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白春禮:針對當前「卡脖子」問題 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2020-12-26 手機鳳凰網

鳳凰網財經訊 11月25日——27日,《財經》年會在北京召開,本屆主題為「預測與戰略」,鳳凰網財經全程報導,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科院院士白春禮在主旨演講中表示,要組織實施好重大科技任務,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針對當前的「卡脖子」問題,通過採取「揭榜掛帥」等方式,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制約。在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等前沿重點領域,著眼長遠系統謀劃重大項目布局,為解決事關長遠發展的「心腹之患」問題提供戰略性技術儲備。

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科院院士 白春禮

以下是文字實錄:

尊敬的周小川副主席、戴小京社長,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參加今年的《財經》年會,和各界人士一道展望2021年全球和中國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趨勢,共同探討大變局時代中國與全球發展的新動力、新機遇和新挑戰。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演進,同時也在深刻改變著世界格局。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支撐作用越來越凸顯,能否做到科技自立自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關係一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剛剛結束的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也對科技創新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要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我今天的報告,以「強化戰略科技力量 支撐科技自立自強」,為主題,與大家交流探討。

一、如何理解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戰略意義

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我這裡通過一組數據作個簡要說明。2019年,我國的研發經費支出達到2.21萬億元,研發強度約為2.23%;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480萬人年,在校大學生人數達4002萬,創新人才規模穩居世界首位;SCI論文數量和高被引論文數量都位居世界第2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PCT專利申請量都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貢獻者。在衡量高質量科研產出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排名中,中國位居世界第二位,中科院已連續8年在全球科教機構中位列首位。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中國位列第14位,也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這些數據反映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也增強了我們科技事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但客觀來講,我國的科技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與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五中全會對當前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判斷是「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集中反映出我們科技發展的差距和不足。所以,五中全會強調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科技自立自強是國際環境深刻複雜變化的形勢所迫。面對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等趨勢帶來的外部風險和不確定性,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經濟結構對我們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帶來嚴重威脅。這兩年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爭端,凸顯出我國在很多高技術領域仍然存在受制於人的短板和「卡脖子」地方。比如,我國晶片進口額已經連續多年超過石油,2019年超過3000億美元;作業系統、高端光刻機仍被國外公司壟斷,90%以上傳感器來自國外。高檔數控工具機、高檔儀器裝備、關鍵基礎材料、高端醫療儀器設備、高端醫用試劑等嚴重依賴進口。

這些方面的問題和短板,會讓我們的工業大廈「地基」不牢,一旦被「卡脖子」,就會威脅到整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只有實現了科技上的自立自強,突破國外在關鍵核心技術上的封鎖和制約,才能真正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好地保障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安全。

——其次,科技自立自強是現代化國家建設的發展所需。當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無論是培育新動能、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還是改善人民生活、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國家安全,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五中全會特別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科技創新無疑是構建這一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如果把國內大循環想像成我們的人體系統,要讓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暢通起來,首先需要打通經濟循環中的堵點,不能有「栓塞」。這其中有些是阻礙生產要素和商品服務自由流通的「制度性堵點」,我們可以通過持續深化改革來化解;更多是「技術性堵點」,這些問題是制約我們發展最大的「卡脖子」瓶頸問題,也是打通循環的關鍵,是亟需科技創新發揮作用的地方。

此外,整個體系運行的通暢與否,還要解決運行的質量和效率問題。我們知道在衡量生產系統效率的生產函數中,科技創新已經成為關鍵變量,只有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供給,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更好地滿足高質量發展的科技需求,才能進一步增強供給體系對日益提高的國內需求的適配性,讓我們的經濟體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需的動態平衡。

——第三,科技自立自強是科技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強調科技自立自強,就是希望要逐步扭轉我們科研活動中原創能力不強、大量資源和精力用在從事跟隨型研究上的問題,激勵科研人員提出更多原創理論、做出更多原創性貢獻,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加快實現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轉變。

當然要特別強調的是,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創新不是相互對立排斥的,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絕不是說中國要關起門來搞創新,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持續推動國際科技合作和開放創新,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可以讓我們更加平等、在更高水平上更好地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國科技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充分發揮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的作用。我這裡想著重強調一下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中的關鍵作用。

一般來說,戰略科技力量是在重大創新領域由國家布局支持,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使命的科技創新「國家隊」,代表國家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考察近代以來主要科技強國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擁有一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對國家科技的發展至關重要。比如美國在二戰以來組建的橡樹嶺、阿貢、勞倫斯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國家實驗室,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領域和重大科技前沿領域開展持續研究,湧現出原子彈、網際網路等重大戰略科技產品和顛覆性技術,對於保障國家安全、促進科技進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國的馬普學會、弗朗霍夫協會、亥姆霍茲聯合會三大國家研究機構,構成了德國國家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法國的國家科研中心(CNRS)、日本的理化所等國家科研機構,也都是各自國家科技發展和產業創新的重要力量,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科技競爭與合作。

從科技發展趨勢來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也是把握新科技革命機遇、實現未來科技自立自強的客觀要求。隨著大科學時代的到來,科學研究的複雜性不斷提升,科學前沿不斷向超宏觀、超微觀和極端複雜方向推進,傳統上科研人員單打獨鬥或小規模團隊作戰的科研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很多領域日益複雜的科研活動需要。特別是在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重大戰略性科技領域,往往面臨投資強度大、投入周期長、技術難度高、學科交叉廣等問題,市場機制無法保障有效的科技資源投入,需要依靠國家統籌規劃布局和長期穩定投入,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多學科、建制化優勢,組織開展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的重大研究,確保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

我國歷來高度重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把建設一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戰略科技力量作為科技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科技基礎非常薄弱,黨中央作出了建立中國科學院的重大決策,集中力量加快發展新中國科技事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建立起較為齊全的學科體系。我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動員全國科技力量組織實施「兩彈一星」等一批國家重大任務,在較短時間內就攻克一大批尖端科技難關。近年來,我們相繼取得載人航天與探月、北鬥導航、載人深潛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這裡講幾個典型的例子。

——比如在深海探測方面,人類正在從近海走向深海大洋,海洋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是當前各國競爭的戰略重點。中科院自主研製的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海鬥一號」,於今年5月9-26日期間,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4次萬米下潛,連續下潛次數居世界前列,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引領我國海洋科考進入了萬米時代。今年11月10號,中科院參與研製的我國首艘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下潛深度達到10909米,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刷新了我國載人深潛的紀錄。

——在深空探測方面,這兩天媒體都在關注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昨天已經取得發射成功,按計劃接下來探測器將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大約在20天後將帶回我國首份自主無人採集的月球樣品。這也是繼1976年蘇聯Luna24取回月球樣品後,人類時隔44年再一次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地球。中科院有14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嫦娥五號相關任務,牽頭論證提出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方案,承擔了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測軌分系統和多項工程關鍵產品的研製任務,突破了一大批關鍵技術,為嫦娥五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後續還將組織開展科學數據應用研究。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科院、醫科院、軍科院等戰略科技力量挺身而出,為打贏疫情科技攻堅戰作出了重要貢獻。我這裡舉幾個中科院相關的主要成果,比如我們最早確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並分離得到病毒毒株;成功利用恆河猴模型和ACE2小鼠模型進行疫苗抗體的評價工作,成功構建了獼猴、北平頂猴感染模型。自主研發的CAStem幹細胞注射液,入選國家「三藥三方案」。篩選出能緩解肺炎症狀的羥氯喹、發現能有效阻斷「炎症風暴」的託珠單抗、用於治療重症和危重症的痰熱清,納入國家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新冠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批准。重組蛋白疫苗獲得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批准,是國內首個獲批臨床試驗的新冠重組蛋白疫苗。近期,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和相關企業聯合研製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CHO細胞)」開始國內III期臨床試驗。

三、戰略科技力量支撐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努力方向

最近,中央對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進行了系統部署,下一步,我們要按照有關要求,準確把握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重點任務,更好支撐科技實現自立自強。

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總體布局。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市場主體的統籌協同和融通創新,協同部署產業鏈和創新鏈,暢通創新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高創新鏈的整體效能。

二是要組織實施好重大科技任務。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針對當前的「卡脖子」問題,通過採取「揭榜掛帥」等方式,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制約。在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等前沿重點領域,著眼長遠系統謀劃重大項目布局,為解決事關長遠發展的「心腹之患」問題提供戰略性技術儲備。

三是要強化基礎研究。我們當前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深層次原因往往是基礎研究的「卡腦子」問題,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要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強化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中發現重大科學問題,從科學原理、問題、方法上集中進行攻關,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四是要加強高水平創新主體建設。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深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強化國家科研機構的體系化能力和集群化優勢;加快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提升服務國家需求和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五是要優化戰略科技力量的空間布局。加快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引領帶動其他區域加快走上創新驅動發展道路。

以上,我對科技自立自強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做了一些初步探討。這兩個方面都是事關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問題,需要持續深入學習研究,充分理解其內涵要求。我相信,科技界將與社會各界一道,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現代化國家建設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撐。

我的報告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6年——中科院科技成果「含金量」超...
    白春禮表示。啟動高端晶片等領域研究當前,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加需要科技高質量發展。針對美國對我國高科技產業的打壓,白春禮介紹,在項目部署方面,除了承擔國家一些重大任務外,中科院設立了3類先導專項。其中,A類先導專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B類先導專項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C類先導專項是與企業合作重點解決「卡脖子」問題。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光刻機、高端晶片等方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圖片來源:中國網據澎湃新聞報導,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基礎材料、核心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我們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
  • 中國科學院:將「卡脖子」問題和國外出口管制清單轉化為任務清單
    近年來,中科院在解決卡脖子技術領域方面取得了諸多重要突破。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項目部署方面,除了承擔國家的一些重大任務之外,科學院自己設立了先導專項,分成三類,A類先導專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B類先導專項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C類先導專項是跟企業合作,解決卡脖子問題。
  • 宣布入局光刻機後,中科院院長再次發聲,道出了關鍵點
    中科院宣布入局光刻機在今年九月份的時候,華為公司受到了美國規則的影響,國產晶片也面臨著被國外「卡脖子」的風險。這種情況再次讓國內意識到了技術自主化和國產化的重要性,而晶片作為資訊時代發展的基石,更是重中之重!
  • 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面臨的難題與潛力分析
    摘 要: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社會發展最大的障礙。在新發展階段,我國要大力開展自主創新,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把技術創新置於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當前,我國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仍面臨基礎研究薄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意願不強、教育體制還不完善等問題,但也具有新型舉國體制、人力資源和產業體系三大優勢。對此,需要從制度和技術兩方面入手,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從數量導向型科研向質量導向型科研、從線性技術創新模式向網絡技術創新模式的三大轉變。
  • 院士說丨白春禮院士: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
    而且,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還在加快,新的技術、顛覆性技術還在持續不斷地湧現,持續推動經濟社會加速向數位化轉型。一方面,以晶片和元器件、計算能力、通信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處在一個重要突破關口。矽基晶片和元器件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石,其製程工藝不斷提高,處理速度越來越快、存儲能力越來越強、能耗越來越低。
  • 中科院院長官宣,這次美國是最好的踏腳石
    美國這邊不斷針對,華為這邊不斷迎戰,究竟誰贏誰輸,不到最後還真不好說。美國之所以會這樣針對華為,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華為沒有掌握技術的可控性自主性,長期以來對美國方面過於依賴,說白了,美國就是因為看準了華為的軟肋,所以才會採用這樣的手段不斷地去阻止華為的發展。
  • 中科院攻關數控系統:數次核心技術突破,提高中國製造話語權
    針對國產高檔數控系統基礎軟硬體平臺受制於國外廠商的現實問題,中科院瀋陽計算憑藉自身多年技術積累,依託中國科學院技術優勢,以總線技術為突破,推進解決基於國產CPU晶片的數控系統硬體平臺、實時作業系統軟體平臺建設等一系列技術難點,將國產高檔數控系統建立在自主可控的基礎之上。
  • 我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制約的幾個根本性問題
    科學技術的抽象性和環境性特性以及知識的隱性與情境性特徵,使得全球範圍內以技術為基本要素的競爭變得愈加複雜化與非均衡化。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其中,關鍵核心技術的缺失,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障礙。
  • 中科院為什麼要成立哲學研究所
    中科院哲學所按照現代新型研究所的治理模式,設立戰略諮詢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所務委員會。戰略諮詢委員會名譽主任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擔任,主任委員由李樹深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由量子物理學家孫昌璞院士擔任,副主任委員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哲學系胡志強教授擔任。
  • 中國這些尖端高科技領先於全世界,中科院又宣布研發光刻機
    而前幾天中科院前腳剛宣布全力以赴攻克「卡脖子」技術,尤其是攻克光刻機技術,全球高端光刻機廠商荷蘭阿斯麥後腳立馬向中國市場示好。前段時間,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要將美國「卡脖子」的設備清單,轉變成科研任務進行布局。比如航空輪胎,光刻機,軸承鋼,深空,深海技術,高端材料風領域。
  • 劍指中國氣象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他們爭分奪秒!
    12月1日至2日,四項氣象現代化核心技術攻關任務通過終期評估。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氣象資料質量控制及多源數據融合與再分析、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和氣候系統模式、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系統——這四項攻關任務直指中國氣象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關係到我國氣象核心競爭力提升。
  • 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術 關注光刻機國產替代(股)
    原標題: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術 關注光刻機國產替代(附股)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湖北省武漢市調研指出,要加大新技術、新產品商業化應用力度,提升產業集成水平,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術,增強關鍵基礎材料自主保障能力。
  • 白春禮院士:化學構築未來生活
    雖然也出現過一些發展中的問題,但未來的生活中,從能源到材料、從日用品到醫藥、從生命過程到宇宙演化等,都必將更緊密地依賴於化學。為此,本刊就化學學科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前景,專程採訪了著名的物理化學家、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科學世界:作為基礎學科的化學,它跟物理學和生物學的關係是怎樣的?
  • 抓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 解決「卡脖子」問題 「松江智造」取得重大...
    抓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解決「卡脖子」問題,我國自主研發國產高等級通航飛行訓練器取得重要突破。日前,由松江企業中仿智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研製的塞斯納C172五級飛行訓練器通過中國民航局鑑定,這標誌著國內首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該類飛行訓練器可投入運營。
  • 吹響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堅號角
    □朱海俊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近日,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關鍵核心技術吹響了攻堅號角。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支撐。
  • 中科院直接點名美國科技,美精英:值得反思
    對於美國對中國的打壓,美國精英學者認為像是給了中國一個絕佳機會去發展自己科技,中國將在不久會有市場能力和研發能力上實現質突破,這可能會對造成美國致命的一擊。中科院誓表要將美國"卡脖子"的科技盡全力去搞出來,不畏艱險,中國崛起是勢不可擋!
  • 正式「出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
    根據相關媒體最新報導,接下來我們將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同時要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
  • 白春禮院士解析"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
    而且,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還在加快,新的技術、顛覆性技術還在持續不斷地湧現,持續推動經濟社會加速向數位化轉型。一方面,以晶片和元器件、計算能力、通信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處在一個重要突破關口。矽基晶片和元器件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石,其製程工藝不斷提高,處理速度越來越快、存儲能力越來越強、能耗越來越低。
  • 摸清家底 分類解決「卡脖子技術」
    對於卡脖子技術,必須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識,避免一些誤區。 卡脖子技術是全球化的產物 卡脖子技術基本是產業鏈上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是產業鏈下遊集成廠商生產所必需的。沒有它們,可能會導致集成廠商生產不出完整的產品。如,沒有核心晶片,手機就生產不出來;沒有作業系統,手機生產出來在消費者手中也沒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