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獨立思考:你可以從眾,但不能盲從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包楚婷 群學書院

僅僅在二三十年前,心理學對中國大眾來說,還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學術名詞,那時候大部分中國人,還在為小康乃至溫飽而奔波,無暇他顧。但是今天,日益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開始知道,正確了解自己與世界、自己與社會、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己,是多麼重要,它會讓我們用一種客觀、理性和全面的眼光看待這個極速變遷的世界,特別是當它處於莫名的危機中——比如這次席捲全世界的危機。而這,正需要心理學知識的介入。

為此,我們特別邀請心理諮詢師包楚婷在群學書院開闢「生活中的心理學」專題,從日常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人、事和社會現象出發,深入淺出地解讀相關心理學知識,以期為讀者們關注自我與社會,提供一面別開生面的鏡子。敬請關注。

本文為專欄第三篇。

往期回顧

《》

《》

作者包楚婷,江蘇句容人,畢業於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應用心理系,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資格。曾經想改變世界,現在想治癒世界。

毛毛蟲效應

——「從眾」和「盲從」的臨界點在哪裡?

文 | 包楚婷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曾經用毛毛蟲做過一個經典實驗:他把一些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放置在一個花盆邊緣,並在花盆不遠處放了一些毛毛蟲愛吃的松葉。毛毛蟲看到松葉之後便開始蠕動,但是它們卻不朝著松葉的方向移動,而是跟在前一個毛毛蟲的身後。

但毛毛蟲是被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放置的,所以毛毛蟲就一直圍著花盆邊緣轉圈,一直轉了七天七夜,知道筋疲力盡而死去。法伯設想過,毛毛蟲也許很快就會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轉圈行為。但是,他最終還是失望了——並不是所有的毛毛蟲都會變成「蝴蝶」,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不會變通的「追隨者」。

心理學家為什麼會研究動物的行為呢?其實這再正常不過了——動物身上的一些行為其實是與人類共通的。細想一下,我們身邊不也存在著大量的「追隨者」嗎?

第一種「追隨者」會像不停轉圈的毛毛蟲一樣,只知道埋頭幹活,卻忽略了方向的正確性。這類人適合穩定、基本沒有變動的工作,一旦發生重大調整,他們就會迷失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這種盲目性對個人發展的制約是最大的。

第二種「追隨者」是對他人的盲目崇拜,他知道方向的重要性,但是他不相信自己選擇的方向,而是會去追隨一個她認為值得信任的人,跟著別人的方向走。這類人屬於選擇大於努力的人,如果一開始選擇錯了,那就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第三種也是盲目崇拜,但是他所崇拜的不是人,而是理論。他會選擇去相信書本的知識,或者輕信「成功學」,或是迷信某個成功人士的言論……總之,他想複製某種「成功」的範本,而不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功。

第四種是墨守成規,這類人性格保守且固執己見,他堅信自己過去所積累的經驗,而不會去嘗試新的方向。這類人在某些方面和第一類人有些類似,他們都是不願意改變的人,但其背後的原因卻是,一個是「不知」,一個是「不願」。這類人大多是有豐富閱歷和人生經驗的人,卻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

最後一種人同樣也是不願意改變方向的人,但其原因是懼怕風險。不是所有人都擁有改變的勇氣,或者勇氣不夠大,因為在原來的方向上他們已經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代價,轉變方向意味著需要冒不能百分之百成功的風險,那麼,又何必去冒著風險做出改變呢?這類人在所有「追隨者」類型中是思考最多的一類人,在權衡利弊和風險之後,他們往往還是會選擇堅持之前的方向。

當然,這麼多「追隨者」類型並不是永遠不能成功,只要他們選擇的方向是對的,付出相應的努力且堅持到底,就可以獲得相應的成功。怕就怕明明知道方向錯了,但由於盲目輕信或者性格缺陷,而固守己見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通過分析這些不同類型的「追隨者」,我們就會得知,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跟隨」的方向是正確的呢?

首先,要擺脫思維惰性。不管身處何處,身居何位,我們都必須保持思考的習慣,囿於固有的思考框架、固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無法讓我們很好的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的。

第二,要避免目光短淺。站在更高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做到這點需要我們多去學習和觀察,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減少知識盲區,主動開放自己的思想,去接受新思想的洗禮,多吸收各種成功和失敗的經驗。

第三,要有冒風險的勇氣和魄力。這一要求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達到,需要有優秀的心理素質去承擔相應的壓力,同時也要儘可能地將風險係數降到最低,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最後,要有創新意識。被動地接受當然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突破,因為有時候新的方向是尚未發現和確定的,需要我們自己去創造。

這四個要求難度從小到大,完成第一個要求之後,第二個要求才可以完成得更好,如果前一個要求都不滿足,後一個要求就很難做到。不是每個人都有甘冒風險的勇氣和魄力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創新思維,但我們可以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培養自己的長遠目光。

一個看似簡單的毛毛蟲效應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你,不妨觀察身邊每一個微小的事物,說不定下一個重要心理學效應的發現者就是你呢!

THE END

勒龐的這本經典社會心理學著作第一次出版已是1895,然後暢銷至今,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個人的孤立狀態和融入群體之後,他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都會有所不同,解釋了為何群體會出現「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等的特點。

原標題:《學會獨立思考:你可以從眾,但不能盲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愛國不能只是人云亦云,不但要具有正義,還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他們需要你大聲疾呼,表達出「愛國」的心聲,方顯你「愛國」的激情。在你叫喊的時候,他們還要監督你發出的聲音有沒有「雜音」。如果你有別於他們,要發雜音,那就一定不是愛國。已經進化成人,卻偏偏還要保持著動物從眾的心理。
  • 盲從,正在扼殺你的思考!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舉止跟周圍的許多人相同時,該舉止就被認為是對的;換言之,當越多人認為某種想法是對的,那麼,你所做出的選擇就覺得是正確的了。這一現象不僅是存在於現實生活中,即便是各大網絡購物平臺,也無一倖免。大家可以仔細回想,我們在網購體驗中,是不是一定會去看產品的評論。
  • 孩子盲從沒主見,是陷入「毛毛蟲效應」,用這幾點家長成功挽救!
    二年級的晨晨在放學後花了十元錢買了一塊橡皮,在橡皮中價格可以說是不便宜了。並且家裡還有很多橡皮,當媽媽問晨晨為什麼還要買的時候,晨晨表示班裡的小朋友都有,他也就買了。孩子沒有主見不只體現在這一個方面,而是這件小事上就能夠反映出孩子的盲目從眾的心理。其實還是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沒有重視到孩子要有自己的主見這件事,因為人云亦云就陷入了這種「毛毛蟲效應」的局面。
  • 心理學:三個角度剖析從眾心理,每一次被迫改變都是性格的缺失
    一、缺乏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現代大多數人的工作情況都是團體之間的合作,一項工作被分為許多個部分,再有許多個人,一點一點完成。這樣就缺少了每個人對整件事情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的鍛鍊,以至於出現心理上的依賴群體。
  • 生活的道理——少一些盲從
    拒絕盲從便是勇士——無知和從眾,在災難面前只會加劇恐慌,理性是非常艱難的選擇。民眾是無辜的,智者可以多慮。類似於這樣的遷徙在歷史上不勝枚舉,在生產力極其落後的農耕社會,天災頻發,人禍橫行,遷徙是那些瀕臨死亡的人們唯一的選擇,留,死路一條,走,或有一線希望,例如,1942年中原大饑荒,河南300餘萬難民西出潼關尋求生路,還有「走西口」、「下南洋」、「闖關東」都是情勢所逼,生活所迫,於大多數人而言,都是從眾,甚至是盲從。從眾儘管如此無奈,卻又不能指責。
  • 從眾者和獨立者-從眾的個體差異
    與情境因素的影響力相比,人格測試的得分並不能很好地預測個體的行為。心理學家在不否認社會力量的強大影響力的同時,明確了人格對個體跨情境的一般行為具有很好的預測性。另外,當我們關注不同個體對同一情境的行為反應時,人格的影響就顯現出來了。同樣是坐過山車,有些人感到恐懼異常,而另一些人卻興奮的手舞足蹈。還有一種情況,在社會影響非常微弱的時候,個性就能夠很好的預測行為。
  • 令人深思,比平庸更可怕的,是盲從!
    心理學家阿希做過一個從眾實驗:當參加測試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時,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不知道,這5個人都是託兒。阿希讓大家作個判斷:卡片上4條線段,哪兩條一樣長?線段差異明顯,正常人很容易作出判斷。但5個託兒故意同時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一大串測試者跟著選擇了錯誤答案。每個人都有潛在的從眾心理:別人做什麼我跟著做什麼,我的行為就是正確的。
  • 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正如巴菲特所說:所有男人的不幸都出自同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不能安分的呆在一個房間裡。合理認知的構成之一,就是要獨立思考問題。股票投資就需要有一種正確認識趨勢,找尋成為企業股東的感覺,以達到與企業共同成長的效果,不進行獨立思考與判斷,缺乏合理的認知又怎麼得行?
  • 陳立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正如巴菲特所說:所有男人的不幸都出自同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不能安分的呆在一個房間裡。合理認知的構成之一,就是要獨立思考問題。股票投資就需要有一種正確認識趨勢,找尋成為企業股東的感覺,以達到與企業共同成長的效果,不進行獨立思考與判斷,缺乏合理的認知又怎麼得行?
  • 職場上,不做盲從的呆瓜,用自己的大腦支配自己的行動
    不做盲從的呆瓜盲從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盲從的人誤以為:「看我多機靈,不落後於他人,別人剛這麼做,我也這麼做了。」盲從的人失去了原則,往往給自己帶來損失或傷害。而要想在生活中、事業上有所成就,就必須擺脫盲從眾人的不良習慣,善於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 刷微博,不能放棄獨立思考
    可以說,我們接收到的信息是經過層層篩選,精打細算後進入視野的。這些信息大多有所偏頗,而人們偏向於選擇瀏覽符合自己看法的信息,這樣一來,用戶瀏覽得越多,計算就越精準,推薦就越有針對性,我們的視野內信息範圍也就越來越狹窄。
  • 比平庸更可怕的,是你的盲從
    你可以想像一下,幾萬年前,當你在一片原始森林中漫步時,突然你的夥伴們不知看到什麼,拔腿就跑,這時候你會停在原地,思考他們究竟是看到了一頭獅子,還是一隻野豬嗎?不會,你一定會爭先恐後地跟著朋友們拔腿狂奔,迅速逃離現場。至於那些思考的事,可以等你跑到安全的地方再說。而那些不照做的人,恐怕在經歷了這種危險關頭後就從基因庫裡永遠地消失了。
  • 科學運用從眾效應,賣爆農產品真不難!
    不管你願不願意,都會受到它的影響。那麼人們為什麼會選擇從眾呢?一是從眾能夠減少人們的思考。人類的大腦是容易偷懶的,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而集體的選擇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會認為都是正確的選擇,於是人們就選擇了模仿和跟隨。
  • 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人類兩大「軟實力」,如何從小培養?
    愛因斯坦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沒有良好的獨立和批判思考習慣的人,將會失去生活的最大樂趣。 盲從只會抑制個性發展,對於人的思維、創造力都會變的沒有主見和默守陳規。」 1.為了更好的融入集體
  • 《烏合之眾》:認清從眾心理的這4個特徵,不再盲目跟從
    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樣的體驗,讀書做習題的時候,大家都在討論某道題,當周圍的人都認為是B,只有你認為是C,最後你會怎麼選呢?我想很多同學最後都會放棄自己的答案,選擇大家認為是正確的。了解群體心理的特徵,希望我們處於群體時,都能堅持自我的本性,遠離那種無知無意識的、處處盲從跟隨的烏合之眾。
  • 好書推薦|《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5天學會獨立思考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就是讓你做「有想法的人」——《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作者簡介齋藤孝道誕生於1960年的日本靜岡縣,專攻教育學、身體論、交流論,著有《學會學習》《深閱讀》等。本書重點內容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獲得了越來越多地表達觀點的機會,觀點的爆炸也隨之出現。
  • 在戰場上,盲從就是死亡;在生活裡,人云亦云就是自斷前程
    找對好方法,才有高效率工作中要學會獨立思考也許你有一個有才能的上司,也許你有一個出色的同事,但千萬別讓自己「省心」下去。如果你懶得獨立思考,就會習慣性地依賴別人,不僅為人所控制,還無法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我們要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習慣,這將對確定自己事業的航向有著極大的幫助。
  • 簡單1招避免群體盲從,壞習慣不僅會傳染,還會滋生
    一個典型的從眾心理引發的場景,還記得我們講拖延症分類時,有一種類型的拖延就是盲目從眾型的。盲目從眾型拖延:受身處的工作或學習環境影響,身邊有許多拖延症者,可能已經形成拖延氛圍,或者自己的直屬上級本身就比較拖延。自己也盲目從眾而導致拖延。比較典型的場景:「大家都沒做,我也再玩玩吧」。殊不知你的工作效率與別人的不可同日而語。
  • 暢銷34年的書教你學會思考,變成不可代替
    《思考的整理學》出版34年以來,暢銷不衰,不僅是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學生必讀書目第1名,還在2018-2019連續兩年獲得日本大學生年度圖書榜單第1名,可見其影響力。 今天,三皮兒就帶你解讀《思考的整理學》,教你學會獨立思考,具有創造力。 01.
  • 讀書會推薦《墨菲定律》之決策定律,帶你走進本書
    羊群效應:別被潮流牽著鼻子走,在一個群體了,人們往往會盲目從眾,在集體運動中會喪失獨立的判斷,收集信息並敏銳地加以判斷,會使人們減少盲從行為,更多地運用自己的理性,一定要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3. 沉沒成本:難以割捨已經失去的,只會失去更多,別在「失去」上徘徊,我們應該承認現實,以全新的面貌面對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