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楊沂孫篆書《在昔篇》

2021-02-19 書法與字帖



楊沂孫(1812或1813-1881),清代書法家。字子輿,一作子與,號泳春,晚號濠叟,江蘇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舉人,官至鳳陽知府。工鐘鼎、石鼓、篆、隸與鄧石如頡頏。氣魄不及,而丰神過之。偶刻印,亦彬雅邁倫。著印印。卒年七十。工篆書,融會大、小篆。篆法精純,學力深厚。

《在昔篇》是楊沂孫苦心結撰的一篇重要書學論文,以四言詩的形式,講述了古文字書法的歷史,討論了文字學與古文字書法的關係,評點了歷代重要的古文字學家和古文字書法家,提出了自己在古文字書法方面的獨立見解。楊沂孫擅長古文字書法,他非常重視這篇用韻文形式寫成的書學論文,所以親自用篆書寫出。他的兒子在楊沂孫身後將它刻板鋟木,以字帖的形式流傳。

楊沂孫工篆書,融會大、小篆。篆法精純,學力深厚。自唐李陽冰之後,無能有繼承者,孫氏以篆書著稱於世,行書較罕見,但也寫得很好。乾、嘉時期的金石考據學者,在研究古文字的過程中,對典雅的小篆書體產生興趣。清代早期的篆書家如王澍、孫星衍等都是金石考據家。王澍的篆書「法李斯,為一代作手」。後來被「特命充五經篆文館總裁官」。此外,乾隆朝的宮廷畫家董邦達也「力學篆隸,,深得古法」。還有如錢坫、洪亮吉等,也都以篆書擅名。他們的作品,仍然都是所謂斯、冰的「玉箸篆」法。均勻的細線,全無變化,有如線描圖案,毫無書意。偶有企圖破格者,又流於形式的故意做作,稍一過份,便如道家的符書,楊法的作品就如此。總之,由於篆書已長期脫離於書法藝術發展進程之外,乾隆初期的篆書,仍然與當時的書壇,在時代上有一種格格不入之感。

楊沂孫篆書《在昔篇》

(翻墨本共63頁,下載回覆:在昔篇)


翻墨本共63頁,下載回覆:在昔篇

|漢|字|書|法|大|字|帖|

|國學|古籍|名碑|名帖|

書法視頻公開課

微信號:hzsfdzt


10支湖筆只需108元,包郵!


10支湖筆只需108元,包郵!序號

鋒長

cm

圓徑

mm

配  置1#5.511.5兼毫、狼毫各一支2#510.5兼毫、狼毫各一支3#49.5兼毫、狼毫各一支4#3.58.5兼毫、狼毫各一支5#37.5兼毫、狼毫各一支

套裝:兼毫筆5支,狼毫筆5支;

適用:書法各體、繪畫;

贈品:卷筆簾1張(隨機發送)。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訂購!

相關焦點

  • 楊沂孫的篆書
    楊沂孫(1812或1813——1881),清代書法家。字子輿,一作子與,號泳春,晚號濠叟,江蘇常熟人。
  • 楊沂孫《五柳先生傳/篆書》字庫1.0版
    楊沂孫《五柳先生傳》篆書。楊沂孫,清代書法家。字子輿,一作子與,號泳春,晚號濠叟,江蘇常熟人。
  • 楊沂孫篆書《道德經》等欣賞
    (篆書)文卿學使大人正譌,光緒辛巳閏七朔,常熟楊沂孫篆。楊沂孫篆書唐詩四首《篆書蘇軾詩四條屏》紙本篆書 133×31.9cm×4 上海博物館藏釋文:天欲雪,雲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同治甲戌十二月,濠叟楊沂孫篆。
  • 中碩微課堂 中國書法書體——篆書體
    篆體,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
  • 楊沂孫《篆書夏小正八條屏》
    (篆書)文卿學使大人正譌,光緒辛巳閏七朔,常熟楊沂孫篆。(行書)
  • 她的篆書深得鄧石如的精髓,沉著有力,剛勁灑脫,憑此入了中書協
    若是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進行劃分的話,篆書則是精華液當中的上品。我在之前的內容就是說過,學習箕山刻石重在毛筆的控制和空間的均勻,而清篆降低了難度,加入了隸書的某些筆法,以隸法寫篆書,注重書寫的筆意。應該說各有側重,就入門而言我個人覺得都可以。所以選擇清代的篆書作為字帖比較合適。今天我們介紹的這女書法家就是學的清代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等的篆書。
  • 【篆書】篆書十大名品欣賞
    石鼓文對書壇的影響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就是主要得力於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風格的。流傳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國藏的《先鋒》、《中權》、《後勁》等北宋拓本,現在日本。李陽冰篆書李陽冰(生卒年不詳),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他的篆書,「勁利豪爽,風行而集,識者謂之蒼頡後身。」
  • 篆書入門:各個階段的臨摹課程表
    ,以正其體勢,茲將習篆階段及應用書目列舉於下: 二、第一階段 甲、《說文解字》部首五百四十字 以吳大澂、楊沂孫二家所書者為佳,近人王福廠所書部首,頗有金石氣息,亦可用。
  • @吳大澂《白鶴泉銘》篆書
    著有《愙齋詩文集》、《愙齋集古錄》、《說文古籀補》、《恆軒吉金錄》、《權衡度量考》等,都是在清代金石學與印學史上以廣博、專業著稱的扛鼎之作。 其中《說文古籀補》輯錄的四千七百餘個先秦銘文,皆由吳大澂從古器物墨拓原本中手摹而成,所收石鼓、古璽、泉幣、陶文等也均為許慎《說文解字》所未收者。該書文字下注出處,考釋審慎,信而有徵,如一字多形也逐個錄出。
  • 吳大澂《篆書白鶴泉銘》
    吳大澂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他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
  • 《在昔篇》在古文字書法學研究中的意義
    點撃上面「京師甲骨園地」闗注我們清代學者楊沂孫的《在昔篇》是古文字書法學上的重要文獻,是古文字書法學獨立成科的重要標誌。
  • 詩書畫印四絕的吳昌碩,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吳昌碩 篆書四條屏吳昌碩書法作品,以篆書、行草為主,晚年所書隸書,結體變長,取縱勢,用筆雄渾飽滿,具有篆書痕跡,將篆、隸溶為一體,形成獨特面貌。這可能是源於吳昌碩一生精研篆書,縱長體不會影響到他的結體美學、觀念與習慣。
  • 篆書知識:大篆和小篆的區別與碑帖臨摹
    為李陽冰代表作,在唐代篆書中,李陽冰成就最高的,謂之「鐵線描。」 清孫承澤云:「篆書自秦、漢以後,推李陽冰為第一手。篆書推薦碑帖篆書是最早的一種書體,其筆法比其他書體相對簡單。書法從篆書開始,學習者應當先學篆書。篆書體劃嚴肅,布白嚴謹,學習篆書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清錢泳《書學·小篆》曰:「學篆書者,當以秦相李斯為正宗,所謂小篆是也。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這五個字可以說是篆書用筆的度世金針,警世名言。
  • 鮮為人知的兩位清代四川著名書法家:王瓘與李榕
    清代四川銅梁縣(今重慶銅梁)人,一作桐城人,實誤。舉人,晚清時曾官江蘇道員,後來擔任兩江總督端方的幕僚。畫擅山水,有蒼渾秀潤之趣。書擅篆隸,小篆得鄧石如、趙之謙、楊沂孫之長,用筆摻有北碑之法,結體以修長取勢,金石書法聞名於世人,書法各體均能為之,尤精篆隸,為清代以來重慶籍書家之佼佼。輯有《賞古齋秦漢印存》。王瓘傳世墨跡甚少。《隸書百聯》錄有其《齒加佛長七言聯》。
  • 秦漢篆書、清代小篆、古璽篆刻盡書法之美
    11月10日,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篆書篆刻刻字展在山東美術館開幕,為書法愛好者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藝術盛宴。這些篆書、篆刻、刻字作品古典高雅、厚重大氣,呈現了傳統漢字文化的藝術魅力,吸引得觀眾紛紛駐足觀看。
  • 篆書 五體書法之祖
    百廢待興,因此秦國有眾所周知的七個同一,其中文字長短常重要的一項,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國原有篆書基礎上統一八國文字的結晶。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這五個字可以說是篆書用筆的度世金針,警世名言。「婉」和「通」雖僅二字,卻準確揭示出對篆書用筆的基本筆勢和篆書筆畫質量的要求。
  • 篆書簡史直播綱要(下)
    到了漢代,雖然也有篆書,但無論是流行程度還是格調水平,都在走下坡路。漢代篆書流傳於世的名碑也有不少,比如《袁安碑》《袁敞碑》等。到了漢代,隸書興起,所以當時的刻碑中,碑文以隸書為主,篆書更多用於碑額上,又有種別樣的風景。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
    篆書是漢字之「祖」、書體之「源」。篆書屬於古文字,自隸書等今文字出現以後,篆書的實用性就降低了,但藝術性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仍然是人們從事書法藝術的創造時重要的一種字體。象其他的如隸、楷、行、草等種種書體均是由篆書繁衍派生出來的。篆書的種類較多,基本可分為三大類,即甲骨文、大篆和小篆。
  • 一文讀完清代書法,清代書法人物的主要作品集錦
    清代歷時260餘載,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書道中興的一代。清代初年,統治階級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政治,發展經濟文化的措施,故書法得以弘揚。明末遺民有些出仕從清,有些遁跡山林創造出各有特色的書法作品。前後有康有為、伊秉綬、吳熙載、何紹基、楊沂孫、張裕釗、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師成功地完成了變革創新,至此碑學書派迅速發展,影響所及直至當代。縱觀清代260餘年,書法由繼承、變革到創新,挽回了宋代以後江河日下的頹勢,其成就可與漢唐並駕,各種字體都有一批造詣卓著的大家,可以說是書法的中興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