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預告 | 李猛 政治作為天職:韋伯思想百年後

2020-12-10 MBA中國網

北京大學公共政策講壇第130期

MPA公共管理實踐應用專題系列講座之八

李猛政治作為天職:韋伯思想百年後

講座時間

2020年5月30日 18:40——20:40

主講人簡介

李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院長。曾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稱號。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與倫理學、社會理論、早期現代哲學和古希臘哲學,特別著眼於現代政治、道德與社會思想的形成和演變。2015年出版研究現代自然法學說的專著《自然社會:自然法與現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翻譯布迪厄、吉登斯、米德等人的專著。發表有關亞里斯多德、奧古斯丁、馬基雅維利、笛卡爾、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研究論文多篇。

主持人簡介

楊一,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制度及政策如何影響個體在社會組織生活中的決策行為。

5月30日晚上18:40,我們將邀請李猛老師與大家線上分享話題——「政治作為天職:韋伯思想百年後」

註:院友可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友信息服務網上報名。

相關焦點

  • 李猛丨韋伯思想是時代的「黑暗之心」(紀念韋伯逝世一百周年)
    因此,韋伯的思想並未忽視或迴避現代政治生活面臨的中立化和技術化的危險,從而使科學淪為非政治化的工具。「科學作為天職」與「政治作為天職」這兩篇演講,其理論前提就是現代政治生活為制度化經營所主宰的世界圖景,而這兩篇演講,與韋伯的支配社會學和比較宗教社會學的思想努力一樣,都試圖面對這樣的歷史命運,尋找人類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 韋伯百年誕辰|閻克文:學者的研究與經驗現實應保持距離
    而在那樣一種波蘭尼時刻(Polanyian Moment, 特殊的歷史片段),他們還要進行政治經濟制度的重新選擇。在這個過程當中,一方面知識分子面臨巨大的思想上的悖論和困境,另一方面知識分子也獲得了巨大的言說空間。酈菁希望觀眾能一起想像和思考,韋伯在這種情境下會給出什麼樣的政治方案?她也想提問,中國知識分子又是何種政治和文化的承擔者呢?
  • 韋伯的「天職」觀:我們為何而工作?
    撰文|鬱喆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韋伯逝世百年後的今天,當代人的種種困擾仍未逃出韋伯思索的範疇。「……他再次表明了是什麼東西讓他痛苦不堪……領著一份薪水,可是在能夠預見的未來卻一事無成,……對於我們來說……只有承擔一項天職的人才是個完整的人。」
  • 李猛:馬克斯·韋伯思想是時代的「黑暗之心」| 韋伯逝世一百周年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2002赴美留學,獲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院長、哲學系教授。著有《自然社會:自然法與現代道德世界的形成》(三聯書店,2015)。《韋伯思想是時代的「黑暗之心」》(節選自《科學作為天職》中的《專家沒有精神?》
  • 雲上思韋伯 | 馬克斯 · 韋伯逝世100周年網絡紀念論壇紀要
    △閻克文譯韋伯《經濟與社會》緊接著分享的是北京大學的渠敬東老師,他分享的題目是《士人問題:韋伯論學術與政治》。渠老師的分享,圍繞韋伯的兩篇最著名的演講——《以政治為業》和《以學術為業》(又譯為《科學作為天職》)展開。渠老師強調,這兩篇演講之於中國學者的啟示是,既要有思考,又要有行動。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一百年前,馬克斯·韋伯因大流感去世。一百年後,在疫情在全球仍舊蔓延的此刻,一群學者相約雲端,於線上開展對馬克斯·韋伯的紀念。馬克斯·韋伯馬克斯·韋伯,不管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學者、學生,還是廣大讀者,對這個名字都再熟悉不過。
  • 雲上思韋伯|當下知識生產與韋伯思想的張力
    100年前,韋伯因為感染了當時的西班牙大流感,於1920年6月14日逝世於德國慕尼黑。100年後,在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之際,6月14日,在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組織下,十幾位身在中國或美國的社會學者在網絡相聚,他們或從事過韋伯著作的學術翻譯,或開展過韋伯的理論和經驗研究,在這場「雲上思韋伯」的網絡紀念論壇上,他們分別探討了韋伯的學術貢獻和影響。
  • 韋伯與學術人:現實關懷,立身何處?
    撰文|羅東韋伯逝世百年後的今天,當代人的種種困擾仍未逃出韋伯思索的範疇。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價值中立」約束著作為學術人的研究者,成為判斷研究者是否審慎、是否職業的一種標準。在知識生產不斷理性化甚至變成流水線的今天,它與「價值判斷」仍然會是張力關係。
  • 周雪光:在中國場景下閱讀韋伯為何艱澀難懂?|韋伯逝世一百周年
    韋伯從事學術活動的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間,正逢資本主義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式在歐洲各國確立,重組了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改變了世界面貌和格局。歐洲思想界也因此獨領風騷,極大地發展了關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理論闡釋。在這個大背景下,韋伯以獨到的思路探討資本主義的起源,即從觀念文化層次著眼來認識和理解經濟現象,並特別強調前者對經濟活動、組織制度的深刻影響。
  • 韋伯發明了人文學科的危機
    馬克斯·韋伯遭遇了百年前的大流感,於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去世。是韋伯展現出了現代學科化的人文學科能夠提供什麼、不能提供什麼,但同時,他也是人文學科「悲劇性的緊張的精神氣質」的化身:他發明了人文學科的危機,而他自己就是危機的人格化。1917年夏,慕尼黑的一群大學生邀請馬克斯·韋伯就「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做了一系列講座,並發表了關於學術研究者工作的演講。
  • 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雲上思韋伯
    本次講座從貫穿馮肯斯坦早期和晚期學術生涯的基本問題入手,探討貫穿在《神學與科學的想像》背後的學術關切,以及馮肯斯坦從《神學與科學的想像》到寫作《猶太歷史的感知》和「荊棘中的猶太歷史」的思想進程。
  • 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丨專訪蘇國勳
    1987年,由於曉、陳維綱等人合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在北京出版,自此中國大陸學者開始從社會學學科意義上接觸韋伯思想的中文著作。其後又有洪天富(1993)和王榮芬(1995)分別譯自德文的《儒教與道教》以及閻克文譯自英文的《經濟與社會》(2010)問世,韋伯有關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和政治社會學著作陸續出版,國外韋伯研究的一些重要著作(如施魯赫特W. Schluchter,蒙森W. J.
  • 線上讀書會|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雲上思韋伯
    本次講座從貫穿馮肯斯坦早期和晚期學術生涯的基本問題入手,探討貫穿在《神學與科學的想像》背後的學術關切,以及馮肯斯坦從《神學與科學的想像》到寫作《猶太歷史的感知》和「荊棘中的猶太歷史」的思想進程。新人想入哲學坑,該用什麼姿勢?
  • 馬克斯·韋伯逝世百年:他仍是我們的同時代人
    「我們這個時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終極而最崇高的價值,已自公共領域隱沒」,在震撼又發人深省的語詞中,韋伯給滿心期待的聽眾澆上了一盆冷水,他用克制卻不乏悲觀的語氣揭示了現代世界最深刻的困境。韋伯逝世百年後的今天,他的時代診斷仍然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 【講座預告】李不太白 | 此身何往:儒家文明在21世紀的光芒與暗影
    / 講座導語 /儒家思想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相續
  • 錢一棟|施克萊對韋伯的三次批評
    Shklar, 1928-1992),美國猶太裔政治理論家,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歷任美國政治學與法哲學協會主席、美國政治科學協會主席等,研究散布於啟蒙思想史、美國政治思想等領域。圖為1966年《哈佛年鑑》所刊施克萊照片。朱迪絲·施克萊非常熟悉韋伯的各項研究,對韋伯本人也極為尊敬,曾在書中稱他為「社會學最偉大的代表」。
  • 在新的焦慮時代回望韋伯丨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紀念
    傳記預告最新傳記:《馬克斯·韋伯:跨越時代的人生》中文版將於2020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索·恩工作室出版年僅13歲,他就開始研讀馬基雅維利和路德的著作;29歲的時候,他已經當上了教授;他時而是滿懷激情的民族主義者,時而似乎又作為社會的觀光客過著美國式的人生:
  • 一周講座及演出預告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一周講座及演出預告 2020-11-15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韋伯與馬克思》:當代人如何尋找「生活的價值」?
    有一個流行詞叫斜槓青年,韋伯就有點像帝國的斜槓青年,既是學術人又是政治人。韋伯在做大學教授時是非常價值中立的,他以求真為目標,希望把事情的內在機制解釋清晰。而他作為政治人,投入到社會對德國內政的批評中去,這其中又有一個對國家、對民族很清晰的目標。這樣一個斜槓表現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