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逐月人 來源:新綠網
文中圖片來自公開網絡
玉鼠乘風去,金牛踏春來。
明月不待客,雪滴花可栽。
過去的一年,風雲激蕩。新來的一年,充滿希望。
改革強軍的步伐明顯加快,相關政策規定紛至沓來。快馬加鞭的速度出人意料,逐月年限的規定意想不到:無論軍校、國防生,也無論軍官還是軍士,逐月門檻拉平,且扣除上學和義務服役時間,僅與服役貢獻掛鈎的導向不要太明顯。而在服役時間總體延長,「退休太遠、復員太險、轉業太難」的情況下,逐月成為很多官兵不得不盼、不得不選的中間方案。
周圍朋友,關注最多的就是逐月,除了覺得逐月年限有些長以外,最憂心、最焦慮、最不踏實的就是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具體細則了。蓋因為,前些天一張所謂的「逐月神圖」,掀起層層波浪,隨之而來的悲觀失望瀰漫網上網下。「真要如此這般,那還不是雪遮路、臨斷崖」?
神圖真假暫且不論,廣大官兵的憂思關切不可不察。時值逐月待遇相關規定尚在最後定調、並未出臺之際,謹以此文一鼓一呼,願廟堂之高者聽一聽江湖之遠的心聲訴求:
1.尊崇地位入法,待遇豈能兒戲?
《國防法》明確指出:軍人應當受到全社會的尊崇。尊崇既是精神褒揚,亦是地位肯定,更是對軍人特殊勞動的高度認可。尊崇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口惠而實不至的空中樓閣、海市蜃樓。
用普通大眾的視角看,我們會尊崇什麼職業?多數人的回答可能是公務員、醫生等等。軍事職業之所以能被尊崇,從大處講要對國家安全和發展至關重要,從小處講這個職業應該待遇保障不錯。如果一個職業犧牲奉獻很大,待遇保障卻不夠理想甚至比較差,人們會說這樣的職業很好嗎?儘管說現役待遇今後可能會提高,但人們選擇一個職業又有幾個只看眼前不看將來、只盯前路不看後路?現役退役形成差距可以理解,但如果差異巨大且令人不託底,他們縱使服從大局、此生認命,但還會讓自己的後代積極加入到這個特殊的群體來嗎?真要如此,恐怕這些曾經的自己人都很難感到被尊崇。
再看「逐月神圖」所述,逐月後的待遇不是一般的低,尤其是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後,更是斷崖式驟減、冰窟式峭寒,這樣的待遇指向與軍人尊崇地位背道而馳,更與最高統帥「不能讓軍人流血流汗又流淚」的殷殷關切大相逕庭。無論從看齊追隨的政治站位講,還是從遵紀守法的時代環境看,「逐月神圖」所述細則實在欠妥,這樣的規定真要實施起來,不但不能鼓舞鬥志、激勵士氣,恐怕只會冷了人心、挫了士氣。
2.個人貢獻相當,公平怎能無視?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已經登上歷史舞臺的逐月領取退役金和剛剛終止的自主擇業肯定會拿來比較,不管它們理論上是否為同一事物,因為人們都渴望自己能夠被公平對待。有人說自主擇業的軍官是自主擇業幹部身份,而選擇逐月的軍官和軍士沒有身份,這個說法立不住腳,無論選擇自主擇業還是逐月,都是退役軍人,他們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誰高人一等、誰矮人一頭的問題。
任何一個政策都要考慮歷史因素,重視內容銜接,且不僅僅是年限上的銜接,更多的應該是標準上的承續。改革後的逐月和改革前的自主在年限上基本一致,逐月的軍齡差不多也是18-20年,甚至有的還要多兩年。但按照「神圖」所述,兩者的待遇簡直天差地別,同樣的職級、同樣從軍二十載,你每月一萬多元,而且可以領到天荒地老,我卻只能每月七八千元,而且待六十多歲達到退休年齡後更是收入銳減,就因為你早一年從部隊出來,我選擇了多做一年貢獻。這公平嗎?這樣的導向後果是什麼?
雖然職業化鼓勵長幹,退休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最好的歸宿,但有多少人能夠幹到退休、又能幹到退休呢?長期的艱苦環境、長期的兩地分居,更不要說長期的精神壓力,那些艱苦基層的官兵能夠熬到退休嗎?那些高原邊防的官兵身體能夠挺到退休嗎?因此退休對很多人來說並不現實,逐月是一個折中選擇、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無奈選擇。然而這些為國奉獻二十載的軍人,轉身後卻要面對那樣一片悽涼境地,還有多少人會腳踏實地、初心不改、無私奉獻?又讓他們如何相信「越改越好」的導向與承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正是是舉國上下大力倡導、積極推行的核心價值觀,如果在退役軍人的逐月待遇上竟得不到彰顯和落實,恐怕,屆時失望迷惘的就不只是二百萬「最可愛的人」了,即使再有後者來,恐怕也首先追求的是「短期效應」,「幹兩年回去摘桃子」。
3.立功從來不易,怎可缺斤短兩?
所謂「神圖」,看似有模有樣,列舉了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包含內容和計算方法,但是有一個明顯的漏洞或者缺項,那就是沒有體現立功受獎對退役金的影響,只見二等功不見三等功,莫非三等功被如此華麗地無視,是設計者已經心照不宣地認為,部隊的三等功都是「水貨」嗎?那還設立這樣的功級有何作用?這又是在打誰的臉?
逐月領取退役金制度的初衷之一,就是為了給服役時間較長、個人貢獻較大的軍人提供另外一種選擇,而個人貢獻較大一個重要的衡量因素就是立功受獎情況。雖說現在是和平時期,但是立功也很不容易,基本上一百個人裡才有一兩個而已,更多的是辛辛苦苦一年,批評挨了不少、頭髮掉了不少,立功受獎卻排不上號。聯想到近期,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聯合印發《立功受獎軍人家庭送喜報工作辦法》,重要的考慮之一就是高調宣傳,讓軍人的職業尊崇在全社會深入人心。以往的自主擇業尚且還有三等功增加5%的工資的規定,如今逐月了反而沒有了,這是在公開表明三等功「掉價」了嗎?而在同時,國家又在規範對立功受獎人員送喜報的工作,這不是相互矛盾、自己打臉嗎?
因此,將立功情況一如既往保持,甚至繼續增加對退役後待遇的影響權重,甚至把同一級別獎勵的次數也科學計算其中,不僅是應有之舉、順心之策,更是對軍人職業的尊崇、對軍人價值的肯定。如此,才能更加激勵廣大官兵大力弘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
4.家經本就難念,幸福從何而來?
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對軍人家庭而言更是如此。放眼全國,有什麼職業能和軍人的聚少離多相提並論?有多少女性能和軍嫂的獨立自強同日而語?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帥氣的軍裝、優厚的待遇,熟視無睹的卻是幾十年與家人離別的無奈和辛酸。更多的人羨慕的是軍嫂每月一千多元的兩地分居費,閉口不談的是軍嫂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整個家。
有多少軍人的家庭是幸福的?截至目前,沒有人做過調查,難以有量化的指標。但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朋友參過軍,大致了解他們的婚姻生活,在網上也能時不時看到某某軍人自主擇業後無奈離婚等此類信息。很多軍人在外面拼死打拼,為的不過是一家生活無憂;很多軍嫂能夠容忍夫離子無教,稍可安慰的無非是軍人那份薪資還能養家餬口。按照「神圖」所述,逐月之後的待遇與現役、甚至與從前的自主都天差地別。面對如此待遇,有多少軍嫂們會心平氣和地接受這樣殘酷的現實?又有多少軍嫂會呼喚自己的老公早點回家,乾脆早點另謀職業也好過中年搵食、晚年悽涼吧?而40歲之後,眾所周知社會競爭力下降,很多人恐怕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官兵為了彌補逐月退役金的不足必然會想到要在年輕時儘早離開部隊,即使有嚴格的年限和紀律控制離開,但拴人真的就能拴住心嗎?
經濟是家庭的支柱,沒錢萬萬沒有幸福沒有穩定。面對退役之後可能家庭不穩的擔心,如何讓軍人安心服役?後方不穩,保家衛國的軍人又哪有幸福可言?受全社會尊崇的人幸福都沒法保障,這給全社會立起了什麼風向標?所以,逐月待遇不能與曾經執行的自主擇業差距太大,這不僅是對軍人多年付出的回報和認可,還是對軍人家庭的負責與守護,更是對整個社會的宣傳和引導。
5.軍中紀律嚴格,如此吹風為何?
即使是沒當過兵的大概也知道軍隊紀律的嚴肅性,誰都不願意以身試法,拿自己的前途和名譽開玩笑。如果網上流傳的那張所謂「神圖」是真的,那麼,擅自拍照上傳此張照片的當事人必然會受到嚴肅處理,而且很快就會有相關通報在部隊裡學習,以儆效尤。當然,也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即「神圖」可能是官方在有意或者無意地吹風試水。其實,完全用不著以這樣的方式試探官兵的反映,完全可以採取名正言順的調研摸底、徵求意見來獲取需要的信息。
神圖一出天下驚,軍人冷暖幾人知?很多時候,我們的一些政策容易被世人所左右,用所謂「平衡」、「穩定」來遮蓋軍人犧牲大付出多的事實。自主擇業退役金被係數,逐月待遇被拉低,背後都有「軍人工資已經夠高了,再高就讓其他人不平衡了」的輿論影響,而且很多都出自掌握權力的公職人員,以至於國家每次給軍人提高待遇還要顧及他們的反映,這種傾向著實不該。難道軍人的工資不應該高高的?放眼全球,哪個國家的軍人不是待遇優厚、地位尊崇?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正在熱播,無數官兵不畏強敵、埋骨他鄉的場景讓人淚目;九八抗洪、汶川地震、抗擊非典、防控新冠肺炎,和平時期衝在一線、勇敢逆行的必有軍人。硝煙並未遠去,戰火隨時可燃。在去年中印邊境爭端中,寸土不讓、以命相爭的還是我們最可愛的軍人,時至今日,他們依然在戍守邊關,夜以繼日地盯著可能犯我疆土的豺狼虎豹。沒有軍人的默默守護,哪有萬家燈火的安寧祥和?軍人只有那點工資來養家餬口,很多軍嫂為了照顧孩子而放棄收入不菲的工作,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經濟負擔往往都落在了軍人的肩上。截至目前,和地方相比,軍人住房公積金還只是一串並不怎麼好看的數字而已。如果真如「神圖」所述,逐月待遇如此不堪,那讓人齒冷心寒的恐怕不僅是數九寒天的瑟瑟北風了。
神圖真假,難以辨明。如果它承載著一個使命,那希望用廣大官兵的犧牲奉獻做堅實臂膀,把這個使命高高舉起。如果它描繪著一幅畫卷,那希望用百萬將士的鐵骨丹心做七彩畫筆,讓這幅畫卷色彩豔麗。如果它代表著一個方向,那希望用熱血男兒的心聲訴求做斬浪巨輪,使這個方向直達幸福。
軍人是最可愛的人,也是最應受到尊崇的人,他們一片丹心從軍報國,不怕犧牲守護山河,祖國母親不應該、也絕不會辜負他們。廣大官兵心心念念的是:堅定初心跟黨走,強軍衛國壯志酬。相關部門應該考慮的是:莫讓神圖遮望眼,勿使逐月負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