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之戰,前往救援的4萬明軍為何會被皇太極打得全軍覆沒?

2020-12-22 王府史話

所謂「圍點打援」,就是圍住一個城池或是一個集中點的敵人,並且以此為「誘餌」吸引其他地方的敵人增援並對其進行打擊,最大限度的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時不斷消磨敵人的戰鬥意志,從而掌握戰略全局的主動。這套戰法一直以來都被兵家奉為經典,並且戰爭中屢試不爽。

縱觀中國歷史,出現了不少圍點打援的經典戰例,例如李世民與王世充、竇建德之間奠定唐王朝一統天下基礎的「洛陽虎牢之戰」,以及險些改變宋金戰事格局、避免「靖康之恥」的「太原保衛戰」,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到了明末清初的遼東戰場,也出現了一位極為善用圍點打援戰法的軍事統帥, 他便是後金政權的第二任大汗皇太極,後來也正是他改元稱帝、正式建立清朝,同時還奠定了大清王朝定鼎中原、一統天下的基礎。

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的「大凌河之戰」,就是皇太極實施圍點打援的經典戰例。在這其中的「長山之戰」,皇太極更是將圍城、對峙、佯裝、打援、攻堅、堵截充分結合,展現了其高超的軍事素養與軍事指揮才能,不僅全殲了前來救援大凌河城的明朝援軍,更是讓明朝在大凌河城中的守軍徹底喪失希望,最終全部選擇了投降,進而極大的改變了明金之間的軍事力量對比。

而這場讓皇太極引以為傲的「長山之戰」,也就此成為了他在大戰略格局下,成功實施圍點打援戰法的「開山之作」。

(圖片來源於網絡)

皇太極包圍大凌河城,孫承宗一連三次救援全部鎩羽而歸。

「己巳之變」後,帝師孫承宗重掌遼東帥印,然而與他在此前天啟朝時期首次督師遼東相比,他的絕對權威開始受到了時任遼東巡撫的邱禾嘉的「挑釁」,當年熊廷弼與王化貞在遼東戰場上上演的「經撫不和」的一幕,在孫承宗與邱禾嘉之間再度上演。尤其是在大凌河守軍撤軍的問題上,邱禾嘉並沒有完全按照孫承宗直接棄城、守軍全部撤離的命令執行,從而貽誤了最佳的戰機。

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八月,皇太極兵貴神速,將尚未完全完成修好的大凌河城團團包圍,祖大壽、何可綱等一眾精英將領以及一萬多關寧軍主力被困城中,「大凌河之戰」就此打響。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此前,天命十一年(1626年)的「寧遠之戰」,以及天聰元年(1627年)的「寧錦之戰」,後金軍隊都在攻城戰中吃了大虧。而這一次皇太極在整體城防實力遠不如寧遠和錦州的大凌河城,卻選擇了圍而不打。一來,是為了減少攻城時帶來的傷亡損耗;二來,是為了逼迫祖大壽等人的突圍以及等待明軍前來救援,從而更好的發揮八旗鐵騎的「野戰」優勢;三來,則是皇太極對於五次打敗自己的祖大壽早已垂涎已久,非常迫切的希望將其招致麾下。

對於此,皇太極總結為:

「攻城恐士卒被傷,不若掘壕築牆以圍之。彼兵若出,我則與戰,外援若至,我則迎擊,於計為便。」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於是,皇太極下令,在大凌河城外環城挖了四道深溝,並且還命人築起了一道一丈多高的土牆,八旗主力也分四個方向紮營部署,就此將整個大凌河城像鐵桶一般團團包圍。起初,還有包括多爾袞在內部分將領沒有聽從皇太極的命令選擇主動出擊,遭受了不小的損失。隨後皇太極重申軍令,算是徹底穩固住了防線。與此同時,他還命人攻下了大凌河城外的墩臺,加緊對大凌河城的包圍,並且在錦州與大凌河城之間的要道上部署重兵,由他親自指揮,準備截擊前來救援的明軍。

面對後金軍隊如此嚴密的圍困,身經百戰的祖大壽、何可綱以及一向驍勇善戰的關寧軍也對此無能為力,一連組織的三次突圍,全部被打回,城中也就此陷入了缺糧少薪的境地。

而為了進一步消磨城中守軍的抵抗意志,皇太極還不忘命人佯裝救援明軍趕到,誘騙祖大壽出城,險些就此將其擒獲,以至於在此之後祖大壽只得困守城中,不敢出城。

(圖片來源於網絡)

皇太極帥兵包圍大凌河城的消息傳到北京,也是引發了舉朝的震動,崇禎皇帝更是嚴命孫承宗要想盡辦法接應、救援被困城中的祖大壽等人。

為此,孫承宗從山海關親赴錦州前線,組織對大凌河城軍隊的救援,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一連三次的救援均已失敗告終。

八月十六,來自松山方面的援軍兩千餘人前往大凌河城,結果被皇太極不費吹灰之力就打退。

八月二十六,總兵吳襄、宋偉率領的六千多援軍同樣遭到了阿濟格部的阻擊,無功而返。

幾天之後,吳襄、宋偉再度統兵六千,前往救援大凌河城,這一次皇太極親自上陣,僅僅是率領著兩百多人的親兵部隊,就將明軍打得潰不成軍,直接將其驅趕回了錦州城中,讓明軍徹底的顏面掃地。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連三次「填鴨式」救援的失敗,不僅沒有為挽救大凌河城帶來任何積極影響,反而損耗了明軍的勢力,並且極大的挫傷了明軍士氣。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凌河城中的情況是愈發的嚴峻,本就不多的糧食早已吃盡,這些人即便沒有戰死,也將要被活活餓死。

於是孫承宗經過努力與調度,終於湊齊了一支四萬多人的軍隊,這是救援大凌河城的最後希望,同時也是孫承宗的最後希望。

(圖片來源於網絡)

「長山之戰」以明軍幾乎全軍覆沒的結局收場。

這支由張春監軍,吳襄、宋偉統領的四萬多明軍,儼然是當時孫承宗在關外能夠拼湊的最後「家底」,為了能夠達成救援大凌河城,解救祖大壽、何可綱以及一萬多關寧軍精銳的目標,孫承宗還為其配備了數量充足的火炮和彈藥,真可謂是孤注一擲。

九月二十五日,明軍出錦州城,向大凌河城進發。皇太極看到明軍陣營齊整,裝備精良,也沒有選擇與之硬碰硬,而是直接退回大凌河城下,與圍城部隊會合。就這樣,明軍於九月二十七日,渡過小凌河,在距離大凌河城十五裡外的長山,由宋偉和吳襄分別統領本部兵馬,分兩營紮寨。

此時的皇太極也在積極調兵遣將,他與大貝勒代善統領兩萬兵馬前來,並分作三路,一路進攻宋地,一路進攻吳襄營地,還有一路迂迴至明軍逃回錦州的必經之路上準備截擊明軍。

待一切準備就緒後,皇太極一聲令下,想要趁著明軍立足未穩,陣型尚未穩固之際,打明軍一個措手不及。

(圖片來源於網絡)

皇太極首先下令主攻宋地。由於宋偉營中配備著數量龐大的火炮、火這些「熱兵器」,再加上宋偉指揮若定,明軍將士勇猛,戰鬥意志旺盛,儘管後金軍隊衝殺勇猛,但始終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反而遭受了巨大的傷亡。據《滿文老檔記載》:

「(明軍)竟巋然不動,從容應戰,齊發槍炮,聲震天地,鉛子如雹,矢如雨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太極及時調整的戰略部署,開始將主攻的方向轉至吳襄陣營。吳襄營中是以騎兵為主,火炮數量較少,更為重要的是,此時後金的「秘密武器」登場了。

此時的後金軍隊中,已經配備了成功仿製的西洋「紅衣大炮」,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並且組建了「重營」,營中皆為掌握火器使用的漢人,由漢族降將佟養性統領。

(圖片來源於網絡)

之前由於皇太極急於衝破明軍陣型,在火炮陣營尚未達到戰場的情況下就直接發動了衝鋒,而在攻擊陣營的同時,後金的火炮部隊也趕到了長山戰場。佟養性將四十門火炮列於陣前,對著吳襄的營地一陣猛轟,頓時人仰馬翻,明軍損失慘重,再加上八旗鐵騎的輪番衝擊,吳襄陣營力戰不支,只得潰敗而走。

而在吳襄撤離戰場後,宋偉只得獨自面對敵軍,孤軍奮戰。少了吳襄騎兵的策應,再加上後金軍隊火炮部隊的加入,宋偉所部也迅速被攻破,明軍就此分崩離析、四散奔逃。

可皇太極早已在明軍撤返錦州的道路上,準備好了截擊部隊,明軍又遭到了後金軍隊的無情截殺,幾乎全軍覆沒。除總兵吳襄、宋偉,參將祖大樂、祖大弼等少數將領逃回錦州外,監軍張春以及各級明軍將領共計33人被生擒,明軍這次對於大凌河城的救援,又以失敗告終。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此時的大凌河城內,儘管看到了戰場激烈的交鋒場景,但受到了不久前,皇太極「偽裝詐騙」和「假增援」的影響,祖大壽等人只得繼續困守城中,不敢出城與之接應。而實際上,皇太極在出兵長山的同時,也沒有放鬆對於大凌河城的包圍,依舊沒有給祖大壽任何突圍逃跑的機會。

就這樣,伴隨著「長山之戰」的潰敗,明軍已再無力增援,孫承宗也就此心灰意冷,懷著極度鬱悶的心情,布置好錦州的防禦後,返回了山海關,只得任憑祖大壽等人「自生自滅」。此時孫承宗的鬱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復盤「長山之戰」不難發現,雙方在軍事指揮上的差距相當明顯。

根據《滿文老檔》記載:

「二十四日,明馬、步兵四萬餘,由錦州城出。二十五日,渡小凌河,即行掘壕,列車盾槍炮,整列甚嚴。」

而此時皇太極的軍隊還要繼續保持對大凌河城的包圍,真正跟隨皇太極而來的只有兩萬餘人,其中還有一部分要承擔截擊潰敗明軍的任務,所以戰場上的明軍在人數是佔有絕對優勢的。

與此同時,明軍在火器裝備上也有著一定的優勢。

戰後,被後金軍隊收繳「紅衣大炮」3門,「大將軍炮」7門,「三等將軍炮」600位,其餘火炮、火槍、彈藥數量總和達到萬餘。並且吳襄統領的騎兵部隊,戰力在此前與後金軍隊的戰鬥中,也展現了極強的戰鬥力,可謂是短兵相接不落下風。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明軍還是敗了,並且是被打了個全軍覆沒,不得不讓人遺憾。

可仔細對比明金統帥對於戰局的指揮和部署,也不難發現,明軍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是已然無法避免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首先,明軍在面對後金軍隊時,犯了「分兵」的大忌。

吳襄陣營的優勢在於騎兵的突擊性與靈活性,而宋中配備了大量的火炮,如果兩人能夠兵合一處、將打一方,用火器對敵人造成遠距離的殺傷,再由騎兵策應形成對陣營的保護,避免受到敵人的衝擊,那麼戰鬥最後的勝負也將猶未可知。

而此時的「分兵駐防」,不僅不能發揮配合作戰的威力,反而將自己部隊的弱點充分暴露,同時讓皇太極在局部形成多打少、強對弱的優勢,進而逐個擊破,最終導致了滿盤皆輸。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明軍再一次犯了相互不配合,不支援,各自為戰的「老毛病」。

在陣營遭到猛烈攻擊的時候,吳襄沒有給予很好的支援與策應;同樣的,吳襄遭到攻擊,宋偉給予的幫助也微乎其微。而在吳襄陣營被擊潰的時候,也沒有想著與宋偉會合,而是直接撤出了戰場,留下宋偉獨自應戰。

也正是因為明軍如此的不協同,不配合,才給了皇太極充分的調整部署的空間,使其在戰場上的臨陣指揮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次,就是明軍對於雙方實力的對比情況,存在明顯的認知偏差。

吳襄、宋偉大軍剛出錦州的時候,曾有過與皇太極的短暫對峙,而皇太極選擇了主動後撤,這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明軍的「驕傲」情緒。更為致命的是,明軍對於後金軍隊擁有火炮的事情全然無知,以至於當吳襄所部面對敵人的炮轟的,展現出了極大的驚愕之情。

反觀皇太極,卻在「長山之戰」中展現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

他在「重營」尚未落位的情況下,就開始衝擊明軍陣營,以求打亂明軍陣腳,避免明軍陣型穩固。隨後在攻擊宋偉所部不克的情況下,及時調整部署,攻打吳襄,並且將火炮運用其中,確保了戰鬥成果。

而從全局部署來看,他先是用「假增援」迷惑祖大壽,讓其產生巨大的懷疑「包袱」,使其不敢出城,同時積極部署,將圍城、打援、攻堅、截殺做了周密安排,可謂環環相扣,細絲和縫。

也正是因為如此,後金軍隊是在人數、裝備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取得了「長山之戰」的勝利,進而為後續對大凌河城中的祖大壽等關寧軍將領進行招降,打下了極為堅實的基礎。

(圖片來源於網絡)

實際上在「大凌河之戰」之前,皇太極也使用過圍點打援,例如在「己巳之變」中,後金軍隊在遵化城外擊殺趙率教,永平城外擊殺劉興祚,都是非常成功的戰例。只不過這些圍點打援僅僅停留在局部小規模的戰鬥層面,而真正將圍點打援上升到大的戰略層面的還是 「大凌河之戰」,特別是期間的「長山之戰」。

「長山之戰」中,明軍調集了數量龐大、裝備精良的增援部隊,可依然被打得全軍覆沒,皇太極在達成消耗明軍有生力量的同時,也在招降大凌河城官兵的過程中佔據了巨大的心理優勢,可謂是收穫頗豐,充分達成了其戰略目的。而「長山之戰」,也就此成為了皇太極圍點打援戰法的「開山之作」,並在此後皇太極對明朝甚至於對朝鮮的戰爭中,被廣泛加以借鑑與效仿使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

九年之後的清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極再度指揮了一場圍城打援的經典戰例,這便是明清之間最為慘烈,同時也是「關乎生死」的「松錦之戰」。

縱觀「松錦之戰」的整個過程,可謂就是「大凌河之戰」的翻版。皇太極先是將祖大壽駐守的錦州城團團包圍,迫使崇禎皇帝急令薊遼督師洪承疇統兵前來救援。經過一年多的調兵遣將,皇太極將洪承疇圍困於松山,最終全殲了明軍,並且俘獲了洪承疇本人。

「松錦之戰」,是皇太極一生軍事生涯中最精彩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軍事史上圍城打援的範例,而「大凌河之戰」,尤其是其中的「長山之戰」無疑為此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基礎,並且使得皇太極再一次取得了戰略上的巨大收穫與勝利。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永定門之戰,皇太極擊潰明軍4萬主力,為何不趁勢攻打明朝都城
    薊遼督師袁崇煥接到消息,第一時間趕去救援,結果在廣渠門與後金相遇,並展開激烈戰鬥。結果後金軍隊被袁崇煥擊退,一時不敢貿然前進。然而此時朝中大臣,卻誤以為是袁崇煥放後金軍隊入關,於是紛紛上疏彈劾他。這時後金也看到機會,便趁機落井下石,說袁崇煥早有歸順後金之意。崇禎帝聽信讒言,便將袁崇煥下獄。
  • 大清風雲——皇太極(十、大凌河之役)
    同為軍事家,大凌河是孫承宗和皇太極的眼光高度重合之處,只是一個想要築城,一個想要毀城。得到明軍在大凌河築城的消息後,皇太極極度重視,毫不遲疑的調兵遣將,親自率領大軍前往攻城,並諭諸將說:「瀋陽遼東之地,原非我有,乃天賜也,今不事徵討,坐視漢人開拓疆土,修建城郭,繕治甲兵,使得完備,我等豈能安處耶?」遼東不能失,否則我們將無安身之處。
  • 大凌河之戰為何打的這麼慘?皇太極的三項部署全不是遊牧騎兵風格
    高第老小子崽賣爺田心不痛,努爾哈赤樂得撿便宜,「寧遠之戰」就是在這個情況下發生的。雖然明朝方面經過袁崇煥和滿桂的合力奮戰,以及毛文龍在敵人後方的出擊,最終贏得了「寧遠大捷」,甚至還讓努爾哈赤受到了致命傷,但大凌河城在此戰中又第二次遭到敵人的毀壞。
  • 看似強大的明軍為何輸掉大凌河之戰?
    那恐怕非大凌河之戰莫屬。自明與後金開戰以來,無論是從廣為人知的薩爾滸,還是被驚心動魄的松錦大戰,處處都瀰漫著明軍慘敗的悲哀氣息。但是要說哪場戰役最能代表雙方的軍事系統優劣,我們還是要複習下大凌河畔的故事。精密的圍困策略
  • 大凌河城下的鏖戰:祖大壽給皇太極上了一堂血腥的城牆攻防實戰課
    雖然在大凌河之戰的一開場,皇太極找到了攻城克堅的正確打開方式,但祖大壽率領的遼東兵將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拉上敵人墊背才是軍人最體面的死法,坐困大凌河城而待斃的蠢事,祖大壽是幹不出來的。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九日,祖大壽派出騎兵百餘人出戰,被殲。十日,再派馬步兵五百餘人出戰,敗回。
  • 明清大決戰「松錦之戰」中,13萬明軍為何慘敗?是天意還是人禍?
    松錦之戰是明朝最後一次發起的抵抗清軍的有效抵抗,當時明朝方面派出了13萬精銳,清軍方面約有11萬人,對當時的明朝來說這支軍隊是最後能夠拿得出手的家底,而清軍方面也壓上了自己的家庭,可以說這是一場決定雙方之間國運的戰爭。
  • 明朝調兵出關救援大凌河,裝備80門炮、1200門鳥銃的火器營出發了
    信的最後對皇太極說:「望皇上憫恤歸順士卒,善加撫養,眾心既服,大事易成,至我子侄等,尤望皇上垂盻,俟來年相會,再圖此事,吾心惟天可表,斷不為失信之人也」。皇太極讀完這信後,涼了一半的心又熱起來,他當即給祖大壽回信,而且寫的很夠意思:「相約之事,將軍不能速成,意寡不敵眾故耳。徐為圖之,尚須勉力。
  • 明末寧錦之戰的過程怎麼樣的?為什麼皇太極會敗得非常慘?
    一、 戰爭經過1、 錦州之圍五月,皇太極親率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精兵,進攻遼西,攻陷明朝大凌河、小凌河兩要塞,隨即進攻寧遠的外圍要塞錦州。五月十一日,後金大軍直抵錦州,四面合圍後繞過錦州南下,攻克防線中的諸多堡壘,掠其物資,最後以合圍之勢將錦州困住。當時的錦州守將趙率教其實已經準備離任的,但沒等到繼任者,卻等來了後金兵,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上了。剛開始,皇太極準備不戰而屈人之兵,希望趙率教投降。
  • 大凌河的明軍兩大主將:祖大壽琢磨獻城投降,另一人撮合雙方議和
    明朝救援大凌河的四萬大軍覆沒後,被俘的援軍主將張春被押到皇太極面前時,凜然無懼色,挺著腰杆不下跪、不投降。歷史上的蘇武、文天祥被俘後都是這樣做的,文天祥更是主動求死,蘇武甚至在十九年後又回到了漢朝,他們都得到了敵人的敬重。但張春也這麼做就有很大風險,因為他當時沒什麼名氣,不算是大人物。
  • 松錦之戰是皇帝逼著打輸的大敗仗:1642年4月28日清軍攻破杏山城
    松錦之戰是皇帝逼著打的一場敗仗:1642年4月28日清軍攻破杏山城,明清松錦之戰以清朝勝利告終。 果然,皇太極立即指揮大軍,將洪承疇的主力圈圈包圍。 至此,明軍野戰不是敵人的對手,又失去了糧餉供應,也無法撤退。 此時別說救援錦州了,援軍自己陷入絕境。 而這個絕境,是洪承疇早就預計到的事情。
  • 除去袁崇煥,納降祖大壽,皇太極突破寧錦防線還靠另一關鍵舉措
    已經是後金汗皇太極親率大軍,對明發動了大凌河之戰,雖然此戰在清朝開國史上不算是著名戰例,但是它不僅從戰略、戰術多側面反映了皇太極的軍事思想和指揮才能,而且也是日後與明進行松錦決戰的一次演習,因此在明清軍事鬥爭史上顯得極其重要。 寧錦防線的重新激烈爭奪,皇太極從根本上大幅度調整先前戰略,打破了袁崇煥對崇禎「五年復遼」的許諾。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一百八十期】松錦之戰是皇帝逼著打輸的大敗仗:1642年4月28日清軍攻破杏山城(歷史系列第546講)
    松錦之戰是大明和滿清最後一次戰略決戰。眼見就要全軍覆沒,祖大壽投降滿清。然而他裝作返回明軍內部做內應,去了就不回,繼續和清軍激戰。此次祖大壽堅守錦州,同清軍頑抗戰鬥了1年多時間。圍困戰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1641年3月,清軍才攻陷錦州外城,殺到城下。
  • 松錦之戰發生在大明巔峰時期,結果如何?皇太極:逃命要緊
    要知道,當時也是清軍戰鬥力最強之時。筆者看來,女真會被打得很慘,皇太極會選擇逃跑,到山林裡打獵。註:朱元璋、朱棣在位時,大明最牛。其一、明初軍隊戰鬥力強大,橫掃蒙古、女真不在話下。在歷時兩年多的松錦之戰中,前期明軍勝利,步步推進,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等不斷後撤。
  • 皇太極願意和明朝和談,條件也非常合適,為何崇禎帝卻不同意呢?
    松錦之戰,時任薊遼總督,崇禎皇帝的股肱之臣洪承疇率13萬明軍成仁(後才知降清)、祖大壽降清、盧象升戰死、孫承宗殉國,偌大的遼東,松山失守,錦州失過,唯一還剩下寧遠城,明朝可用的將領也只有孫傳庭與吳三桂。此時,明朝內部,李自成與張獻忠的起義,已經成氣候,在西北和中原地區在動搖著大明的根基。
  • 土木堡之變,50萬明軍被2萬蒙古騎兵擊潰?不靠譜
    所謂50萬明軍這個數字在《明實錄》、《明史》中都沒有找到,其來源目前可查的應是在《否泰錄》中。《否泰錄》作者劉定之做過禮部左侍郎,這本書是他根據自己見聞,參考《奉使錄》等書寫成。後人土木堡之變中明軍50萬則多來自於這本書。既然正史上沒有直接記載當時明軍的人數,那麼我們嘗試一下根據明軍的軍制來推理可能的人數。
  • 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
    努爾哈赤時期的薩爾滸之戰,朝鮮就曾派兵協助明朝進攻後金。為了解決徵明的後顧之憂,皇太極開始對朝鮮用兵,兩次出徵,朝鮮國王被迫投降,稱臣納貢,承諾與明朝斷絕往來,並將王子送往瀋陽為人質。為了從正面打開山海關,皇太極先後發動了大凌河之戰與松錦之戰。這兩場戰役,皇太極都大獲全勝。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關外鐵騎被殲滅殆盡,僅剩孤城寧遠!皇太極的軍事生涯之所以會如此輝煌,主要在於:1、清初的八旗兵戰力確實爆表!2、皇太極本人熟讀漢人兵家經典,懂得謀略,而且還會耍陰謀詭計!他誘使袁崇煥殺毛文龍,又使反間計令崇禎帝殺掉袁崇煥,皇太極的「詐術」由此可見一斑!
  • 明崇禎十三年,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細說皇太極,與大明的決死之戰
    終於在崇禎十三年也就是清崇德5年,皇太極向崇禎帝發出了最後的通牒。這一戰使得大明王朝的氣數全部消失殆盡,可以說滅亡已經是時間問題了。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皇太極與崇禎的這最後一戰的全過程,可以說是驚心動魄的。
  • 皇太極與祖大壽合謀偷襲錦州,結果被祖大壽表演成了光榮突圍
    袁崇煥去關外是在1622年廣寧之戰以後,所以從以守備之銜擔任袁崇煥的中軍,到1631年跟隨祖大壽修築大凌河城,史書記載中的何可綱只存在了不到九年時間。而他則用這短短九年在諸多歷史大事件中,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光輝印記,袁崇煥口稱「臣向所建豎,實可綱力」,這話多半不是虛加的贊語。
  • 松錦之戰:明朝十三萬大軍為何覆滅?
    錦州位於遼西走廊的東北端,一直是明朝的軍事重鎮,大凌河之戰後更成為明軍的前哨陣地,錦州往西南依次為松山、杏山、塔山,每城間隔約20裡,再往西南40裡就是明朝的另一軍事重鎮寧遠。遼西走廊背山臨海,形勢險要,有錦州、錦西、興城、綏中、山海關等扼守走廊的軍事要地,是溝通東北和華北的咽喉要道,所以松錦之戰前明、清兩方都很重視。
  • 祖大壽兩次降清,背後其實是兩位帝王的人才拉鋸戰
    祖大壽的名聲不壞,除了他投降後沒有助紂為虐之外,其實他投降的過程也很讓人同情,可以說每次都是不得已而為之,而這背後,可以說是崇禎和皇太極的人才拉鋸戰。 當然,像崇禎,皇太極這樣的人物,不會為一個人傾注太多心力的,其實,祖大壽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股力量。這其中除了祖大壽的滿門將才之外,還有一股力量,就是明朝抗擊清軍的主力軍——關寧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