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魯特港爆炸後,為何會有近6萬人請願呼籲法國託管黎巴嫩?

2020-12-14 銘蘇先生看世界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地中海東岸的一個小國,國土面積10452 km,人口約610萬(2018年)。黎巴嫩平時在國際上並沒有多少存在感,但是在貝魯特港口8月4日發生爆炸以後,黎巴嫩一時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貝魯特港爆炸現場

貝魯特這場爆炸威力巨大,截至8月7日已造成154人死亡,5000人受傷,這對於黎巴嫩這樣一個小國來說是無法承受的巨痛,很多國家也向黎巴嫩伸出援手。法國總統馬克龍8月6日親臨黎巴嫩慰問,還不顧疫情的危險與受爆炸波及的災區民眾擁抱,馬克龍也成為貝魯特港爆炸後第一個到訪的外國領導人。

馬克龍與黎巴嫩受爆炸波及受災民眾擁抱

但是,就在馬克龍訪問黎巴嫩的前一天,黎巴嫩網站上出現一份致法國總統的請願書,這份請願書有近6萬人籤名,要求再次將黎巴嫩置於法國的託管之下。之所以做出這一請願,網站上給出的理由寫道:「很明顯,黎巴嫩官員完全沒有能力保障和管理這個國家。我們認為,黎巴嫩應該回到法國的託管之下,以建立乾淨和持久的治理模式。」

那麼,黎巴嫩為何會出現讓法國託管的請願書呢?

第一、法國曾是黎巴嫩宗主國,兩國有著特殊的「宗僕關係」。

黎巴嫩位於中東地區的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交界,南部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西瀕地中海,海岸線長220公裡。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

黎巴嫩地圖

黎巴嫩曾遭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統治。1920年黎巴嫩被置於法國的委任統治之下,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正式宣布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4年1月,法國將權力移交給黎巴嫩政府,該國獲得獨立。

在貝魯特港爆炸發生後,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時間奔赴黎巴嫩慰問,從這可以看出馬克龍有著濃厚的殖民地情節,試圖繼續施加對黎巴嫩的影響,再續他們的「宗僕關係」。

第二、黎巴嫩教派紛爭不斷,國家治理長期存在問題。

根據1943年獨立時的《民族憲章》規定,黎巴嫩總統由基督教馬龍派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擔任,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擔任,議員和部長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

但是,隨著國家各派人口數量的變化,伊斯蘭教派由於人口增多,要求增加自己的權力,這導致黎巴嫩國內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派長期的矛盾紛爭,甚至還引發長期的國內戰爭。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了一場持續了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時至今日,黎巴嫩政府和真主黨依然控制著國家的不同地區,由於教派紛爭的長期存在,這導致黎巴嫩難以實現和平穩定地持續發展,這也是黎巴嫩發展比較落後的重要原因。

黎巴嫩教派分布圖

第三、黎巴嫩是中東西化最徹底的國家,近一半國民信仰基督教。

雖然黎巴嫩位於中東地區,但是黎巴嫩並不算一個純正的伊斯蘭國家,因為在610萬人口中,大約有54%的民眾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阿拉維派),還有大約46%的民眾信仰基督教(馬龍派、希臘東正教、希臘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黎巴嫩與基督教世界保持著特殊而緊密的關係。

法國總統馬克龍與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

由於黎巴嫩接近一半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所以黎巴嫩世俗化或西化就比較徹底,我們可以看到黎巴嫩的國家領導人穿的西裝革履地,與西方國家領導人沒有什麼區別。法國是基督教國家,而且還是黎巴嫩的前宗主國,黎巴嫩人對法國產生好感或依賴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四、黎巴嫩人希望法國能夠幫助他們,託管也許是他們部分人所希望的。

在馬克龍訪問黎巴嫩爆炸災區的時候,馬克龍被眾多的黎巴嫩民眾包圍,黎巴嫩民眾高呼:「請幫幫我們,我們身處痛苦之中。」一名女子向馬克龍喊道:「請不要把錢給我們的腐敗的政府」,馬克龍回應道:「我們不會這樣做」,而且馬克龍表示會「提議新的政治協議」。

馬克龍與黎巴嫩民眾

黎巴嫩人之所以發起「未來10年將黎巴嫩交給法國託管」請願行動,這是因為他們對現政府不滿,他們希望在法國的託管下能夠將黎巴嫩變得更好,讓他們過上更加富裕和美好的生活。

不過,黎巴嫩人想做法國人的這一願望可能很難實現。雖然法國曾是黎巴嫩的宗主國,但是現在黎巴嫩和法國是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一個主權國家去託管另一個主權國家,這也不太現實,而且黎巴嫩國內肯定也會有很大的反對之聲。

而法國近年來也被國內的示威抗議運動折磨得焦頭爛額,才剛剛緩過來又遇到今年的全球性大疫情,說真的法國自己的問題都沒有完全解決,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來幫助治理黎巴嫩。所以,法國能夠給予黎巴嫩最大的幫助,也就是向黎巴嫩提供一定的經濟援助,然後向黎巴嫩提一些政治改革的建議,僅此而已,不可能過多地幹預黎巴嫩的國內政治治理。

相關焦點

  • 百廢待興的貝魯特港!黎巴嫩加油!
    一時間,這場爆炸炸沒了黎巴嫩人民的幸福生活。清理現場,貝魯特市長號啕大哭。 如今,在中國志願者和黎巴嫩政府的努力下,這座港口已經100%恢復運轉了。但是要想回到此前的狀態,非一日之工。 此前,總統奧恩(Michel Aoun)曾估計,貝魯特港口爆炸造成的損失規模約為150億美元。
  • 美國公開支持黎巴嫩抗議,數千民眾批判政府無能,讓法國託管
    近日,黎巴嫩大爆炸,引起全球人的關注。這場爆炸除了導致黎巴嫩近30萬人無家可歸之外,還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黎巴嫩位於中東的區的一個國家,所佔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很多大國都想控制這裡,從而在中東地區索取更多地利益。
  • 聯合國將向黎巴嫩撥出900萬美元,黎巴嫩凍結7名貝魯特港官員帳戶
    ——有媒體前些年採訪被扣貨船船員後曾如此描述黎巴嫩多名官員和知情人士5日說,貝魯特港口區倉庫爆炸事件「是可以預見的」,過去6年來多次有人發出預警。英國《衛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導,爆炸倉庫距離居民區不到100米,大約2750噸硝酸銨自2014年起便儲存在這處倉庫。
  • 回眸2020之八 大爆炸後的黎巴嫩「傷痕」難愈
    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港口發生劇烈爆炸,造成百餘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爆炸案發生後,地中海地區疫情的突然加劇更讓黎巴嫩政府「措手不及」。到去年年末,該國的經濟和金融已處於崩潰邊緣。
  • 黎巴嫩爆炸:民眾聯署請願法國再接管,兩國淵源從何說起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爆炸後兩日,正當民眾忙於清理街頭的頹垣敗瓦,突然有政客抵達。不過他不是黎巴嫩的官員,而是從巴黎趕赴當地的法國總統馬克龍。馬克龍將黎巴嫩人擁在懷內,具象徵意義之餘,也是兩國關係的另一印記。
  • 二戰後法國就放棄了對黎巴嫩的殖民,為何黎巴嫩至今離不開法國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爆炸發生後,僅僅過了一天時間,法國總統馬克龍就來到當地,了解爆炸案件的情況,在他戴著口罩,走過遭到嚴重損毀的街道時,黎巴嫩的民眾將他團團圍住。 「不要給我們政府錢!」一名對黎當局極度失望的男子喊道。另一名看上去德高望重的老者滿眼含淚地說:「你是我們唯一的依靠。」
  • 黎巴嫩「變天」:大國夾縫中的亂局
    更蹊蹺的是,在法國總統馬克龍到訪慰問後,竟有6萬黎巴嫩人籤署請願書,要求法國託管黎巴嫩。一場大爆炸,為何會引發黎巴嫩政壇「大地震」?這場悲劇引發了黎巴嫩民眾的憤怒。在此之前,普通公眾根本不知道這座倉庫存放著如此巨量的危險化學品,而之後的新聞報導證實,不但黎巴嫩的高級官員們知道這批硝酸銨已在此存放6年,黎巴嫩海關還曾6度發函,請求司法部裁定將硝酸銨移走,司法部始終沒有回覆。爆炸發生後,貝魯特街頭每天都有規模不等的抗議活動。政府部門和議會大樓成為抗議人群衝擊的對象。
  • 7000多人傷亡30萬人流亡,黎巴嫩爆炸後全國暴怒,求法國再次殖民
    與之相對,法國總統一下飛機就徑直上車開往了爆炸中心。車停穩後,馬克龍一腳踩在滿地是玻璃碎屑的隕石坑內,很快被當地居民圍了起來。他盡力和每一個人握手,擁抱了滿臉是眼淚的婦女,現場人民大喊著「法國萬歲,革命萬歲 Viva La France!」
  •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突發大爆炸,是天災還是人禍?
    黎巴嫩檢查後發現,其缺少運輸所需的文件,必須支付巨額罰款才能放行。就這樣,沒過多久貨船和2750噸的硝酸銨便被各自的事主遺棄了。由於將硝酸銨留在船上的風險,幾個月後黎巴嫩當局把它們卸下來運到港口的12號倉庫中。也許他們並不會想到卸下的 是一枚「超級炸彈」。隨著一場意外引爆在了戰亂、經濟、疫情三重夾擊的當下。
  • 貝魯特港:在黎巴嫩地理中部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2020年8月5日,黎巴嫩貝魯特,一天前被爆炸損壞的港口被毀結構的鳥瞰圖。圖片:蓋蒂圖片社8月4日晚上,貝魯特港口發生爆炸,造成的破壞是立即的,而且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將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才能體會到,黎巴嫩最大的港口遭受的經濟損失將使該國擺脫已經困擾該國的金融危機。貝魯特港是地中海東部最重要的物流樞紐之一,為亞洲,歐洲和非洲市場之間的戰略聯繫提供了便利。
  • 黎巴嫩爆炸: 「這可能是壓倒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8月4日上午6:07,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發生硝酸銨爆炸 / 網絡黎巴嫩近幾個月的經濟危機也波及到了他的生意,整天店裡沒幾個客戶,之前的主顧也不怎麼露面了預想中的報復還沒有來,以色列卻以自衛為藉口不停地在北部黎以邊境地帶屯兵、部署重型武器,不少黎巴嫩人擔心以色列會趁黎經濟困境、疫情失控之危,發動先發制人打擊。爆炸發生後不久,現場視頻開始在社交網絡流傳。爆炸瞬間產生的蘑菇雲和之後紅褐色的黑煙,讓馬赫迪判斷一定是以色列炸了真主黨的大型軍火庫。
  • 黎巴嫩爆炸造成30萬人無家可歸 涉事負責人被軟禁
    原標題:黎巴嫩首都大爆炸造成30萬人無家可歸,佔首都人口20%【環球網快訊】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4日傍晚發生劇烈爆炸發生劇烈爆炸,據美聯社最新消息,這起爆炸目前已造成至少100人死亡,超過4000人受傷。
  • 黎巴嫩貝魯特港爆炸事件最新進展:總理和三名前高級別政要被控
    來源:央視網據當地媒體報導,黎巴嫩貝魯特港爆炸事件負責調查的法官薩萬當地時間10日指控看守政府總理哈桑·迪亞卜和三名前部長玩忽職守,在爆炸發生前多次收到港口存放危險品的報告之後,未採取應對措施,最終導致災難發生,造成至少200人死亡。
  • 法國總統到訪黎巴嫩 查看布魯特爆炸現場受災情況
    導語:據中新社8月6日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於當地時間6日到訪黎巴嫩,查看貝魯特港口爆炸現場,並與黎巴嫩總統奧恩會面。他還呼籲黎巴嫩政界應進行「緊急改革」。據法國媒體報導,當地時間6日中午,馬克龍是在貝魯特爆炸發生兩天後到訪黎巴嫩。
  • 黎巴嫩和法國什麼關係,法國人為何對黎巴嫩大爆炸那麼上心
    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時間飛抵黎巴嫩進行訪問,並表示將全力支持黎巴嫩。馬克龍是爆炸後第一個訪問黎巴嫩的外國元首。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黎巴嫩和法國什麼關係,法國人為何對黎巴嫩爆炸那麼上心?其實,法國人之所以如此上心,自然是有原因的。很多人也許並不清楚法國和黎巴嫩的關係,甚至有人會認為兩個國家根本就八竿子打不著。實際上,並非如此。
  • 黎巴嫩大爆炸,川普、法國、黎巴嫩三方博弈,各有什麼盤算?
    8月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除了訪問大爆炸現場外,他還呼籲黎巴嫩政界應進行「緊急改革」。在抵達黎巴嫩前,馬克龍曾在個人推特上發文表示「黎巴嫩並不孤獨」。在黎巴嫩大爆炸事故發生後,馬克龍取消了原定的度假行程趕赴黎巴嫩。黎巴嫩是法國殖民地,二戰結束才離開。
  • 黎巴嫩爆炸能量有多大?物理學家看視頻計算:300噸TNT
    原創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曉查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前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昨天發生了嚴重的爆炸事故,截至今天已經造成了超過135人死亡、30萬人無家可歸。
  • 以色列剛威脅動武,黎巴嫩港口就劇烈爆炸,敘南部也遭猛烈突襲
    國際社會呼籲所有的國家停止軍事行動,停止衝突,從而團結起來共同應對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可是矛盾重重的當下,停止衝突並非容易的事情,各地的衝突還是此起彼伏,相關的國家根本不想停止戰火。美國雖然陷入到了困境之中,但是其還是出動軍隊在世界上各個角落到處製造矛盾、點燃衝突。美軍的軍艦、航母和戰機還是在熱點地區不斷的搞大規模軍演和進行所謂的自由巡航。
  • 黎巴嫩早已積重難返
    此外,來自敘利亞的100多萬難民的湧入,讓黎巴嫩情況更加複雜。於是,爆炸後兩天(8月6日),憤怒的民眾發起反政府示威。抗議者在爆炸現場寫著:「我的政府導致了這一切。」為了不讓德國勢力伸展進法國的統治地,英國部隊和自由法國部隊來到了黎巴嫩,宣布黎巴嫩獨立。隨後,1944年元旦,法國移交了權力,兩年後(1946年),英法軍隊撤出黎巴嫩。從此,黎巴嫩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它的獨立也是盟軍與德軍勢力的投射。
  • 爆炸的黎巴嫩貝魯特港口有多重要丨2750噸硝酸銨有多可怕?丨壓倒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與大部分網友震驚於爆炸的破壞力和同情哀悼爆炸產生的傷亡不同,除了由人道主義產生的震驚和哀悼,黎巴嫩、貝魯特港口等詞彙,對俞東名來說意味很多——這不僅僅是一場距離自己6000公裡外的一場爆炸。俞東名是浙江一家紡織原材料企業的外貿負責人,其中土耳其、埃及、黎巴嫩等中東地區的相關出口事務都由他一手負責,而黎巴嫩中就有不少他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