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傍晚,我帶孩子在小區玩耍。看到一件挺令我挺驚訝的事,由此引發關於家庭教育的思考,想在這裡討論一下。
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撒嬌、哭鬧、宣洩情緒等,很常見!但像這個孩子這樣用盡全力地「撒潑」,還是鮮見的。
01當時,我帶著女兒正往家走,遠遠地看見兩個孩子爭執——
我認識女孩,她和我住同一個樓棟,大概六七歲,她嚷嚷著:「是我贏了!是我贏了!是我贏了!」
男孩(大概四五歲的樣子)不甘示弱:「明明是我贏了。」
「是我贏了!」小女孩滿臉憤怒,說話間舉起手打向小男孩。
小男孩的媽媽看見了,迅速抱起孩子,但仍然很有修養地對女孩說:「咦,不可以這樣哦,打人是不對的!」
沒想到女孩不但不羞不怯,反而更加歇斯底裡:「是我贏了!我贏了!」
小男孩的媽媽無奈地嘆了口氣說:「好的,是你贏了。」
我想這下女孩應該破涕為笑,滿意地離開了吧!可卻令我大跌眼鏡——
小女孩繼續不依不撓,越喊越兇,最後甚至躺在地上撒潑:「我贏了!我贏了!」
看到我的不解,小男孩媽媽說:「兩個孩子比賽騎車,她輸了,就生氣,她一定要贏。」
在場的不少鄰居都圍過來勸小女孩,我也就走到她身邊試圖用理解她的方式安慰她,可是並沒有什麼用。
她依舊是起來又躺下,用盡全力地哭喊!情緒激動。
直到她說要找媽媽,說媽媽六點半才會到家,我拿出手機看了下時間並且告訴她:「媽媽有可能已經回家了,我們一起回去吧。」
她走得快,率先跑進了電梯,可是我們在一樓依舊聽得見她用力地哭喊聲。
孩子都喜歡贏,不喜歡輸,這點很可以理解;但是把輸贏看得如此重要,反應如此之大,卻很值得深思。
想想,我們身邊很多孩子的成長模式:在家裡活脫脫的就是一個王,事事被遷就、被包容、被保護,受不得一絲一毫挫折,讓ta承認自己輸,成了要命的事。
02甘地夫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個性
甘地夫人,一位非常優秀的女性領袖,作為母親,她也是孩子最好的導師。
有一次兒子需要手術治療疾病,醫生建議用「善意的謊言」來安慰孩子,消除他的恐懼。
甘地夫人卻認為,孩子應該知道自己即將面對什麼,並且相信他能勇敢地承受這一切。
她說:
「生活中有幸福,也有坎坷,所有做父母的都很願意為兒女分擔痛苦。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個性,使他們以後能夠從容不迫地適應生活中的各種變化。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並不是遷就孩子,讓他們隨心所欲,而是隨時約束和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提高自我克制的能力,加強對他們品行的培養。」
深以為然。
現實生活中,家長總會發現孩子在成長中層出不窮的問題,反觀問題背後的本質,很多都和挫折感有關:
遇到困難優先選擇逃避,依賴、抱怨、發脾氣;喜歡推卸責任;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贏,不願意輸,輸不起;嫉妒心強,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小女孩,我在送孩子回家時,就有位媽媽低聲跟我說:「平時家裡太寵了,什麼都依著她。」
孩子未來的人生中,要遇到多少比遊戲的輸贏嚴重得多的溝溝坎坎?父母都能提前為其填平,令ta一生順遂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我想如果長輩在日常中少一些無條件的寵溺,父母能適當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理性看待輸贏,讓孩子適當體驗挫折,正確認識挫折,勇於面對,不過分矯情,都是對孩子性格養成有好處的。
反之,既阻礙內在的自信的培養,不利於人際關係,甚至可能影響心理健康,讓孩子變得蠻橫、嫉妒心強,見不得別人超越自己,比自己好。那麼,像今天這樣啼笑皆非的事情就會常常出現。
03培養逆境情商,才是孩子贏在起跑線的關鍵
在每個人的生命長河中,都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當面對挫折和困境時,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這種反應的能力即抗挫折能力,就是逆境情商,也叫挫折情商。
孩子3歲以前,我們都會盡全力地滿足和保護孩子,為他的內在注入滿滿的安全感,但也因為認知能力受限,孩子往往會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隨著認知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交範圍的擴大等等,他們會體驗到事不遂人願的感覺:
我想要的玩具,小夥伴也想要,我搶不過他,媽媽也不幫我了;我想買的東西,媽媽不同意,我哭鬧也無濟於事了;我把積木搭得高高的,可它突然就倒了……
其實這都是成長的必然,是讓孩子體驗真實世界的時候,是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最好時機。
可惜有些家長為了避免孩子的哭鬧,選擇了「速效」卻錯誤的教育方式——
「他搶你的玩具,咱們不跟他玩了,別傷心,奶奶給你買新的。」「冰淇淋吃多了肚子疼啊……哦,好好好,給你買,別哭了。」「什麼破積木,搭也搭不好,害我的寶貝不開心。」……
看著孩子一次次破涕為笑,家長心滿意足。但是將來孩子卻會為這一切付出代價。
04讓孩子體驗挫折,捨得孩子受點苦,他會越來越強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這句話我頗為認同:
「很多情況下,給孩子帶來最多打擊的往往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他對失敗的理解。」
因此,從小培養孩子正確面對挫折的態度和勇氣極為重要,也是父母首先該做的。
而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我們先要捨得讓孩子受點苦,與他一起面對他所遇到的挫折。
1、傾聽孩子的難題,理解並接納他的情緒
孩子因為年紀、認知等受限,很小的問題也會給他們造成困擾。
當孩子遇到難題、遇到挫折時,作為父母要先學會傾聽孩子的問題,並且理解和接納他們的情緒。
無關痛癢的安慰、質疑、甚至指責和羞辱都是不可取的:
「這沒什麼啊!」「這點小事哭什麼?」「這麼簡單都做不到,怎麼那麼笨?」
當孩子在傾訴苦衷時,一定要耐心,不要不理睬孩子或者發脾氣。
2、不要過度保護或者輕易代勞
父母對子女的愛也是天然無私的,所以無法看到孩子受到傷害和挫折。於是就過度的保護,這不行那不允許。
又或者,乾脆所有的事情都自己代勞。這樣孩子長大以後也只是一個「巨嬰」,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依舊只會用孩子提時候的思維和方式來處理問題。
3、一味地讚美,會讓孩子承受不了批評,輸不起
我們提倡少打壓孩子,多鼓勵孩子,但是鼓勵和一味讚美是有本質區別的。
在孩子力所能力的範圍內,做了他應該做的事,是不需要讚美的,不要讓孩子養成凡事都要得表揚的習慣。當孩子做得不對時,也要及時指出,並且鼓勵孩子改正。
不要讓孩子總是沉浸在人為創造的完美中,被這種假象製造的快樂感覺包圍,久而久之,他便聽不得批評,經不起失敗,更輸不起。
05父母可以通過共讀繪本和日常的遊戲,讓孩子正確理解「輸贏」
讓孩子從小吃點苦,學習面對挫折,並不是說「挫折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越利於孩子的成長」。也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培養。
對於學齡前兒童,共讀繪本和親子遊戲都是非常好的方式,讓孩子在「玩中學」,體驗中學會面對困難並戰勝挫折,建立自信、樂觀的品質。
繪本《我贏了,不,我贏了,不,我贏了》中,蘿拉是個耍賴大王,不論玩什麼,她都要贏,贏,贏。
她會趁查理不注意偷偷挪動調的位置,會完全不按規矩玩棋子遊戲,會狡辯各種理由矇混過關。
查理牢記爸爸的教誨,一邊忍著,一邊想出個點子來對付戰勝蘿拉……對了,還不能讓蘿拉不開心……
父母不能永遠做孩子的保護傘,唯一足夠堅實的保護:是孩子自己面對逆境時的態度和能力。
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汲取養分的孩子,他能更早更正確地認識真實世界,學會應對挫折,這對孩子的人生大有裨益。而強大的抗壓能力會讓孩子更容易跑贏同齡人!
——感謝閱讀——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