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和生,著名書法家。陝北米脂人,定居西安,供職於有色西勘院。一九五七年出生,研習書法近四十年。現任西安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外聯宣傳委員會副主任,西安中國書畫篆刻研究院副院長,西安文史館研究員。著有《歷代名碑技法》《少兒書法》《心航墨痕》《李和生書法集》等書法專著。
李和生的書法初習唐楷,後研漢魏。對北魏書法有著自己獨到的領悟。他的書作於大氣中見儒雅,靈動中見端莊,靈活多變又不失傳統。三十多年來,書作遍及大江南北。數十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書畫展,並多次獲獎。有數百幅作品被選入各類書法作品集中。近年來,為樓觀臺、趙公明財神廟等名勝古蹟題寫的匾額、楹聯受到名家的好評與遊人的喜愛。書作還被人民大會堂、北京谷泉會議中心、陝西圖書館、楊虎城紀念館、法門寺、翠華山、紫竹林等多處名勝古蹟所收藏。書法作品被作為禮品饋贈給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二零一零年代表西安市出訪日本奈良,進行書法藝術的交流。是「三秦書風」的代表書家之一。
李和生還是優秀的散文作家與書畫評論家,其作品散見於各類報刊,並出版有散文集《小聲》等。他的散文作品,語言風格獨特,於平淡中見智慧。選材多是生活中的小事,卻能以小見大,娓娓道來,讓讀者有賞心悅 目之感。書法有文學的支撐,文學又有著書法的妙趣,二者結合讓李和生的藝術之路越走越寬。鑑於他在藝術領域內的突出成就,被授予西安市「德藝雙馨」藝術家。
主持人語:
古人書面交流,都須用毛筆書寫,並且都希望自己能夠寫得一手好字,成為書法家。這曾經是所有文化人的夢想。如果父親是一位書法家,那自然是兒子心中崇拜的偶像,父親的書法也自然會對兒子產生一定的影響。秉承家法書風,一門雙雄,便會被街談巷議,傳為佳話,甚至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在中國書法史中,這樣的父子書家代不乏人,其中的明星父子就有:三國時的衛覬與衛瓘、鍾繇與鍾會,東晉的王羲之與王獻之,唐朝的歐陽詢與歐陽通,宋朝的米芾與米友仁,明朝文徵明與文彭……今天,欣賞李和生和李默海父子的作品,又讓人想起歷史上那些書法父子、山水父子的動人故事。儘管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父親李和生的書法作品和兒子李默海的山水畫,但我們知道,自古"書畫同源",且一個好的國畫家也必須是一個好的書法家。
我們看到父親李和生的魏體書法作品上承漢隸之風,下有唐楷之韻,字形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方重遒勁,如刀刻斧斫,雷雨積潭。布局章法融入個人之藝術覺悟,更顯得貼近生活。他在茶葉包裝紙上的隨意揮灑,用書法將自己對生活對書法藝術的探索呈現在觀者面前,容易讓人想到趙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禪味極濃。
兒子李默海的山水作品氣勢宏大,筆墨精到。其小品山水也筆簡意足,意境空闊,清脫純淨,空而不虛,寂而不滅,簡而能遠,淡而有味,詩畫合一、墨色相融。李默海的青綠山水畫,禪意之中墨色相合,確有豔而不俗、厚而不膩、淡而不薄的禪家意味。詩情入畫,畫裡說禪,詩畫合一,禪意自現。本期水墨中國帶您走進李和生、李默海父子的書畫世界,在「吃茶去」的禪意生活世界裡賞書觀畫。
——主持人王立軍
書 家 李 和 生
文/方英文
念大學時,聽過幾位陝北文藝家的講座。他們一回憶到自己的苦難經歷時,就哭了。其哽咽之難言,在打動臺下聽眾的同時,也讓大家尷尬。於是印象陝北人,都是很真誠的,激情沛然的。只是對於不幸,少了一點達觀與幽默。後來交往了書法家李和生先生,才發覺往日的印象實在片面。
長安城裡的書法名家李和生先生,是出生於陝北橫山的米脂人。米脂這個地方很是了得,暢朗沃美,居然有水稻,因此曾為古國釀出一朵豔冠千秋的花兒,貂蟬妹子;又孵化了一個準皇帝哥哥李自成。可是既為膏腴之鄉,必要配套傑出的藝術家啊。現在看來,這一指標活該李和生先生了。讀他的散文集《小聲》,令我十分驚訝,因為其中的多篇短小的文字,無苦難之顯擺,有性靈之通脫。將這種文字署上沈從文汪曾祺的名字,不是誰都能判斷得了的。聯想到他的溫和性情,舒緩幽默,很像是籍貫江南的藝術家。怎麼回事?原來在很多很多年前,不斷有江南人移民米脂呢。生長於此等土壤,又如此讀書寫作,你讓李和生先生寫一張臭字出來,那不是把屎拉到石縫裡——給狗出難題麼!
李和生的書法,人說是出自唐楷,但以我有限的習字經驗與讀帖量來看,他更多的是受惠於魏碑。不過他的字,猛看上去像是從危崖絕壁上鑿下來的,渾厚率真,宛若憨斧砍成;細觀又像是雷雨積潭、萬蛙過江,這一番浩然陣勢——與書家性格比照,頗為蹊蹺。書論中常出現一個詞,「法度森嚴」,我始終不明白何意。後見李和生的書法,恍然也。
我近年來堅持拿毛筆寫作,所以每逢書法家,自然要藉機討教一二的。經常是一筆寫壞了,就毀之整篇。李和生說這樣是不必的。一筆寫壞了,通篇看來,正好比一顆痣摁在女人臉上,痣與臉互容,於是成了美人痣。「當然,痣不能多,」和生兄微笑著補充道,「多了就成了麻子。」真是絕妙,碰一大杯!
一般的藝術家,容易個性張揚,不顧環境及他人,給人以狂傲的感覺。李和生不是如此:形容上不像個藝術家,頗像民國年間的一個普通的教書先生。事實上他確實常被邀去大學、中學、小學講書法,家裡也是經常接待西洋的中國文化崇拜者。無論對內還是對外,他都是謙恭低調,令人想到他的本家前賢李叔同。常見些不愛文藝的人,或因各種原因不得不通過「搞文藝」來弄口飯吃的人,喜歡以「採風」的名義遊玩吃喝——得拽幾個李和生這樣的真行家呀,否則當地的名流不作陪,端上來的酒也可能是假的。每逢此,李和生都樂意配合、欣然前往。臨到現場,讓他寫多少字他就寫多少字,管不得潤筆不潤筆了,人民愛咱的字嘛。這就叫厚道,這就叫佛品。
我與和生兄見過四次面。第一次大醉,第二次中醉,第三次小醉,第四次沒醉——半瓶酒讓我帶走拉倒。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跟做人,尤其跟書法藝術,有什麼關聯呢?我得好生悟悟。
二零一二年七月八日於採南臺
李和生作品賞
2015年11月22日《西安晚報》10、11版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