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雖然我們總說,希望孩子平安快樂就好,但是心裡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一些上進心的。畢竟,沒有哪個家長會真的願意自己的孩子一輩子平庸。
《親愛的小課桌》中經常給孩子提供各種小比賽,讓他們有展示自己的空間。很多小朋友會在遊戲失敗的時候傷心或者是哭泣,隊友拖後腿的時候也會被他們指責。
葉一茜在節目中表示,丈夫田亮作為運動員肯定是有勝負心的,不然怎麼拿冠軍呢?但是女兒卻完全沒有繼承父親的這個「優點」。
葉一茜舉了個例子,在和女兒一起看網球比賽的時候,納達爾拿了第二名,女兒並沒有表現出來沮喪或者是失望,反而說「第二挺好的呀,你看獎勵的那個盤子,可以用來裝飯吃了。」
就連田雨橙自己去打比賽的時候,她也沒有被劣勢影響,過於緊張,反而是想:「快點結束的好,這樣我就能早點回家吃飯了」。
對於一個運動員來說,勝負欲是很重要的東西,只有樂於爭強的人才有可能殺出千軍萬馬擠上獨木橋拿下最終的冠軍。
但是對於小朋友們來說,過強的勝負欲可不一定是好事。反而是那些不在乎輸贏的孩子,可以拿的起放下,生活的很輕鬆。
而教育專家張敏,也針對孩子的勝負欲做出了這樣的解讀:現在的孩子,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輸不起,只能贏。而這樣的孩子,以後的人生可能會很慘!
同時,張敏也給家長朋友們提出了這幾點意見,可以避免孩子產生過強的勝負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現在的家長,都在爭取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除了各種補課班,就是去參加各種競賽,只要孩子拿了名次就在朋友圈大曬特曬,與有榮焉的樣子。
但是一旦孩子出現失誤沒能取得家長滿意的名詞,就會面臨家長的各種訓斥。這種負面引導,會讓孩子過於看重比賽結果,而不是重視過程,只想贏,就會輸不起,變得自私狹隘,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集中到「競爭」和比較之上,就會讓他們更多地產生焦慮感,變得敏感暴躁。
競爭的結果有輸有贏,沒必要過於在意。和結果相比,過程的體驗才是孩子們最應該重視的,因為比賽的過程可以豐富孩子的見識,增加他們的快樂和滿足感。
輸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再次嘗試的自信。
挫折教育,不是要讓孩子經受各種打擊,而是在經受打擊之後,孩子還能夠有信心去面臨下一次挑戰。失敗沒什麼要緊的,只要你給孩子鼓勵和陪伴,幫他們重拾信心,很快孩子就能「站」起來,變得快樂陽光。
這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沒有好勝心的人註定不能走的太遠,但是好勝心太強了,又會讓孩子承受過多的壓力。學會讓孩子享受競爭的過程,勝不驕敗不餒,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你家的孩子勝負欲強嗎?歡迎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
更多您想知道的育兒母嬰知識、心理健康、成長發育都在這裡。關注@群美育兒,讓我們用最好的方式陪孩子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