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記者昨天(9月8日)從市重大項目辦獲悉,2020年,本市將基本完成中心城棚戶區改造。
市重大項目辦副主任郝小兵介紹,城市棚戶區項目包括平房區院落修繕項目、危舊房改造項目、城中村邊角地整治項目、新增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項目。「北京市明確的總體目標為:2015年底前完成8萬戶居民改造任務,2017年底前累計完成15萬戶改造任務,2020年基本完成中心城棚戶區改造。」
現場 危舊樓變全裝修回遷房
根據統計,白紙坊地區有32棟簡易樓、43棟危舊樓和3500餘間各類平房。
王孝琴家住在宏建北裡已經60年,23平方米的平房,老兩口和女兒一家三口住在一起。今年2月18日,白紙坊地區的棚改項目啟動預籤約,王孝琴第一個籤了約,回遷房源建成後,原本的「蝸居」將變成7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現在他們一家暫時搬到附近的南菜園居住,每月可以領到5000多元的臨時安置費,靜待三年後老地方的新生活。
白紙坊棚改包括菜園街及棗林南裡項目和光源裡項目,涉及居民總戶數近5500戶。目前,兩個項目的籤約率已有98%。
據介紹,佔地近30萬平方米的白紙坊棚改區回遷項目融悅城地處南二環內,回遷房全部採用全裝修設計。考慮到白紙坊地區老年人較多,社區內全部道路無障礙,每個單元裡有兩部電梯,其中一部為擔架梯,以滿足老年人就醫的需求。
進度 前8月完成全年7成任務
根據最新統計,今年1至8月份,全市累計完成棚戶區改造協議籤訂、搬遷騰退或房屋修繕加固24754戶,佔全年改造任務的70.73%。按照計劃安排,今年全市計劃完成3.5萬戶棚戶區改造任務,其中3萬戶集中於人口密集、居住條件困難的中心城區。
從各區計劃完成情況看,2016年棚戶區改造項目最多的海澱區,共涉及26個項目,惠及百姓最多的是朝陽區和海澱區,將分別為6000個家庭改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目前,西城區、房山區、昌平區、密雲區、懷柔區等5區已經提前並超額完成今年的目標任務。
記者了解到,棚戶區改造已經納入督查和考核指標體系。市政府成立了「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專項督查組,對棚改工作進行全程督辦、全程督查、全程考核、全程問責。北京晨報記者 王萍
■相關新聞
魏公村小區棚改徵收入戶評估超8成
作為海澱區首個大規模棚改徵收項目,海澱區魏公村小區目前正在進行入戶評估,已完成了1107戶的入戶評估,佔總戶數的84%。
昨天,北京晨報記者來到魏公村小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這個小區最開始環境很好,但隨著30多年過去,記者看到,如今的小區居民樓陳舊破損,小區內網線亂接,私搭亂建嚴重,車輛亂停亂放。
魏公村小區項目指揮部負責人徐敏介紹,位於中關村南大街西側的魏公村小區共有住宅1319戶。早在2002年初,小區就被納入北京市危舊房改造範圍,但十多年來一直未啟動實施。
從1980年開始住進小區的劉愛雲阿姨家住13樓2門,她特別盼望這次棚改能讓自己舊房換新屋。最近工作人員上劉阿姨家入戶調查了,房屋面積、裝修、家電全部登記在冊。
入戶調查結束後,調查結果將公示,作為下一步擬定徵收補償方案的數據支撐。徵收補償方案擬定後,將進行公示,公示期30天,之後會依據徵集的居民合理化意見對徵收補償方案進行修改完善。方案完善後,將啟動預籤約,預籤約達到一定比例後,政府將作出征收決定,預籤約正式生效。(記者 王海亮)
■名詞解釋
房屋徵收是拆遷的「升級版」
房屋徵收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房屋徵收部門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給予被徵收人公平補償,將單位或者個人房屋所有權及相關土地使用權收歸國有的行為。徵收是拆遷的「升級版」,徵收的本質是民本思想的體現。徵收由政府主導並組織實施,更陽光透明,相比起徵收,拆遷由拆遷單位負責實施,拆遷過程中涉及的被拆遷房屋情況入戶結果、拆遷補償結果等信息沒有明確規定要求公開、公示到戶,信息透明度比徵收要略遜一些。徵收的補償方案統一,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拆遷也有補償方案,但沒有有效的監督環節,可能存在「暗箱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