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記者/唐巧燕)1月15日,廣東省靜態交通協會在廣州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停車場(庫)智能管理系統技術規範》團體標準(下稱「團體標準」)。據了解,該團體標準為首次發布,由廣東省靜態交通協會聯合19家單位共同起草。也是首次對城市級智能停車平臺架構設計和功能細分形成標準化體系,規範城市級智能停車建設,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解決城市停車難首先要盤活存量
廣東省靜態交通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蔣有清表示,據公安部統計,2019年全國汽車保有量達2.6億輛,較2018年增加了2122萬輛,增幅達8.83%。但是新建停車位發展緩慢,造成停車缺口越來越大,車多位少成為停車難的根本原因。然而,現有停車位卻利用率極低,全天利用率平均值僅在30%左右,而國際先進水平為80%。解決城市停車難首先要盤活存量,利用智能化手段提高現有停車泊位的使用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
停車場(庫)智能管理系統由終端管理系統、停車誘導系統和智慧停車雲平臺三個部分組成。終端管理系統通過採集記錄車輛出入記錄、場內位置、實現車輛出入和場內車輛的動態和靜態的綜合管理;停車誘導系統通過泊位信息採集設備在停車場的各出入口實時檢測進出車輛,採集停車場車位變化數據下達到相應信息顯示牌顯示空餘泊位,從而向駕駛員提供各停車場的有效空位信息;智慧停車雲平臺讓停車設備數據通過物聯網方式上傳到城市級別的系統平臺,提供線上公益性服務,便於大眾查詢停車位,還可以解決部分停車管理問題。
本次團體標準的發布,正是適用新建、改建和擴建停車場(庫)以及路內停車泊位的智能管理系統的設計和開發,智能停車行動應用程式、智能停車誘導系統和城市級智慧停車雲平臺的建設和管理。
制定團體標準,多方受益,共享共探
標準編制組專家、廣東中車智庫集團總裁梁賽譚分享了該團體標準信息化的主要體現,一方面,系統建設包含了停車場(庫)智能管理系統由終端管理系統(前端採集)、停車誘導系統(中端發布)和智慧停車雲平臺(末端查詢)組成。另一方面,支付方式方面,除了非現金支付方式,還使用了其他安全的信息傳輸手段,採用數位化方式進行的貨幣支付,包括微信、支付寶、銀聯、ETC等支付方式。梁賽譚表示,希望更多停車場行業和相關企業廣泛採用團體標準,並在使用過程中建言獻策,助力以「智慧停車」為核心的靜態交通產業健康、規範發展。
據介紹,該團體標準該標準有效填補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在停車場(庫)智能管理系統技術規範方面的空白,有助於提升停車行業智能化技術管理水平,同時也促進了行業更多企業變成標準編制的主體,有利於推動智慧財產權迅速轉化,降低市場推廣成本。
此外,該團體標準的發布對於廣大車主、停車場運營方、停車場建設方以及緩解停車難都有重大利好。對於車主來說,可以充分體驗新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包括各類非現金支付、快速通行、根據停車位信息提前做好出行規劃等,可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停車車難的問題;對於停車場運營方來說,便於日常管理和運營效率的有效提升,便於管理者掌握和分析各類運營相關數據,有利於管理和決策;對於停車場建設方,本標準可以作為設備選型、施工建設和監管的參考依據,有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