了當時的西班牙大流感,於1920年6月14日逝世於德國慕尼黑。100年後,在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之際,6月14日,在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組織下,十幾位身在中國或美國的社會學者在網絡相聚,他們或從事過韋伯著作的學術翻譯,或開展過韋伯的理論和經驗研究,在這場「雲上思韋伯」的網絡紀念論壇上,他們分別探討了韋伯的學術貢獻和影響。

我們整理了參與這次講座學者的部分觀點和內容,以饗讀者。

馬克斯·韋伯

渠敬東:學者的行動生活才是靈感之源

渠敬東(北京大學)提出,韋伯能給今天的學者的啟發是,面對我們的時代命運,我們既要有思考,也要有行動。韋伯曾提到,100年前德國大學面對的一個美國化的處境,那與德國大學歷史上的傳統氣氛是不一致的。整個學術體制的國家化也使得當時的學者越來越喪失了來自於學術內在的靈魂。正如韋伯所預言的,這在二戰以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成為了整個全球學術的一個基本形態。韋伯當時提到,學者並不只是沉思生活,當他們公開演講和發表,就已經成為了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在韋伯看來,包括政治的行動生活是宗教倫理和現代生活最重要的面向。如果我們始終是用理性化的方式來經營學術,並不一定能獲得靈感,行動生活才是真正靈感的源泉。

馮仕政:韋伯的藥方是悲觀的

馮仕政(中國人民大學)將韋伯的氣質概括為「三悲」——悲情、悲劇、悲憫。他認為韋伯的歷史觀具有強烈的悲劇色彩,覺得人類的歷史最終會走上一條歸路。此外,韋伯對人生對眾生也有一種悲憫的情懷。馮老師認為韋伯具有「三悲」氣質的原因是,他對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內在張力有很清醒的認識。馬克思和韋伯他們關於當時社會的診斷其實是高度一致的,但最後給出的藥方卻截然相反。馬克思開出的藥方是樂觀的,他相信我們人能夠實現人的全面解放,但韋伯開出的藥方就比較悲觀,他認為我們人最終會走向理性的牢籠,最後會被完全束縛而不能脫身。

酈菁:作為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韋伯

酈菁(浙江大學)提到,作為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韋伯如果能夠活到二三十年代,將會面臨一個更加艱難的選擇。這是因為,德國的民族主義興起是相對比較晚的,而且德國民族主義的主要承擔者就是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換言之,他們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面臨著結構性的矛盾。而在那樣一種波蘭尼時刻(Polanyian Moment, 特殊的歷史片段),他們還要進行政治經濟制度的重新選擇。在這個過程當中,一方面知識分子面臨巨大的思想上的悖論和困境,另一方面知識分子也獲得了巨大的言說空間。酈菁希望觀眾能一起想像和思考,韋伯在這種情境下會給出什麼樣的政治方案?她也想提問,中國知識分子又是何種政治和文化的承擔者呢?

田耕談韋伯著作中的「政治」

田耕(北京大學)提到的兩篇演講分別是,韋伯1895年就職弗萊堡大學的政治經濟學教授時發表的演講,和一篇名為《政治作為天職》的演講。田耕認為,韋伯在兩篇演講裡提到的「政治」指向了不同的概念。在阿弗萊堡演講裡,韋伯提出政治經濟學要服務的政治不是「某些人某些階級碰巧在某個時間點進行了統治的日常」,而是整個民族永久性權力政治的利益。在《以政治作為天職》的演講裡,韋伯說「政治」的概念很寬泛,他要講的「政治」不是在任何組織當中存在的這種權力的影響,而是對一個政治群體,對一個國家及其領袖施加的影響。田耕認為,韋伯在《以政治為天職》裡提到的直面現代政治的政治家,和在弗萊堡大學就職演講裡面談到的以政治教育為己任的政治共同體,也就是國家,他們的內在結構又是非常一致的。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李猛談韋伯的支配社會學

李猛(北京大學)通過分析韋伯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兩個版本的差異(一個是1904-05年在《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文庫中最早發表,一個是1919年韋伯修訂《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後將其放在了《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第一卷中),探討了韋伯研究的轉向。在對比了兩個版本《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和韋伯後續作品後,李猛認為,韋伯在最初發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時候並不關注政治和社會的問題,更多是精神層面的分析。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的命題並不是他最終對政治的一個理解,他越來越強調——宗教改革實際上是強化了教會對生活的支配。新教文明作為「支配世界」的生活倫理,這個思路是貫穿《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到韋伯晚年研究的支配社會學的一個核心線索。李猛認為,韋伯對政治與社會的理解,並不是從早期的社會階級的討論出發的,而恰恰是從早期的對倫理理性化的分析角度入手的,重新建立了一個對政治、也即權力和支配的理解。

閻克文談韋伯的價值中立原則

閻克文(浙江大學)認為《經濟與社會》的方法論意義超越了其他方面的意義。他從韋伯的價值立場談起:韋伯堅信康德提出的倫理學命題——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任何其他人的工具,這是韋伯方法論的起點。閻克文說,韋伯在若干場合都強調過在經驗現實中不存在理想類型,學者的研究與經驗現實是保持距離的。從事學術研究的時候,如果是把價值判斷置於優先地位的時候,對事實的認知和完整理解可能就不復存在了。閻克文認為,價值多元的時代已經不可逆轉,如何保持價值中立的方法論原則,這個挑戰是今天的每個學者都要面對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馬克斯·韋伯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一百年前,馬克斯·韋伯因大流感去世。一百年後,在疫情在全球仍舊蔓延的此刻,一群學者相約雲端,於線上開展對馬克斯·韋伯的紀念。馬克斯·韋伯馬克斯·韋伯,不管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學者、學生,還是廣大讀者,對這個名字都再熟悉不過。
  • 韋伯與學術人:現實關懷,立身何處?
    撰文|羅東韋伯逝世百年後的今天,當代人的種種困擾仍未逃出韋伯思索的範疇。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價值中立」約束著作為學術人的研究者,成為判斷研究者是否審慎、是否職業的一種標準。在知識生產不斷理性化甚至變成流水線的今天,它與「價值判斷」仍然會是張力關係。
  • 馬克斯·韋伯逝世百年:他仍是我們的同時代人
    「我們這個時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終極而最崇高的價值,已自公共領域隱沒」,在震撼又發人深省的語詞中,韋伯給滿心期待的聽眾澆上了一盆冷水,他用克制卻不乏悲觀的語氣揭示了現代世界最深刻的困境。韋伯逝世百年後的今天,他的時代診斷仍然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 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丨專訪蘇國勳
    1987年,由於曉、陳維綱等人合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在北京出版,自此中國大陸學者開始從社會學學科意義上接觸韋伯思想的中文著作。其後又有洪天富(1993)和王榮芬(1995)分別譯自德文的《儒教與道教》以及閻克文譯自英文的《經濟與社會》(2010)問世,韋伯有關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和政治社會學著作陸續出版,國外韋伯研究的一些重要著作(如施魯赫特W. Schluchter,蒙森W. J.
  • 雲上思韋伯 | 馬克斯 · 韋伯逝世100周年網絡紀念論壇紀要
    原創 許金晶 群學書院德國學者馬克斯 · 韋伯(1864-1920)是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史等現代社會科學多個分支的奠基人或重要理論來源之一。文 | 許金晶2020年6月14日上午9點到11點,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聯合學術志,共同舉辦馬克斯·韋伯百年忌辰網絡紀念論壇的第一場沙龍。趙鼎新老師代表主辦方浙江大學高研院至歡迎辭,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六位知名學者分別做了紀念韋伯的10分鐘主題發言,沙龍由張楊老師主持。
  • 著名社會學家、韋伯研究領域專家蘇國勳逝世,享年79歲
    1987年,由於曉、陳維綱等人合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在北京出版,自此中國大陸學者開始從社會學學科意義上接觸韋伯思想的中文著作。其後又有洪天富(1993)和王榮芬(1995)分別譯自德文的《儒教與道教》以及閻克文譯自英文的《經濟與社會》(2010)問世,韋伯有關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和政治社會學著作陸續出版,國外韋伯研究的一些重要著作(如施魯赫特W. Schluchter,蒙森W. J.
  • 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雲上思韋伯
    在此過程中,我們將思考與討論:如何理解韋伯的學術脈絡與時代背景之間的關係?如何賡續韋伯的思想精神與現實關懷?又如何發掘韋伯曾經被遮蔽的面象,重新審視其內在張力,以開出面向未來的新路?以此與全球知識群體和每一個關心人類命運的個體共勉。
  • 韋伯逝世100年|鬱喆雋:心志倫理與社交媒體時代
    或許像韋伯那樣,保持一種與自身時代的疏離和矛盾,才會真正看清它的面目。一、潛艇戰和一戰中的韋伯回望一戰,對親歷的德國人來說一定心有不甘。因為從軍事上來看,德國似乎沒有明顯的劣勢,甚至獲得了不少局部勝利,但卻以戰敗告終。1914年8月開戰伊始,熱忱的愛國者韋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而精彩的」,並且第一時間向衛戍部隊報到。
  • 線上讀書會|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雲上思韋伯
    在此過程中,我們將思考與討論:如何理解韋伯的學術脈絡與時代背景之間的關係?如何賡續韋伯的思想精神與現實關懷?又如何發掘韋伯曾經被遮蔽的面象,重新審視其內在張力,以開出面向未來的新路?以此與全球知識群體和每一個關心人類命運的個體共勉。
  • 李猛丨韋伯思想是時代的「黑暗之心」(紀念韋伯逝世一百周年)
    [26]投身政治,在韋伯眼中,就意味著,「鬥爭」(Kampf)。鬥爭不是官員的「事」。職業官員要求的是「保持超越黨派的不偏不倚,壓制自己的傾向與觀點,從而以有良知、有意義的方式去執行職責的一般規定或對他的具體指令的要求」。但政治家不能保持中立,「為官員指定任務,領導官員系統」的政治家,必須通過鬥爭來解決權力政治與文化政治的重大問題。
  • 韋伯發明了人文學科的危機
    在《學者的工作》——通常稱為《以學術為業》(1919年首次出版)中,韋伯主張,如果要承擔起引導那些有志於學術之人的責任,就必須要承認,大學除了有限的道德指導外,不應提供更多的東西。大學也不應提供現成的世界觀。大學旨在用開放式的方式去追求知識,以期推動學術發展、使學生獲得教育。高等教育機構如果不僅提供知識和理解,還提供信仰和「理想」,那他們就「超越了學術界限」。學者應當自我設限。
  • 雲上思韋伯|當下知識生產與韋伯思想的張力
    100年前,韋伯因為感染了當時的西班牙大流感,於1920年6月14日逝世於德國慕尼黑。100年後,在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之際,6月14日,在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組織下,十幾位身在中國或美國的社會學者在網絡相聚,他們或從事過韋伯著作的學術翻譯,或開展過韋伯的理論和經驗研究,在這場「雲上思韋伯」的網絡紀念論壇上,他們分別探討了韋伯的學術貢獻和影響。
  • 韋伯方法論視域下的「中國社會學本土化」
    謝宇推崇的實證主義方法顯然與門格爾一脈相承,被認為強調普遍性;而反對者關於應該重視本土經驗研究,要從本土經驗「上升」到普遍性與世界性的說法看起來又與德國歷史學派十分相似。②有趣的是,雙方在論證時都在訴諸韋伯:謝宇用韋伯論證社會科學研究要規範化,而反對者則強調韋伯「詮釋學」與「實證主義」的差異。
  • 矢志推進改革創新,深圳專家學者紀念馬洪誕辰100周年
    紀念馬洪同志百年誕辰研討會日前在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舉行。「弘揚『馬洪精神』,一是以開放心態,學習一切先進理念;二是智庫要分析更多改革問題,為政府提出可落地的、接地氣的政策建議;三是當前改革複雜,更需先行先試,智庫應發揮更大作用,深入地調查研究。」
  • 華東師大舉行紀念曹錫華教授百年誕辰學術活動—新聞—科學網
    把代數研究帶到國際前沿的領路人
  • 講座預告 | 李猛 政治作為天職:韋伯思想百年後
    北京大學公共政策講壇第130期MPA公共管理實踐應用專題系列講座之八李猛政治作為天職:韋伯思想百年後講座時間2020年5月30日 18:40——20:40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與倫理學、社會理論、早期現代哲學和古希臘哲學,特別著眼於現代政治、道德與社會思想的形成和演變。2015年出版研究現代自然法學說的專著《自然社會:自然法與現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翻譯布迪厄、吉登斯、米德等人的專著。發表有關亞里斯多德、奧古斯丁、馬基雅維利、笛卡爾、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研究論文多篇。
  • 在新的焦慮時代回望韋伯丨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紀念
    在過去一個世紀裡,這位被譽為現代最具影響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社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的德國著名學者激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也引起了廣泛的學術爭論。其對於現代社會根本特徵的探索,對種種困局和迷思的突破嘗試,在當下的新的焦慮時代裡,尤其是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理解等各個方面衝突不斷、旗幟眾多的喧譁與騷動中,依然充分給予我們投身於日常生活之現實,探索、思考並踐行有實質倫理內涵的生活之道的意義。
  • 李羅力:百年華誕 光輝垂範 ——在紀念馬老一百周年誕辰研討會上的...
    今年5月18日是老一輩革命家、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智庫和政策諮詢事業的開創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首任主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首任理事長馬洪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日。
  • 陳伯先百年誕辰紀念活動(邀請函+報名表)
    陳家溝太極拳大家陳伯先百年誕辰紀念活動邀 請 函尊敬的領導、各位拳友、專家學者:大家好! 2020年是陳氏太極拳陳伯先先生誕辰100周年。為了紀念陳伯先老先生在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傳承發展、文化資源挖掘整理、拳理拳技論述等方面的巨大貢獻與成就,特在溫縣陳家溝舉辦陳伯先百年誕辰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