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霜採露出,披星戴月歸。
在洪山區珞南街尤李社區,
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紮根一線,自信進取,實幹奉獻,
為社區防疫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
潘勇:職責所在 義不容辭
老黨員潘勇是洪山區人力資源局副局長,也是尤李社區下沉工作隊隊長和臨時黨支部書記。危急時刻,他舍小家、顧大家,義不容辭的參與到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帶領下沉幹部從事入戶排查、門崗值守、保障物資、關愛幫扶困難群眾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協助社區不斷地做實做細疫情防控工作,不論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潘勇總是衝在前,做在前,為年輕幹部做好榜樣。
據悉,潘勇今年已經50多歲,身體一直不好,但是每當有重大任務時,他總是身先士卒,義無反顧地衝鋒在前。身邊人讓他休息一下,有什麼事讓年輕人去幹,潘勇回答,「我是一名黨員幹部,當國家有需要時,我就應該迎難而上,這些只是我的分內之事,你們能做我就不能做麼?」
秦紅梅:心繫群眾 真情服務
尤李社區黨委書記秦紅梅擁有多年社區工作經驗,同時也是社區工作團隊的主心骨,她帶領著社區全體工作人員以及下沉黨員、志願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尤李社區作為有著11個小區的混合型社區,轄區內共有住戶4232戶,居民9282人。面對如此複雜的情況,秦紅梅挺身在前,當起了協調各方統籌指揮的「領頭羊」,合理整合下沉幹部以及志願者等工作力量,按照上級要求組織群眾工作隊,科學分配,共同做好各個小區的門崗值守、物資保障、環境消殺、應急服務等工作。
為解決居民的急難問題,秦紅梅率先公布了自己的手機號碼,對於有訴求、有困難的居民,24小時隨叫隨到。為此,她每天都要接上幾百個電話,經常喉嚨沙啞,說不出話。為切實保障社區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她日常監督各小區公共區域全覆蓋,全天候消殺和垃圾清運工作,切實阻斷疫情傳播渠道。為防止傳染,她創新收取方式,通過臨時搭棚,讓居民錯時分批領取快件和生活必需品……小區居民紛紛稱讚秦紅梅,說她雖不是親人,卻更勝親人。
袁敬華:甘做居民「服務員」
袁敬華是尤李社區副書記,也是居民最貼心的「服務員」。居民生活物資保供一直是疫情期間社區工作的難題,為做好這項工作,她24小時連軸轉,為各小區住戶組織團購,千方百計聯繫供應商和商超,加班加點統計和登記各小區團購信息,自己墊付全部團購物資費用,常常是一個人到商超對接並主動搬運,返回後再帶領工作人員逐個小區分發,常常從天亮忙到天黑,飯都顧不上吃。
在袁敬華心中,還時刻裝著困難居民。在細心耐心地做好社區愛心物資統計和發放時,她對隔離人員溫暖相助,為其家人代買日常所需生活用品,送菜送藥上門;對各小區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銘記於心,不僅積極入戶為他們發放口罩、84消毒液等防疫物資,還定時送上米、面、油等愛心幫扶生活物資。社區和小區裡,每天都可以看到她匆忙行走、勞碌奔波的身影。
防疫和生活物資保障這些瑣碎繁雜的工作,袁敬華幾乎都要「包辦」,但她毫無畏懼、從無怨言,她說,「當好居民群眾的『服務員』『勤務員』,是我應盡的責任。作為社區工作者,居民健康、安全就是我最大的願望。」
張李霞:「我是黨員我先上」
疫情來臨,新冠肆虐。「我是黨員我先上。」尤李社區居委會委員張李霞站了出來,她顧不上千裡來漢團聚的母親和年幼在家的兒子,響應黨的號召,立刻投入到社區防疫工作中,從武漢封城那天開始至今奮鬥在最前線,不懼苦難,不懼風雨,不懼疫情,主動擔負起社區內確診病人及家屬的心理疏導工作,盡心盡力為居民做好服務。
龍港小區居民陳先生,確診新冠病毒肺炎,一度沒有病床收治,他多次反映無果,情緒焦躁易怒。得知這一情況,張李霞不顧自身安危,主動負責他的入院手續辦理,通過反覆多次溝通聯繫,最終為他協調好住院治療的相關事宜。
高慶梅:披荊斬棘 逆風前行
高慶梅是社區最年輕的網格員,年僅25歲,參加工作時間不長。面對著複雜繁冗的工作,她偶爾會感覺吃力,但是在領導和同事的引導幫助下,她成長迅速。
大年初三開始,高慶梅一直工作在社區一線,她主要負責南湖中建壹號小區,該小區是尤李社區轄區內住戶最多、人數最多的小區。面對著複雜的工作環境,高慶梅不懼怕、不退縮,凡事衝在第一線,從跟蹤病患、隔離發熱人員、封控確診人員樓棟,到為困難住戶購買生活用品,她都是兢兢業業。
「大排查」期間的一天,高慶梅深夜11點多收到社區通知,需要趕回社區加班,她二話不說,立馬啟程,10分鐘不到就返回社區和同事們通宵奮戰。在疫情漸穩後,民政局加大了對滯漢困難人員的幫扶,她又第一時間主動承擔起對社區內困難群眾以及滯漢困難人群的排查工作,並成功為滯漢的外地學生辦理補助金。
天氣預報
6
星期一
2020年4月
農曆三月十四
預計天氣陰,東南風,最高溫度21℃,最低溫度12℃。
主辦 | 中共洪山區委宣傳部、洪山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丨鄧洲(通訊員 夏昌明 管妮娜)
美編丨陶可禕 責編丨夏旻鳴
統籌 | 張賓 審稿 |王娟
洪山大學之城
建設國內一流的大學之城
微信公眾號ID :hsdxz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