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間,見證了豪言;一輩子,考驗著信仰:孫中山葬禮上的宋慶齡

2021-01-16 酩酊誰家年少

宋慶齡在有節奏地晃動著的青玻璃馬車裡緊閉著雙眼,幾十萬人沒有節奏地喧譁聲繞著馬車迴環。這喧鬧是哀痛?是驚恐?是憂慮?是唏噓?宋慶齡都已經沒有精力去細細分辨。只是當這些聲音交織而來時,她更加清醒地知道:中山先生已經真的離開了。


事情來的既平靜又突然。憐愛著她的丈夫,給了她足以告別的時間。孫中山讓所有同志們目送著自己一步步走向黃泉。可宋慶齡仍然難以接受:一個年僅59歲的強大的男人,曾在一次次驚心動魄中化險為夷,竟然在一個令人看到曙光的時候撒手人寰了。


這一天是1925年3月19日,馬車內的溫度漸漸升高。在種種喧鬧聲中,宋慶齡依然聽到了車窗外凜冽又溫暖的風聲。伴隨著前行的顛簸,她終於有時間靜下來想一想:時光和病魔究竟是如何把自己送上了這駕馬車?

幾個小時前,協和醫院,孫中山先生的葬禮如期舉行。



一群來自燕京大學的青年學生穿著白色法衣緩步走來,他們每人手捧一枚點燃著的蠟燭,按照事先要求的隊列整齊地站在靈柩兩旁,緊接著是悠揚的歌聲。這是孫中山生前最愛的歌曲:「甜蜜的和平——上帝博愛的禮物」。


隨著歌聲的迴蕩,唱詩班的同學們把送葬者依次領出禮堂。宋慶齡坐在距遺像最近的地方,不時以手帕擦拭眼淚。生死的離別和幾個月的辛勞已經使她心力交瘁。禮堂的正面用水仙花、夾竹桃、木蘭花紮成花山,正中央懸掛著孫中山先生的遺像。遺像之下、禮堂中央、宋慶齡的面前,正是中山先生蓋著青天白日旗的金絲楠木棺。


7天前,宋慶齡就是這樣靜靜地坐在丈夫的身邊,看著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聽他最後一次叫自己「Darling」,扶著他的手在遺囑上簽字,直到他喊出最後一句話:「和平……奮鬥……救中國」,最後的最後,一起迎來那個他心臟停止跳動的清晨。



29天前,當現代醫學最後的手段——鐳錠放射治療也對病魔束手無策時。宋慶齡隨中山先生搬進了鐵獅子胡同。這是一條傳奇的老街,而孫中山正是它傳奇的開始。孫中山住的宅院是當初顧維鈞的家。說來滑稽,這位曾經的外交總長,巴黎和會上叱吒風雲的大外交官,是在前不久,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時,剛剛逃走的。


「顧宅」寬敞明亮,足夠容納孫中山眾多的隨行人員和紛紛前來探望的各界名流。從「顧宅」東行300米,是段祺瑞執政府。同樣是前不久,剛剛重掌大權的段執政正煊赫一時。他也當然不會想到,如此風光的府門前,就是一年後「三一八」慘案的現場,繼而創造了「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胡同裡還有各色的王公貴族的傳說都成了歷史的煙雲。直到有一天,為了紀念一位倒在了捍衛民族生命與尊嚴的戰場上的英雄,鐵獅子胡同結束了自己的歷史,改名張自忠路……


52天前,孫中山動了手術。宋慶齡從那時起知道:丈夫的肝癌已經到了晚期。這樣的結果像是真實,又像虛幻。宋慶齡也在這種亦真亦幻的恍惚中,開始了兩個月的,身體消耗得極度疲倦,精神卻清醒得無法入眠的生活。


126天前,他們還一同登上「永豐艦」,這是一艘三年前在突如其來的炮火中,拯救過中國革命的忠誠戰船。臨行前,孫中山一行專程經停黃埔軍校,宋慶齡看著丈夫與全校師生道別,在周恩來的組織下發表講話。沒想到,這短暫的停留,竟然成了最後的永訣。


青玻璃馬車繼續緩緩地前行,時間已進正午。一個小時前,這支護靈的隊伍從協和醫院南門出發,經由東單三條胡同、王府井大街、帥府園大街一路朝中央公園進發。沿途的群眾越聚越多,人們自覺佩戴起黑紗、白花,秩序井然的站立在街道兩旁。沿途的街道邊,到處是花圈、輓聯,盛況空前。


青玻璃馬車僅僅跟在靈櫬之後,再後面是警衛司令鹿鍾麟、參謀長李興中負責指揮的護送隊伍。馬車之前,護棺人統一身穿青衫,下趁白袍。用青布挽起靈柩兩側的銅環,緩步前行。24位護棺人分成三組,輪流為孫先生移櫬抬棺,汪精衛、孔祥熙、宋子文等八人為第一組;李大釗、于右任、戴季陶等隨其後;最後是李烈鈞、林伯渠、姚雨平等人。蘇聯大使加拉罕率領使館人員全程步行,並在他的主導下,蘇聯大使館第一個為孫中山降半旗致哀。


飛機在天空中盤旋,題為《孫先生遺囑下之中國民眾與世界民眾》的傳單在高空中紛飛下落。12時15分,護靈的隊伍抵達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這裡曾經是封建王朝的社稷壇。六百年來,明清兩代帝王,都要來此祭祀社、稷神祇。3月19日,正是乍暖還寒的早春,雖然正值當午,北京城的寒風依舊冰冷襲人。紅牆黃瓦的社稷壇肅穆莊嚴,宋慶齡在人群環繞中走下馬車。


隔著面前的黑紗,她看見公園大門、社稷壇右門及拜殿門口大規模搭建起來了三座彩色牌樓。第一道牌樓的匾額處高懸著「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後面的每座牌樓也依次寫著孫中山生前的名言。送殯的全體國民黨員分兩行並行,站立在靈堂外隨棺執紼。宋慶齡在嘹亮的軍樂和震天動地的口號聲中步入靈堂。



她身著黑衣,頭戴黑紗,強忍悲痛,不使眼淚落下。 她知道,眼淚是留給親人和同志們的。那是在北京飯店的二樓病房內,在孫中山去往協和醫院的單架前,在鐵獅子胡同的病床邊,在聽聞孫先生立遺囑時,在看到千裡迢迢趕來探望的何香凝時。她都曾留下眼淚,都曾放聲痛哭。但這一刻,她不再能哭泣,正有無數雙眼睛注視著自己,敵人們,早已準備好了笑聲。他們要笑著看她哭泣,看一個脆弱的女子,在此時此刻的無助和倉皇。未來的日子裡,她只可以是一個勇士!


汪精衛在一旁正哭得涕泗橫流,與他前不久請總理寫遺囑時的冷靜判若兩人。


淚水中有一種宣誓:一個被自己、也被許多同志看做總理政治繼承人的人,總該在這樣的場面,表現得儘量悲傷。


淚水中也有一種委屈:前不久,在總理健在的情況下催促遺囑,使他被黨內忠誠的和並不忠誠的勇士們罵得狗血淋頭。


淚水中或許也還有一種悲傷:這位曾經「慷慨歌燕市」的豪傑,未來「從容做漢奸」的叛徒,畢竟在1925年,他的勇氣還未能全部消退。看著總理齎志而沒,不知可否想過繼承遺志,砥礪前行?無論如何,他的勇氣終究還是消退了,縱使他曾相信過自己是中山的信徒,縱使他曾決心為信仰而死去。可終究在歲月的流矢和貪念的膨脹中,不再是那個「不負少年頭」的英雄。


一瞬間,見證了豪言;一輩子,考驗著信仰。


這一刻,在黑紗中面無表情卻心如刀絞的宋慶齡,已經默默決定:用自己的一生走完中山先生未竟的徵途。

隨著靈堂布置完畢,執紼護棺的人們漸漸退出。靈堂內只剩下宋慶齡等少數幾個人。喧鬧再一次歸於沉寂,宋慶齡清醒又迷茫地坐在靈棚裡,再一次浮想聯翩。她想到敬愛的父親、親愛的丈夫、童年的生活、革命的婚姻,以及自己如何一步步走來,並最終坐到這裡,懷著痛苦而堅定的情懷決心奮鬥終生的……


歡迎關注「酩酊誰家年少」,感謝你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宋慶齡珍貴展品開展 莫利愛路寓所歲月的見證
    為紀念宋慶齡誕辰120周年,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舉辦「不朽的歲月——宋慶齡在莫利愛路寓所」史料展。上海孫中山故居不僅是孫中山的紀念地,也是宋慶齡歷史見證地。 坐落於香山路7號(原莫利愛路29號)的孫中山故居是孫中山和宋慶齡一生中唯一一處共同的家,宋慶齡在此居住的時間跨度近20年。
  • 宋慶齡為何要和保姆同葬,而不願與孫中山合葬中山陵?
    不過,這樣一對光輝耀眼的革命夫妻卻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進了岔路口,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因癌症不幸逝世,留下了宋慶齡孤身一人,他所獲得的革命成果更是遭到了袁世凱的竊取,不得不說是革命事業上的一個巨大遺憾了。而更加遺憾的一點是,等到了1981年,「國母」宋慶齡逝世以後,甚至沒有和他葬在一起,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1981年,宋慶齡的葬禮為何比原計劃提前5分鐘開始?
    宋慶齡先生的葬禮是按照國禮葬之的,據當時負責宋慶齡先生葬禮相關事宜的李家熾回憶,這場葬禮從開始籌備到最終能夠順利完成,其過程實乃不易,多虧了各級領導們的未雨綢繆。而他最開始被安排籌備這場葬禮是在1981年的3月底。
  • 孫中山去世,對著宋慶齡只說了九個字
    孫中山與宋慶齡的婚姻,從一開始就不被人看好,不為世人包括孫中山的黨內同志所認同。年輕貌美的基督徒和飽經滄桑的革命家,富家小姐與逃亡叛逆,還有27歲的懸殊年齡差距,這樁婚姻實在太驚世駭俗了。
  • 為何宋慶齡不願與孫中山合葬於中山陵?原因令人動容
    從宋慶齡女士在《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中所寫的「這一非常光輝的業績意味著四萬萬人民從君主專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來」能看出來,兩人在思想上是有著高度一致的。宋慶齡女士在大學畢業後,利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和自己優秀的能力幫助孫中山先生排憂解難。
  • 宋美齡為何不參加姐姐宋慶齡的葬禮?她的一本日記揭露了真相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某日,在宋子文舉行的一次宴會上,美齡與蔣介石受邀一同出席。盛宴上,熱情開朗、風度翩翩的宋美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蔣介石也對她一見傾心,當時也想追求她。宋美齡本人對此大為吃驚,一時拿不定主意,只好向姐姐宋慶齡請教。
  • 1944年後,宋家三姐妹再沒見面,宋慶齡去世宋美齡為何不參加葬禮
    宋慶齡和宋美齡的感情如膠似漆,可長大之後兩個人就不如小時候那麼親密,甚至到了宋慶齡病逝,宋美齡都沒參加葬禮的地步,姐妹倆中間是發生了什麼呢?1925年孫中山去世,蔣介石奪得繼承權,並在兩年之後發動政變,宋慶齡更加討厭蔣介石,而宋美齡是站在蔣介石這邊的,宋氏姐妹關係進一步惡化,平時都是用「蔣夫人」、「孫夫人」互稱。
  • 宋子文去世後,宋家三姐妹為何沒人參加葬禮?宋美齡做了這個選擇
    宋慶齡和大姐一樣,15歲時出國留學,接受了民主主義的洗禮,讓宋慶齡心中充滿了對祖國獨立、自由、民主、富強的渴望。父親的書信,讓她對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事業充滿了嚮往。」二次革命「的失敗,革命人士逃亡日本,此時學成歸國的宋慶齡毅然決然的前往日本,代替已經嫁人的姐姐成為孫中山先生的秘書,投入革命事業中,並且一生都在為之奮鬥。雖然年齡比宋慶齡大很多,但是孫中山的才華,他的思想,他為人民奮鬥的精神無一不吸引著正值花樣年華的宋慶齡。
  • 「宋慶齡在莫利愛路寓所」開幕
    早報訊 為紀念宋慶齡誕辰120周年,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舉辦「不朽的歲月——宋慶齡在莫利愛路寓所」展覽。該展覽從2月1日持續至4月10日。坐落於香山路7號(原莫利愛路29號)的孫中山故居是孫中山和宋慶齡一生中唯一一處共同的家。1918年,孫中山和宋慶齡在日本結婚後第三年,長期居無定所的孫中山偕妻子搬進這裡。
  • 49歲孫中山和22歲宋慶齡結婚,短暫的10年婚姻,讓後人爭論不休
    與宋慶齡結婚的孫中山先生是二婚。今年,孫中山49歲,宋慶齡僅22歲,兩人相差27歲,巨大的年齡差距,讓後人爭論不休,今天回首兩人的婚姻,我們不免感慨唏噓。年輕的時候,孫中山很激進,見了傳統,很討厭,從香港回到家鄉,看見神像,便衝進廟裡,將神像的手指弄斷,村裡的人很生氣,要把他扔到水裡淹死。它害怕地跑回了香港。在村裡人寬恕他之前,他的父母跪在村裡人面前,出錢修整神像。那年孫中山才17歲。大哥哥孫眉來到香港,把他打了一頓,然後讓他回家,組成家庭。所以,18歲的他,就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結婚。
  • 孫中山家庭的故事
    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革命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俗話說每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位偉大女人,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孫中山背後的女人都有哪些?孫中山一生共有三任妻子,二房小妾,其中有一妻一妾是日本人。她們分別是:盧慕貞、陳粹芬、淺田春、大月薰、宋慶齡。接下來我們就從一組老照片中一睹孫中山夫人們的絕世風採。
  • 孫中山的葬禮有多莊重?看一下你就知道了,珍貴影像!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因膽囊癌逝世。逝世前一天,孫中山提出效仿列寧保留遺體,並要求葬於南京。據報導,他對宋慶齡、汪精衛等人說:「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 孫中山髮妻:為夫付出46年,喪女後籤離婚書,「讓賢」宋慶齡
    1894年的1月,孫中山邁出了他革命事業的第一步——閉門十日擬出了一份詳盡的《上李鴻章書》,從此為革命救亡事業鞠躬盡瘁。革命的使命關係到華夏大地上的每一個國人,孫中山此時此刻,自然顧不上兒女情長。盧慕貞一家人的生活有多麼艱苦,1910年7月19日,孫中山的母親離世,竟然沒有錢來為其下葬,更別說舉辦一場葬禮了——幸而得到南洋革命黨人和香港同盟會會員的好心籌集,才讓楊老夫人入土為安。
  • 我暈:孫中山一家好複雜!
    在孫中山的葬禮上他們拍了最後一張全家福這是孫中山的第二位妻子陳粹芬(1873—1960)在當時被稱為側室有人可能覺得照片上的這兩位夫人不漂亮那好吧下面的就漂亮多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回國幾年後孫中山有了新戀情這一次是宋家二小姐1893年出生的宋慶齡
  • 孫中山問誰來做一件危險的事,眾人都不說話,宋慶齡卻挺身而出
    因此,楊仙逸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賞識,也受到了朋友們的賞識。學成回國後,楊仙逸在孫中山的支持下創立了革命空軍,並組建了我國第一支航空隊。以其非凡才幹和愛國熱情,孫中山任命楊仙逸為元帥府航空局局長,這是一個位於廣州東郊的大沙頭機場。因為技術上的限制,那個地方雖然叫飛機製造廠,但實際上只是一個維修工廠。
  • 珍貴的歷史記憶:孫中山家族往事
    在孫中山的葬禮上他們拍了最後一張全家福這是孫中山的第二任妻子陳粹芬(1873—1960)在當時被稱為側室有人可能覺得照片上的這兩位夫人不漂亮那好吧下面的就漂亮多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回國幾年後孫中山有了新戀情這一次是宋家二小姐1893年出生的宋慶齡
  • 100年前的今天 孫中山宋慶齡入住莫利愛路寓所……
    原標題:傳承紅色基因|100年前的今天,孫中山宋慶齡入住莫利愛路寓所……  在上海市中心的香山路上,在茂密的法國梧桐掩映下,矗立著一幢典雅、樸素而莊重的歐洲鄉村式小洋樓,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和夫人宋慶齡在上海的寓所。她歷經百年風雨,不僅見證了兩位偉人為中國革命奮鬥的艱苦歲月,也見證了中國革命的風雲際會。
  • 施特勞斯鋼琴怎麼樣—這是宋慶齡珍愛的鋼琴品牌
    無論是在與孫中山結婚的「松本樓」,還是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寓所,都留下了宋慶齡曾經彈過的鋼琴……  前一段時間,「宋慶齡在上海」特展,「海上瓊英,國之瑰寶」在上海歷史博物館圓滿落幕。我們發現,「國母」人生的很多瞬間,也是與音樂相關的……  因此,我們選擇了一些宋慶齡在各地的故居掠影,來回顧她與音樂不解的情緣。
  • 孫中山先生葬禮:北洋軍閥別有用心,國民黨內部暗流湧動
    因為孫中山先生是推翻清政府集團的第一人,是國民黨的創始人,當時的中國不論是國民黨還是其他軍閥勢力想要獲得統治中國的權利都要和孫中山先生沾上邊,這樣才於情於理。段祺瑞此次前來北京就是為了與孫中山先生扯上關係,但是,孫中山先生沒了。這就讓段祺瑞很煩,但自己大老遠跑這麼一趟總不能白跑吧,想著,不能攀上關係好歹補個葬禮吧,這樣來表達自己的敬重。
  • 宋慶齡晚年少有人知的黃昏戀:相戀卻不能結婚,最後只就此作罷
    生活在世界上,其實很少有人能不受事物的束縛,往往一輩子都受到規則、道德的約束,隨心所欲也常是一種想都不能想的狀態。普通人如此,名人更是如此,他們享譽天下,卻又被名望和道德所束縛。比如宋慶齡被尊為「國母」的宋慶齡先生,她也不能完全隨心所欲地隨心所欲,為此,只能把晚年的一段昏迷之戀作罷。在二十世紀,宋家姐妹是一個極其耀眼的存在,宋慶齡更是舉世聞名的偉大女性,她一生都被人們稱頌。宋嘉樹生於1893年1月27日,其父宋嘉樹是一位財大氣粗的實業家,是孫中山的好友和同行者。曾經把大部分錢都用在支持孫中山革命上,是當時革命成功的財政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