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講究生同衾死同穴,為何蔣介石卻不將父母合葬一處?

2020-12-18 左都御史

在蔣介石的故鄉奉化溪口,蔣母王採玉的墓地是一個重要的景點,但是到過那裡的人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何王採玉不與丈夫蔣肇聰同葬一穴呢?因為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夫妻生同衾,死同穴。這既體現了夫妻生死恩愛,也表明後人對父母的孝敬。

蔣介石向來以孝子自居,對於這個問題他自己也從來不迴避。他在日記中說出了母親沒有與父親同葬的原因,原來在王採玉去世之前留下了遺囑,再三叮囑她不與丈夫合葬。王採玉給出的理由是「卑不動尊」,表示自己不願打擾已經去世多年的丈夫,讓兒子給她另擇墓穴。

事實上,王採玉的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千百年來,誰家夫妻死後不是因襲俗禮而同穴呢?除非兩口子同時咽氣,否則總有先後,而後死的總是要驚動先死的。別說是普通人家,歷史上先於皇后而死的皇帝不少,照樣不是生死同穴嗎。顯然,王採玉所謂的「卑不動尊」的理由是十分牽強的。

按照常理推測,王採玉應該還有其他原因,只是不好說出口而已。蔣介石在1921年6月25日寫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中,似能窺見王採玉的難言之隱。蔣介石在該文中寫道:

「先妣自幼即以智慧稱於裡,課讀女紅,他姊妹均弗及,故外王父母鍾愛特甚。來歸吾先考也,乃繼先妣徐、孫兩太夫人之後。徐太夫人生吾姊瑞春與兄錫侯,先妣教誨鞠育,視之無異己出,婚嫁之事,一身任之。……」

這裡說明,王採玉是繼徐氏、孫氏之後才嫁給蔣肇聰的。在其父妻室中,王採玉位列第三,是填房之後的填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填房和原配的地位有著天壤之別,是不為人所重視的。

確如蔣介石所說,蔣肇聰名下有徐氏、孫氏和王氏三位妻子。徐氏是髮妻,於光緒八年患病不治而亡;接著續娶孫氏,不到兩年時間,孫氏又因病故去;光緒十二年,蔣肇聰再續娶王氏,即蔣母王採玉。54歲那年,蔣肇聰因病去世,那年蔣介石年僅9歲,當時蔣家家境並不好,王採玉以寡婦之身,既要養育兒女,又要應付課稅完糧,無力辦好丈夫的喪事。

直到1913年,才有蔣介卿、蔣介石兄弟出面,將其亡父與原配徐氏、繼配孫氏合葬。到了1921年6月14日,王採玉去世下葬,問題就變得複雜起來了。蔣介石父親已有徐氏、孫氏在側,如果王採玉與之同穴,按照先來後到、長幼有別的慣例,王採玉無論葬在那一側,中間都會隔著一個女人。

顯然這對性格剛強的王採玉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故而寧可獨葬,不與丈夫同處一穴。王採玉這樣做,顯然是不願屈居下位,不願在陰間做小,不想使自己的兒子被人議論是第二填房所生,防止給蔣介石形象塗上暗影,不給他的前途造成不利的影響。

王採玉愛子之切,蔣介石豈能不知?所以,蔣介石一定要滿足母親的這一願望,他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與來自廣東、江西的兩個風水先生跑了半個多月,終於在溪口以備三裡許的白巖山中段選中了一塊平地。尋得穴位後,遂與其兄蔣介卿商定,將母親葬在這裡。

蔣介石為王採玉舉行的葬禮很隆重,耗費之巨,為奉化歷史上所罕見,很讓蔣氏族人感到風光。在王採玉墓上,有孫中山親題的「蔣母之墓」墓碑,張靜江手書蔣介石自撰的輓聯,胡漢民做墓誌,汪精衛寫墓銘,有著名書法家沈尹默精心書寫。在民國年間,能有這麼多名人參與喪事,能夠享受這等殊榮,可謂空前絕後,只有蔣母王採玉一人。

蔣介石沒有遵循傳統的喪葬禮俗將父母合葬,這在那個時代多多少少也會留下不孝的罵名。不過,蔣介石也沒有冷落父親,他邀請了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朱執信,撰寫了《蔣父肅庵公墓志銘》,對父親生前事跡作了精彩概括,使得蔣肇聰變為近乎十全十美的完人。想來蔣肇聰地下有知,也不會埋怨兒子不讓王採玉與他葬於一處了。

相關焦點

  • 生同衾,死同穴!從北宋古墓發現的「過仙橋」閒說古代喪葬形式!
    其實中國古代「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愛情以及喪葬觀念由來已久,據考古資料,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磁山文化(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距今約10300年)、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裴李崗文化,位於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距今8500年 ~ 7000年)時期就有少數合葬現象。
  • 【小歷史】生當同衾,死亦同穴,說好的「一生一世一對人」呢?
    明朝皇陵較為集中,明太祖朱元璋與皇后馬氏的陵墓在南京孝陵;此後,除了明代宗朱祁鈺與皇后汪氏葬在北京玉泉山之外,明朝皇帝集中葬在北京昌平十三陵:明成祖朱棣與皇后徐氏的陵墓在長陵;明仁宗朱高熾與皇后張氏葬在獻陵;明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葬在景陵;明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葬在裕陵;明憲宗與皇后王氏葬在茂陵;明孝宗朱祐樘與皇后張氏葬在泰陵;明武宗朱厚照與皇后夏氏葬在康陵;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與三位皇后陳氏、方氏、杜氏合葬於永陵
  • 末代皇帝溥儀晚年的感情生活:妻子提出離婚,生不同衾,死不同穴
    他的政治經歷固然坎坷,可他的感情生活同樣不易,尤其是在晚年,成為公民後的溥儀遭到了妻子的離婚,苦苦相求才得以勉強保留住婚姻,可他的妻子仍舊堅持不與他合葬。 先說溥儀的前幾個妻子,做皇帝時溥儀曾娶了皇后婉容和妃子文繡,雖然娶了兩位佳人,但是因為溥儀的身體原因溥儀與她們之間幾乎一直沒有進行正常的夫妻生活。
  • 開國少將攜妻衣錦還鄉,誰知童養媳還在家等他,將軍承諾:生難同衾死同穴!
    張鳳娥聽到這個消息後,內心一陣激動,一瞬之後,又陷入恐慌——一別20多年,人家的心不知變沒變?他們雖然曾是名義上的夫妻(所以前文的丈夫筆者加了引號),但是,她一直是以童養媳的身份生活在易家,兩人並未正式完婚。原來,20世紀初的江西農村,還有給孩子娶童養媳的陋習。對於「童養媳」一詞,現在的小年輕可能不堪明了。
  • 北宋夫妻合葬墓出土!藏極罕見過仙橋,悽美寓意:生生世世在一起
    考古人員近日對湖南省寧鄉市楊家灣古墓群作搶救性發掘,發現一座東漢墓葬和一座北宋夫妻合葬墓。其中,夫妻合葬墓2個墓室之間竟發現有一扇小窗,被鑑定為過仙橋,較為罕見,有著悽美的寓意,表示亡者期待生生世世可以在一起。
  • 宋美齡為什麼沒同蔣介石合葬?當初本來有兩個安排,但是沒能實現
    宋美齡為什麼沒同蔣介石合葬?當初本來有兩個安排,但是沒能實現2003年10月24日,106歲高齡的宋美齡在紐約去世,按照她生前的遺願,靈柩被安放在紐約上州的芬克裡夫公墓,與她的大姐宋藹齡和姐夫孔祥熙的墓室相鄰的一處墓室。
  • 說好了3人合葬,兒子耍花招撇下繼母,網友:填房就該讓著原配
    但王某並沒有按照承諾行事,他在母親墳旁挖了新的墓穴,將父親的骨灰置於其中,並將父親的新墓和母親的舊墓堆成了一個新的墓頭,讓父親和生母實質上合葬在了一起。妹妹和繼母很是氣憤,將王某告上了法庭,法院一審判定王某向李某書面賠禮道歉,王某不服,上訴的二審中還是維持了原判。
  • 這一發現,把彭城的建城史提前了近500年
    日本舊藏油印本《奉天博物館藏石記略》一冊中評述該碑:「張矩殆以布衣終,故志不敘其仕履,而祖考名氏,志亦不書,致舊史無徵。惟此志文辭、書體,則茂美可誦,由此亦可見古人風習。」從碑文中可知,張矩為南陽人,在鄴城做官,居住在滏陽縣,大周垂拱元年(685)五月十日卒。夫人會稽嚴氏,大周大足元年(701年)八月廿日卒。《張矩墓誌》中夫張矩先於其妻去世,十六年後其夫人嚴氏去世。
  • 為何宋慶齡不願與孫中山合葬於中山陵?原因令人動容
    在古代,為了能夠儘可能的成全愛情的生生世世,夫妻大多會選擇合葬。對於帝王家來說,三妻六妾是常事,這個時候,正妻的地位就會顯示出來,一般只有正妻才有資格與皇帝合葬。「朕與你,死生不復相見。」《甄嬛傳》的熱播不僅再次掀起了古裝劇的熱潮,同時也讓人對於古代夫妻合葬有了一定的了解。
  • 《孽鏡臺》同根則同生,同移則同死.樂則同樂,憂則同憂,生同衾,死同穴.永世不相忘.
    文\餘茶安  一水護田,遠山綠景
  • 兒子將已故生父母「合葬」,繼母訴其侵權
    兒子將已故生父母「合葬」,繼母訴其侵權 襄陽中院認定損害繼母作為配偶的人格權
  • 蒲殿俊撰《楊府君夫人合葬墓表》解讀
    《楊府君夫人合葬墓表》大意如下:楊森之父,名廷安,字安邦,楊氏先祖自湖南衡州遷到廣安縣龍臺鄉,世代以耕讀習武傳家。楊廷安自幼尊敬長輩,孝敬親友,為鄉裡稱讚。他懂得父輩掙取家業田產的艱難,但從不吝惜財產,大方接濟親友鄉鄰,被鄰裡稱為善人。楊廷安的妻子吳氏同是廣安人,夫妻同心同德,培育後人。
  • 他是「小中正」,蔣介石的幹女婿,宋美齡為他做媒,成為二號人物
    ▲陳誠陳誠個子不高,能力強,尤其是情商之高令人佩服。陳誠不但是蔣介石的心腹,而且能代蔣受過,且默默地執行蔣介石的決定,對蔣介石是絕對忠誠。可以說在黃埔系中,地位僅次於蔣介石。蔣介石提拔人的時候有三條不成文的規定:一是重用黃埔系出身的軍人,因為蔣是靠黃埔系起家的;二是重用同鄉;三是重用對蔣介石個人十分忠誠的人。陳誠則是三者兼備,想不不受重用都難。而且陳誠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宋美齡和蔣介石的幹女婿。
  • 史上「最深情」情侶,死前一吻持續了2800年,打動考古學家
    這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相信愛情,哪怕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依舊渴望愛情的到來,也希望自己能夠找到人生中的伴侶,但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卻給人當頭一棒。出軌與背叛,家暴與謀害,似乎已經成為了我們在愛情當中經常聽到的詞彙。如果愛情註定了只能是這個模樣,那麼我們為何又要逼迫自己去找到愛情呢?相比起這樣的生活,自己一個人度過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 兒子將已故父母「合葬」,繼母訴其侵權!看看法院怎麼判
    兒子將已故父母「合葬」,繼母訴其侵權!後王爹爹於1991年5月與原告李某登記結婚,於1993年生育一女王二,2019年3月29日王爹爹去世。王爹爹去世後,李某、王大、王二因王爹爹骨灰安葬地點等事宜產生分歧,王大擬將骨灰運回老家與其生母合葬,王二想就近購買墓地便於祭拜。經親朋好友調解,2019年3月30日,王大向李某作出書面承諾,內容為:「將父親安葬於生母墳旁,留一定距離,並且在父親墳另一側,留出繼母百年之後安葬位置。」
  • 張學良為何死也不肯與于鳳至合葬?真正的原因找到了
    2015年,電視劇《少帥》將張作霖和張學良這對在歷史上頗具爭議的父子搬上了屏幕。 不僅讓我們了解了這對父子輝煌而又坎坷的一生,更為我們揭開了一個歷史謎底:張學良為什麼死也不肯與原配夫人于鳳至合葬?
  • 故事:時隔六十八年,生未同衾,死則同穴,他們終於在一起了
    現在那女人得病死了,才把人給接來。那丫頭明明年紀還幼白瑾兩歲,說話卻很老成:「到底也是我們先生親生的。雖比不得我們大少爺,也多少疼一點。」二白瑾第二次遇見季川,是在季宅。她母親要她送去戲票,季太太不在,白瑾也不願多待,託了話給傭人就出來了。
  • 父母合葬碑文的樣式及寫法
    自古以來,合葬墓碑就很流行,大都數人會給父母挑選合葬墓。墓碑都是端莊大氣的,同時又沉穩乾淨,只為給逝者一個安寧、平靜的環境。那麼父母合葬碑文的樣式及寫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首先,墓碑功能、形態、質地、文飾相比較以前,越發多樣化了,這不單單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多的是人們對美的追求更多了,所以親人乃至自己的墓碑都會去關注一下。父母合葬墓碑多用花崗巖、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頂有逝者的影雕像或在碑中心鑲嵌逝者的燒瓷像。
  • 《隱秘而偉大》警察局局長是誰 同是警察為何二處一處差別那麼大
    宣鐵吾,浙江諸暨人,畢業於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二期,年輕時也有過追求進步,一腔熱血的時候。1923年任陸海軍大元帥府衛士隊衛士時,曾在中國共產黨人宣中華、張秋人的影響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過,次年又在沈定一、倪憂天的介紹下加入了國民黨,這在當時國共合作的大氣氛中,也是被允許的。此後,宣鐵吾考入黃埔軍校,是黃埔一期第四隊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