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女娃因為遊戲的輸贏,撒潑打滾:孩子,輸不起怎麼可能會贏?

2020-12-22 愫說育兒

一天傍晚,我帶孩子在小區玩耍。看到一件挺令我挺驚訝的事,由此引發關於家庭教育的思考,想在這裡討論一下。

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撒嬌、哭鬧、宣洩情緒等,很常見!但像這個孩子這樣用盡全力地「撒潑」,還是鮮見的。

01當時,我帶著女兒正往家走,遠遠地看見兩個孩子爭執——

我認識女孩,她和我住同一個樓棟,大概六七歲,她嚷嚷著:「是我贏了!是我贏了!是我贏了!」

男孩(大概四五歲的樣子)不甘示弱:「明明是我贏了。」

「是我贏了!」小女孩滿臉憤怒,說話間舉起手打向小男孩。

小男孩的媽媽看見了,迅速抱起孩子,但仍然很有修養地對女孩說:「咦,不可以這樣哦,打人是不對的!」

沒想到女孩不但不羞不怯,反而更加歇斯底裡:「是我贏了!我贏了!」

小男孩的媽媽無奈地嘆了口氣說:「好的,是你贏了。」

我想這下女孩應該破涕為笑,滿意地離開了吧!可卻令我大跌眼鏡——

小女孩繼續不依不撓,越喊越兇,最後甚至躺在地上撒潑:「我贏了!我贏了!」

看到我的不解,小男孩媽媽說:「兩個孩子比賽騎車,她輸了,就生氣,她一定要贏。」

在場的不少鄰居都圍過來勸小女孩,我也就走到她身邊試圖用理解她的方式安慰她,可是並沒有什麼用。

她依舊是起來又躺下,用盡全力地哭喊!情緒激動。

直到她說要找媽媽,說媽媽六點半才會到家,我拿出手機看了下時間並且告訴她:「媽媽有可能已經回家了,我們一起回去吧。」

她走得快,率先跑進了電梯,可是我們在一樓依舊聽得見她用力地哭喊聲。

孩子都喜歡贏,不喜歡輸,這點很可以理解;但是把輸贏看得如此重要,反應如此之大,卻很值得深思。

想想,我們身邊很多孩子的成長模式:在家裡活脫脫的就是一個王,事事被遷就、被包容、被保護,受不得一絲一毫挫折,讓ta承認自己輸,成了要命的事。

02甘地夫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個性

甘地夫人,一位非常優秀的女性領袖,作為母親,她也是孩子最好的導師。

有一次兒子需要手術治療疾病,醫生建議用「善意的謊言」來安慰孩子,消除他的恐懼。

甘地夫人卻認為,孩子應該知道自己即將面對什麼,並且相信他能勇敢地承受這一切。

她說:

「生活中有幸福,也有坎坷,所有做父母的都很願意為兒女分擔痛苦。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個性,使他們以後能夠從容不迫地適應生活中的各種變化。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並不是遷就孩子,讓他們隨心所欲,而是隨時約束和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提高自我克制的能力,加強對他們品行的培養。」

深以為然。

現實生活中,家長總會發現孩子在成長中層出不窮的問題,反觀問題背後的本質,很多都和挫折感有關:

遇到困難優先選擇逃避,依賴、抱怨、發脾氣;喜歡推卸責任;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贏,不願意輸,輸不起;嫉妒心強,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小女孩,我在送孩子回家時,就有位媽媽低聲跟我說:「平時家裡太寵了,什麼都依著她。」

孩子未來的人生中,要遇到多少比遊戲的輸贏嚴重得多的溝溝坎坎?父母都能提前為其填平,令ta一生順遂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我想如果長輩在日常中少一些無條件的寵溺,父母能適當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理性看待輸贏,讓孩子適當體驗挫折,正確認識挫折,勇於面對,不過分矯情,都是對孩子性格養成有好處的。

反之,既阻礙內在的自信的培養,不利於人際關係,甚至可能影響心理健康,讓孩子變得蠻橫、嫉妒心強,見不得別人超越自己,比自己好。那麼,像今天這樣啼笑皆非的事情就會常常出現。

03培養逆境情商,才是孩子贏在起跑線的關鍵

在每個人的生命長河中,都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當面對挫折和困境時,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這種反應的能力即抗挫折能力,就是逆境情商,也叫挫折情商。

孩子3歲以前,我們都會盡全力地滿足和保護孩子,為他的內在注入滿滿的安全感,但也因為認知能力受限,孩子往往會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隨著認知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交範圍的擴大等等,他們會體驗到事不遂人願的感覺:

我想要的玩具,小夥伴也想要,我搶不過他,媽媽也不幫我了;我想買的東西,媽媽不同意,我哭鬧也無濟於事了;我把積木搭得高高的,可它突然就倒了……

其實這都是成長的必然,是讓孩子體驗真實世界的時候,是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最好時機。

可惜有些家長為了避免孩子的哭鬧,選擇了「速效」卻錯誤的教育方式——

「他搶你的玩具,咱們不跟他玩了,別傷心,奶奶給你買新的。」「冰淇淋吃多了肚子疼啊……哦,好好好,給你買,別哭了。」「什麼破積木,搭也搭不好,害我的寶貝不開心。」……

看著孩子一次次破涕為笑,家長心滿意足。但是將來孩子卻會為這一切付出代價。

04讓孩子體驗挫折,捨得孩子受點苦,他會越來越強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這句話我頗為認同:

「很多情況下,給孩子帶來最多打擊的往往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他對失敗的理解。」

因此,從小培養孩子正確面對挫折的態度和勇氣極為重要,也是父母首先該做的。

而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我們先要捨得讓孩子受點苦,與他一起面對他所遇到的挫折。

1、傾聽孩子的難題,理解並接納他的情緒

孩子因為年紀、認知等受限,很小的問題也會給他們造成困擾。

當孩子遇到難題、遇到挫折時,作為父母要先學會傾聽孩子的問題,並且理解和接納他們的情緒。

無關痛癢的安慰、質疑、甚至指責和羞辱都是不可取的:

「這沒什麼啊!」「這點小事哭什麼?」「這麼簡單都做不到,怎麼那麼笨?」

當孩子在傾訴苦衷時,一定要耐心,不要不理睬孩子或者發脾氣。

2、不要過度保護或者輕易代勞

父母對子女的愛也是天然無私的,所以無法看到孩子受到傷害和挫折。於是就過度的保護,這不行那不允許。

又或者,乾脆所有的事情都自己代勞。這樣孩子長大以後也只是一個「巨嬰」,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依舊只會用孩子提時候的思維和方式來處理問題。

3、一味地讚美,會讓孩子承受不了批評,輸不起

我們提倡少打壓孩子,多鼓勵孩子,但是鼓勵和一味讚美是有本質區別的。

在孩子力所能力的範圍內,做了他應該做的事,是不需要讚美的,不要讓孩子養成凡事都要得表揚的習慣。當孩子做得不對時,也要及時指出,並且鼓勵孩子改正。

不要讓孩子總是沉浸在人為創造的完美中,被這種假象製造的快樂感覺包圍,久而久之,他便聽不得批評,經不起失敗,更輸不起。

05父母可以通過共讀繪本和日常的遊戲,讓孩子正確理解「輸贏」

讓孩子從小吃點苦,學習面對挫折,並不是說「挫折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越利於孩子的成長」。也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培養。

對於學齡前兒童,共讀繪本和親子遊戲都是非常好的方式,讓孩子在「玩中學」,體驗中學會面對困難並戰勝挫折,建立自信、樂觀的品質。

繪本《我贏了,不,我贏了,不,我贏了》中,蘿拉是個耍賴大王,不論玩什麼,她都要贏,贏,贏。

她會趁查理不注意偷偷挪動調的位置,會完全不按規矩玩棋子遊戲,會狡辯各種理由矇混過關。

查理牢記爸爸的教誨,一邊忍著,一邊想出個點子來對付戰勝蘿拉……對了,還不能讓蘿拉不開心……

父母不能永遠做孩子的保護傘,唯一足夠堅實的保護:是孩子自己面對逆境時的態度和能力。

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汲取養分的孩子,他能更早更正確地認識真實世界,學會應對挫折,這對孩子的人生大有裨益。而強大的抗壓能力會讓孩子更容易跑贏同齡人!

——感謝閱讀——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葉一茜感嘆女兒不在乎輸贏,教育專家:輸不起的孩子,人生會很慘
    在10月7日的節目中,在寫作業間隙,玩了三個熱身遊戲,比賽誰的身體好。王依依和徐敬凱表現最積極,異口同聲地舉手說「我!」可見,這兩個孩子比較有好勝心,很在乎輸贏。王依依玩遊戲上手很快,速速掌握動作規則,但是在「石頭剪刀布遊劈叉」遊戲中,她還是輸給了吉米,這可能跟男生女生的身體條件差異有關。
  • 孩子輸不起,什麼都要第一名?這些繪本引導孩子正確對待輸贏
    你有沒有因為孩子太喜歡競爭而擔心?你有沒有發現,孩子不管和誰一起玩遊戲,總是喜歡爭第一,連玩個石頭剪刀布都不能輸?估計不少家長都為此糾結過,陪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我贏了,他輸了,孩子就很不高興。可是,總故意讓他贏的話,他會不會越來越輸不起呢?
  • 孩子總是爭強好勝「輸不起」?家長這樣幫孩子平衡勝負心很管用!
    在和孩子玩兒遊戲的時候,比如下棋、打牌,家長贏了,孩子輸了,孩子就會特別不高興,有的生悶氣,有的乾脆撒潑打滾兒哭鬧不止。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況,家長們也是很為難,也會有非常大的疑惑。為什麼孩子就這麼在乎輸贏?這只是一個遊戲,有什麼大不了的。怎麼才能讓孩子不那麼在意輸贏,能夠輸得起?我們該怎麼辦?
  • 孩子輸了就哭?好勝心強是好事,關鍵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輸贏
    最近經常聽很多寶媽抱怨:自家孩子好勝心太強了,不管是什麼事情,只要是輸了就會哇哇大哭,怎麼哄都哄不好。玩遊戲輸了會哭;在幼兒園中考試沒有考第一也要哭;甚至是排隊上廁所沒有排在第一個也會哭,非常的「輸不起」。家長非常擔心孩子以後走向社會後,會太脆弱,承擔不起責任。
  • 孩子輸不起,四招助你培養輸得起的孩子
    「兒子,你這局可能要輸了哦!」那天,我跟奶奶一起陪兒子玩打牌。我擔心他輸不起,便有意提醒他。關於輸贏這個問題,我一直特別頭疼。兒子九歲了,作為男子漢的他早應該輸得起,贏得起了。可是,我們以往每次玩五子棋輸了時,他都會哭。記得那天,北風呼呼地刮著,家裡有點冷清,讓人覺得很無聊。
  • 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贏不了
    遊戲玩輸了就一哭、二鬧、三打滾?做事情老是半途而廢?對自己沒信心,愛自我否定……各位家長是否發現:有不少孩子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經受一點點挫折,常常大發脾氣或是滿臉委屈,成為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卻一碰即爛,承受不了挫折的「草莓族」。今天,鹿姐姐想跟大家討論的是,我們應該把握哪些準則,幫助孩子擁有一份輸得起的精神,提升承受挫折的容忍力呢?
  • 葉一茜吐槽森碟不在乎輸贏,教育專家:孩子輸不起,人生會很慘
    白巖松曾說過:「每個人都想贏,但不怕輸才是關鍵。只有你不怕輸的時候,你才能贏。」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有好勝心,因為得失心重的孩子,往往會學習更有動力,更努力,家長在他的成長上不用太操心。但是得失心重,真的好嗎?
  • 葉一茜感嘆女兒不在乎輸贏引爭議,專家:輸不起的孩子未來會很慘
    很多小朋友會在遊戲失敗的時候傷心或者是哭泣,隊友拖後腿的時候也會被他們指責。 反而是那些不在乎輸贏的孩子,可以拿的起放下,生活的很輕鬆。 而教育專家張敏,也針對孩子的勝負欲做出了這樣的解讀:現在的孩子,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輸不起,只能贏。而這樣的孩子,以後的人生可能會很慘!
  • 葉一茜感嘆女兒不在乎輸贏引爭議,專家:輸不起的孩子未來會很慘
    很多小朋友會在遊戲失敗的時候傷心或者是哭泣,隊友拖後腿的時候也會被他們指責。反而是那些不在乎輸贏的孩子,可以拿的起放下,生活的很輕鬆。而教育專家張敏,也針對孩子的勝負欲做出了這樣的解讀:現在的孩子,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輸不起,只能贏。而這樣的孩子,以後的人生可能會很慘!
  • 面對輸不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走心,告訴他一時輸贏沒那麼重要
    許多人都有好勝心,孩子自然也不例外。適當的好勝心能夠激發孩子的潛力,促進他的成長,但是好勝心過強,太執著於想贏了,對孩子的成長反而不利。有些孩子為什麼那麼想贏,其實這大多是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輸不起的孩子,背後是輸不起的父母樂樂家的孩子今年11歲了,上小學五年級。
  • 孩子:「我就是輸不起!」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起
    這次經歷我才頓悟,孩子不能一直處於贏的狀態,一旦輸了,他就不敢面對。我知道他有好勝心,我並不批評他,而是開導他,告訴他失敗並不可怕,沒有人是一直勝利的,引導他直面自己的失敗。大部分孩子在玩遊戲時都希望自己能贏,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有好勝心。
  • 一輸就哭的孩子,父母別再指責「輸不起」,孩子是怕「不被愛」
    前陣子一個關於兒童現存普遍問題的調查結果公布於眾,除了常見問題之外,有一個共性問題引起了很多家長的關注,那就是「輸不起」。參與調查的聰聰媽媽舉了個例子,他說聰聰在玩遊戲的時候,經常擅自修改規則,他贏了這局遊戲就是真的,他輸了這局就不算數。不僅如此,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家裡,玩遊戲經常「悔棋」,輸不起的現象比比皆是,簡直讓人頭疼。
  • 請告訴你的孩子,比贏更重要是「輸得起」
    記得,北大中文系2018年畢業典禮上,一位老師曾經這樣致辭:"人生的第一課,也是畢生之課,是學會輸得起……祝你們成功,如果你們不甚成功,甚或落敗,那麼,輸得起就好。"在當下這個以讓孩子贏為主流的時代,我和很多家長一樣,也曾經因為孩子的成績焦慮過。
  • 這句話請一定告訴孩子:輸得起才能贏得漂亮!
    孩子要學會面對可能存在的失敗,才有勇氣挑戰更多的困難。有利於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和同伴進行的競爭性遊戲要規則明確,做到公平、公正,還可以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有助於他們自覺地遵守和維護,對於輸贏也能坦然接受。有利於孩子心智的發展。有贏有輸,贏了總結經驗,輸了想辦法贏。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思考,贏在哪兒,輸在哪兒。
  • 其實,孩子不是輸不起,是怕「不被愛」
    孩子不可能總是贏,而且失敗處處皆是。所以,讓孩子品嘗挫折的滋味,也是一種愛。有一位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因不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而痛苦倍增。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上的輸贏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敗
    總是有人說:孩子之間的輸贏就是父母之間的輸贏。很多父母就為了這句話就會對孩子付出全力。哪個父母的教育更加合適,更加科學,孩子自然就會更優秀。某一檔電視節目上一個6歲的小女孩讓更多人大吃一驚。她不但熟悉很多許多國學經典,還能準確表達出原文經典隱含的意思。唐詩宋詞對她來講更加輕鬆。
  • 為什麼孩子輸不起?是缺乏「心理彈性」,家長要成為孩子的夥伴
    有些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線上能贏其他的小朋友,因此,如果孩子有一個競爭心理的話,那麼對孩子的成長確實會有幫助,然而如果孩子輸不起的話,那麼反而會因此成為孩子成長的障礙。比方說孩子會因為自己輸了而撒潑打滾,一點都輸不起,樣子非常難看。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是孩子人生的...
    很多大人說:現在的孩子不好管。其實,問題不是出在不敢管,是管得晚了。讓孩子體驗挫折感,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嚴重些就是哭得地上滾來滾去,但他沒有其他反抗能力,於是學會了什麼叫「無能為力」、接受、服從、遵守。
  • 孩子只能贏不能輸,怎么正確引導?
    第一個孩子就怕沒有獎狀,上課什麼也不敢說也不敢做;第二個孩子輸不起,哭鬧發脾氣。我分析原因有如下兩點:孩子把獎狀視作唯一的精神寄託孩子把獎狀看作自己學習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成功標誌,這本沒有問題,代表榮譽的獎狀是對孩子進步的激勵。
  • 輸掉比賽後,女兒崩潰大哭,我怎麼會養了個輸不起的孩子
    50萬家庭的故事樂園 ▲ 孩子免費聽故事神器點擊標題下 愛讀童書媽媽小莉 關注400多個經典故事任意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