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圍點打援」,就是圍住一個城池或是一個集中點的敵人,並且以此為「誘餌」吸引其他地方的敵人增援並對其進行打擊,最大限度的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時不斷消磨敵人的戰鬥意志,從而掌握戰略全局的主動。這套戰法一直以來都被兵家奉為經典,並且戰爭中屢試不爽。
縱觀中國歷史,出現了不少圍點打援的經典戰例,例如李世民與王世充、竇建德之間奠定唐王朝一統天下基礎的「洛陽虎牢之戰」,以及險些改變宋金戰事格局、避免「靖康之恥」的「太原保衛戰」,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到了明末清初的遼東戰場,也出現了一位極為善用圍點打援戰法的軍事統帥, 他便是後金政權的第二任大汗皇太極,後來也正是他改元稱帝、正式建立清朝,同時還奠定了大清王朝定鼎中原、一統天下的基礎。
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的「大凌河之戰」,就是皇太極實施圍點打援的經典戰例。在這其中的「長山之戰」,皇太極更是將圍城、對峙、佯裝、打援、攻堅、堵截充分結合,展現了其高超的軍事素養與軍事指揮才能,不僅全殲了前來救援大凌河城的明朝援軍,更是讓明朝在大凌河城中的守軍徹底喪失希望,最終全部選擇了投降,進而極大的改變了明金之間的軍事力量對比。
而這場讓皇太極引以為傲的「長山之戰」,也就此成為了他在大戰略格局下,成功實施圍點打援戰法的「開山之作」。
皇太極包圍大凌河城,孫承宗一連三次救援全部鎩羽而歸。
「己巳之變」後,帝師孫承宗重掌遼東帥印,然而與他在此前天啟朝時期首次督師遼東相比,他的絕對權威開始受到了時任遼東巡撫的邱禾嘉的「挑釁」,當年熊廷弼與王化貞在遼東戰場上上演的「經撫不和」的一幕,在孫承宗與邱禾嘉之間再度上演。尤其是在大凌河守軍撤軍的問題上,邱禾嘉並沒有完全按照孫承宗直接棄城、守軍全部撤離的命令執行,從而貽誤了最佳的戰機。
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八月,皇太極兵貴神速,將尚未完全完成修好的大凌河城團團包圍,祖大壽、何可綱等一眾精英將領以及一萬多關寧軍主力被困城中,「大凌河之戰」就此打響。
此前,天命十一年(1626年)的「寧遠之戰」,以及天聰元年(1627年)的「寧錦之戰」,後金軍隊都在攻城戰中吃了大虧。而這一次皇太極在整體城防實力遠不如寧遠和錦州的大凌河城,卻選擇了圍而不打。一來,是為了減少攻城時帶來的傷亡損耗;二來,是為了逼迫祖大壽等人的突圍以及等待明軍前來救援,從而更好的發揮八旗鐵騎的「野戰」優勢;三來,則是皇太極對於五次打敗自己的祖大壽早已垂涎已久,非常迫切的希望將其招致麾下。
對於此,皇太極總結為:
「攻城恐士卒被傷,不若掘壕築牆以圍之。彼兵若出,我則與戰,外援若至,我則迎擊,於計為便。」
於是,皇太極下令,在大凌河城外環城挖了四道深溝,並且還命人築起了一道一丈多高的土牆,八旗主力也分四個方向紮營部署,就此將整個大凌河城像鐵桶一般團團包圍。起初,還有包括多爾袞在內部分將領沒有聽從皇太極的命令選擇主動出擊,遭受了不小的損失。隨後皇太極重申軍令,算是徹底穩固住了防線。與此同時,他還命人攻下了大凌河城外的墩臺,加緊對大凌河城的包圍,並且在錦州與大凌河城之間的要道上部署重兵,由他親自指揮,準備截擊前來救援的明軍。
面對後金軍隊如此嚴密的圍困,身經百戰的祖大壽、何可綱以及一向驍勇善戰的關寧軍也對此無能為力,一連組織的三次突圍,全部被打回,城中也就此陷入了缺糧少薪的境地。
而為了進一步消磨城中守軍的抵抗意志,皇太極還不忘命人佯裝救援明軍趕到,誘騙祖大壽出城,險些就此將其擒獲,以至於在此之後祖大壽只得困守城中,不敢出城。
皇太極帥兵包圍大凌河城的消息傳到北京,也是引發了舉朝的震動,崇禎皇帝更是嚴命孫承宗要想盡辦法接應、救援被困城中的祖大壽等人。
為此,孫承宗從山海關親赴錦州前線,組織對大凌河城軍隊的救援,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一連三次的救援均已失敗告終。
八月十六,來自松山方面的援軍兩千餘人前往大凌河城,結果被皇太極不費吹灰之力就打退。
八月二十六,總兵吳襄、宋偉率領的六千多援軍同樣遭到了阿濟格部的阻擊,無功而返。
幾天之後,吳襄、宋偉再度統兵六千,前往救援大凌河城,這一次皇太極親自上陣,僅僅是率領著兩百多人的親兵部隊,就將明軍打得潰不成軍,直接將其驅趕回了錦州城中,讓明軍徹底的顏面掃地。
一連三次「填鴨式」救援的失敗,不僅沒有為挽救大凌河城帶來任何積極影響,反而損耗了明軍的勢力,並且極大的挫傷了明軍士氣。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凌河城中的情況是愈發的嚴峻,本就不多的糧食早已吃盡,這些人即便沒有戰死,也將要被活活餓死。
於是孫承宗經過努力與調度,終於湊齊了一支四萬多人的軍隊,這是救援大凌河城的最後希望,同時也是孫承宗的最後希望。
「長山之戰」以明軍幾乎全軍覆沒的結局收場。
這支由張春監軍,吳襄、宋偉統領的四萬多明軍,儼然是當時孫承宗在關外能夠拼湊的最後「家底」,為了能夠達成救援大凌河城,解救祖大壽、何可綱以及一萬多關寧軍精銳的目標,孫承宗還為其配備了數量充足的火炮和彈藥,真可謂是孤注一擲。
九月二十五日,明軍出錦州城,向大凌河城進發。皇太極看到明軍陣營齊整,裝備精良,也沒有選擇與之硬碰硬,而是直接退回大凌河城下,與圍城部隊會合。就這樣,明軍於九月二十七日,渡過小凌河,在距離大凌河城十五裡外的長山,由宋偉和吳襄分別統領本部兵馬,分兩營紮寨。
此時的皇太極也在積極調兵遣將,他與大貝勒代善統領兩萬兵馬前來,並分作三路,一路進攻宋地,一路進攻吳襄營地,還有一路迂迴至明軍逃回錦州的必經之路上準備截擊明軍。
待一切準備就緒後,皇太極一聲令下,想要趁著明軍立足未穩,陣型尚未穩固之際,打明軍一個措手不及。
皇太極首先下令主攻宋地。由於宋偉營中配備著數量龐大的火炮、火這些「熱兵器」,再加上宋偉指揮若定,明軍將士勇猛,戰鬥意志旺盛,儘管後金軍隊衝殺勇猛,但始終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反而遭受了巨大的傷亡。據《滿文老檔記載》:
「(明軍)竟巋然不動,從容應戰,齊發槍炮,聲震天地,鉛子如雹,矢如雨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太極及時調整的戰略部署,開始將主攻的方向轉至吳襄陣營。吳襄營中是以騎兵為主,火炮數量較少,更為重要的是,此時後金的「秘密武器」登場了。
此時的後金軍隊中,已經配備了成功仿製的西洋「紅衣大炮」,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並且組建了「重營」,營中皆為掌握火器使用的漢人,由漢族降將佟養性統領。
之前由於皇太極急於衝破明軍陣型,在火炮陣營尚未達到戰場的情況下就直接發動了衝鋒,而在攻擊陣營的同時,後金的火炮部隊也趕到了長山戰場。佟養性將四十門火炮列於陣前,對著吳襄的營地一陣猛轟,頓時人仰馬翻,明軍損失慘重,再加上八旗鐵騎的輪番衝擊,吳襄陣營力戰不支,只得潰敗而走。
而在吳襄撤離戰場後,宋偉只得獨自面對敵軍,孤軍奮戰。少了吳襄騎兵的策應,再加上後金軍隊火炮部隊的加入,宋偉所部也迅速被攻破,明軍就此分崩離析、四散奔逃。
可皇太極早已在明軍撤返錦州的道路上,準備好了截擊部隊,明軍又遭到了後金軍隊的無情截殺,幾乎全軍覆沒。除總兵吳襄、宋偉,參將祖大樂、祖大弼等少數將領逃回錦州外,監軍張春以及各級明軍將領共計33人被生擒,明軍這次對於大凌河城的救援,又以失敗告終。
可此時的大凌河城內,儘管看到了戰場激烈的交鋒場景,但受到了不久前,皇太極「偽裝詐騙」和「假增援」的影響,祖大壽等人只得繼續困守城中,不敢出城與之接應。而實際上,皇太極在出兵長山的同時,也沒有放鬆對於大凌河城的包圍,依舊沒有給祖大壽任何突圍逃跑的機會。
就這樣,伴隨著「長山之戰」的潰敗,明軍已再無力增援,孫承宗也就此心灰意冷,懷著極度鬱悶的心情,布置好錦州的防禦後,返回了山海關,只得任憑祖大壽等人「自生自滅」。此時孫承宗的鬱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復盤「長山之戰」不難發現,雙方在軍事指揮上的差距相當明顯。
根據《滿文老檔》記載:
「二十四日,明馬、步兵四萬餘,由錦州城出。二十五日,渡小凌河,即行掘壕,列車盾槍炮,整列甚嚴。」
而此時皇太極的軍隊還要繼續保持對大凌河城的包圍,真正跟隨皇太極而來的只有兩萬餘人,其中還有一部分要承擔截擊潰敗明軍的任務,所以戰場上的明軍在人數是佔有絕對優勢的。
與此同時,明軍在火器裝備上也有著一定的優勢。
戰後,被後金軍隊收繳「紅衣大炮」3門,「大將軍炮」7門,「三等將軍炮」600位,其餘火炮、火槍、彈藥數量總和達到萬餘。並且吳襄統領的騎兵部隊,戰力在此前與後金軍隊的戰鬥中,也展現了極強的戰鬥力,可謂是短兵相接不落下風。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明軍還是敗了,並且是被打了個全軍覆沒,不得不讓人遺憾。
可仔細對比明金統帥對於戰局的指揮和部署,也不難發現,明軍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是已然無法避免的。
首先,明軍在面對後金軍隊時,犯了「分兵」的大忌。
吳襄陣營的優勢在於騎兵的突擊性與靈活性,而宋中配備了大量的火炮,如果兩人能夠兵合一處、將打一方,用火器對敵人造成遠距離的殺傷,再由騎兵策應形成對陣營的保護,避免受到敵人的衝擊,那麼戰鬥最後的勝負也將猶未可知。
而此時的「分兵駐防」,不僅不能發揮配合作戰的威力,反而將自己部隊的弱點充分暴露,同時讓皇太極在局部形成多打少、強對弱的優勢,進而逐個擊破,最終導致了滿盤皆輸。
其次,明軍再一次犯了相互不配合,不支援,各自為戰的「老毛病」。
在陣營遭到猛烈攻擊的時候,吳襄沒有給予很好的支援與策應;同樣的,吳襄遭到攻擊,宋偉給予的幫助也微乎其微。而在吳襄陣營被擊潰的時候,也沒有想著與宋偉會合,而是直接撤出了戰場,留下宋偉獨自應戰。
也正是因為明軍如此的不協同,不配合,才給了皇太極充分的調整部署的空間,使其在戰場上的臨陣指揮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再次,就是明軍對於雙方實力的對比情況,存在明顯的認知偏差。
吳襄、宋偉大軍剛出錦州的時候,曾有過與皇太極的短暫對峙,而皇太極選擇了主動後撤,這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明軍的「驕傲」情緒。更為致命的是,明軍對於後金軍隊擁有火炮的事情全然無知,以至於當吳襄所部面對敵人的炮轟的,展現出了極大的驚愕之情。
反觀皇太極,卻在「長山之戰」中展現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
他在「重營」尚未落位的情況下,就開始衝擊明軍陣營,以求打亂明軍陣腳,避免明軍陣型穩固。隨後在攻擊宋偉所部不克的情況下,及時調整部署,攻打吳襄,並且將火炮運用其中,確保了戰鬥成果。
而從全局部署來看,他先是用「假增援」迷惑祖大壽,讓其產生巨大的懷疑「包袱」,使其不敢出城,同時積極部署,將圍城、打援、攻堅、截殺做了周密安排,可謂環環相扣,細絲和縫。
也正是因為如此,後金軍隊是在人數、裝備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取得了「長山之戰」的勝利,進而為後續對大凌河城中的祖大壽等關寧軍將領進行招降,打下了極為堅實的基礎。
實際上在「大凌河之戰」之前,皇太極也使用過圍點打援,例如在「己巳之變」中,後金軍隊在遵化城外擊殺趙率教,永平城外擊殺劉興祚,都是非常成功的戰例。只不過這些圍點打援僅僅停留在局部小規模的戰鬥層面,而真正將圍點打援上升到大的戰略層面的還是 「大凌河之戰」,特別是期間的「長山之戰」。
「長山之戰」中,明軍調集了數量龐大、裝備精良的增援部隊,可依然被打得全軍覆沒,皇太極在達成消耗明軍有生力量的同時,也在招降大凌河城官兵的過程中佔據了巨大的心理優勢,可謂是收穫頗豐,充分達成了其戰略目的。而「長山之戰」,也就此成為了皇太極圍點打援戰法的「開山之作」,並在此後皇太極對明朝甚至於對朝鮮的戰爭中,被廣泛加以借鑑與效仿使用。
九年之後的清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極再度指揮了一場圍城打援的經典戰例,這便是明清之間最為慘烈,同時也是「關乎生死」的「松錦之戰」。
縱觀「松錦之戰」的整個過程,可謂就是「大凌河之戰」的翻版。皇太極先是將祖大壽駐守的錦州城團團包圍,迫使崇禎皇帝急令薊遼督師洪承疇統兵前來救援。經過一年多的調兵遣將,皇太極將洪承疇圍困於松山,最終全殲了明軍,並且俘獲了洪承疇本人。
「松錦之戰」,是皇太極一生軍事生涯中最精彩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軍事史上圍城打援的範例,而「大凌河之戰」,尤其是其中的「長山之戰」無疑為此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基礎,並且使得皇太極再一次取得了戰略上的巨大收穫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