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蔣介石的故鄉奉化溪口,蔣母王採玉的墓地是一個重要的景點,但是到過那裡的人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何王採玉不與丈夫蔣肇聰同葬一穴呢?因為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夫妻生同衾,死同穴。這既體現了夫妻生死恩愛,也表明後人對父母的孝敬。
蔣介石向來以孝子自居,對於這個問題他自己也從來不迴避。他在日記中說出了母親沒有與父親同葬的原因,原來在王採玉去世之前留下了遺囑,再三叮囑她不與丈夫合葬。王採玉給出的理由是「卑不動尊」,表示自己不願打擾已經去世多年的丈夫,讓兒子給她另擇墓穴。
事實上,王採玉的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千百年來,誰家夫妻死後不是因襲俗禮而同穴呢?除非兩口子同時咽氣,否則總有先後,而後死的總是要驚動先死的。別說是普通人家,歷史上先於皇后而死的皇帝不少,照樣不是生死同穴嗎。顯然,王採玉所謂的「卑不動尊」的理由是十分牽強的。
按照常理推測,王採玉應該還有其他原因,只是不好說出口而已。蔣介石在1921年6月25日寫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中,似能窺見王採玉的難言之隱。蔣介石在該文中寫道:
「先妣自幼即以智慧稱於裡,課讀女紅,他姊妹均弗及,故外王父母鍾愛特甚。來歸吾先考也,乃繼先妣徐、孫兩太夫人之後。徐太夫人生吾姊瑞春與兄錫侯,先妣教誨鞠育,視之無異己出,婚嫁之事,一身任之。……」
這裡說明,王採玉是繼徐氏、孫氏之後才嫁給蔣肇聰的。在其父妻室中,王採玉位列第三,是填房之後的填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填房和原配的地位有著天壤之別,是不為人所重視的。
確如蔣介石所說,蔣肇聰名下有徐氏、孫氏和王氏三位妻子。徐氏是髮妻,於光緒八年患病不治而亡;接著續娶孫氏,不到兩年時間,孫氏又因病故去;光緒十二年,蔣肇聰再續娶王氏,即蔣母王採玉。54歲那年,蔣肇聰因病去世,那年蔣介石年僅9歲,當時蔣家家境並不好,王採玉以寡婦之身,既要養育兒女,又要應付課稅完糧,無力辦好丈夫的喪事。
直到1913年,才有蔣介卿、蔣介石兄弟出面,將其亡父與原配徐氏、繼配孫氏合葬。到了1921年6月14日,王採玉去世下葬,問題就變得複雜起來了。蔣介石父親已有徐氏、孫氏在側,如果王採玉與之同穴,按照先來後到、長幼有別的慣例,王採玉無論葬在那一側,中間都會隔著一個女人。
顯然這對性格剛強的王採玉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故而寧可獨葬,不與丈夫同處一穴。王採玉這樣做,顯然是不願屈居下位,不願在陰間做小,不想使自己的兒子被人議論是第二填房所生,防止給蔣介石形象塗上暗影,不給他的前途造成不利的影響。
王採玉愛子之切,蔣介石豈能不知?所以,蔣介石一定要滿足母親的這一願望,他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與來自廣東、江西的兩個風水先生跑了半個多月,終於在溪口以備三裡許的白巖山中段選中了一塊平地。尋得穴位後,遂與其兄蔣介卿商定,將母親葬在這裡。
蔣介石為王採玉舉行的葬禮很隆重,耗費之巨,為奉化歷史上所罕見,很讓蔣氏族人感到風光。在王採玉墓上,有孫中山親題的「蔣母之墓」墓碑,張靜江手書蔣介石自撰的輓聯,胡漢民做墓誌,汪精衛寫墓銘,有著名書法家沈尹默精心書寫。在民國年間,能有這麼多名人參與喪事,能夠享受這等殊榮,可謂空前絕後,只有蔣母王採玉一人。
蔣介石沒有遵循傳統的喪葬禮俗將父母合葬,這在那個時代多多少少也會留下不孝的罵名。不過,蔣介石也沒有冷落父親,他邀請了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朱執信,撰寫了《蔣父肅庵公墓志銘》,對父親生前事跡作了精彩概括,使得蔣肇聰變為近乎十全十美的完人。想來蔣肇聰地下有知,也不會埋怨兒子不讓王採玉與他葬於一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