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落新婦、藍刺頭,這些北京土生土長的鄉土花卉,在近日舉行的一場中國杯花藝大賽上亮相頻繁。而在花藝之外,鄉土花卉在園林和城市綠化中的使用更是越來越多。從原先的鮮有問津,到如今成為花藝師和園藝師的新寵,北京的鄉土花卉上演了一出完美的「翻身記」。
在南三環外的草橋地鐵站附近,一座外觀特別的公共衛生間頗為引人注目。與常見的灰泥或白瓷磚外牆不同,這座衛生間的外部被妝點得花花綠綠,像是一個彩色魔方。仔細一看,帶來豐富顏色的並不是油漆塗料,而是真真正正的花卉和綠植。房子的四面外牆被分隔成了多塊大小不一的長方形,每一塊都成為了花卉生長的小花圃。
這座公共衛生間投入使用還不到一年,如今已經成了草橋村園林綠化的招牌之一。花卉之所以能在牆面上生長,是因為在每個方格內部採用了網狀設計,網格內分布著土壤。花卉通過特殊的扦插技術與土壤緊密結合,也能使土壤進一步加固,不會下沉。
負責對公共衛生間進行景觀設計的是草橋的北京花鄉花木集團。集團創始人、現任北京花鄉國際花卉產業集團董事長王茂春表示,這座「花卉魔方」不但採用了先進的設計工藝,在花卉選材上也有講究。「我們使用的是北方本地馴化程度很高的花卉品種四季海棠,這種花抗旱抗澇,養護起來也很省事。」
除了本地的馴化品種,草橋村在園林綠化上還運用了很多北京原生的鄉土花卉。王茂春表示,早年間,北京鄉土花卉在園林綠化中使用不多,主要是因為很多鄉土花卉品種的花朵較小,花枝也錯落不齊。但近年來隨著審美眼光的變化,人們對鄉野鄉趣的喜好不斷提高,園林綠化對於鄉土花卉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在草橋精品街打造中應用很多的石竹、華北耬鬥菜等地被植物,就是北京本土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在王茂春看來,鄉土花卉的一大優勢,就是它們對北京氣候的適應性很強。無論是夏季高溫侵蝕,還是雨季降水來襲,都不會影響花卉的景觀效果。
鄉野小花更富「自然美」除了在路側用作道路綠化,鄉土花卉在園林綠化方面的使用同樣很多。在草橋地區的北京世界花卉大觀園,園內的一片池塘旁,一叢豎線條的紫色花卉長勢蓬勃,頗具野性,與其他人工痕跡較重的花境和花雕形成了強烈對比。公園的園林設計師姜冉介紹,這種花就是北京的一種鄉土花卉,名叫千屈菜。原先它生長在郊野的水源附近,因此特別耐水溼。大觀園設計時需要一種生長在池塘附近的花卉,姜冉就想到了使用千屈菜,事實證明效果不錯。
作為藥食兼用的野生花卉,千屈菜在中國民間應用歷史悠久,如今也被設計師們用在城市園林當中。姜冉表示,以前園林綠化只流行用串紅、牽牛這樣的花,種類和風格都比較單一。近段時間,諸如射幹、白頭翁這樣的野生花卉在使用上逐漸增多,景觀也因此豐富了不少。「除了花卉使用的變化,園林的風格上,也從原來強調設計逐漸變成淡化設計,為的是突出自然的美感。」
為了讓綠化回歸自然美,北京一些公園在花卉播種上還採用了一種新的方式:混播。「簡單來說,就是把不同花卉的種子像大禮包一樣混合起來,一起投入地裡,之後根據季節相繼開花。通過改變種子的搭配比例,還可以得到不同的呈現效果。」以往園林綠化大多採用一年生草花,每年都需要重新播種,很費人力物力;而混播大多採用多年生的鄉土宿根植物,養護難度低,第二年還可以繼續開花。如果覺得呈現效果需要調整,只需簡單補充或替換一些種子即可。
與常見的綠化用花卉相比,以千屈菜為代表的野生鄉土花卉擁有更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也擁有常見花卉所不具備的野性自然美,因此更受設計師青睞。「但目前來說,野生鄉土花卉的引種工作才剛剛起步,成功馴化的品種也並不算多。如果能更好地利用野生花卉資源,設計師的選材餘地也會更大。」
郊野公園和城市森林成新舞臺除了適應性強、維護成本低、擁有野性美等優勢,近些年,郊野公園的不斷建設與城市森林的出現,更是為鄉土花卉提供了大量展示的空間。王茂春表示,像是以前不太受人待見的二月蘭,就因為「舞臺」的變化而來了一場大翻身。「二月蘭是自播的花卉,長勢很猛,如果放在城市綠化的花境裡,它會搶佔其他植物的地盤,很多園林綠化者就不愛用。現在郊野公園多了,如果把它放在林下,它在美化的同時還能起到很好的水土涵養作用,是最適合的品種。」
在花木集團負責的一個城市森林設計方案上,標出了包括二月蘭在內的十多種準備採用的鄉土植物。另外,還有一些植物被標註為「鳥嗜植物」或「蜜源植物」。在王茂春看來,北京的很多鄉土花卉,對於蜜蜂、蝴蝶、蜻蜓是有很強吸引力的,增加對鄉土花卉的使用也有助於穩定生態多樣性。「外來品種很多都是雜交後的F1代,是不產種子的,也就不會吸引蜜蜂等昆蟲。如果我們只注重外觀,大量採用外來品種而忽略鄉土品種,就有可能對植物鏈和生物鏈造成破壞。」
作為有著幾十年從業經驗的園林工作者,王茂春始終記著一句話:「自然留下什麼,我們就應該保護什麼。」但從現實來看,因為利潤的產生有所差別,一些花卉種植企業和花農總是傾向於種植效益高的花,這也導致一些原有的鄉土花卉逐漸消失。「比如原來常見的草茉莉花,因為它不能當成盆栽,剪下來做成先切花又很難活,所以很難放到市場去賣,種它的人就會越來越少。但從鄉土植物保護的角度來說,我們至少應該在城市綠化當中用一些這樣的花,但現在這樣做的企業幾乎沒有。」
難題待解本土育種研發能力仍有欠缺在花木集團位於順義的種植基地,有一片35畝大的試驗田,種植著將近四百種鄉土花草。公司的科研總監高麗介紹,這其中有三十種左右是從北京郊外自行引種過來栽種的,而更多的花草,雖然被稱為鄉土植物,所用的品種卻是由國外引進的。
「鄉土植物和國外引進兩者並不矛盾,這些花草的原生種都是國內的品種,被國外取得之後,經過雜交改變了一些性狀,但仍然可以算我們的鄉土植物。」至於原生種如何被國外拿到,高麗表示,這甚至要追溯到百年前,當時我們對本土植物的管理不嚴,國外會派專門的「植物獵人」來收集中國的植物,然後拿到國外進一步育種,這種現象如今已經不再發生。
鄉土花草之所以會結合採用國外培育的品種,主要是因為國內在植物的育種研發能力上與國外差距較大。「育種需要用大量的時間來做雜交、選育,一個新產品的出現往往要經歷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國外有的育種公司,做育種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而國內在育種方面最近幾年才開始大力發展。」
高麗率領的科研團隊,目前所做的工作暫時只有引種、篩選,更為複雜的育種工作還未涉及。國內的育種工作目前大多由院校或科研院所承擔,但因為缺乏與市場的對接機制,有時科研單位好不容易做出一點成果,卻難以將其大力推廣。
在高麗看來,既然在育種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難,不如轉變眼光,從野生花卉的引種方面下功夫。「北京郊區的山裡其實有很多的花卉資源,可以找出一些適應性強、品相好的野生花卉進行引種,難度比育種要小得多,也能夠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樣性。」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