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4日下午6時左右,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巨大爆炸,爆炸接連發生兩次,導致多棟房屋受損,玻璃被震碎,天上升起紅色煙霧。目前已造成至少100人死亡,近 4000 人受傷。除了已知的傷亡數字外,還有大量人員下落不明。
美國
美國總統川普可能是最早發表對於黎巴嫩爆炸看法的國家領導人,就在4日的白宮疫情記者會上,有記者向川普問及了關於黎巴嫩首都發生爆炸的問題,川普表示那裡發生的致命爆炸很可能是一次「襲擊事件」,他同時還援引美國軍方官員的說法稱,「似乎這次的爆炸並不是一個偶然」。
川普能搶在黎巴嫩官方發布原因前就已經下了個「可怕襲擊」的結論,可謂是非常有川普一貫的作風了。根據最新黎巴嫩官方的消息,黎巴嫩總理證實,2700餘噸硝酸銨發生了爆炸,與任何政治行為或是宗教無關。顯然,根據事後黎巴嫩總理的申明,這是一場與政治或者宗教毫無關聯的事件,但川普試圖將其「政治化」、「宗教化」,明顯有挑撥中東地區不同宗教和國家之間的矛盾的嫌疑。
講到這裡,有必要簡單回溯一下美國與黎巴嫩的關係。
由於極其重要的地緣政治地位和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在冷戰中成為美蘇爭奪的重點地區之一。艾森豪上臺後,美國對中東更加重視,提出了幹涉中東國家內部事務、確保美國國家利益的艾森豪主義。1958年黎巴嫩危機發生,艾森豪不顧國務卿杜勒斯的反對,出兵黎巴嫩幹涉危機。1982年6月,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大規模武裝入侵,重兵圍困貝魯特,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在這一混亂時期遭到爆炸襲擊,從而撤出黎巴嫩。
(黎巴嫩的街頭,甚至能同時看到教堂和清真寺,這是在其它中東國家難以想像的事情)
黎巴嫩方面,從阿拉伯穆斯林的大開拓時期起,這裡陸續聚集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十數個支派。可以說,上述兩大宗教中的所有派別在這裡幾乎都能找到它的信徒。因此,黎巴嫩本身也是一個多宗教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國家,雖然阿拉伯人佔有比較絕對的優勢,但其內部還是充滿了宗教間的對峙。
簡而言之,美國對於中東這塊石油寶地從未放棄過幻想,哪怕是這次爆炸事件也想要「小題大做」,在官方結果出來之前混淆視聽,試圖引起其它國家和人民的無端猜忌,引起黎巴嫩與中東國家內部矛盾。但無論怎樣,川普之心,也可謂是路人皆知了。
根據CNN的最新報導,已經有三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國防部官員通過CNN予以了反駁,他們的說法和川普完全不同,稱沒有跡象表明這起爆炸是一次「襲擊」,不知道總統在說些什麼。
(CNN報導截圖)
以色列
以色列在這次黎巴嫩爆炸之後的表現也可謂是非常有意思了:黎巴嫩爆炸發生後,以色列議會電視臺迅速宣布,以色列與發生在貝魯特的大規模爆炸事件無關。根據多方報導表示,以色列表示這個鍋他們不會背,也與他們無關。
仔細觀察最近幾周以色列與黎巴嫩或者敘利亞之間的關係,也是達到了比較微妙的關係:近日,以色列軍方與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緊張關係正在加劇,以色列軍方最近在以色列與黎巴嫩和敘利亞邊界頻繁交火,並且在敘利亞的飛彈襲擊中導致一名真主黨成員死亡。
雙方在爆炸發生之前的關係就已經是「劍拔弩張」了,突如其來的爆炸在一開始讓雙方都始料不及,還沒有弄清楚事態之前,以色列總統向黎巴嫩遇難者致哀,並表態願意向黎巴嫩提供必要的幫助。
(以色列總統推特截圖)
以當前的形式來看,以色列方應該是不想讓雙方的關係變得緊張,但以色列總統口中的人道主義援助,口徑和美國如出一轍,不知道是否真的會有援助從以色列送往黎巴嫩呢?
法國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推特上寫道:「今晚貝魯特發生爆炸,造成很多傷亡及破壞,我向黎巴嫩致以兄弟般的聲援。法國與黎巴嫩同在,一直如此。法國的援助和資源正在運往(爆炸)地點。」
黎巴嫩曾經作為法國的殖民地,法國對於黎巴嫩的殖民影響是比較深遠的。一戰後,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法國取得了對敘利亞和黎巴嫩的委任統治權。從1996年以色列轟炸黎巴嫩南部村莊卡納事件到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戰爭,再到2007年黎巴嫩國內政治危機,法國的身影都十分活躍。直到現在,黎巴嫩因其擁有的法式建築和法國文化被稱為「中東小巴黎」。
除此以外,黎巴嫩對於法國而言擁有著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作為周邊大國勢力博弈的舞臺,黎巴嫩的局勢如果惡化,地中海地區爆發戰爭的風險就會增加,從而對法國和歐洲造成影響。對法國來說,黎巴嫩局勢不穩是難以接受的。
(黎巴嫩在地中海地區的位置)
因此,法國力挺黎巴嫩的行為也是在維護法國與黎巴嫩之間的關係,長遠來看,也是在為維護地中海地區穩定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同樣的,位於歐洲的德國、英國也相繼表示要為黎巴嫩提供援助。
阿拉伯國家
作為阿拉伯國家的一員,眾多阿拉伯國家義無反顧的表示要挺黎巴嫩這位「小兄弟」。
在爆炸發生以後,和黎巴嫩關係相對良好的海灣國家迅速做出了反應。據法新社報導,卡達埃米爾塔米姆表態稱「傷員能儘快康復」,並承諾派遣野戰醫院相關團隊。阿聯副總統兼總理、杜拜酋長穆罕默德在推特上寫道,「我們向敬愛的黎巴嫩人民表示哀悼。」埃及對爆炸造成的破壞表示「深切關注」,阿拉伯聯盟主席艾哈邁德·阿布蓋特對黎巴嫩人民表示慰問,並強調「查明爆炸真相的重要性」。約旦外交與僑務大臣薩法迪表示,約旦已準備好向黎巴嫩提供所需的任何幫助。而伊朗外交部長穆罕默德·賈瓦德·扎裡夫在推特上寫到,我們與黎巴嫩人民同在,伊朗已「充分準備好以任何必要方式提供援助」。
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友誼,恐怕是難以只用宗教這一因素來解釋的,共同的宗教和共同的利益,還有一次又一次中東歷史上戰爭的摧殘,讓這幾個海灣國家在越來越團結。
總結
爆炸結束幾個小時後,事故的原因還正在調查過程中。但當我們站在全知視角來復盤這一事件發生後各國的看法,還是難免看出當今國際形勢的嚴峻和複雜,幾乎所有的國家表示會為黎巴嫩提出人道主義援助,但後續的具體情況很難再從目前的主流媒體得到消息了。客觀而言,像這樣的悲劇,本就不應該將其政治化或是宗教化,但當我們用「政治化」的眼光去審視各個國家的態度時,難免會發現背後利益與文化的衝突與合作,而這本身也是國際關係中值得思考的內容之一吧。
作者:李辛澎,北京語言大學中東學院
北京語言大學
國別和區域研究院
Acadamy of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Add: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15號
Tel:010-82303354
E-mail:blcueditor@163.com
原標題:《黎巴嫩爆炸案背後的大國博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