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15.3萬公頃溼地內草木蔥蔥,百鳥雲集。保護區管理局工會主席呂卷章看到這些飛鳥心裡就高興:
「 這個保護區啊現在鳥類很多,光一級保護鳥類就12種,丹頂鶴、白鶴、東方白鸛、中華秋莎鴨、金雕等等,二級保護鳥類有灰鶴、白枕鶴、大天鵝、疣鼻天鵝、小天鵝等51種,特別是黑嘴鷗,它在保護區的繁殖數量逐年增加,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繁殖地。東方白鸛原來在中國的內蒙那一塊兒進行自然繁殖,現在已經在保護區內進行了多年的繁殖,每年的繁殖數量達到150隻左右。黃河溼地掠影(資料圖)柴安東攝
而在保護區南鄰有一道隔離大壩,一壩之鄰的是正大集團桑田農業公司的8萬畝水稻種植示範區。生產五隊副隊長鄭步喜一度看到這些鳥就氣兒不打一處來:
「 這些鳥它們吃稻子啊!我們辛辛苦苦種的莊家,種下去被鳥吃了,一吃就是一片吶,一片就是幾百畝啊!你前面走了,它後面又來了!看到鳥兒被追趕得到處跑,呂卷章心裡那個不高興。畢竟20多年前建立保護區之初,這片溼地到處是農民開墾的農田和養殖區。
「 黃河從東營這裡入海,它攜帶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成了新生地。這裡的農民歷史上就有廣種薄收的習慣,採取的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逐步開墾新生的土地。這種開墾方式破壞了新生溼地的自然屬性。呂卷章告訴記者,這意味這飛鳥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被無序的耕地行為破壞了。
1990年,東營市委市政府敏銳地意識到,保護這片新生溼地、保護這些鳥類的重要性,為此在1990年成立了市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成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了保護這裡的自然環境和鳥類,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遷出了區內的一些種植戶和養殖戶。
黃河溼地掠影(資料圖) 柴安東攝
但是,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黃河斷流給這片新生溼地帶來了很大影響,溼地功能降低。為此,東營市人民政府投資一億元進行了溼地恢復工程,恢復溼地三十萬畝。2010年又投資進行了刁口河生態補水工程,是這片溼地的生態功能得到了恢復。鳥類數量、種類都有增加,鳥類種類已經由建區前的187種增加到現在的368種。
這樣,飛鳥收復了失地。
但現在農民抱怨的是,飛鳥太不知足:它們可不管那道保護區的隔離牆,往往飛出來侵犯農田。農業工人鄭步喜:為了保護自己僅有的收成,他們也採取放鞭炮、搖紅旗等人工驅趕的方法驅趕鳥類:
「 沒有辦法了,只好派了人工來趕鳥,用旗子搖一搖,或者用東西敲一敲。丹頂鶴 劉月良攝
「 保護區是有邊界的,區內的鳥類也經常飛到周邊的農戶的土地上,去吃人家的莊稼,使農戶的收成降低。呂卷章也很無奈地說。
峰迴路轉:一項生態補償政策 昔日宿敵成了「歡喜冤家」正當飛鳥和耕地的「戰爭」攻防焦灼的時候。從去年開始的一項生態補償辦法出臺:不把飛鳥趕出耕地的農業公司,可以得到補償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戶受益,得到實惠。農業工人鄭步喜眼中的「害鳥」,也變成了「好鳥」:
「 工人對鳥更愛護了嘛。它來了就讓它在這裡休息一下,只要不影響我們的稻子,基本上不驅趕它,都當我們朋友了,嗯,很愉快地。農業工人鄭步喜給稻田放水 趙新生攝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處處長朱書玉說,飛鳥和耕地從戰爭到和平,考驗管理者的智慧:
「 當鳥和人爭食的時候,這個平衡怎麼把握?怎麼來調和這個矛盾呢?國家出臺了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使我們看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曙光。記者:中央臺 柴安東、東營臺 趙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