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衣冠家名食,有蕭家餛飩,漉去湯肥,可以瀹茗;庚家粽子,白瑩如玉;韓約能作櫻桃饆饠,其色不變;又能造冷胡突、鱠鱧魚臆、連烝詐草、草皮索餅;將軍曲良翰,能為驢鬃駝峰炙。」
【意譯】現在士紳豪族吃的名牌食物,有蕭家餛飩,濾出湯上漂浮的肥油,可以用來泡茶;庚家粽子,白瑩如玉;韓約能作櫻桃餡的點心,做熟了櫻桃色不變;又能造冷糊塗、鱠鱧魚腹部的肉、連蒸詐草、像草葉一樣薄的麵條;將軍曲良翰,能燒烤驢脖子和駝峰肉。
唐代上流社會飲茶追求真香真味 但南方民間還在「吃茶」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那麼,唐代人究竟是如何用茶的呢?是剛繼位不久、年僅十幾歲的唐僖宗李儇,在恭送佛骨回法門寺時供奉的一套自己最喜歡的茶器,在其中一件器物的腿上,還刻有李儇的小名。按照用途,這套器具被分為儲茶器、碾羅器、篩茶器、儲鹽器、煮茶器五部分,材質均為銀質鎏金。據展陳文字,其中銀茶羅子重1473克,銀茶碾子和碢(tuó)軸加起來重1693克,工藝極為考究。
唐代的茶是蒸青團茶,茶葉採了之後要經過蒸青成為餅狀,水分幹了之後用紙包起來,然後送進皇宮。在飲用前,茶餅就放在鏤空的銀質鎏金籠子裡。準備用茶時,把茶餅從籠子裡取出來炙烤後,用小榔頭砸成小塊,放進茶碾子裡碾碎,然後再用銀羅子羅,羅好的茶末就落在銀羅子下層的盒子裡。其他的器具有的是煎茶時使用的,有的用來放鹽。水燒好後,通過觀看水的情況來判斷水溫,「一沸」時(氣泡如魚目)要把水舀出來一瓢,「二沸」時(氣泡如連珠)把茶末投下去,在「三沸」前(氣泡如騰波鼓浪)要把舀出來的水再加進去,過了「三沸」水就不能喝了。最後,將茶湯舀入碗中,其中有沫、餑、花(湯花薄地稱為沫,厚的稱為餑,細輕的稱為花),分酌時要注意沫與餑分配平均。
此外,唐人在飲茶時會放一些鹽。除了鹽,別的什麼都不放。
既然如此,唐代段成式筆記中的吃茶為何要加油?又為何習慣把飲茶叫做「吃茶」?梁貴林說,在《茶經》之前,古人用的是「茶羮」。這種茶羮混合了蔥、姜、花椒、大棗、桂皮、橘子皮、薄荷葉等料物,另外也會加鹽。「但在《茶經》之後,講究茶道的宮廷、寺院和文人雅士等追求的是茶的真香真味,所以茶主要是用來品的,而不是為了食用。但南方民間還有『擂茶』,這種茶就是茶羮,可用來墊補肚子,所以叫『吃茶』。」而在潮汕地區,雖然是在飲茶飲酒,但口語還是吃茶,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