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之母並非等閒之輩!死後墓碑上的四個字,彰顯其過人之處

2020-12-15 傑閱軒

說起蔣介石最愛的女人,也許很多人也許會說:宋美齡。然而,雖然蔣介石一生娶過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宋美齡四個女人,但是這四個女人對老蔣的影響,加起來也比不過另一個女人。

這個女人,就是蔣介石最愛的母親王採玉。

1922年6月14日,58歲的王採玉病逝。遵照母親遺囑,蔣介石沒有將母親與父親合葬,而是另選了一塊墓地。

墓上方寫的「壺範足式」四個字,意為女中模範,顯露出王採玉的不凡。兩邊柱上刻著蔣介石親自撰寫的對聯:禍及賢慈當日頑梗悔已晚,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

蔣介石還在墓旁建造了幾間房子,取名慈庵。每次來老家,他都會到慈庵住幾天,陪伴母親。

老蔣雖然在政壇上叱吒一時,在女人堆裡尋花問柳,但是他心底最柔軟最真誠的地方,還是他的母親。

母親王採玉也是他一生最愛的女人。

王採玉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墓碑上竟然寫著「壺範足式」?這還得從她的家庭出身說起。

01 喪父喪夫喪子,心碎帶發出家

1863年,王採玉出生在浙江溪口葛竹村的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王毓慶是大清朝的一個九品芝麻官。

父親王有則是王家的長子,曾熟讀詩書求取功名,但一直未果。於是以買賣土地為業,做起了生意,還發了財。

王有則飽讀詩書,偶爾也教王採玉讀書寫字。深受父親影響,王彩玉也略懂文墨,稍微有點文化修養。

但是,父親屢考屢敗,懷才不遇,經常鬱鬱寡歡,家裡的生意也越做越差,家道逐漸中落。母親也因此唉聲嘆氣。

王採玉是家中老大,下面有兩個弟弟,但一個好賭,一個有先天性精神病,養家指望不了他們。於是,家庭的重擔就落在了十幾歲的王採玉身上,她每天靠紡紗織布做女紅,補貼家用。

雖然上帝給了王採玉一副好牌,讓他出生在官宦之家,但是上帝同時給了她一副爛牌來考驗她。

有志者自有千計萬計,無志者只感千難萬難。

當生活的重擔壓在王採玉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王採玉沒有絲毫抱怨,而是想方設法勇往直前。這也為她後來悲苦的人生奠定了生存的基礎。

18歲時,王採玉由父母做主,嫁給了隔壁曹家田村的一個俞姓長工。俞某雖說是長工,但幾年長工打下來,也有些積蓄。

雖說小兩口吃穿不愁,但是俞某性格暴躁,一點小事不如意就罵罵咧咧,甚至還動手打人。

雖然日子過得不太舒心,但次年兒子的出生,為家庭增加了不少歡樂。俗話說,孩子就是夫妻倆的散氣包,有了孩子,日子也有所好轉。

只是好景不長,這個孩子出生後不久就生病夭折了。更不幸的是,不久之後,俞某感染了瘟疫,也病死了。王採玉在婆家背上了「克夫克子」的罵名。

禍不單行,這時王採玉的父親王有則也染病去世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痛失三位親人,這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

年僅二十歲的王採玉雖然堅強,但是當喪親之痛同時在她的心上碾軋三遍之後,她的心徹底碎了。她搬回了娘家,又重新挑起家裡的重擔。但是遁入空門的種子開始在她的心裡播種。

有一次,王採玉家附近的「金竹庵」裡的老尼姑仙逝,王採玉去庵裡幫忙料理老尼姑的後事。當看到庵裡的古佛淸燈,王採玉下定決心出家。不過,在母親的一再央求下,王採玉同意帶發出家。

這個決定讓她後來有機會成為了令人敬仰的母親。

02 再次守寡,還好上帝給了生活的希望

人生有時候很奇妙,當你覺得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時候,卻偏偏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王採玉在金竹庵修行兩年後,在玉泰鹽鋪當帳房先生的堂哥王賢東跑來找她,勸她再嫁。

原來王賢東的老闆蔣肇聰剛剛喪妻,家中有一雙年幼的兒女無人照顧,想要再娶一個老婆。

王賢東一想,蔣肇聰好歹也是一個老闆,誰跟了他自然是吃穿不愁。這傢伙雖說已經45歲,老是老了點,但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呀,於是他便想到自己守寡出家的堂妹王採玉。

王採玉已經在庵裡靜心修養了兩年,關於喪親的痛苦也在清修中得到了緩解和釋放。再考慮到家中的老母和不爭氣的弟弟,王採玉決定再嫁。

1886年6月,23歲的王採玉嫁給了大她22歲的鹽鋪老闆蔣肇聰。老夫少妻,再加上蔣家不愁吃穿,日子還算和美。

雖然後媽不好當,但王採玉知書達理,溫柔和善,對公公婆婆和繼子繼女都很好。同時,她還學著做生意,幫著丈夫把鹽鋪打理得井井有條,深得蔣家人和夥計們的好評。

次年9月15日,王採玉生下一子,按照字輩,取名「瑞元」。這個瑞元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蔣介石。之後,王採玉又先後生下兩女一男。

可惜,好景不長,王採玉嫁入蔣家9年後,她再一次遭遇喪夫喪子喪女之痛。1895年,丈夫蔣肇聰染病去世。沒過兩年,女兒瑞菊和兒子瑞青相繼夭折。

這一次,32歲的王採玉雖然心碎,但是這一次她還有希望,因為她還有瑞元(蔣介石)和瑞蓮。

盧梭說過,磨難,對於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墳墓,而對於強者則是生發壯志的泥土。

再次守寡的王採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瑞元(蔣介石)身上。把兒子撫養成人,這是她活著的全部意義。

03 做母親不易,做淘氣兒子的母親更不易

路德曾說,希望就是強大的勇氣、嶄新的意志。

作為一位年輕的母親,王採玉沒有被生活的苦難所打倒。也沒有把所有的怨氣發在孩子身上。相反,她培養子女的做法值得所有母親借鑑。

蔣介石的父親去世後,王採玉雖然能夠把家裡的生意繼續做下去。但是繼子蔣介卿卻和她鬧著分家。最後,鹽鋪歸了蔣介卿,王採玉僅得到祖傳的三間老房子、三十畝地和一片竹林。

王採玉就靠著這不多的家產以及自己的勤勞,維持著孤兒寡母三人的生活。但是,對蔣介石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這個老蔣,長大了不老實,小時候也不消停。

據老蔣自己回憶,3歲時,有一次,因為好奇,竟把筷子插進了自己的喉管,呼吸不暢,血流不止,昏了過去,把母親王採玉嚇得欲哭無淚。

5歲時,他和小夥伴在院子裡的井邊做猴子撈月亮的實驗,結果一下子栽到井裡,幸虧祖父及時發現,撿回了一條小命。

他還經常帶著小夥伴玩「綠林好漢」的遊戲。有一次在學校把一位同學的眼睛打傷了,老師就上門找家長。母親王採玉就把他關到房間裡痛打了一頓,還關他禁閉,讓他反省,結果他趁母親不注意,一溜煙跑了,氣得母親直跺腳。

老蔣小時候是出了名的淘氣,於是別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瑞元無賴」。

在別人眼裡,瑞元是個無賴,是條蟲,可在母親眼裡,他卻是條龍,雖然淘氣了些,但如果得找對方法,將來必能有一番作為。

04 母親的眼界與格局,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和深度

跟同時代的母親相比,王採玉的不凡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重視教育,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

到了上學的年齡,為了蔣介石能夠專心念書,王採玉自己承擔了家裡的家務活,從不讓蔣介石幹活。

六歲時,母親王採玉就送他去私塾讀書。聽說哪裡有好老師,王採玉就想方設法帶著蔣介石去找好老師求學。

這個私塾不好,就去另一個私塾。鄉下的學校不好,就去城裡的學校。大有「孟母三遷」的風範。

正因為母親對教育的重視,蔣介石不僅熟讀了四書五經,而且還在縣城的學校接受了新式教育。

這讓蔣介石既接受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薰陶,也讓思想開放的新式教育拓寬了眼界,為他日後的政治仕途奠定了思想基礎。

在教育界,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父母的眼界與格局,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和深度。

蔣介石最後能夠問鼎政治,母親王採玉功不可沒。

1906年,當19歲的蔣介石在革命思潮的影響下,主動剪去長辮子,想要出國留學時。

親朋好友都來規勸王採玉,不要讓兒子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但是王採玉沒有被周圍人的意見所左右,而是表現出非凡的舉動:她不僅不反對兒子留洋,還非常支持和贊成。

儘管從小周圍人都覺得調皮搗蛋的「瑞元」只是個無賴,但是王採玉一直相信自己的兒子一定能有所作為。

狄更斯說,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

在母親遠大的教育格局之下,1906年4月,蔣介石4月東渡日本,到東京清華學校就讀。

1907年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

1908年春又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並加入同盟會,投身民主革命。從而開啟他的軍事政治生涯。

二、生活上,不拘泥於小節,為孩子鋪設一條陽光大道

老蔣是個風流之人,這在他年少時就有所體現。

蔣介石14歲時,母親王採玉無意中聽到說,兒子喜歡堂姑姑的女兒毛阿春,還聽出別人的揶揄和諷刺:小小年紀不學好,專想那些想入非非的事兒。

王採鳳聽說此事,不僅沒有暴跳如雷地訓誡蔣介石,反而找人替他去說媒。結果,媒人碰了一鼻子灰回來。

原來毛阿梅的母親說:「嫂子真作孽,這麼個不爭氣的歪胚子也想來娶我的女兒,我就算生了十個女兒,也不會讓她們誰去嫁給阿元(蔣介石)的,讓她死了這份心吧,不然將來變成敗家子才有得哭呢。」

在別人眼裡,老蔣是條調皮搗蛋的蟲,但在母親王採玉眼裡是一條龍。

王採玉發誓要找個比毛阿梅還好的媳婦。結果找了毛福梅。

1901年,14歲的蔣介石娶了第一任老婆——19歲的毛福梅。

為了讓兒子能夠擁有和諧美滿的婚姻,王採玉又做了一個非凡的決定:送兒媳婦去縣城讀書。目的就是為了兒媳婦能提高學識,和兒子能夠有共同的話題,舉案齊眉。

對於20世紀初的女性來說,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決定。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也沒有幾個婆婆能夠做到這一點。

三、蔣氏血脈能夠得以延續,多虧了王採玉的開明

其實,王採玉早早給蔣介石娶親,除了滿足蔣介石青春期的蠢蠢欲動,她還有一個私心:早點抱上孫子。

娶了媳婦的蔣介石並沒有中斷學習,相反更加忙碌:留學、搞革命。有時在日本,有時又回國。夫妻倆聚少離多。結婚七八年,王採玉也沒能如願抱上孫子。

就在他們結婚九年後,毛福梅懷孕了。王採玉很高興,結果被脾氣暴躁的蔣介石一腳踹掉了。原因是,日本放假回來的蔣介石,和毛福梅不知為啥吵架了,結果老蔣一腳踢在毛福梅的肚子上,孩子流產了。

王採玉生氣極了。一改往常的慈愛,一邊痛哭流涕,一邊訴說自己的苦難人生。蔣介石嚇得連連認錯,才得以平息。

又過了一個學期,蔣介石放假回國,逗留上海。王採玉為了「造孫子」喜歡,硬是帶著毛福梅趕到上海去找蔣介石,以便完成「造人」計劃。

不久,毛福梅再度懷孕。王採玉為了穩妥起見,把兒媳婦接回家自己照顧。1910年農曆三月十八,蔣經國出生了。這也得以讓蔣家血脈能夠得以延續。

蔣介石不是還有個兒子叫蔣緯國嗎?不錯,蔣介石確實還有個兒子蔣緯國。但是,關於蔣緯國的身世,至今也沒有確切的答案。據說生父是戴季陶。(傑閱軒在一個微頭條裡說過這事兒。)

只是,由於積勞成疾,王採玉58歲就病逝了,總的來說也沒享到什麼福。

但是,她的母愛卻永遠銘記在兒子蔣介石心中。

蔣介石退居臺灣後,把母親的遺像供奉在房間裡,每天都要到母親面前去「親沐慈恩」。他還在日月潭修建了慈恩塔,以此來紀念母親王採玉。

結 語:

十幾歲就挑起家庭的重擔,19歲痛失父親、丈夫和兒子,20歲出家當尼姑,23歲再嫁,32歲再次守寡,王採玉的一生是悲苦的,但是她對待生活的勇氣卻是值得敬佩的,她的母愛卻是無私和偉大的。

如果沒有蔣母王採玉的遠見卓識和不凡的人生智慧,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蔣介石,也不會有後來的蔣家王朝。

不愧為「壺範足式」,女中典範。

這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一個女人決定了家族的未來。好女人旺三代,壞女人毀三代

歡迎關注@傑閱軒,閱讀更多的情感故事。

往期精彩文章:

混血奇僧,多情好吃,35歲逝伴蘇小小96年,章太炎稱「曠世奇才」

梁實秋的黃昏戀,為何引起軒然大波?他死後小28歲妻子說出了真相

梁實秋與髮妻恩愛50年,72歲卻為一女2個月寫90封共20萬字的情書

你只知楊振寧翁帆「一樹梨花壓海棠」,卻不曉「愁似鰥魚知夜永」

朱迅:夫妻是啥?吃喝拉撒、柴米油鹽,一個桌吃飯,一個被窩放屁

相關焦點

  • 蔣介石髮妻,是怎樣死的?蔣經國在母親墓碑上親書了哪四個字?
    【蔣介石髮妻是什麼樣的女人?二人有感情嗎?最後她的結局怎樣?】蔣介石作為民國時期的總統,其家庭的婚姻生活也是備受關注的,通常人們提起他的夫人,一定首先會想到宋美齡,其實蔣介石一生共娶過四位妻子,她們分別是:毛福梅(一作毛福美)、姚冶誠、陳潔如、宋美齡。
  • 中國墓碑上的「故、顯、考、妣」四個字,每個字都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是說,每個人都如枝上一花,但最後有的落於茵席,有的落於糞坑。境遇不同,命運歸宿也就大相逕庭。但每個人的結局,說來說去總還是離不開一個「死」字。青山有幸埋忠骨也罷,一抔黃土掩風流也好,死後都是永遠的長眠,至多也不過是碑上寥寥數語,道盡一生。
  • 墓碑之碑文寫法
    現代很多風水師不懂碑文的規格,以致在行家看來是亂搞一通,故現在為有緣看此文章者借鑑一二,也不至於再鬧沒必要的笑話始於周朝,是墓主的標誌,其位置在墓前正中處(墓門口),以便後人祭祀。坐向應與墓中棺材坐向相同。墓碑一般用青石製作,以便長期使用。其規格4.8尺,寬1.2尺,厚0.2尺(用雙數不用單數,圖吉利)。
  • 農村墓碑上常見的那「四個字」分別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而當農村的老人去世之時,其子女為了懷念父母,也為了表達自己的孝義,便都會給去世的老人豎一塊墓碑,給他們立碑是必不可少的習俗。中國的墓碑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在墓碑上除了雕鏤的花紋之外,還有很多的文字。但是,這些墓碑上面所刻的字是非常有講究的,並非隨意加上。
  • 張學良看見于鳳至墓碑後,淚如雨下,上面寫的4個字,讓他自責
    這個詞最恰當地放在鳳至身上,她對張學良的包容與痴情不亞於任何一個女人,她苦等了張學良50年,但最終還是一場空,死後墓碑上刻了四個字,張學良看後淚如雨下,但一切都已成為往事。于鳳至本是富家女,父親於文鬥是富商,於文鬥曾救過張作霖的命,所以於家與張家的關係十分密切。在張作霖發跡後得知於文鬥之女「福祿深厚,乃鳳命也」,於是便自作主張為張學良定下此親事。
  • 夫妻講究生同衾死同穴,為何蔣介石卻不將父母合葬一處?
    確如蔣介石所說,蔣肇聰名下有徐氏、孫氏和王氏三位妻子。徐氏是髮妻,於光緒八年患病不治而亡;接著續娶孫氏,不到兩年時間,孫氏又因病故去;光緒十二年,蔣肇聰再續娶王氏,即蔣母王採玉。54歲那年,蔣肇聰因病去世,那年蔣介石年僅9歲,當時蔣家家境並不好,王採玉以寡婦之身,既要養育兒女,又要應付課稅完糧,無力辦好丈夫的喪事。
  • 蔣介石給自己選了三處墓地,為何至今仍然沒有下葬?
    中國古代的帝王將相十分看重自己的身後之事,對於葬地的選擇十分慎重。蔣介石具有濃厚的傳統思想,當他還在大陸時,不到花甲之年,就給自己選好了墓地,墓址共有三處。蔣介石最早選定的第一處墓址,是在其母王採玉的墓旁。
  • 墓碑也是一種文化 墓碑碑文的寫法
    姓名,寫在墓碑中心部位。這裡稱「中榜」。在書寫墓主名字時,其字數多少,與風水吉兆相關聯。為尊敬長輩,過去加了許多尊敬的詞,如父親稱考、顯考,母親稱妣、顯妣,男子加公、府君,女子加氏、孺人。而且字數多少依「生、老、病、死、苦」五個字循環應用。其中以落在六、七、十一、十二、十六、十七的「生」、「老」二字上為吉利。落在「病」字上中等,落在「死」、「苦」二字上,則不吉利。
  • 于鳳至病逝海外,墓碑上留下四個字,張學良看後老淚縱橫
    于鳳至有著出眾的相貌,她更識文斷字,還能夠吟詩作對。在大老粗張作霖眼中,擁有這樣的兒媳,這是張家的幸運。多年之後,當張學良回顧自己的一生。他也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冥冥之中,這個女人將為張家帶來福報。在亂世之中,這位佳人創造了輝煌的神話。1922年,奉系入駐北平。北洋派系內部鬥爭不斷。在段祺瑞倒臺後,張作霖看準了機會。
  • 墓碑墓志銘的深刻含義
    例外的是陝西乾陵武則天墓,只立一塊無字峰而已反而讓後人對這位特立獨行的女皇帝以充分的想像南京中山陵孫中山墓碑上,只有一行鎦金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卻無一字碑文。據說這是由於很難把孫中山的豐功偉業濃縮於一塊石碑之上,只得作罷。隨著時代的進步,思想的解放,自撰墓志銘者漸漸自撰的墓志銘,是人生的告別宣言,集哲理、詩、歷史、文化於一體,言簡意賅,濃縮著智慧之光。
  • 民間墓碑常用的4個字,除了「故」字家喻戶曉,其餘的字是何意?
    在影視劇裡,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一個鏡頭:人故去不久,就被安葬後,而後有了墳丘和墓碑。並且墓碑上刻著一定的碑文。但是,在生活中,很多地區的習俗差距很大,人死後也並不是立刻就樹立墓碑,而且,墓碑上的文字也存在一定的講究。一般來說,在中國,墓碑上都存在這樣的一些字樣:故、顯、考、妣。
  • 揭密蔣介石不育之謎,並非早年得過梅毒,而是另有其因
    在與蔣介石有過夫妻關係的女人中,只有她的結髮妻子毛福梅育有一子蔣經國,而後的姚冶誠、陳潔如和宋美齡都未曾生育。身世一度成謎的蔣緯國晚年坦言,自己是戴季陶與日本女子美智子所生,後來過繼給了蔣介石,由姚冶誠撫養長大。  因此,蔣介石一生之中只有蔣經國一個親生兒子。
  • 于鳳至小傳:錯愛少帥到白首,死後四個字讓張學良跪地痛哭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紅旗飄揚)于鳳至小傳:錯愛少帥到白首,死後四個字讓張學良跪地痛哭1897年6月7日,于鳳至出生於吉林雙遼鄭家屯,是富商於文鬥之女。出生時,有先生算出她有鳳命,取名『鳳至』。1927年(30歲),在天津蔡公館舞會上,張學良結識了出生於官宦之家的趙一荻,他們一見鍾情,墜入愛河。1929年,趙一荻不顧父親反對,私奔到瀋陽。面對這位張學良的情人,于鳳至寬容接納了她。但是,于鳳至和張學良「約法三章」,趙一荻只能以張學良的秘書身份示人,沒有正式夫人的名義。
  • 朱載堉墓碑 未解之謎
    走進朱載堉紀念館,就會看到北展廳的走廊上有座殘缺不全的石碑,因是用玻璃罩著,顯有幾分珍貴和神秘,別看其貌不揚,它可是紀館的鎮館之寶。它就是朱載堉的墓碑。可這塊碑刻成後卻從未立到朱載堉的墓前,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 【聊齋故事】「鬼母」洪文娘之傳說
    黃氏名中亨,字朝通,號玄庵。其父黃時晦,登壬子科(1132)進士,官南浙判官,乃太子中舍黃程之五世孫,時人稱黃通判。出於母愛,洪氏死後魂魄不散,化為人形。三日後,自往闢望村一麵餅店(今上坑村),以陪葬金環換餅哺嬰。店家是忠厚之人,見婦人衣著華麗,以金環易餅,焉敢接受。洪氏哺嬰心切,無奈只得苦求道:「如不以金環為質,請允賒帳。便記家翁帳上,自當如數償還。」店家便問:「你家翁是誰?」洪氏答道:「家翁乃菊池黃通判也。」店家久聞黃通判大名,便允其所求。自此,每日逢正午,洪氏必至店中賒餅哺嬰,從不間歇,店家暗暗驚奇。
  • 牌位、神主、墓碑書寫必知
    6、中榜字數按民間習俗須符合「生老病死苦」之「生、老」二字。即從中榜第一字按「生老病死苦」循序數去,一豎行總字數尾數應在「1、2、6、7」四個數上為吉。7、亡者有朝廷賜諡功名的,神主用朱漆金字;爵卑者用烏地綠字;士庶用粉底墨字題之。八、木主安奉祠堂有三種,總祠、支祠、家祠。
  • 當年與蔣介石一起,競爭權力的四位國軍元老,後來都怎麼樣了
    說起蔣介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近代史上風雲人物,依靠黃埔系將,長期把持民國大權,將民國打造成他的蔣家王朝。蔣介石能夠擁有如此大的權力,都是靠他自己努力一點點拼出來的。不像張學良一樣,直接繼承父親留下來的權利,年紀輕輕就成為40萬奉軍統帥。
  • 吳三桂死後,陳圓圓去哪了?專家發現「聶」字墓碑,終於揭開謎團
    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句話在吳三桂和陳圓圓身上充分體現了,昔日李自成攻佔北京之後,吳三桂本想投靠他,但是得知陳圓圓被陳所抓後,就幫清兵攻打了李自成,那麼吳三桂死後,亂世紅顏陳圓圓,最終去了哪裡,結局如何?今天就由小編來說說。
  • 蔣介石生命中的四個女人,蔣公最愛的是哪一個?
    如果她們在天堂裡相見了,也許會嘆息青春年華的短暫和世事的滄桑。   蔣介石的情史堪稱豐富多彩。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毛福梅,後有側室姚冶誠、陳潔如,但最終情定宋美齡。從他和4個妻妾之間的書信往來,外人可以窺見他感情世界的諸多隱秘。
  • 謝氏子孫朝拜千年謝安之母聖地--廣東湛江雷陽謝氏宗親祭祖
    三墓呈品字形,石棺上鐫刻有花紋。年代如此久遠的石棺墓,在國內也很罕見。 謝安是晉代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死後葬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城南梅嶺。南朝陳文帝次子叔陵掘謝安墓葬其母,謝安的裔孫將其骸骨遷至今浙江省長興縣三鴉崗。謝安的母親緣何窀穸於山水迢遞的嶺南?又緣何遲至今日才被發現?這實在是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