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的明軍兩大主將:祖大壽琢磨獻城投降,另一人撮合雙方議和

2020-12-14 讀歷見聞

明朝救援大凌河的四萬大軍覆沒後,被俘的援軍主將張春被押到皇太極面前時,凜然無懼色,挺著腰杆不下跪、不投降。歷史上的蘇武、文天祥被俘後都是這樣做的,文天祥更是主動求死,蘇武甚至在十九年後又回到了漢朝,他們都得到了敵人的敬重。

但張春也這麼做就有很大風險,因為他當時沒什麼名氣,不算是大人物。皇太極沒耐心陪他演持節不屈的故事,當場就操起弓箭打算射死這個倔強的俘虜,但好在被他二哥代善給勸住了。結果張春不剃髮、不換裝,也沒有蹲班房,在後金軍撤回瀋陽後被看管在長興寺。

張春最初的想法也是速死,被蠻夷俘虜無異於烈女失貞,絕食、上吊、投河都是封建價值觀的吃人方式,但張春最終走到這一步已是十年後。

之所以會花這麼長時間,起因是皇太極對他說的一句話:「老弟你是貴國皇帝的親近大臣,為什麼不撮合我們兩家講和呢?」

皇太極畫像

這句話讓張春看到了拯救自己和拯救明朝的機會,講和對於明朝和後金來說都有操作空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雙方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定的共識,沒準還真的能夠談攏。

後金雖然在跟明朝的戰爭中搶到過不少戰利品,但明朝單方面停了互市,實施經濟封鎖,經濟這根大棒讓後金很受傷。更重要的是,後金想入主中原還差著火候,其內部諸貝勒間的矛盾一直暗流洶湧,其境內漢民和農奴的反抗也並不消停,皇太極不是沒有自知之明的人。

明朝方面也是一樣,太需要外罷兵戈來喘口氣,內政和民生的禍亂才是心腹之患。但明朝的問題是缺乏自知之明,成天一副天朝上邦的心態,不是能屈能伸的主,這是雙方講和的很大障礙。

所以張春給皇太極的回答是:「朝廷名分至尊,能向屬國稱昆弟耶?」意思是我大明講究的是禮儀尊卑,不可能跟自己的臣屬稱兄道弟。這話更深一層的意思是,想講和你皇太極得放低姿態啊,你得低到朝廷的大爺們能接受才行啊。

皇太極當時一心想著「講和自固」,很上道地順著張春的暗示向明朝「上疏稱臣,求款再四」。而張春也放下心來積極幫著皇太極促成議和,並列出了明朝可能接受的議和條件,皇太極也都採納照做。

但在其後數年間,明朝那邊的反應始終很奇特,大致就像是男女之間搞偷情,總是偷偷摸摸的不爽快,每次都讓皇太極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要說崇禎也不是含糊的人,他對手下擼官殺人從不磨嘰,但唯獨在這件事上,他始終把向前一步視為越雷池,一直磨嘰了十來年也沒能邁開步子,最後還把替他趟雷的兵部尚書陳新甲給砍了。

而等到松錦之戰慘敗後的明朝已經是和無可和,「強漢盛唐」尚能與外族絡繹不絕地聯姻和親,張春想不通為什麼明朝走出這一步就這麼難?他苦等十年等來的是和談希望的破滅,遂於瀋陽古寺內絕食四日而死。

皇太極在張春死後親往悼念,彼時的張春在皇太極心中已經足夠大人物的分量,他在張春的衣領中發現了一篇《明夷子不二歌》,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之死矢靡他,苦節傲冰霜。風疾草自勁,歲寒松愈蒼。委質許致身,臨敵無毀腸。」

明朝,真是一個倔強的王朝。而相比之下,仍舊坐困大凌河城的祖大壽,就機智了許多。

四萬援軍兵敗長山口後,坐鎮錦州的孫承宗返回了山海關。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將不得千軍散盡!孫承宗還是當年的孫承宗,但局面已經不是當年的局面,遼東軍將也更不再是當年的軍將。

就軍事才能來講,先後統領援兵的四個主將中,張春是唯一有希望成長為第二個袁崇煥的人,但他沒能獲得當年袁崇煥那樣的成長環境。靠「屢易師期」不講信用的丘禾嘉,靠腳底抹油的吳襄、宋偉,就算把錦州附近八城以及百座臺堡的七八萬兵力全部拉上去,也不過是給皇太極多添點油。

祖大壽雖然靠譜,但偏偏就是他被圍在大凌河城內。孫承宗只能返回山海關,把救援的最後希望寄托在從關內調兵調將。

但祖大壽還能撐多久呢?大凌河城被圍已經接近兩月,皇太極的圍困部署相當嚴密,連只蒼蠅都沒放進城去。城內糧食吃完了就吃戰馬,戰馬快吃完就開始吃人,柴草燒完了就燒馬鞍,馬鞍燒完了就燒馬骨人骨。

祖大壽畢竟是一代名將,城內日子雖然過得慘不忍睹,但慘的有秩序、有章法、有格調。就拿吃人來說,先吃非戰鬥人員,先是夫役、商賈和平民,然後再從士兵中挑身體羸弱的殺掉吃肉,而且是吃多少殺多少,算好了再殺,從不浪費,一切都進行的井然有序。

可是,這麼吃下去顯然不是辦法。祖大壽一邊嚼人肉也一邊在琢磨,既然直線突不出去,為什麼不試試曲線一點的方式呢?

祖大壽依稀記得,當年己巳之變後金軍攻佔永平時,皇太極聽說當地住有祖氏族人,還專門派人去套近乎,並把搶來的房屋分給他們住,動員他們寫信勸自己歸降後金。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皇太極對自己的好感由來已久啊。現在大凌河之戰打到這份上,我在城內你在城外,皇太極更是逮著機會嗖嗖地把肉麻的勸降信往城裡射。

他不僅自己親自寫了七八封,還讓被俘的明朝文武官員都來寫,以至於祖大壽收到的招降書多達幾十封。祖大壽對此的態度一開始是不理會不回復,但在明軍長山口慘敗的半個月後開始轉變。畢竟換成誰天天吃人肉也得膩啊,不由得祖大壽不琢磨出路。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祖大壽為何在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跡了?
    清崇德七年(1642年),松錦大戰以明軍慘敗收場,主將洪承疇被俘後投降,此時祖大壽所困守的錦州已經被清軍圍困長達一年的時間,城內早已是彈盡糧絕,甚至出現了殺人相食的慘狀,迫於無奈的祖大壽只能選擇開城向清軍投降。儘管祖大壽受到了皇太極的熱誠歡迎,並且還被授予了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但是至此之後祖大壽就如同在政治舞臺上消失了一般,鮮有記載。
  • 大凌河城下的鏖戰:祖大壽給皇太極上了一堂血腥的城牆攻防實戰課
    雖然在大凌河之戰的一開場,皇太極找到了攻城克堅的正確打開方式,但祖大壽率領的遼東兵將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拉上敵人墊背才是軍人最體面的死法,坐困大凌河城而待斃的蠢事,祖大壽是幹不出來的。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九日,祖大壽派出騎兵百餘人出戰,被殲。十日,再派馬步兵五百餘人出戰,敗回。
  • 大清風雲——皇太極(十、大凌河之役)
    兵器冷熱相輔,戰力大增。這次起兵大凌河城,就首次攜帶上了大炮。即使軍力大增,皇太極並沒有盲目的攻城。後金軍不善攻堅是其一,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忌憚守城主將。大凌河城的守將是誰?此人便是在北京廣渠門之戰以及收復遵永四城中成功阻擊後金軍的祖大壽。皇太極清楚祖大壽統率的是明軍的精銳,故不可輕易與戰。皇太極改變以往攻擊策略,決定用掘長壕築牆的辦法長期圍困。
  • 大同之戀之祖大壽
    第一次假意投降清朝;第二次是真心地降了,非不忠,實在是在絕望的情況下,投降清朝。祖大壽的心裡會怎麼想,他的心是苦的,是痛的,是無奈的,一方面他無法信任崇禎皇帝那一幫昏君奸臣,另一方面他又決心繼承袁崇煥遺志捍衛遼西,一方面他堅決抵抗後金,但另一方面他清楚地知道,抵抗已經無用,只是垂死掙扎。
  • 皇太極與祖大壽合謀偷襲錦州,結果被祖大壽表演成了光榮突圍
    對於這些大開腦洞的說法我始終覺得很扯淡,但凡精神正常一點的人,誰會在被砍頭時開心到笑出來?那怕你說他是氣極而笑、恨極而笑,都比這更靠譜。在殺掉何可綱的當天,祖大壽就把投降大計落實了。具體的程序比較繁瑣,那情形就像正月裡拜年一樣,你來我往不停地跑腿,同時也比較費口舌,他們說的話大致類似於男女情侶間的山盟海誓。
  • 祖大壽:先為明將,後入清史,是漢奸還是忠臣?
    祖大壽隨主將袁崇煥率軍回援,血戰退敵之後,滿城風傳敵軍乃袁崇煥故意放入,崇禎皇帝聽信傳言,將方才浴血殺敵,奮戰立功的袁崇煥下獄。主將受綁的時候,祖大壽就在一旁,兩腿發抖。這樣的大明,還值得他賣命嗎?當夜,祖大壽率軍逃離北京,搗毀山海關奔回遼東,朝野震動。
  • 看似強大的明軍為何輸掉大凌河之戰?
    那恐怕非大凌河之戰莫屬。自明與後金開戰以來,無論是從廣為人知的薩爾滸,還是被驚心動魄的松錦大戰,處處都瀰漫著明軍慘敗的悲哀氣息。但是要說哪場戰役最能代表雙方的軍事系統優劣,我們還是要複習下大凌河畔的故事。精密的圍困策略
  • 除去袁崇煥,納降祖大壽,皇太極突破寧錦防線還靠另一關鍵舉措
    接下來對於皇太極最重要的挑戰就到了袁崇煥的心腹祖大壽,駐守大凌河的重要將領。 祖大壽的困惑,倔強的拒降者,最終無可奈何的投降令人同情。 祖大壽本是晉朝鎮西將軍祖狄的後裔,帶著這份巨大的榮耀,讓他在明代將領中顯得格外耀眼。但從他的曾祖父祖鎮算起,均是明朝高級武將,因功升左都,後追贈榮祿大夫。
  • 大凌河之戰,前往救援的4萬明軍為何會被皇太極打得全軍覆沒?
    在這其中的「長山之戰」,皇太極更是將圍城、對峙、佯裝、打援、攻堅、堵截充分結合,展現了其高超的軍事素養與軍事指揮才能,不僅全殲了前來救援大凌河城的明朝援軍,更是讓明朝在大凌河城中的守軍徹底喪失希望,最終全部選擇了投降,進而極大的改變了明金之間的軍事力量對比。
  • 祖大壽叛逃大明,為何深得同情?被後世認為是最該平反的人
    皇太極大展人才招降術,使其被迫投降,期間又曾背叛了與皇太極的「降約」,在前後兩朝均未討好。在其身後,對其評價非常低,《明史》無傳,《清史稿》將其列為「貳臣傳「。他就是明末遼東漢軍中的宿將祖大壽,是17世紀明亡清興戰爭中至關重要的人物,也成了崇禎、皇太極都極力爭取的主要遼軍將領,一度成為影響著歷史進程的關鍵因素。
  • 「倒戈將軍」的疑冢:祖大壽又「倒戈」去了加拿大?
    崇禎二年(天聰三年,1629)底袁崇煥下獄,馳援京畿的祖大壽為自保,不顧軍情緊急,迅速退回錦州,朝野震驚,為防其倒戈,朝廷數次詔其入京安撫,祖未敢從命,再經朝廷多方寬慰,方才穩定軍心。祖大壽於崇禎四年(天聰五年,1631)率軍在大凌河築城時被皇太極圍困數月,因糧絕投降,後又詐皇太極可以為其奪取錦州,撇下一同投降的晚輩們及屬下官兵返回錦州歸復明朝。
  • 挽救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皇太極主動要求議和,卻被崇禎拒絕
    1642年,距離大明朝的覆滅還有兩年。對外歷時兩年之久的松錦大戰終於結束,明朝再一次輸給了滿清。這次戰敗不僅損失了大明十幾萬精銳部隊,就連洪承疇、祖大壽等重要明軍將領也都投降了滿清,明朝在關外的力量幾乎損失殆盡。
  • 明朝很多大臣都招募夷丁,並且很多夷丁,也成為了明軍的高級軍官
    明朝很多大臣都招募夷丁,並且很多夷丁,也成為了明軍的高級軍官明中後期的主力已經是營兵了,倭寇禍害東南沿海衛所軍已經糜爛了,要不然戚繼光為何募兵?在這個時期營兵開始走向歷史的舞臺,而且發揮了很強的作用。事實上明朝從頭到尾,蒙古、女真、高麗、葡萄牙用錢買來的兵、貴州土司等族武士都在明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明朝類似伊朗的薩法維王朝,名義上是波斯正統復興伊朗,實際上打仗主要靠亞塞拜然紅頭人,伊朗南部的法爾斯行省波斯正統打仗是靠不住的。
  • 興城祖大壽石坊每個浮雕的含義
    其中兩幅刻的是:一隻猴子踏著石頭,舉著木棍,在捅樹上的蜂巢。借用蜂猴二字的諧音,寓意為「樹下封侯」。另外兩瓜柱分別刻著一隻鳳凰鳥,爪踩奇石,拖著長尾,揚起長頸,回首迎接旭日。意為「丹鳳朝陽」。另一幅,鳳凰鳥是朝向頭上的兩支盛開的牡丹花。象徵著富貴吉祥,高貴而榮耀。二、石坊楣枋上的浮雕祖大壽石坊有三根楣枋(即底層第一道橫枋的副梁、託梁)。
  • 明朝調兵出關救援大凌河,裝備80門炮、1200門鳥銃的火器營出發了
    而祖大壽則像一個提上褲子就不認帳的主,直到返回錦州的第九天才給皇太極回信,信中說我並沒有忘記我們的誓言,約好的事情並不是沒辦而是要慢慢辦。而且你那裡沒把消息封鎖住,有從大凌河逃回來的人,已經把我們這檔子抖了出來,所以城內防備嚴密,我很難辦。
  • 揚州十日,大批明軍投降,瘋狂屠殺揚州百姓:看這些漢奸都有誰?
    漢軍包括,鄧長春,王世選,王世選,路有良,祖世祥,王志憑,白仲文,佟養量,馬汝龍,董廷伯,張仲弟,宜永貴,金應得,高拱極,高拱極,傅大受,聶仲金,郭名望等等36名漢軍將領,其中,祖世祥是前明軍大凌河守備,被歸入漢軍鑲白旗,擔任牛錄章京,攻破揚州城的清軍炮兵就是他指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