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從,正在扼殺你的思考!

2021-01-08 科捐雜稅

魯迅先生《故鄉》一文中,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對於這句話而言,很多朋友的理解是一種對於希望不懈努力爭取的過程。然而,這句話本身就很極端,無論你如何去解讀它,都透露出一種恨鐵不成鋼悲壯的情緒。甚至,在無形之中,魯迅先生言內而意外,用一種反諷的寫作手法,對於背景下盲目順從的中國人,恨恨地批判了一番。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輿情大國。不求思辨,盲目順從已經成為了許多人的標籤。魯迅所言,路本沒有,其實是對國人膽小怕事的嘲笑。因為,大多數人是不願意踏出第一步的,都怕走錯路,乃至於大家都在原地打轉,更不用說有條條大道通羅馬的行為邏輯。當然,這條原本不是路的路一旦被人走通了,大家也就跟著後面了。

這不由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說是三個偷酒賊,每天都會在隔壁偷酒喝。此事被酒主知道後,心生一計!把酒換成了尿,同樣的放在原來的位置。誰知那三個偷酒賊晚上又來光顧了,老大把酒狂飲,酒到嘴邊,發現味道不對,但心想到:既然美酒變成騷尿,定不能讓另外兩個小弟知道。於是他狂笑三聲,驚嘆道:好酒!老二接過酒罈,如饑渴難耐的虎豹,也是一口狂飲,連聲贊到:今日之酒比往日還好喝!此時,老三早已按捺不住了,搶過酒罈歪瓜裂棗地喝了起來,喝完後三人對視狂笑!

其實,這三個偷酒賊都明白今晚喝的是尿,但是誰也不願意一語道破,畢竟沒有人主動去告訴別人他喝了尿。就像這個故事裡面的三個賊一樣,有兩個賊說這是好酒,剩下的一方便會妥協和順從。這也和魯迅文中所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種現象,在當下的商業體系裡面,我們叫做同儕壓力。也就是說,大家都會受到身邊的人和事的影響,從而做出的一種盲從行為。

許多品牌方也是因為抓住了群體之間所存在的這種病態行為,製造了許多的所謂的「虛假繁榮」。特別是餐飲品牌找託兒排隊的現象,早已就是屢見不鮮了。

餐飲品牌明白群體之間的社會趨同定律(同儕壓力),通過設計出用餐過程中人滿為患的方式,來達到一種公關推廣的目的。在這個時候,人是比較盲目的,因為大家在選擇上都顯得特別焦慮不堪,害怕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周圍其他人的行為舉動,來測算和匹配自己下一步的行動。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舉止跟周圍的許多人相同時,該舉止就被認為是對的;換言之,當越多人認為某種想法是對的,那麼,你所做出的選擇就覺得是正確的了。

這一現象不僅是存在於現實生活中,即便是各大網絡購物平臺,也無一倖免。大家可以仔細回想,我們在網購體驗中,是不是一定會去看產品的評論。即便是看一篇文章,許多人也是習慣於先看閱讀量和評論量,然後再來判斷這篇文章要不要仔細閱讀或者是分享。

更甚者某些所謂的商業概念,也會通過公關手段炒作起來,製造出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最後形成一邊倒的局面。

就連被圈內人士譽為新媒體互動營銷教科書的杜蕾斯也是通過同儕壓力來進行傳播的!眾所周知,杜蕾斯是全球知名的兩性健康品牌。它的品牌內核應該是賦予了性教育和性安全的屬性。但是,近幾年隨著移動互聯的盛行,杜蕾斯也是把產品內核活生生地進行了分解和重組,加入了許多與之相悖論的元素。

然而,這些過度賦予的屬性,恰恰是運營人及創意人去研究的內容。我非常納悶,為什麼許多圈內人士都是不假思索的去研究那些調侃愛情,褻瀆人性的互動話題,並非是去深度思考杜蕾斯為什麼能成為兩性健康的意識形態。最終大家在盲從的誤導下,變得對杜蕾斯過度解讀和過度學習了。其實,盲從也是一種碎片文化下的產物。大家在沒有能力去認知品牌內核的時候,就只有另闢蹊徑了。

可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從品牌發展角度看,杜蕾斯已經完成了品牌積累的前兩步,即已經從建立品類認知到建立品牌基礎認知。也就是說,杜蕾斯這個品牌已經牢牢佔據了保險套這個品類的心智高地(認知貨架)。對於杜蕾斯而言,他目前所處階段的營銷任務是強化認知和鞏固品牌形象及市場佔有率。所以,它的文案和互動只是階段性的標準動作,只要它的意識形態還存在,就非常容易被傳播出去。

但對於大部分杜蕾斯營銷文案的盲從者而言,自己的品牌所處的階段完全和杜蕾斯不在一個層級,本質上不是一回事。所以,就算你的話題再犀利,你的文案再雷人,你也玩不出杜蕾斯的效果。

從根源上來講,盲從實際上是喪失了一種思辨能力,大家把所有的事物,都通過理想化進行了無限放大。在這麼一個認知基礎下,很多人直接去盲目學習大牌成功的營銷行為,不知不覺之中就把自己的營銷帶到坑裡。

德國作家杜伯裡對此現象的解釋是,由於過去的演化過程,這樣的行為被證明隱含了一種相當理想的生存策略。

而這種盲從現象,就個人來看,它既有利也有弊。但整體而言,弊大於利!因為它在扼殺人類的思考能力!如果你在等紅綠燈的過程中,綠燈未亮,你沒看指示燈就跟著一群闖紅燈的人大步過馬路,就有可能發生危險。

有時候,這種盲目的社會趨同定律也會嚴重危及到整個文明,想像一下那些號召群眾集體自殺的邪教組織,就知道它的危害有多大了。

英國小說家毛姆說得好:「就算有五萬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對的!」我非常贊同毛姆的觀點,因為人永遠不該停止思考、更不該被社會趨同定律所裹挾。但是,盲從現象也無法根除,它符合當下人性需求,也符合人類對於事物的理想化生存策略。

從東施效顰被人譏笑到邯鄲學步最終迷失自我。人最可怕的不是平庸,而是為了所謂的生存需求,拋棄了思考!

梁實秋先生說過:人是個奇怪的動物,人太多了嫌鬧,沒人陪著嫌悶。耳邊嘈雜怕吵,整天咕嘟著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時候,但是也還想拉上個伴。只有神仙和野獸才受得住孤獨。所以,盲從在某些時候也代表著當下群體之間的社交需求。可是我們都不是瞎子,又何必去盲從呢?思考和辨別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根本,如果這都喪失了,或許我們都是充滿「獸性」的盲人吧!

相關焦點

  • 學會獨立思考:你可以從眾,但不能盲從
    毛毛蟲效應——「從眾」和「盲從」的臨界點在哪裡?文 | 包楚婷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曾經用毛毛蟲做過一個經典實驗:他把一些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放置在一個花盆邊緣,並在花盆不遠處放了一些毛毛蟲愛吃的松葉。
  • 黨校教授稱官場「盲從現象」緣於幹部制度不健全
    官場「盲從現象」癥結  「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正因為如此,一些人為了獲得領導的青睞,唯領導馬首是瞻。不分對錯,盲目地跟隨聽從  當今的官場,盲從現象屢見不鮮。領導說了一個觀點,其下屬不管是否正確,馬上附和。
  • 令人深思,比平庸更可怕的,是盲從!
    又如在課堂上大家在熱情的討論一件事情時,大多數人都各有自己的想法,但這時候的你敢於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就是敢於表現出你自己的見解,如果在大家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時,而你卻沒有勇氣不敢說,那你就表現得毫無主見了。我想,只要你說的話語內容有實用性,有最大的發展性,你還怕別人不採取嗎?當然,這其中也不缺乏來找茬的人,但那絕對不會是你遷就別人的理由。
  • 職場上,不做盲從的呆瓜,用自己的大腦支配自己的行動
    不做盲從的呆瓜盲從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盲從的人誤以為:「看我多機靈,不落後於他人,別人剛這麼做,我也這麼做了。」盲從的人失去了原則,往往給自己帶來損失或傷害。而要想在生活中、事業上有所成就,就必須擺脫盲從眾人的不良習慣,善於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 生活的道理——少一些盲從
    拒絕盲從便是勇士——無知和從眾,在災難面前只會加劇恐慌,理性是非常艱難的選擇。民眾是無辜的,智者可以多慮。類似於這樣的遷徙在歷史上不勝枚舉,在生產力極其落後的農耕社會,天災頻發,人禍橫行,遷徙是那些瀕臨死亡的人們唯一的選擇,留,死路一條,走,或有一線希望,例如,1942年中原大饑荒,河南300餘萬難民西出潼關尋求生路,還有「走西口」、「下南洋」、「闖關東」都是情勢所逼,生活所迫,於大多數人而言,都是從眾,甚至是盲從。從眾儘管如此無奈,卻又不能指責。
  • 「微時代」的理性與盲從
    鄰國核洩漏引發蔓延全國的搶鹽潮,「世界末日」的說法讓一些人捐出了全部家產,被「生蟲」說「陷害」的柑橘、為「皮革」說連累的國產乳製品……輕信與盲從,讓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這一宗宗事件折射出的,不僅僅是轉型期公眾內心普遍存在的焦慮與恐慌,還有進入「微時代」之後,微博、微信等新型傳播載體促成的自媒體傳播力膨脹。
  • 中國已再不盲從西方,而西方正在極力避開中國成功方案
    凡是西方發達國家提出的理念,必然正確,必然科學。這種固化思維,在「群體免疫」概念被英國率先提出之後,就有一些人響應。比如說某著名的小資定位的雜誌,提出一個說法:群體免疫是一種更高級的人道主義。一時間,響應者雲集,名人眾多。其中不乏一些文化圈的、學術界的名人。針對群體免疫,我們絕大多數中國人是不接受的。
  • 榮譽、恐懼、盲從和神道教
    軍隊中的軍官出於對榮譽和地位的追逐,年輕的熱血青壯士兵被浪潮裹挾盲從。基層的民眾因為對於美英的恐懼,加上神道教在一旁推波助瀾,鼓吹虛無縹緲的戰爭理論。這種種因素都造就了日本軍隊殘忍和暴虐的根本屬性,也為整個亞太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其具體的情形如何,且待筆者慢慢道來。
  • 柬埔寨首相洪森:歧視中國人就是扼殺本國經濟
    來源:中國新聞網洪森:歧視中國人就是扼殺本國經濟(抗擊新冠肺炎)洪森:歧視中國人就是扼殺本國經濟中新社金邊2月11日電 (記者 黃耀輝)柬埔寨首相洪森11日在出席當地一場活動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非常時期,某些國家和地區歧視中國人的做法就是扼殺自身國家的經濟。
  • 孩子盲從沒主見,是陷入「毛毛蟲效應」,用這幾點家長成功挽救!
    後來科學家們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面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這一理論也就叫做「毛毛蟲效應」其實這就是一種因為盲從導致失敗的現象。就像有的人比較膽小,就願意隨大流,即使認識了這樣不對,也不願意說出來。更是認為:"天塌砸大家,又不是我一個"。
  • 2021年考研英語作文預測(批判性思維與盲從話題)
    2021年考研英語作文預測(批判性思維與盲從話題)備註:來源猴哥英語,轉載請註明出處分析:創新是重要的話題,在2020年12如何寫這篇文章,角度可以不同,你可以寫批判性思維的表現,也可以寫其好處與做法,但是不能同時都寫,因為文章篇幅限制,不能面面俱到。無論選擇哪一種,要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同時想說的是,這個話題可以衍生很多子話題,例如謠言與謊言、理性分析以、網絡辨別、自主學習與獨立學習等。
  • 2020高考作文最後衝刺:順流者太盲從,逆行者足可敬
    2018年上海市普陀區高三一模的作文,原題呈現如下一一選擇緊跟潮流似乎太盲從,其實,人們在客觀上已經習慣於做出隨潮流而動,也就是習慣於盲從,似乎沒有人考慮盲從好還是不好。比如中國式過馬路,你過馬路,我也過馬路;你前邊過馬路,我在後邊跟著過馬路;我過馬路,僅僅是因為看到你過馬路,而不是因為受紅綠燈的限制。這就是盲從!這個,並不少見。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逆行。這則作文材料裡對逆行者的定位是:愚頑!愚的意思是愚昧、愚蠢,頑就是頑固、僵化、不合時宜。
  • 比平庸更可怕的,是你的盲從
    【導讀】先來看看,遇到下面的情況,你通常會作何反應?走在回家路上的你,發現有一群人不約而同地望著天空,你會?A.不假思索,跟著眾人抬頭望向天空。B.不予理會,繼續朝回家的方向走去。或許類似的這種情況你也遇到過,比如你正在聽一個講座,主講人的話音剛落,瞬間激起滿堂喝彩,聽到有人鼓掌,你也會跟著鼓掌叫好。
  • 迷信則輕信,盲目必盲從
    點 評:迷信則輕信,盲目必盲從。奧爾巴赫法則重要的不是你告訴別人什麼,而是別人聽到了什麼。提 出: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瑞德 · 奧爾巴赫點 評:說不說在你,聽不聽由人。霍克定理用規章制度來代替人的判斷,必然會導致自我退化的惡性循環。
  • 為什麼會盲從權威?是你心裡的不安全感在作祟
    第二天早上,史密斯太太高興地告訴傑裡:「你的安眠藥太好用了,昨晚我吃完很快就睡了,而且睡眠質量非常高,我已經很久沒睡這麼舒服的覺了,你能不能再給我一些這個藥呢?」於是,傑裡給了史密斯太太更多的被當作安眠藥的維生素片,半個月後,史密斯太太的失眠症竟然完全被治癒了。
  • 古老師沒說出口的愛戀被扼殺在搖籃中,其實老闆娘也「用心良苦」
    古老師沒說出口的愛戀被扼殺在搖籃中,其實老闆娘也「用心良苦」上回說到古老師成了一家菜館的常客,原因就是對這裡的老闆娘一見鍾情,並且意圖太過明顯一下子就被本人察覺到了,就在古老師還想著撩老闆娘的時候,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古老師所有美好的幻想,還沒說出口的愛戀就這樣被扼殺在搖籃中。
  • 不盲從,自信向未來 ——華中農大校長李召虎在2020年畢業典禮暨...
    同學們畢業離校,能夠送給大家帶走的,除了「勤讀力耕 立己達人」的校訓,還有我們「三不」的華農品格——不張揚、不浮躁、不盲從。今天我特別想和同學們說說「不盲從」。做到不盲從,要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常講堅定「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從口罩到群體免疫 中國已再不盲從西方 而西方正在極力避開中國成功方案
    這說明,儘管我們有一部分人依然心中執著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但我們絕大多數中國人已經不再盲從西方,而是同時具備了較高的科學常識與道德水平。這也反應了我們中華文明的一個特徵:海綿吸水,海納百川。非常實用主義。
  • 倖存者偏差的背後,沒有主見的人往往只會盲從
    所以,你看到的也只是那些成功的人罷了。然而,知識付費就恰恰利用了這一點,如果你仔細地觀察,不難發現他們都是利用一種低起點,高收益的方案讓你產生各種各樣的錯覺,然後你就會乖乖地把錢交到他們手中。但是我們要清楚,不是每個人都有那個天賦,每個人都有那個賺錢的天賦,有主見的人自然能夠規避掉這個大坑,但更多人往往不加思考,就跟著下單了。
  • 在戰場上,盲從就是死亡;在生活裡,人云亦云就是自斷前程
    找對好方法,才有高效率工作中要學會獨立思考也許你有一個有才能的上司,也許你有一個出色的同事,但千萬別讓自己「省心」下去。如果你懶得獨立思考,就會習慣性地依賴別人,不僅為人所控制,還無法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我們要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習慣,這將對確定自己事業的航向有著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