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慶齡不願與孫中山合葬於中山陵?原因令人動容

2021-01-08 秦思君

「讓我們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永不再分開。」無論是在影視劇當中,還是在戲本小說當中,凡是愛情發展到最美好的時候,人們總是希望能夠就這樣生生世世下去。

在古代,為了能夠儘可能的成全愛情的生生世世,夫妻大多會選擇合葬。對於帝王家來說,三妻六妾是常事,這個時候,正妻的地位就會顯示出來,一般只有正妻才有資格與皇帝合葬。

「朕與你,死生不復相見。」《甄嬛傳》的熱播不僅再次掀起了古裝劇的熱潮,同時也讓人對於古代夫妻合葬有了一定的了解。皇后是那麼的愛著皇帝,然而皇帝卻因為她所做的事情表示要和她死生不復相見,最後還讓身為皇后的她沒能夠和自己合葬。

被稱為國母的宋慶齡女士和孫中山先生之間的愛情為很多人所羨慕,然而就是有著這樣美好的愛情兩人,當宋慶齡在安排自己後事的時候,卻堅決表示不和孫中山先生合葬。

美好愛情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身為孫中山先生的秘書,兩個本就志同道合且各方面都合適的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宋慶齡女士出生於1893年1月,她的父親不僅是個非常富有遠見的民國實業家,更是孫中山先生的好友。為了支持孫中山先生的事業,他將自己的大部分資金都奉獻了出來。因為這層關係,同樣也因為宋慶齡女士本身的優秀,她在大學畢業後就成為了孫中山先生的秘書。

兩人在相處了一段時間後,在日本舉行了婚禮,相互結成了革命伴侶。從宋慶齡女士在《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中所寫的「這一非常光輝的業績意味著四萬萬人民從君主專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來」能看出來,兩人在思想上是有著高度一致的。

宋慶齡女士在大學畢業後,利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和自己優秀的能力幫助孫中山先生排憂解難。作為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為了能夠讓革命工作更好地展開,孫中山先生的生活非常忙碌,時常需要四處奔波,而宋慶齡女士始終相伴左右。

「患難見真情。」革命事業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在1922年,因為原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的叛變,孫中山遭遇到了極大的危險。在關鍵時刻,宋慶齡女士堅持讓孫中山先生先一步撤離,而自己則留下來負責吸引叛軍注意,牽制住叛軍的腳步。

這種膽略和果斷大多數人都沒有。「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危急關頭舍小愛為大家的無私精神為人所崇敬。因為無數次的同甘共苦生死一線,兩人之間的革命感情越發深厚。

時間無情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兩人之間的年齡鴻溝和被病痛折磨的身體仿若一把無情的大刀,一刀就斬斷了這一段美好的感情。在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因為癌症而在北京逝世。

兩人喜結連理的時候,孫中山先生49歲,而宋慶齡女士22歲。雖然時間沒有阻止兩人相愛,但卻阻止了兩人相守終身。

痛失愛人無疑是悲傷且痛苦的,可「人生如棋,落子無悔。」既然當初選擇了這樣一段讓自己甘之如飴的愛情,那麼最後的後果也自然應當承擔。

在孫中山先生離開人世後,宋慶齡女士依舊在繼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雖然她「失去了敬愛的導師、親密的同志和愛侶」,但她沒有放棄兩人共同的理想,她成功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切。

兩人之間的愛情自然是不必言說的深厚,因此,「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佳人已逝,但這並不影響她繼續愛他。

時間不僅沒能讓宋慶齡女士因為突然的噩耗而一蹶不振,反而讓宋慶齡女士的光芒因為奮鬥和努力而越發明亮耀眼。在孫中山先生離世後,宋慶齡女士不僅在革命事業當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還在關鍵時刻「選擇了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

宋慶齡女士一直在通過自己的力量來為革命事業而努力,她的行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是她與孫中山先生愛情的延續。兩人的愛情原本就來自於相同的三觀與理想。在愛人離世後,繼續愛人的事業也是一種延長愛情的方式。

無情的歲月磨平了無數痴男怨女的傷疤,但同時也產生了無數的嘆息和遺憾。「殘缺也是一種美。」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兩人愛情中這唯一的一點遺憾也許正成為了讓這段愛情更加刻骨銘心的助力。

宋慶齡女士與孫中山先生兩人美好的愛情原本就起自於事業,因此,當丈夫離開後,宋慶齡女士自然而然的選擇繼續幫助丈夫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業。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地下的丈夫安心,同時也能夠通過忙碌來適當減少悲痛。

兩相成全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真正兩全其美的事情,凡是想要達到目的,大多情況下總是要有所犧牲。

宋慶齡女士固然與孫中山先生很相愛,但當宋慶齡面臨死後自己的遺體葬往何處的問題時,她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與自己的保姆葬在一處,與自己的家人葬在一起。

孫中山先生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在紫金山還有著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陵墓,恩愛的帝後兩人就是採用的合葬的方式,但宋慶齡卻沒有選擇與孫中山先生合葬。

在宋慶齡女士看來,那裡「是真正的偉人才能安葬的地方」,她認為自己的功績遠不足以和孫中山先生相提並論,因此她堅決不和孫中山先生一起葬在中山陵。

事實上,除了宋慶齡女士表達的這個理由之外,她選擇不葬在中山陵還有一個原因是與保姆之間的情誼。宋慶齡女士和保姆之間朝夕相處了53個年頭,這比她與孫中山先生在一起的時間要長許多。

「回家是最好的禮物。」宋慶齡女士當初為何和孫中山先生在一起,和家人鬧了許多許久,因此到老了,一切都看淡了的時候,反而珍惜起家中溫暖。此時雖然父母都已不在了,但這並不妨礙她將自己葬入家庭陵墓。

宋慶齡女士的保姆死在了宋慶齡前頭,因為和保姆感情深厚,宋慶齡便立即表示要讓保姆葬入自己家的陵墓,等自己死後再讓自己和保姆葬在一處。

小結:

「愛是相互成全。」宋慶齡女士和孫中山先生在為了共同理想而奮鬥的時候,互相成全對方,互相討論革命事業,因此當宋慶齡女士在面對這一難題的時候,如果孫中山先生能夠回應,一定會讓她隨心而行。

兩人之間的愛情起於青萍之末,堅實而穩固的基礎為兩人婚後的感情打下了基礎。雖然最終兩人因為時間無情、因為孫中山先生被拖垮的身體無法相守終身,但至少她曾經擁有過,曾經愛過,那這也足夠美好。

宋慶齡女士選擇與保姆合葬一是因為這樣能夠幫助保姆找個好的歸處,畢竟,在那樣一個年代,並不是誰都建得起如此陵墓,而第二個原因就是孫中山先生陵墓的規格過高,如果自己葬過去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風言風語。

兩相權衡之下,宋慶齡女士最終沒有和孫中山先生葬在一處,而是和自己朝夕相處數年的保姆葬在了一起。

相關焦點

  • 宋慶齡為何要和保姆同葬,而不願與孫中山合葬中山陵?
    而這樣一名偉大的革命先驅,他的一些逸聞軼事也是層出不窮,而有關孫中山的感情故事,更是汗牛充棟令人目不暇接,我們都知道孫中山的夫人名叫宋慶齡,也被稱為「國母」,她也是一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更是一名著名的共產主義戰士。
  • 中山陵秘聞
    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他是國共兩黨都極力推崇和敬仰的辛亥革命先驅者,素有」偉人」之稱,」國父」之譽。   關於中山陵,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秘聞。      中山陵為何選址紫金山?孫中山是廣東香山人,晚年病逝於北平,他在南京的時間很短,而中山陵卻選在南京。
  • 中山陵孫中山遺體為何要深埋地下
    1925年3月12日,59歲的孫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鐵獅子胡同行館與世長辭。孫中山逝世前曾希望自己能夠像列寧那樣保存遺體,供民眾瞻仰。
  • 中山陵及奉安秘聞
    4月21日,宋慶齡、宋美齡姐妹與宋子文、宋子安兄弟4人一同來到林森等人選定的墓地察看,表示十分滿意。中山陵的墓地得以確定。1926年3月12日,即孫中山逝世一周年紀念日,在南京紫金山下舉行的中山陵奠基禮。 建 陵中山陵的工程是分幾期才完成的,整個工程一直延續到30年代前期。
  • 宋家三姐妹中她壽命最短,但也只有她選擇死後與丈夫合葬
    也正是因為宋家,蔣介石和孫中山才成為了親戚關係,他倆是名副其實的連襟關係。 宋家的三姐妹不僅長得貌美如花,而且還才華出眾,都是留美的洋學生,是相當出名的。尤其是她們嫁的丈夫,都是大名鼎鼎的傑出人物。大姐宋靄齡嫁給了孔祥熙,而孔祥熙是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二姐宋慶齡不顧家人的反對,嫁給了國父孫中山。
  • 孫中山逝世前後的秘聞軼事:遺體易換了四副棺材?
    遺囑定稿後,汪精衛等人本來是要孫中山籤字的,但此時孫中山聽到宋慶齡在門外哭得很傷心,便說:「你們暫且收起來吧!我總還有幾天生命的。」到了3月11日,即孫中山逝世的前一天,何香凝發現孫中山的眼睛已開始散光,便對汪精衛講「現在不可不請先生籤字了」,並勸說宋慶齡不要哭泣。於是汪精衛和孫中山的家屬及在北平的國民黨人宋子文、孔祥熙、戴季陶等一起來到孫中山病床前。
  • 中山陵情況介紹
    公祭後,由主祭人率領,瞻仰孫中山遺容。三天公祭結束後,5月31日下午6時,舉行封棺典禮,由蔣介石主持典禮,席楚霖任宣贊。參加封棺典禮的有孫夫人宋慶齡、子孫科等親屬;孫中山親故陳少白、林煥廷、何香凝、宋靄齡、宋美齡、宋子良;迎櫬專員鄭洪年,國民黨中央委員蔣介石、胡漢民、譚延闓等。鞠躬、默哀後,由蔣介石領導依次至靈前瞻仰孫中山遺容,然後封棺。
  • 中山陵-南京民國建築
    公祭後,由主祭人率領,瞻仰孫中山遺容。三天公祭結束後,5月31日下午6時,舉行封棺典禮,由蔣介石主持典禮,席楚霖任宣贊。參加封棺典禮的有孫夫人宋慶齡、子孫科等親屬;孫中山親故陳少白、林煥廷、何香凝、宋靄齡、宋美齡、宋子良;迎櫬專員鄭洪年,國民黨中央委員蔣介石、胡漢民、譚延闓等。鞠躬、默哀後,由蔣介石領導依次至靈前瞻仰孫中山遺容,然後封棺。
  • 孫中山去世,對著宋慶齡只說了九個字
    孫中山與宋慶齡的婚姻,從一開始就不被人看好,不為世人包括孫中山的黨內同志所認同。年輕貌美的基督徒和飽經滄桑的革命家,富家小姐與逃亡叛逆,還有27歲的懸殊年齡差距,這樁婚姻實在太驚世駭俗了。
  • 父母軟禁、斷絕關係,也沒能阻止宋慶齡嫁給大她27歲的孫中山
    她的父親宋嘉樹即是實業商人,也孫中山先生的摯友和同路人,靠著自己的資產和人脈,一直支援著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可以說,父親宋嘉樹是宋慶齡的第一任啟蒙老師,他的愛國熱情和民主進步思想深深影響了少年時代的宋慶齡。由於父親和孫中山是摯友,所以宋慶齡從小就知道孫中山是反對清朝專制統治的英雄,了解父親在各方面支持他的事業,因而對他非常仰慕。
  • 南京中山陵的歷史變遷
    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後,孫中山長眠南京中山陵1925年3月12日,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4月18日,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以下稱「葬事籌備處」)在上海正式成立,推定楊杏佛為主任幹事、孫科為家屬代表,辦理孫中山遺體迎葬的具體事宜。1925年4月中,宋慶齡、孫科與葬事籌備委員會的陳去病等人到南京東郊紫金山下踏勘。他們看到有一山峰隆然矗立在紫霞洞左,氣象雄偉,視景開闊,高興地說:「是佳城也!」
  • 宋家三姐妹中她的名氣最小,卻生活最幸福,只有她與丈夫合葬
    宋家三姐妹在我國近代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大姐宋藹齡斂財有術,二姐宋慶齡受人敬仰,三妹宋美齡成為民國時期第一夫人權勢顯赫,其中大姐的存在感稍弱,在三姐妹中名氣最小,但是她卻是生活最幸福的一個人
  • 一瞬間,見證了豪言;一輩子,考驗著信仰:孫中山葬禮上的宋慶齡
    宋慶齡都已經沒有精力去細細分辨。只是當這些聲音交織而來時,她更加清醒地知道:中山先生已經真的離開了。事情來的既平靜又突然。憐愛著她的丈夫,給了她足以告別的時間。孫中山讓所有同志們目送著自己一步步走向黃泉。可宋慶齡仍然難以接受:一個年僅59歲的強大的男人,曾在一次次驚心動魄中化險為夷,竟然在一個令人看到曙光的時候撒手人寰了。
  • 孫中山的葬禮有多莊重?看一下你就知道了,珍貴影像!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因膽囊癌逝世。逝世前一天,孫中山提出效仿列寧保留遺體,並要求葬於南京。據報導,他對宋慶齡、汪精衛等人說:「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 南京,拜謁中山陵
    來南京拜謁中國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是我心中許久的願望。紫金山位於南京東郊,古稱金陵山,由三座山峰組成,呈一字形排列,北峰最高,其次為茅山和天堡山,中山陵就座落在第二峰小茅山的南坡,東有靈谷寺,西有明孝陵,前臨平川,後擁青山,採用依山為陵的形式建造,墓室建在海拔158米的山頂,從山下的牌坊起到墓室高差有 70米,平面距離700米,視野開闊,氣勢非凡。
  • 宋慶齡宋美齡姐妹為何終生未育?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原因如此相同
    1916年3月,宋慶齡和孫中山自日本返回上海。當他們回國後,孫中山南下廣州任大元帥,領導第一次護法運動。由於受到軍閥和政客的排擠,憤而辭去大元帥職務。這時孫中山困居上海,一籌莫展,極度苦悶,好似陷入絕望境地。宋慶齡對孫中山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在精神上鼓勵孫中山振作起來。
  • 不瞞你說:女子被隱瞞身世46年,得知父親是孫中山後,為何至死都不願公開
    轤邴舨嗄溢瞛袠匃攆紣畗麗鸏閎紅蒟嬲淁鶱漖硽渰酴胿菨苝荽憒膸縕諮匩楳廝縇臸弡茄撐鐷牫翱狿陒鑔鸃镹鈵鸜鴮大家都對他的革命生涯津津樂道,卻鮮少提及他的個人感情生活,一般耳熟能詳的就是他的妻子宋慶齡,舉世聞名的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受到國民的景仰和愛戴,同時也贏得國際友人的讚譽和熱愛,這一對夫婦堪稱神仙眷侶,但除了宋慶齡外,孫中山還有三個女人,其中一個無人問津,她的女兒也至死不願公開自己的身份
  • 渡江戰役時,前衛營在中山陵發現1營精銳,帶隊者都是孫中山警衛
    前衛營官兵立即意識到,中山陵是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陵墓所在地,這支武裝很可能是守衛陵園的拱衛大隊。 聽到喊話,國民黨中山陵管理處、拱衛處代理處長範良上校和拱衛大隊長王全中校走了出來,表示願意談判。這兩人都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的警衛人員,一直在中山陵執行衛戍任務,此時已經做好了交接準備,因此雙方很快達成了和平接管協議。
  • 49歲孫中山和22歲宋慶齡結婚,短暫的10年婚姻,讓後人爭論不休
    與宋慶齡結婚的孫中山先生是二婚。今年,孫中山49歲,宋慶齡僅22歲,兩人相差27歲,巨大的年齡差距,讓後人爭論不休,今天回首兩人的婚姻,我們不免感慨唏噓。年輕的時候,孫中山很激進,見了傳統,很討厭,從香港回到家鄉,看見神像,便衝進廟裡,將神像的手指弄斷,村裡的人很生氣,要把他扔到水裡淹死。它害怕地跑回了香港。在村裡人寬恕他之前,他的父母跪在村裡人面前,出錢修整神像。那年孫中山才17歲。大哥哥孫眉來到香港,把他打了一頓,然後讓他回家,組成家庭。所以,18歲的他,就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結婚。
  • 孫中山髮妻:為夫付出46年,喪女後籤離婚書,「讓賢」宋慶齡
    可盧慕貞還是做到了對於丈夫的事業百依百順:因為孫中山的工作原因,一日,孫家大院中迎來了一位基督教牧師。當時,雖說家裡人不反對孫中山的事業,但是還是對於這個牧師心生反感。而盧慕貞為了讓丈夫的客人感受到待客之道,不僅耐心勸解家人,而且給予牧師熱情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