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網
見習記者 韓永先 華夏時報記者陳鋒 北京報導
「隱形關聯」、「過橋收購」、「信披信息打架」……
前次衝刺IPO,佳化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佳化化學)鎩羽而歸。最近,佳化化學又開啟第二次衝擊IPO之旅,改頭換面的募投項目能否順利成行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佳化化學最新招股書透露的信息顯示,無論其募投項目還是公司業績都已難言樂觀。
原募投項目業績「打臉」
公開資料顯示,佳化化學定位為精細化工品專業提供商,主要產品包括建築化學品、聚氨酯原料產品和表面活性劑等。
早在2014年4月9日,公司首次提交IPO材料,計劃登陸上交所,當時公司總股本為15180萬股,擬發行新股和老股轉讓的總數不超過5060萬股,募集資金4.54億元,其中濱州佳化、茂名佳化、佳化新材料募投項目預計投入3.74億元,其餘8000萬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首次衝擊IPO,佳化化學就被市場質疑是為「圈錢而來」。
在提交招股書時,除2萬噸/年不飽和聚酯樹脂產品外的濱州佳化其他募投項目已經投產;茂名佳化募投生產項目已經投產;佳化新材料募投項目預計於2014年年內進行試生產。
也就是說,佳化化學首次IPO大有「圈錢」之嫌。
除此之外,招股書顯示,公司實際控制人李金彪、曲亞明、李玉博一家擬最大限度轉讓2045.5萬股股票,其他股東、員工持股平臺擬發售不超過303.03萬股。佳化化學首次IPO股東發售股票的數量,佔到首發股份的近一半,如若成行,李金彪一家和其他股東將迅速致富。
最終,帶著隱形關聯、財務報表包裝等十大問題瑕疵, 2015年3月4日,佳化化學首發申請被否。
至於被否的真實原因,市場有過很多猜測,目前仍沒有答案。但是,從佳化化學2018年最新更新的招股書來看,公司前次首發被否對市場而言似乎是件幸事。
根據2014年招股書,公司曾預計,濱州佳化募投項目投資金額為 7600.05 萬元,達產後,每年新增淨利潤 4069.91萬元,內部收益率(所得稅後)為42.83%,投資回收期為4.77年(含建設期)。
茂名佳化募投項目總投資8283.22萬元,建設期為 11個月,達產後每年將新增淨利潤2527.89萬元(生產期平均),內部收益率(所得稅後)為33.62%,投資回收期為 4.90年(含建設期)。
佳化新材料募投項目投資金額為16274.44萬元,建設期為18個月,達產後每年新增淨利潤7126.45萬元,回收期為 4.73年(含建設期)。
4年過去,佳化化學上次擬募投項目均已投產,但是業績相比公司的預計卻是「一地雞毛」。
2018年3月的公司招股書顯示,2017年濱州佳化的淨利潤為245.87萬元,僅為預計募投項目利潤的5%。
茂名佳化2017年總淨利潤為2546.98萬元。佳化新材料2017年淨利潤為虧損60.90萬元。
2017年6月,佳化化學改頭換面再次遞交招股書,發行、發售股份不變,擬帶著10萬噸/年乙(烷)氧基化物項目募資3.55億元,其中1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此次募投項目收益,佳化化學避而不談。
「目前精細化工行業,隨著油價上漲,市場價格有所回暖。但行業仍面臨著市場競爭飽和,下遊需求不振的局面。」一位國聯證券研究員表示,行業未來仍受原油價格大幅波動、下遊需求不振、化工企業重大安全事故及環保事故等多重因素影響,行業低毛利運營將是常態。
經營風險高企
對於新的募投項目有多大的收益預期、如何應對越來越嚴格的環保審查等相關問題,記者致電、郵件採訪佳化化學,截至發稿,公司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可以肯定的是,公司將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更嚴的安保要求和更大的環保投入。
佳化化學在提醒風險時,把安全生產風險排在第一位,稱化工行業潛在的不安全因素較多,危險性更大,公司可能會發生火災、爆炸等安全事故,影響公司的生產經營,並造成較大經濟損失。
第二項風險提示就是環保風險。公司稱,如果環保設施運轉發生故障,或環保費用投入不足,可能導致發生環境汙染風險。國家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公司需要加大環保投入,會導致生產經營成本提高,影響公司經營業績。
2015年至2017年,佳化化學的環保支出分別為 509.12萬元、665.28萬元和 471.88萬元。
此次,佳化化學僅10萬噸/年乙(烷)氧基化物項目環保投資就達1445.20 萬元,佔項目建設投資的 6.61%。
飽和的市場競爭、環保等壓力已明顯成為佳化化學經營的阻力。
招股書顯示,2015年至2017年,公司的營收分別為 24.82億元、24.49億元和 33.21億元,實現的淨利潤分別為2777.63萬元、6156.15萬元、7083.32 萬元。
這一數據與公司前次招股書相比,盈利能力已出現明顯下滑。
此前的招股書顯示,2011年至2014年,公司營收分別為20.5億元、24億元、28.8億元和36.18億元,淨利潤分別是8682萬元、8503萬元、8621萬元和8600萬元。
公司不僅淨利潤下滑明顯,而且還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現象。近三年,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8.66%、10.09%以及8.94%,明顯低於行業近三年11.58%、11.57%和13.62%的均值。
由於公司存貨及經營性應收項目逐期增加等原因,2015年至2017年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也顯示出大幅下滑的態勢,分別為 17044.94萬元、 6758.07萬元和2604.21萬元。
「2017年以來,石油價格的上漲趨勢,帶動精細化工行業原材料價格上漲,給行業帶來成本壓力。」東北證券一位不願具名的研究員認為,原材料價格仍將處於持續上漲趨勢,精細化工行業企業將面臨成本和市場飽和的雙重經營壓力。
佳華化工也表示,原材料價格上漲會給公司造成資金周轉壓力,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產生一定影響。
編輯:劉春燕 主編: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