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祖大壽為何在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跡了?

2021-02-13 鈺喬說歷史

祖大壽在投降大清之後,並沒有得到皇太極的信任與重用,這還與其之前「降而復叛」的經歷有著密切關係。

清崇德七年(1642年),松錦大戰以明軍慘敗收場,主將洪承疇被俘後投降,此時祖大壽所困守的錦州已經被清軍圍困長達一年的時間,城內早已是彈盡糧絕,甚至出現了殺人相食的慘狀,迫於無奈的祖大壽只能選擇開城向清軍投降。

儘管祖大壽受到了皇太極的熱誠歡迎,並且還被授予了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但是至此之後祖大壽就如同在政治舞臺上消失了一般,鮮有記載。

而造成這一局面與祖大壽當年大凌河之戰後,「降而復叛」的經歷有關。

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率兵攻打大凌河,此時大凌河也面臨著當時後金軍隊的重重包圍,城內彈盡糧絕。

此時的祖大壽殺掉了決心力戰到死的何可綱,向皇太極投降,之後又以勸降錦州為名,逃離了後金,重新回到明軍之中,繼續同皇太極進行對抗。而祖大壽這樣的「不忠」的行為,遭到了後金朝堂之上大多數將領的反感與排斥,只有皇太極力排眾議,甚至不但沒有為難在後金帳下作為人質的祖大壽的兒子們,包括長子組潤澤、養子祖可法等,甚至還給了他們極高的位置,並依舊對於祖大壽保有幻想。

然而祖大壽不惜用自己的子侄、部將三十餘口的性命表明自己對於明朝的中心,更是用十年的時間消耗完了皇太極對他的信任與期望,儘管這次投降再一次受到了皇太極的熱誠歡迎,但是投降後的祖大壽,所擔任的職務甚至不如他的兒子,同時還要受到皇太極的懷疑與監視,這也使得祖大壽在投降皇太極後很難再有所作為。

實際上,並不僅僅是祖大壽,包括在松錦大戰中投降的明軍主帥洪承疇起初也受到了皇太極的監視與猜忌,直到多鐸率兵打下了弘光政權,洪承疇為了撫慰江南漢族百姓才得以重用。

類似於洪承疇、祖大壽等,這些兵敗後投降的明朝舊將,其待遇和地位相較於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這些主動投誠而來的,確實有著非常明顯的差距。

與此同時,不得不提到的是,此時的祖大壽年事已高,能發揮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

祖大壽生於1579年,在1642年,他第二次投降皇太極的時候,已經是63歲了,如此年齡之下,能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是非常的有限。

而反觀祖大壽的兒子們,卻受到了皇太極重用,一方面是為了昭顯懷柔之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進一步限制祖大壽的實力和影響力。特別是前文中所說的,祖大壽的兩個兒子祖澤潤和祖可法,都是漢軍八旗的高級將領和主要領導人,與石廷柱、佟圖賴這些屬於一個級別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此時對於祖大壽來說,他最為重要,甚至可以說唯一可以利用的價值便是勸降自己的外甥吳三桂,然而祖大壽的接二連三的勸降均遭到了吳三桂的嚴正拒絕,這也使得祖大壽的地位變得異常尷尬。

直到在清順治元年(1644年),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的陣前宣布正式投降,這幾乎與祖大壽也沒有任何的關係,祖大壽在吳三桂投降後也算是徹底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最終,投降清朝後的祖大壽並沒有太多作為,也就慢慢的消失在了明末清初的政治舞臺上,直至順治十三年(1656年),祖大壽以77歲的高齡去世。而他下一次重新為人所提及,並且再次為世人所熟知,便是在一百多年後的乾隆朝時期,他被編入《貳臣傳》的時候了。

推薦

道光去世前留下兩道聖旨 一是立鹹豐為皇帝 另一道讓大清走向滅亡

為啥日軍帽子都會垂兩塊布?乍一看雖然很醜,但在戰場上有大用途

她是晚清第一美女,就連慈禧每次拍照都帶著她,結果卻害慘她一生

相關焦點

  • 「倒戈將軍」的疑冢:祖大壽又「倒戈」去了加拿大?
    明末清初的祖大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倒戈將軍」。他和家族在關外經營年深日久,所轄錦州方面「關寧鐵騎」由於是頗具實力的地方武裝,加之錦州戰略地位重要,故對明朝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既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軍,也是不穩定因素之一。
  • 大同之戀之祖大壽
    「這裡視野開闊,讓人心胸也豁然起來,再說也能沾沾這文峰塔的靈氣,談起歷史來也更有興致啊。」萬哥笑著說,「上回咱們說到哪裡了?」 「袁崇煥死了。」 「是了,袁崇煥死了!他寫下絕命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 皇太極與祖大壽合謀偷襲錦州,結果被祖大壽表演成了光榮突圍
    袁崇煥去關外是在1622年廣寧之戰以後,所以從以守備之銜擔任袁崇煥的中軍,到1631年跟隨祖大壽修築大凌河城,史書記載中的何可綱只存在了不到九年時間。而他則用這短短九年在諸多歷史大事件中,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光輝印記,袁崇煥口稱「臣向所建豎,實可綱力」,這話多半不是虛加的贊語。
  • 祖大壽叛逃大明,為何深得同情?被後世認為是最該平反的人
    他就是明末遼東漢軍中的宿將祖大壽,是17世紀明亡清興戰爭中至關重要的人物,也成了崇禎、皇太極都極力爭取的主要遼軍將領,一度成為影響著歷史進程的關鍵因素。 所有將領,除了副將何可綱之外,都認為只能投降。祖大壽嘆息說:「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為國家為身,三者並重。今既盡忠報國,惟惜此命身。」最後與皇太極城外設壇盟誓,表示投降。此時城中原來的三萬人,被圍八十二天後,只剩下萬餘人。 投降後的祖大壽以妻子家眷在錦州為藉口,向皇太極獻策,願意帶領人馬換上明軍衣服,混進錦州這樣就可以在城內做內應。皇太極表示同意,並給他五千人馬。
  • 1.12 既然祖大壽墓在遼寧,那個多倫多的「祖大壽墓」又是誰的
    小小的後金能夠打敗明朝,長驅直入佔領全中國,建立清朝,其中有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後金利用了一大批投降的明朝文武官員,委以重任,以漢制漢,達到了連清太祖努爾哈赤本人也沒有想到會統一全中國,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以少數民族為統治者的朝代。
  • 大凌河的明軍兩大主將:祖大壽琢磨獻城投降,另一人撮合雙方議和
    明朝救援大凌河的四萬大軍覆沒後,被俘的援軍主將張春被押到皇太極面前時,凜然無懼色,挺著腰杆不下跪、不投降。歷史上的蘇武、文天祥被俘後都是這樣做的,文天祥更是主動求死,蘇武甚至在十九年後又回到了漢朝,他們都得到了敵人的敬重。但張春也這麼做就有很大風險,因為他當時沒什麼名氣,不算是大人物。
  • 明末清初時,諸多蒙古部落為何寧願投降滿清,也不投降林丹汗?
    在成吉思汗帶領蒙古族在蒙古高原崛起並統一草原,並建立空前龐大的蒙古帝國後,成吉思汗及其後裔在蒙古諸部中就擁有了極為崇高的地位。
  • 祖大壽的墓地因何在加拿大?加拿大官方策劃,盜墓賊不遠萬裡運來
    墓主就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將領祖大壽。他曾是明朝一員名將,後來先後兩次投靠清朝,最後成為清朝重要將領。祖大壽雖然降清,但他在歷史上比其他將領,並沒有「漢奸」的罵名。那麼祖大壽的墓地是因何漂洋過到的美國?克羅夫茨很輕鬆的就把祖大壽的墓地打包裝成幾個百箱子,據資料記載,這座墓地總共重約150多噸,其中光石門石雕、石人、石桌等就是屬於大件物品。但整座墓打包裝箱,搬遷到異國,這在世界上都少有。隨後祖大壽的墓地所有物品都從天津塘沽裝船運往加拿大。墓地到了加拿大後,再根據原物復原,於是祖大壽的陵墓就遷到了異國他鄉。
  • 李自成率領幾十萬大軍進攻山海關,為什麼吳三桂沒有向他投降?
    當然在清朝人編寫的歷史裡有這樣的記載,吳三桂的家小都在北京城中,包括他的父親吳香和愛妾陳圓圓。當時北京城已經被李自成攻下,吳三桂打算投降李自成。吳三桂已經把山海關大權交給了李自成派去的接收官員,率領自己的兵向北京進發。在半道上聽到了消息,自己一家人被嚴刑拷打,陳圓圓也被李自成的部下給搶走了。
  • 興城祖大壽石坊每個浮雕的含義
    聳立在興城古城延輝街上的祖大壽石坊(俗稱頭道牌樓),不僅僅因其歷史久遠,工藝精湛而備受世人青睞,石坊獨特的製作工藝,蘊意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引起許多探究者的關注。進而認識和了解它的文物價值和歷史價值,更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祖大壽石坊為仿木結構,四柱三間五樓式,單簷廡殿頂。總覽石坊浮雕,滿架、滿枋、滿柱,層層疊起,舒展開闊。繪畫工巧,雕藝精湛,形象逼真,風格古樸。
  • 祖大壽:先為明將,後入清史,是漢奸還是忠臣?
    ——《清史稿·祖大壽傳》好,那就立功去!3城牆,大風。陡如山壁的牆面上,有幾個鐘擺再來回晃蕩。仔細看去,那是一顆顆縛在繩上的頭顱,被大風吹得左右搖擺。何可綱在等,等一個留著辮子的頭領,從人群中走出,走到祖大壽麵前。他就可以一躍而出,帶著身後的十名刺客,揮刀見血。眾人站定,祖大壽上前一步,只見後金軍眾人讓開,從中走出一人,站到祖大壽麵前。正當此時,何可綱抽刀而上,迅若驚雷,向敵軍將領砍去。
  • 除去袁崇煥,納降祖大壽,皇太極突破寧錦防線還靠另一關鍵舉措
    多年後,學者張岱對袁崇煥所作所為提出了強烈批評:「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格暴躁,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五年滅寇,寇不能滅,而自滅矣。」袁崇煥死後,對於皇太極來說除卻了一個心腹大患。接下來對於皇太極最重要的挑戰就到了袁崇煥的心腹祖大壽,駐守大凌河的重要將領。 祖大壽的困惑,倔強的拒降者,最終無可奈何的投降令人同情。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一百八十期】松錦之戰是皇帝逼著打輸的大敗仗:1642年4月28日清軍攻破杏山城(歷史系列第546講)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 明朝的重臣洪承疇投降清廷卻不得重用,還被寫入了《貳臣傳》受辱
    前後雖然矛盾和尷尬,但卻是同一個人,他就是明末清初最被人詬病和質疑的歷史人物洪承疇。接下來,我們一同探究洪承疇為何要在明朝末期投降滿清?洪承疇(1593年10月——1665年4月),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他從小勤奮苦讀,在萬曆年間中得進士後入仕,卻在軍事領域見長,本可成為與袁崇煥齊名的「大明儒將」,但卻成為滿清入關的「引路人」。
  • 李自成伸橄欖枝,多爾袞招小手,吳三桂為何最終選擇投靠滿清?
    但實事求是地來講,吳三桂之所以選擇倒向滿清,並將山海關這一戰略要地交給多爾袞,其實是權衡各種利弊之後,做出的利益最大化考慮。我們先來說說吳三桂降清的歷史背景。在吳三桂降清之前,這位後來的平西王展現給世人的是印象並不卑瑣。
  • 大凌河城下的鏖戰:祖大壽給皇太極上了一堂血腥的城牆攻防實戰課
    雖然在大凌河之戰的一開場,皇太極找到了攻城克堅的正確打開方式,但祖大壽率領的遼東兵將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拉上敵人墊背才是軍人最體面的死法,坐困大凌河城而待斃的蠢事,祖大壽是幹不出來的。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九日,祖大壽派出騎兵百餘人出戰,被殲。十日,再派馬步兵五百餘人出戰,敗回。
  • 棲霞於七第二次反清時的山東總督,是祖大壽的兒子祖澤溥
    棲霞於七先後兩次舉兵反清,這是膠東歷史上的大事件,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所耳聞。此前也發過不少與此相關的探討。而本文要介紹的人物,亦與此話題有關。他就是於七第二次反清時的山東總督祖澤溥。作為當時本省級別最高的地方長官,祖澤溥自然是這一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不過,以往關於祖澤溥的介紹不多,大家可能對他有些陌生。下面就根據史志資料的記載,進行簡要介紹。
  • 一代大明雄兵「關寧鐵騎」,卻為何褒貶不一?
    要知道在當時的遼東地區,除了有漢人居住外,還有許多逃難至此的遼民,這些人雖然不喜歡明朝,但更討厭在他們的土地上肆意擄掠的後金軍。於是袁崇煥給朝廷上書,提出「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構想。因此,袁崇煥在歸附的十餘萬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各軍,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這支騎兵部隊在幾次大捷後,明軍士氣有所回升,而這支部隊後來被人們稱作「關寧鐵騎」,熟悉明末歷史的人應當知道,這個名字在當時意味著什麼。對於這支勁旅,皇太極當然也極為重視,他是又愛又恨,總是希望有機會可以將其收入自己麾下。
  • 盤點中國歷史上三大戰神、謀士和漢奸!這9人都符合你心中所想?
    他手下的將領全部加起來,也未必抵得上他的軍事才能。昆陽之戰看起來很神奇,其實細細琢磨就會發現,劉秀的勝利絕非偶然,更非上天相助。 劉秀一生用兵幾乎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騎兵突襲,多面夾擊」。有人說這套戰術平原可行,山地無效,看看他攻取蜀漢,用的還是同樣的戰術。有網友曾經問,東漢為何無名將,那是因為都被劉秀的光芒掩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