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爆炸後,黎巴嫩新一次「逃亡」

2020-12-15 澎湃新聞

8月4日港炸後,許多黎巴嫩家庭計劃離開該國,尋求安全和保障。

命爆炸後,黎巴嫩新一次逃亡

爆炸發生後,一些國家通過放寬移民程序表示聲援黎巴嫩[文件:安瓦爾·阿姆羅/法新社]

貝魯特, 黎巴嫩 - 50歲的 IT 員工馬津·卡巴尼(Mazin Kabbani)8月4日在貝魯特西部的家中,當時巨大的爆炸衝擊波震撼了他的公寓,導致玻璃碎片散落在客廳的地板上。

爆炸是貝魯特港口近3000噸不安全硝酸銨爆炸造成的,使卡巴尼動搖,並帶回了黎巴嫩15年內戰的黑暗記憶。

"所有的氧氣都吸出空氣。這就像我們又在打仗了,"卡巴尼站在公寓樓入口處對半島電視臺說,雜工拿著設備走進來,修復爆炸造成的破壞。

對卡巴尼來說,比他自己的經歷更傷人,就是想到他21歲的女兒阿拉,如果那天運氣不好,她可能已經死了。

爆炸發生後,四個孩子的父親回憶起爆炸發生時,他中年的孩子在去傑馬伊澤(Gemayze)的一家餐館的路上說:"爆炸發生後,我們幾個小時都聯繫不上她。

"如果不是她計劃的最後一刻改變,她可能不再和我們在一起了,"他說。

他的眼睛變紅了, 他忍住眼淚時, 他的話窒息了。

爆炸已經因持續的金融危機、不斷惡化的公共服務和嚴重的政治不穩定而疲憊不堪,是卡巴尼和他的家人的最後一根稻草。和許多黎巴嫩人一樣,卡巴尼現在別無選擇,只能離開。儘管以前想留在自己的祖國直到生命結束,但現在他決心與家人在別處定居。

"我和妻子致力於在這裡建立生活。儘管我曾短暫地想過我們剛結婚就離開,但我妻子堅持要我們留下來,把孩子養得靠近我們的家庭,"他說。

"但自爆炸發生以來,她一直推動我們移民,"他解釋說,並補充說,這個家庭已經在完成移民文件到加拿大。

命爆炸後,黎巴嫩新一次逃亡

卡巴尼,一個50歲的父親四說,他正在完成移民文件到加拿大[阿爾瓦易卜拉欣/半島電視臺]

與卡巴尼一樣,爆炸使貝魯特38歲的企業主尼扎爾*想起了黎巴嫩內戰,使他擔心他四歲的兒子的安全。

尼扎爾回憶起20世紀80年代貝魯特的一顆炸彈說:"作為一個戰爭兒童(經歷過內戰的人),窗戶的隆隆聲讓我想起了我祖母的聲音,叫我在炸彈即將爆炸時搬走。

"如果我兒子那天在家,他就會死或受重傷。一想到這一點,我就發瘋了,"尼扎爾說,並補充說,他和他的妻子,誰持有美國護照,已決定在兩周內離開。

"我們已經預訂了航班,在紐約租了一套公寓,並且正在收拾我們在貝魯特的生活,"他補充道。

尼扎爾出於隱私考慮要求改變自己的名字,他說,對黎巴嫩的責任感曾一直阻止他,每次他想離開時都會給他"冷腳"。

"我為能在別人不能離開時離開而感到內疚, 但黎巴嫩不再安全了。我不能這樣對我的家人,"他說。

"大規模外流"

總部設在貝魯特的研究諮詢公司信息國際(Information International)表示,儘管只有一個指標,但它的記錄顯示,每天離開黎巴嫩的人均人數從爆炸發生前的3100人增加到事件發生後的4100人。

信息國際的創始人兼管理合伙人賈瓦德·阿德拉(Jawad Adra)表示:"目前還沒有關於爆炸影響的統計數據,但未來幾個月,離開黎巴嫩的肯定會有增加。

"我們已經看到大規模外流。

拉菲克·哈裡裡機場擁擠的候機室的照片已經在社交媒體上流傳,因為許多黎巴嫩人表示,自爆炸發生以來,他們想離開黎巴嫩。但據阿德拉說,許多最先離開的是富裕家庭和雙重國籍,並補充說,"去的能力是一種特權"。

"許多人想離開,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或者擁有金錢、教育、另一國籍或海外親屬等資產來提供幫助,"他解釋說,並補充說,移民也取決於東道國是否願意接待黎巴嫩國民。

爆炸發生後,一些國家通過放寬移民程序,對黎巴嫩表示聲援。法國在因冠狀病毒大流行而停止發放籤證後,恢復向黎巴嫩公民發放籤證,而加拿大則採取了特別移民措施,幫助黎巴嫩公民和居住在黎巴嫩的加拿大人返回。

在一個由於多年的戰爭、饑荒、政治不穩定和經濟危機而有著悠久"外流"歷史的國家,移民的想法絕不是新的。

Adra 說:"過去 10 到 20 年,有數以萬計的人離開了,其中最大的是年輕專業人士和 45 歲以下的人。

過去幾個月也特別具有挑戰性。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使許多人難以找到工作或買得起基本商品,並迫使許多人離開該國。

尼扎爾說:"在過去的一年裡,特別是10月份以來,我的許多朋友和家人都離開了。

根據國際信息組織發布的一份報告,從一般安全記錄得出的數據表明,2018年12月中旬至2019年12月中旬,離開黎巴嫩並未返回的黎巴嫩人為66 806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97.5%。

"為了我的孩子"

但是,儘管過去幾年物價上漲,生活變得更加艱難,34歲的家庭主婦希琳·阿古提還是拒絕帶著三個孩子和丈夫穆罕默德(Mohamed)離開,穆罕默德是一名商人,也是瑞典雙重國籍。

"即使經濟危機襲擊了這個國家,我也不想去,"她說。

"但爆炸發生後,一切都變了,"她擁抱著三歲的女兒茱莉亞,並講述了她的叔叔,一個長期住院的病人,在魯姆醫院的病房裡,由於爆炸,玻璃碎片被撕破了。

阿胡提說,她的家人計劃在未來幾周內移居瑞典。

"是時候離開了。在黎巴嫩的孩子們沒有安全他們應該得到一個沒有恐懼、沒有創傷的未來。

命爆炸後,黎巴嫩新一次逃亡

34歲的阿杜蒂說,她和她的家人計劃在未來幾周內搬到瑞典[阿爾瓦·易卜拉欣/半島電視臺

原標題:《致命爆炸後,黎巴嫩新一次逃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黎巴嫩爆炸案背後的大國博弈
    美國美國總統川普可能是最早發表對於黎巴嫩爆炸看法的國家領導人,就在4日的白宮疫情記者會上,有記者向川普問及了關於黎巴嫩首都發生爆炸的問題,川普表示那裡發生的致命爆炸很可能是一次「襲擊事件」,他同時還援引美國軍方官員的說法稱,「似乎這次的爆炸並不是一個偶然」。
  • 黎巴嫩爆炸事件的背後
    「這次真的不一樣,太可怕了」一位黎巴嫩的居民在採訪中形容這次毀滅性的爆炸。一周前一次意外的大爆炸襲擊了貝魯特,爆炸物質為碼頭倉庫的2700噸硝酸銨爆炸,這次爆炸至少導致180人死亡,30萬人失去家園,爆炸的原因也很快弄清楚了,這是由於嚴重的人為疏忽造成的,因為爆炸物在沒有合理保護的情況下放在了港口已經好多年了。
  • 回眸2020之八 大爆炸後的黎巴嫩「傷痕」難愈
    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港口發生劇烈爆炸,造成百餘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爆炸案發生後,地中海地區疫情的突然加劇更讓黎巴嫩政府「措手不及」。到去年年末,該國的經濟和金融已處於崩潰邊緣。
  • 黎巴嫩首都驚天爆炸堪比「核爆」,史上威力最大的一次竟是3000噸...
    當地時間8月4日下午6時許(北京時間8月4日晚11時許),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市區發生巨大爆炸。據多家外媒援引黎巴嫩紅十字會的消息報導稱,貝魯特港口爆炸事件已造成超過100人死亡,4000多人受傷,且傷亡人數預計還會上升。爆炸現場升起的紅色蘑菇雲。
  • 突遇爆炸事故的黎巴嫩,是戈恩的老巢,有萊肯的轟鳴
    ▲港口爆炸後形成的大坑說實話,要是沒有這次舉世震驚的爆炸,很多人根本不會注意到這個西亞小國。但其實在08年汶川大地震中,黎巴嫩人也曾經幫我們過一把,我們中國人一向看中滴水之恩,於是在爆炸發生不久,中國第18批赴黎巴嫩維和醫療分隊就抽調力量提供醫療救助,外交部也第一時間表達了關切。說回我們汽車圈的事,黎巴嫩雖然地處於中東,隔壁就是近年來烽火連天的敘利亞,南邊也和以色列各種幹架,還要提防巴勒斯坦的難民湧入,建立「國中國」。
  • 黎巴嫩首都大爆炸現場猶如地獄。而這個悲劇卻源於一次次的忽視?
    爆炸前爆炸後距離爆炸地點方圓10公裡內的建築物和車輛都被炸毀,似乎整座布魯特城市下起了玻璃雨一樣,滿地都是玻璃碎渣,房屋的窗戶被震碎,有些倉房只剩下支架,在市區不少車輛被碎石砸毀,還有很多傷者從廢墟的家中逃亡出來,甚至有些傷者滿身傷痕,鮮血沾溼了衣服,現場充滿尖叫聲和撕心裂肺的哭聲....
  • 黎巴嫩爆炸讓混亂狀況擺上檯面 專家:或經歷委內瑞拉式的崩潰
    十年來未受「阿拉伯之春」動蕩影響的黎巴嫩,境況也並不比陷入長期戰亂的鄰國敘利亞好。一次次災難和動蕩也在進一步撕裂這個原本就宗教多元、政治派系林立的「馬賽克式」小國。 「這場爆炸激起了黎巴嫩人對戰爭的集體記憶。」 8月5日,在沙特務工的黎巴嫩人烏薩邁告訴澎湃新聞。
  • 黎巴嫩爆炸現場仿佛世界末日!世界幾大硝酸銨事件堪比核爆炸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港口區突發爆炸。十幾層樓高的蘑菇雲直竄雲霄,爆炸所激發的衝擊波甚至震碎了10多公裡外黎巴嫩總統府的玻璃!據黎巴嫩官方保守估計,這次爆炸導致至少30萬人無家可歸,造成直接和間接損失約150億美元。CNN只用了一個詞語形容爆炸後的貝魯特:Armageddon(世界末日)。
  • 黎巴嫩的爆炸與「小男孩」的區別
    港口爆炸前後對照2020年8月4日下午6時左右,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2750噸硝酸銨,因長期存放,安全措施不到位,發生爆炸,爆炸波及範圍達10多公裡,傷亡人數已上升至4000多人廣島原子彈爆炸前後對照那麼這次爆炸跟廣島又有多大區別呢?
  • 從日本到黎巴嫩 日產前CEO戈恩跨國上演「年夜大逃亡」
    2019年12月31日,因涉嫌金融犯罪在日本取保候審的日產汽車公司前董事長、CEO卡洛斯·戈恩發表聲明證實,自己已經逃離東京,抵達黎巴嫩。而最為尷尬的是,日本檢方在看到新聞後才恍然大悟,卡洛斯·戈恩已經從日本逃亡至黎巴嫩。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如何能夠在日本警方的嚴密監控下,從日本順利飄洋過海至黎巴嫩。
  • 貝魯特港爆炸後,為何會有近6萬人請願呼籲法國託管黎巴嫩?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地中海東岸的一個小國,國土面積10452 km,人口約610萬(2018年)。黎巴嫩平時在國際上並沒有多少存在感,但是在貝魯特港口8月4日發生爆炸以後,黎巴嫩一時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貝魯特港爆炸現場貝魯特這場爆炸威力巨大,截至8月7日已造成154人死亡,5000人受傷,這對於黎巴嫩這樣一個小國來說是無法承受的巨痛,很多國家也向黎巴嫩伸出援手。法國總統馬克龍8月6日親臨黎巴嫩慰問,還不顧疫情的危險與受爆炸波及的災區民眾擁抱,馬克龍也成為貝魯特港爆炸後第一個到訪的外國領導人。
  • 法國總統到訪黎巴嫩 查看布魯特爆炸現場受災情況
    導語:據中新社8月6日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於當地時間6日到訪黎巴嫩,查看貝魯特港口爆炸現場,並與黎巴嫩總統奧恩會面。他還呼籲黎巴嫩政界應進行「緊急改革」。據法國媒體報導,當地時間6日中午,馬克龍是在貝魯特爆炸發生兩天後到訪黎巴嫩。
  • 「深度」「被詛咒」的黎巴嫩:沒錢沒工作,現在又來了爆炸
    第一次爆炸發生後,他走到正對港口的陽臺看見燃起了大火……劇烈的震波撲面而來,把他震飛出了陽臺窗口。那一刻,他以為那是核彈爆炸。爬起來後他迅速跑出公寓,在大街上看見一地灰塵和玻璃碎片。他開始在廢墟中尋找倖存者,最終救出3人,還有8具屍體。沙辛對界面新聞表示,雖然他歷過2006年的戰爭,但沒有任何一刻感覺到這麼害怕又無助。
  • 7000多人傷亡30萬人流亡,黎巴嫩爆炸後全國暴怒,求法國再次殖民
    這是一次相當離奇的外交事件。在馬克龍到訪之前,黎巴嫩的政要,不論是總統還是總理都沒有現身在爆炸現場查看情況、撫慰民情(至少沒有公開地巡查)。爆炸就發生在首都市中心,距離總理辦公室也2公裡都不到。與之相對,法國總統一下飛機就徑直上車開往了爆炸中心。車停穩後,馬克龍一腳踩在滿地是玻璃碎屑的隕石坑內,很快被當地居民圍了起來。他盡力和每一個人握手,擁抱了滿臉是眼淚的婦女,現場人民大喊著「法國萬歲,革命萬歲 Viva La France!」
  • 黎巴嫩爆炸: 「這可能是壓倒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爆炸發生後不久,現場視頻開始在社交網絡流傳。爆炸瞬間產生的蘑菇雲和之後紅褐色的黑煙,讓馬赫迪判斷一定是以色列炸了真主黨的大型軍火庫。國家電視臺的新聞裡,也有目擊者信誓旦旦地說「親眼看到了飛彈落下」、「天上一聲響,地上一聲響」。
  • 黎巴嫩首都發生巨大爆炸,黎巴嫩總理宣布8月5日為國家哀悼日
    黎巴嫩衛生部:爆炸造成至少78人死亡,4000多人受傷當地時間4日晚上9時30分,黎巴嫩大爆炸現場的大火仍在燃燒,現場已被部隊封鎖。據黎巴嫩衛生部公布,爆炸目前已造成至少78人死亡,4000多人受傷。目前爆炸具體原因尚不明確,但有報導指出,爆炸原因可能是港口倉庫儲存的煙花導致。黎巴嫩總統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有多達2750噸的易爆炸物硝酸銨「在缺乏必要安全措施的情況下」被堆放在貝魯特的港口區長達六年,這是不可接受的,所有相關責任人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 黎巴嫩爆炸傷亡數千人?這些隱患要了解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4日傍晚發生劇烈爆炸,目前爆炸已造成78人死亡,超4000人受傷。除了已知的傷亡數字外,還有大量人員下落不明。黎巴嫩總理宣布,8月5日為國家哀悼日。  黎巴嫩安全部門負責人阿巴斯· 易卜拉欣表示,港口倉庫中儲存著可燃化學物質,黎巴嫩總理也證實,2700餘噸硝酸銨發生了爆炸。  他同時強調,一輛載有2700餘噸硝酸銨的貨車,在沒有採取任何預防措施的條件下停在倉庫裡長達六年之久,這是不能被接受的。  目前救援仍在進行,傷亡人數不斷增加。
  • 黎巴嫩爆炸造成30萬人無家可歸 涉事負責人被軟禁
    原標題:黎巴嫩首都大爆炸造成30萬人無家可歸,佔首都人口20%【環球網快訊】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4日傍晚發生劇烈爆炸發生劇烈爆炸,據美聯社最新消息,這起爆炸目前已造成至少100人死亡,超過4000人受傷。
  • ...黎巴嫩長槍黨領導人納賈裡安(Nazar Najarian)也在爆炸中喪生...
    【黎巴嫩總理妻女在爆炸中受傷】當地時間周二(8月4日)晚間,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兩起大爆炸,據黎巴嫩衛生部公布,爆炸已經造成至少73人死亡,3000多人受傷。黎巴嫩總理哈桑·迪亞卜的妻子和女兒在爆炸中受傷。黎巴嫩長槍黨領導人納賈裡安(Nazar Najarian)也在爆炸中喪生。有聯合國維和人員及德國使館人員在爆炸中受傷。
  • 黎巴嫩爆炸已致135死5000傷,30萬人流離失所……爆炸中這一幕刷屏
    當地時間8月4日傍晚,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劇烈爆炸。黎巴嫩衛生部長表示,爆炸已致約135人喪生,5000人受傷,另有數十人失蹤。目前,黎巴嫩政府宣布貝魯特進入緊急狀態,為期兩周。黎巴嫩糧食儲備僅剩不足一個月爆炸發生後,貝魯特省長馬爾旺·阿布德在接受採訪時哭泣不止。他表示,爆炸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100億至150億美元,30萬人流離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