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與飲茶

2020-12-22 虛妄無相

今衣冠家名食,有蕭家餛飩,漉去湯肥,可以瀹茗;庚家粽子,白瑩如玉;韓約能作櫻桃饆饠,其色不變;又能造冷胡突、鱠鱧魚臆、連烝詐草、草皮索餅;將軍曲良翰,能為驢鬃駝峰炙。」

【意譯】現在士紳豪族吃的名牌食物,有蕭家餛飩,濾出湯上漂浮的肥油,可以用來泡茶;庚家粽子,白瑩如玉;韓約能作櫻桃餡的點心,做熟了櫻桃色不變;又能造冷糊塗、鱠鱧魚腹部的肉、連蒸詐草、像草葉一樣薄的麵條;將軍曲良翰,能燒烤驢脖子和駝峰肉。

唐代上流社會飲茶追求真香真味 但南方民間還在「吃茶」

唐 .邢窯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那麼,唐代人究竟是如何用茶的呢?是剛繼位不久、年僅十幾歲的唐僖宗李儇,在恭送佛骨回法門寺時供奉的一套自己最喜歡的茶器,在其中一件器物的腿上,還刻有李儇的小名。按照用途,這套器具被分為儲茶器、碾羅器、篩茶器、儲鹽器、煮茶器五部分,材質均為銀質鎏金。據展陳文字,其中銀茶羅子重1473克,銀茶碾子和碢(tuó)軸加起來重1693克,工藝極為考究。

唐代鞏縣窯茶具

唐代的茶是蒸青團茶,茶葉採了之後要經過蒸青成為餅狀,水分幹了之後用紙包起來,然後送進皇宮。在飲用前,茶餅就放在鏤空的銀質鎏金籠子裡。準備用茶時,把茶餅從籠子裡取出來炙烤後,用小榔頭砸成小塊,放進茶碾子裡碾碎,然後再用銀羅子羅,羅好的茶末就落在銀羅子下層的盒子裡。其他的器具有的是煎茶時使用的,有的用來放鹽。水燒好後,通過觀看水的情況來判斷水溫,「一沸」時(氣泡如魚目)要把水舀出來一瓢,「二沸」時(氣泡如連珠)把茶末投下去,在「三沸」前(氣泡如騰波鼓浪)要把舀出來的水再加進去,過了「三沸」水就不能喝了。最後,將茶湯舀入碗中,其中有沫、餑、花(湯花薄地稱為沫,厚的稱為餑,細輕的稱為花),分酌時要注意沫與餑分配平均。

此外,唐人在飲茶時會放一些鹽。除了鹽,別的什麼都不放。

既然如此,唐代段成式筆記中的吃茶為何要加油?又為何習慣把飲茶叫做「吃茶」?梁貴林說,在《茶經》之前,古人用的是「茶羮」。這種茶羮混合了蔥、姜、花椒、大棗、桂皮、橘子皮、薄荷葉等料物,另外也會加鹽。「但在《茶經》之後,講究茶道的宮廷、寺院和文人雅士等追求的是茶的真香真味,所以茶主要是用來品的,而不是為了食用。但南方民間還有『擂茶』,這種茶就是茶羮,可用來墊補肚子,所以叫『吃茶』。」而在潮汕地區,雖然是在飲茶飲酒,但口語還是吃茶,吃酒。

相關焦點

  • 正念飲茶|以茶正心,如何用5分鐘找回專注力
    上周末,《茶源地理》主編、茶道新生活創始人吳垠女士受邀來到華南農業大學,為19級茶學系的同學們講解正念飲茶。對於這個年紀的大學生來說,除了學習知識這件事本身,如何靜下心來學習,如何控制情緒,更好地和自己相處,是非常需要關注的事,這也是茶道新生活的正念飲茶想要帶來的。
  • 茶性寒,因嗜茶導致身體受寒,仍以飲茶為樂者,唯楊萬裡也!
    茶性天性至寒,因為楊萬裡所處的年代還沒有出現經過茶性改良的茶。飲茶過量對身體並不好,但楊萬裡為了飲茶,不顧使身體受寒以至獲病,這一點他在這首詞的序中已然承認:「老夫茗飲小過,遂得氣疾。」
  • 今日,宜飲茶,飲一杯新式茶
    「DC TEA」並不位於當鋪的主體建築之中,而是位於主樓旁的一幢玻璃房內,周圍是茂密的竹子,雖然還稱不上是竹林,但起風時,竹葉之間的婆娑聲,的確很有飲茶的意境。 氮氣茶 m:那決定做「DC TEA」之後,在研究讓傳統飲茶變得「有趣」的過程中,覺得比較難突破的是什麼?
  • 港式飲茶的淵源 -【飲咗茶未】
  • 喜茶攜榮寶齋、Digiway 以《韓熙載夜宴圖》打造靈感飲茶派對
    12月4日,喜茶攜手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傳統藝術機構榮寶齋及國際知名潮流藝術家Digiway,以榮寶齋國家級非遺「木版水印」版國寶名畫《韓熙載夜宴圖》為底版、融合中西方文化及年輕時尚元素創作喜茶版《靈感飲茶派對》。
  • 經常飲茶有益於身體健康,飲茶的幾個小知識分享給大家
    茶在我國來說可以用珍品形容,也可以用美食食材形容,一直深受廣大朋友的喜愛,茶葉營養豐富,經常飲茶有益於身體健康,但飲用時必須科學得法。下面小誠介紹幾種喝茶的常識。(1)不宜空腹喝茶。喝茶可以給人體補充養分,被人們視為延年益壽之品。
  • 品茗春茶品味春天 小罐茶春茶即將上市提倡科學飲茶
    對於愛茶的人來說,惟有喝到第一杯春茶,才算擁抱了整個春天。春茶上市在即,現代派中國茶小罐茶提醒人們健康飲茶。日前,小罐茶聯合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及多家知名茶企共同發起倡議,呼籲消費者天天飲茶、科學飲茶,培養適合國人的健康生活習慣與方式,倡導科學飲茶,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建設推進。
  • 「茶」歷史真相,煎茶點茶鬥茶擂茶抹茶,吃茶是最有煙火氣的俗事
    煮茶煮茶南北朝時飲茶在南朝流行,但是喜歡飲茶的南朝人在北朝遭到嘲笑。唐代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也就是現在的濟南靈巖寺,有個降魔禪師,立志要大興禪教,學禪務不吃不睡,只吃茶。後來走到哪兒把茶煮到哪兒,吃到哪兒,人們爭相效仿,從此飲茶成為風氣。唐代「茶聖」陸羽從「荼」字中減一筆變成了「茶」字。所以後人以為「茶」起源於唐代。唐代吃茶基本等同於吃菜、喝粥。
  • 飲茶清心,在茶味的暗香浮動間,人的心境也寓於茶語
    茶之道,在於喝茶的道法,也在於飲茶人的心境。平心靜氣之人喝茶,是品茗,也是修身。許多人喝茶卻喝不出清新淡雅,反倒生出些許浮躁和不安來。茶道清心,一壺清茶,應是與人最平靜的安享,最簡單的純粹。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 飲茶與長壽之道
    在飲茶品茗這點上, 不分男女,沒有貴賤,有身居山村的窮人,也有寓居都市的富人,如有「現代太極泰鬥」之稱的吳圖南平生就喜歡喝茶,一杯在手
  • 長期飲茶有利於身體健康?這樣飲茶危害很大,需要杜絕
    我國人民從古至今都有著飲茶的習慣,茶裡面確實有著眾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適當飲茶是能夠給身體帶來益處的。但如果您有著下面這些飲茶習慣,就會給身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您不妨看一看,知道後趕緊杜絕。飲茶不要過濃:很多人喝茶都喜歡喝濃茶。但濃茶會讓人們的情緒過於亢奮。而過度亢奮的情緒,又會給心血管系統以及神經系統帶來負擔。有著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避免喝濃茶,不然您很可能會出現,心律不齊,心跳過速的情況。不飲用頭一泡茶:人們看過飲茶的視頻,總是不明白為何品茶者會不喝頭一泡茶。
  • 原來這6種小點,才是港式飲茶的經典!
    導讀:原來這6種小點,才是港式飲茶的經典!北方人對於港式飲茶的接受度很高,但真正香港人眼中的「飲茶」真相是什麼?茶樓?茶餐廳?傻傻分不清楚?簡單來說,吃飲茶的地方是茶樓,吃公仔麵、餐肉蛋飯等快餐的地方則是茶餐廳。茶樓和茶餐廳。
  • 茶百科:宋代的飲茶風尚
    ,宋朝定都東京(今開封),經濟發展,文化昌明,茶文化堪稱精絕。;至於士人中鬥茶、茗戰更是情趣盎然,格韻高雅,以至於不僅普通士人甚至皇帝、大臣也如痴如醉,樂此不疲,「傾身事茶不知勞」,從而使得宋代飲茶文化的發展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 吃茶去,茶真的可以吃嗎?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趙樸初 ——很多人是聽了趙樸初先生的詩偈才知道「吃茶去」這種說法的,而說起它的源頭,則來自於唐代趙州從諗禪師的一則公案。從諗禪師在趙州(今河北趙縣)觀音院禪修時,有僧來拜謁。他問來者「曾經來過這裡嗎?」答「曾經來過。」從諗說「吃茶去!」
  • 中國的飲茶文化
    中國的飲茶文化中國的飲茶文化起源很早,早在秦漢之前,就已在四川一帶盛行,人們自古就有飲茶的習慣
  • 【產品篇】吃茶記,吃茶治未病
    ,吃茶治未病        2015年4月,堪稱茶界第二部「茶經」的《吃茶記》艱難出版。序文中,將茶放在「末代養生之仙藥,人倫延齡之妙術也」的重要位置,並闡述了養生的必要性:「其保一期之根源,在養生。」上卷先談五臟和合與飲茶的關係,後半部分論述了茶的名稱、產地、樹形、採茶季節和制茶技術。在下卷「遣除鬼魅門」中,榮西說的是亂世多疫病,闡述了桑粥法、桑煎法等。
  • 飲茶的「七忌」、「十三宜」
    茶是中國人的傳統飲料。中國民間向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說法。古代中國,上到帝王文武,下到市井民間,均喜愛飲茶、品茗。
  • 茶你喝對了嗎?錯誤飲茶有害無益!
    茶作為國飲,已經有上千的歷史了,其食用性和保健功能得到大眾普遍認可的,喝茶怡情養性又健康,但喝茶雖好,如果不注意一些細節,往往是有害無益的,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那些錯誤的喝茶方式。茶葉長時間浸泡有的人沏一大壺茶,喝一天,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此時茶葉中的茶多酚、芳香物質等會自動氧化,降低茶湯的色、香、味,茶中的維生素C、P、胺基酸等也會因氧化而減少,而降低茶湯的營養價值,而且茶湯擱置時間過久,茶葉中的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易滋生細菌而引起黴變,更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日常喝茶提倡邊泡邊飲為佳,這樣,不但味道好
  • 讀蘇軾幾首著名的茶詩茶詞,簡單看北宋飲茶的那些事兒
    這幾句詞新奇獨特,其實除了意境絕妙之外,也因為蘇軾本人,便是一個地道的愛茶之人。宋代飲茶,早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生活方式,而且宋人飲食,本就花樣百出,所以飲茶一道,可謂五花八門。蘇軾在我國燦爛的茶文化中,可以說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 閒適之下,自在飲茶
    閒適之下,自在飲茶 「閒事」跟「閒適」,拼音相同,但一字之差,意思也差太多。無閒事是閒適的前提吧,適,更多在於感覺。閒著合適了,才會生閒適之心,無事在心頭,才是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