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是中東地區地中海東岸的一個小國,國土面積10452 km,人口約610萬(2018年)。黎巴嫩平時在國際上並沒有多少存在感,但是在貝魯特港口8月4日發生爆炸以後,黎巴嫩一時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貝魯特港爆炸現場
貝魯特這場爆炸威力巨大,截至8月7日已造成154人死亡,5000人受傷,這對於黎巴嫩這樣一個小國來說是無法承受的巨痛,很多國家也向黎巴嫩伸出援手。法國總統馬克龍8月6日親臨黎巴嫩慰問,還不顧疫情的危險與受爆炸波及的災區民眾擁抱,馬克龍也成為貝魯特港爆炸後第一個到訪的外國領導人。
馬克龍與黎巴嫩受爆炸波及受災民眾擁抱
但是,就在馬克龍訪問黎巴嫩的前一天,黎巴嫩網站上出現一份致法國總統的請願書,這份請願書有近6萬人籤名,要求再次將黎巴嫩置於法國的託管之下。之所以做出這一請願,網站上給出的理由寫道:「很明顯,黎巴嫩官員完全沒有能力保障和管理這個國家。我們認為,黎巴嫩應該回到法國的託管之下,以建立乾淨和持久的治理模式。」
那麼,黎巴嫩為何會出現讓法國託管的請願書呢?
第一、法國曾是黎巴嫩宗主國,兩國有著特殊的「宗僕關係」。
黎巴嫩位於中東地區的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交界,南部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西瀕地中海,海岸線長220公裡。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
黎巴嫩地圖
黎巴嫩曾遭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統治。1920年黎巴嫩被置於法國的委任統治之下,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正式宣布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4年1月,法國將權力移交給黎巴嫩政府,該國獲得獨立。
在貝魯特港爆炸發生後,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時間奔赴黎巴嫩慰問,從這可以看出馬克龍有著濃厚的殖民地情節,試圖繼續施加對黎巴嫩的影響,再續他們的「宗僕關係」。
第二、黎巴嫩教派紛爭不斷,國家治理長期存在問題。
根據1943年獨立時的《民族憲章》規定,黎巴嫩總統由基督教馬龍派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擔任,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擔任,議員和部長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
但是,隨著國家各派人口數量的變化,伊斯蘭教派由於人口增多,要求增加自己的權力,這導致黎巴嫩國內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派長期的矛盾紛爭,甚至還引發長期的國內戰爭。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了一場持續了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時至今日,黎巴嫩政府和真主黨依然控制著國家的不同地區,由於教派紛爭的長期存在,這導致黎巴嫩難以實現和平穩定地持續發展,這也是黎巴嫩發展比較落後的重要原因。
黎巴嫩教派分布圖
第三、黎巴嫩是中東西化最徹底的國家,近一半國民信仰基督教。
雖然黎巴嫩位於中東地區,但是黎巴嫩並不算一個純正的伊斯蘭國家,因為在610萬人口中,大約有54%的民眾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阿拉維派),還有大約46%的民眾信仰基督教(馬龍派、希臘東正教、希臘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黎巴嫩與基督教世界保持著特殊而緊密的關係。
法國總統馬克龍與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
由於黎巴嫩接近一半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所以黎巴嫩世俗化或西化就比較徹底,我們可以看到黎巴嫩的國家領導人穿的西裝革履地,與西方國家領導人沒有什麼區別。法國是基督教國家,而且還是黎巴嫩的前宗主國,黎巴嫩人對法國產生好感或依賴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四、黎巴嫩人希望法國能夠幫助他們,託管也許是他們部分人所希望的。
在馬克龍訪問黎巴嫩爆炸災區的時候,馬克龍被眾多的黎巴嫩民眾包圍,黎巴嫩民眾高呼:「請幫幫我們,我們身處痛苦之中。」一名女子向馬克龍喊道:「請不要把錢給我們的腐敗的政府」,馬克龍回應道:「我們不會這樣做」,而且馬克龍表示會「提議新的政治協議」。
馬克龍與黎巴嫩民眾
黎巴嫩人之所以發起「未來10年將黎巴嫩交給法國託管」請願行動,這是因為他們對現政府不滿,他們希望在法國的託管下能夠將黎巴嫩變得更好,讓他們過上更加富裕和美好的生活。
不過,黎巴嫩人想做法國人的這一願望可能很難實現。雖然法國曾是黎巴嫩的宗主國,但是現在黎巴嫩和法國是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一個主權國家去託管另一個主權國家,這也不太現實,而且黎巴嫩國內肯定也會有很大的反對之聲。
而法國近年來也被國內的示威抗議運動折磨得焦頭爛額,才剛剛緩過來又遇到今年的全球性大疫情,說真的法國自己的問題都沒有完全解決,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來幫助治理黎巴嫩。所以,法國能夠給予黎巴嫩最大的幫助,也就是向黎巴嫩提供一定的經濟援助,然後向黎巴嫩提一些政治改革的建議,僅此而已,不可能過多地幹預黎巴嫩的國內政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