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蔣介石最愛的女人,也許很多人也許會說:宋美齡。然而,雖然蔣介石一生娶過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宋美齡四個女人,但是這四個女人對老蔣的影響,加起來也比不過另一個女人。
這個女人,就是蔣介石最愛的母親王採玉。
1922年6月14日,58歲的王採玉病逝。遵照母親遺囑,蔣介石沒有將母親與父親合葬,而是另選了一塊墓地。
墓上方寫的「壺範足式」四個字,意為女中模範,顯露出王採玉的不凡。兩邊柱上刻著蔣介石親自撰寫的對聯:禍及賢慈當日頑梗悔已晚,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
蔣介石還在墓旁建造了幾間房子,取名慈庵。每次來老家,他都會到慈庵住幾天,陪伴母親。
老蔣雖然在政壇上叱吒一時,在女人堆裡尋花問柳,但是他心底最柔軟最真誠的地方,還是他的母親。
母親王採玉也是他一生最愛的女人。
王採玉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墓碑上竟然寫著「壺範足式」?這還得從她的家庭出身說起。
01 喪父喪夫喪子,心碎帶發出家
1863年,王採玉出生在浙江溪口葛竹村的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王毓慶是大清朝的一個九品芝麻官。
父親王有則是王家的長子,曾熟讀詩書求取功名,但一直未果。於是以買賣土地為業,做起了生意,還發了財。
王有則飽讀詩書,偶爾也教王採玉讀書寫字。深受父親影響,王彩玉也略懂文墨,稍微有點文化修養。
但是,父親屢考屢敗,懷才不遇,經常鬱鬱寡歡,家裡的生意也越做越差,家道逐漸中落。母親也因此唉聲嘆氣。
王採玉是家中老大,下面有兩個弟弟,但一個好賭,一個有先天性精神病,養家指望不了他們。於是,家庭的重擔就落在了十幾歲的王採玉身上,她每天靠紡紗織布做女紅,補貼家用。
雖然上帝給了王採玉一副好牌,讓他出生在官宦之家,但是上帝同時給了她一副爛牌來考驗她。
有志者自有千計萬計,無志者只感千難萬難。
當生活的重擔壓在王採玉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王採玉沒有絲毫抱怨,而是想方設法勇往直前。這也為她後來悲苦的人生奠定了生存的基礎。
18歲時,王採玉由父母做主,嫁給了隔壁曹家田村的一個俞姓長工。俞某雖說是長工,但幾年長工打下來,也有些積蓄。
雖說小兩口吃穿不愁,但是俞某性格暴躁,一點小事不如意就罵罵咧咧,甚至還動手打人。
雖然日子過得不太舒心,但次年兒子的出生,為家庭增加了不少歡樂。俗話說,孩子就是夫妻倆的散氣包,有了孩子,日子也有所好轉。
只是好景不長,這個孩子出生後不久就生病夭折了。更不幸的是,不久之後,俞某感染了瘟疫,也病死了。王採玉在婆家背上了「克夫克子」的罵名。
禍不單行,這時王採玉的父親王有則也染病去世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痛失三位親人,這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
年僅二十歲的王採玉雖然堅強,但是當喪親之痛同時在她的心上碾軋三遍之後,她的心徹底碎了。她搬回了娘家,又重新挑起家裡的重擔。但是遁入空門的種子開始在她的心裡播種。
有一次,王採玉家附近的「金竹庵」裡的老尼姑仙逝,王採玉去庵裡幫忙料理老尼姑的後事。當看到庵裡的古佛淸燈,王採玉下定決心出家。不過,在母親的一再央求下,王採玉同意帶發出家。
這個決定讓她後來有機會成為了令人敬仰的母親。
02 再次守寡,還好上帝給了生活的希望
人生有時候很奇妙,當你覺得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時候,卻偏偏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王採玉在金竹庵修行兩年後,在玉泰鹽鋪當帳房先生的堂哥王賢東跑來找她,勸她再嫁。
原來王賢東的老闆蔣肇聰剛剛喪妻,家中有一雙年幼的兒女無人照顧,想要再娶一個老婆。
王賢東一想,蔣肇聰好歹也是一個老闆,誰跟了他自然是吃穿不愁。這傢伙雖說已經45歲,老是老了點,但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呀,於是他便想到自己守寡出家的堂妹王採玉。
王採玉已經在庵裡靜心修養了兩年,關於喪親的痛苦也在清修中得到了緩解和釋放。再考慮到家中的老母和不爭氣的弟弟,王採玉決定再嫁。
1886年6月,23歲的王採玉嫁給了大她22歲的鹽鋪老闆蔣肇聰。老夫少妻,再加上蔣家不愁吃穿,日子還算和美。
雖然後媽不好當,但王採玉知書達理,溫柔和善,對公公婆婆和繼子繼女都很好。同時,她還學著做生意,幫著丈夫把鹽鋪打理得井井有條,深得蔣家人和夥計們的好評。
次年9月15日,王採玉生下一子,按照字輩,取名「瑞元」。這個瑞元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蔣介石。之後,王採玉又先後生下兩女一男。
可惜,好景不長,王採玉嫁入蔣家9年後,她再一次遭遇喪夫喪子喪女之痛。1895年,丈夫蔣肇聰染病去世。沒過兩年,女兒瑞菊和兒子瑞青相繼夭折。
這一次,32歲的王採玉雖然心碎,但是這一次她還有希望,因為她還有瑞元(蔣介石)和瑞蓮。
盧梭說過,磨難,對於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墳墓,而對於強者則是生發壯志的泥土。
再次守寡的王採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瑞元(蔣介石)身上。把兒子撫養成人,這是她活著的全部意義。
03 做母親不易,做淘氣兒子的母親更不易
路德曾說,希望就是強大的勇氣、嶄新的意志。
作為一位年輕的母親,王採玉沒有被生活的苦難所打倒。也沒有把所有的怨氣發在孩子身上。相反,她培養子女的做法值得所有母親借鑑。
蔣介石的父親去世後,王採玉雖然能夠把家裡的生意繼續做下去。但是繼子蔣介卿卻和她鬧著分家。最後,鹽鋪歸了蔣介卿,王採玉僅得到祖傳的三間老房子、三十畝地和一片竹林。
王採玉就靠著這不多的家產以及自己的勤勞,維持著孤兒寡母三人的生活。但是,對蔣介石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這個老蔣,長大了不老實,小時候也不消停。
據老蔣自己回憶,3歲時,有一次,因為好奇,竟把筷子插進了自己的喉管,呼吸不暢,血流不止,昏了過去,把母親王採玉嚇得欲哭無淚。
5歲時,他和小夥伴在院子裡的井邊做猴子撈月亮的實驗,結果一下子栽到井裡,幸虧祖父及時發現,撿回了一條小命。
他還經常帶著小夥伴玩「綠林好漢」的遊戲。有一次在學校把一位同學的眼睛打傷了,老師就上門找家長。母親王採玉就把他關到房間裡痛打了一頓,還關他禁閉,讓他反省,結果他趁母親不注意,一溜煙跑了,氣得母親直跺腳。
老蔣小時候是出了名的淘氣,於是別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瑞元無賴」。
在別人眼裡,瑞元是個無賴,是條蟲,可在母親眼裡,他卻是條龍,雖然淘氣了些,但如果得找對方法,將來必能有一番作為。
04 母親的眼界與格局,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和深度
跟同時代的母親相比,王採玉的不凡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重視教育,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
到了上學的年齡,為了蔣介石能夠專心念書,王採玉自己承擔了家裡的家務活,從不讓蔣介石幹活。
六歲時,母親王採玉就送他去私塾讀書。聽說哪裡有好老師,王採玉就想方設法帶著蔣介石去找好老師求學。
這個私塾不好,就去另一個私塾。鄉下的學校不好,就去城裡的學校。大有「孟母三遷」的風範。
正因為母親對教育的重視,蔣介石不僅熟讀了四書五經,而且還在縣城的學校接受了新式教育。
這讓蔣介石既接受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薰陶,也讓思想開放的新式教育拓寬了眼界,為他日後的政治仕途奠定了思想基礎。
在教育界,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父母的眼界與格局,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和深度。
蔣介石最後能夠問鼎政治,母親王採玉功不可沒。
1906年,當19歲的蔣介石在革命思潮的影響下,主動剪去長辮子,想要出國留學時。
親朋好友都來規勸王採玉,不要讓兒子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但是王採玉沒有被周圍人的意見所左右,而是表現出非凡的舉動:她不僅不反對兒子留洋,還非常支持和贊成。
儘管從小周圍人都覺得調皮搗蛋的「瑞元」只是個無賴,但是王採玉一直相信自己的兒子一定能有所作為。
狄更斯說,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
在母親遠大的教育格局之下,1906年4月,蔣介石4月東渡日本,到東京清華學校就讀。
1907年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
1908年春又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並加入同盟會,投身民主革命。從而開啟他的軍事政治生涯。
二、生活上,不拘泥於小節,為孩子鋪設一條陽光大道
老蔣是個風流之人,這在他年少時就有所體現。
蔣介石14歲時,母親王採玉無意中聽到說,兒子喜歡堂姑姑的女兒毛阿春,還聽出別人的揶揄和諷刺:小小年紀不學好,專想那些想入非非的事兒。
王採鳳聽說此事,不僅沒有暴跳如雷地訓誡蔣介石,反而找人替他去說媒。結果,媒人碰了一鼻子灰回來。
原來毛阿梅的母親說:「嫂子真作孽,這麼個不爭氣的歪胚子也想來娶我的女兒,我就算生了十個女兒,也不會讓她們誰去嫁給阿元(蔣介石)的,讓她死了這份心吧,不然將來變成敗家子才有得哭呢。」
在別人眼裡,老蔣是條調皮搗蛋的蟲,但在母親王採玉眼裡是一條龍。
王採玉發誓要找個比毛阿梅還好的媳婦。結果找了毛福梅。
1901年,14歲的蔣介石娶了第一任老婆——19歲的毛福梅。
為了讓兒子能夠擁有和諧美滿的婚姻,王採玉又做了一個非凡的決定:送兒媳婦去縣城讀書。目的就是為了兒媳婦能提高學識,和兒子能夠有共同的話題,舉案齊眉。
對於20世紀初的女性來說,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決定。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也沒有幾個婆婆能夠做到這一點。
三、蔣氏血脈能夠得以延續,多虧了王採玉的開明
其實,王採玉早早給蔣介石娶親,除了滿足蔣介石青春期的蠢蠢欲動,她還有一個私心:早點抱上孫子。
娶了媳婦的蔣介石並沒有中斷學習,相反更加忙碌:留學、搞革命。有時在日本,有時又回國。夫妻倆聚少離多。結婚七八年,王採玉也沒能如願抱上孫子。
就在他們結婚九年後,毛福梅懷孕了。王採玉很高興,結果被脾氣暴躁的蔣介石一腳踹掉了。原因是,日本放假回來的蔣介石,和毛福梅不知為啥吵架了,結果老蔣一腳踢在毛福梅的肚子上,孩子流產了。
王採玉生氣極了。一改往常的慈愛,一邊痛哭流涕,一邊訴說自己的苦難人生。蔣介石嚇得連連認錯,才得以平息。
又過了一個學期,蔣介石放假回國,逗留上海。王採玉為了「造孫子」喜歡,硬是帶著毛福梅趕到上海去找蔣介石,以便完成「造人」計劃。
不久,毛福梅再度懷孕。王採玉為了穩妥起見,把兒媳婦接回家自己照顧。1910年農曆三月十八,蔣經國出生了。這也得以讓蔣家血脈能夠得以延續。
蔣介石不是還有個兒子叫蔣緯國嗎?不錯,蔣介石確實還有個兒子蔣緯國。但是,關於蔣緯國的身世,至今也沒有確切的答案。據說生父是戴季陶。(傑閱軒在一個微頭條裡說過這事兒。)
只是,由於積勞成疾,王採玉58歲就病逝了,總的來說也沒享到什麼福。
但是,她的母愛卻永遠銘記在兒子蔣介石心中。
蔣介石退居臺灣後,把母親的遺像供奉在房間裡,每天都要到母親面前去「親沐慈恩」。他還在日月潭修建了慈恩塔,以此來紀念母親王採玉。
結 語:
十幾歲就挑起家庭的重擔,19歲痛失父親、丈夫和兒子,20歲出家當尼姑,23歲再嫁,32歲再次守寡,王採玉的一生是悲苦的,但是她對待生活的勇氣卻是值得敬佩的,她的母愛卻是無私和偉大的。
如果沒有蔣母王採玉的遠見卓識和不凡的人生智慧,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蔣介石,也不會有後來的蔣家王朝。
不愧為「壺範足式」,女中典範。
這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一個女人決定了家族的未來。好女人旺三代,壞女人毀三代。
歡迎關注@傑閱軒,閱讀更多的情感故事。
往期精彩文章:
混血奇僧,多情好吃,35歲逝伴蘇小小96年,章太炎稱「曠世奇才」
梁實秋的黃昏戀,為何引起軒然大波?他死後小28歲妻子說出了真相
梁實秋與髮妻恩愛50年,72歲卻為一女2個月寫90封共20萬字的情書
你只知楊振寧翁帆「一樹梨花壓海棠」,卻不曉「愁似鰥魚知夜永」
朱迅:夫妻是啥?吃喝拉撒、柴米油鹽,一個桌吃飯,一個被窩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