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蘇德戰爭最後一戰打響時,柏林幾成一座空城,都是雜牌軍

2020-12-14 騰訊網

柏林戰役是蘇德戰爭中蘇軍以攻克第三帝國首都柏林為目標發動的大規模進攻戰役,為了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蘇軍統帥部集結了三個方面軍約250萬人的龐大兵力,由朱可夫、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三大名帥分別率領,由北、東、南三面向柏林及柏林以西的德國腹地實施突擊,摘取搗毀法西斯巢穴的最後榮譽。

■1945年4月奧德河前線的蘇軍炮兵陣地。

以希特勒為首的德軍統帥部在窮途末路之際,依然糾集了80~100萬部隊,在柏林以東的奧德河西岸布防,妄圖阻止蘇軍的攻勢,做困獸之鬥。參與柏林防禦戰的德軍部隊主要分為三部分,即由海因裡希大將指揮的「維斯瓦」集團軍群(主力是第9集團軍和第3裝甲集團軍)、由舍爾納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左翼集團(主力是第4裝甲集團軍及第12集團軍)和由雷曼中將(後為魏德林上將)指揮的柏林衛戍部隊。

■1945年春季,柏林市民被動員起來在市區修建防禦工事和布設路障。

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很清楚只有在柏林外圍的阻擊取得成功,才能保住柏林,因此在兵力部署上幾乎所有正規野戰部隊全都派往柏林以東的防線上,而在柏林市內沒有一個完整的陸軍師或黨衛軍師,實際上在戰役打響時柏林市內的衛戍部隊實力相當虛弱,有資料顯示僅有約40000人左右,而且其中正規部隊非常少,只有「大德意志」團、黨衛軍「警衛旗隊」等衛戍部隊的留守單位和零星的後方部隊,更多的是由警察、希特勒青年團員、人民衝鋒隊等組成的非正規部隊。在柏林戰役初期,柏林衛戍部隊中最強大的部隊是空軍第1高射炮師,掌握著柏林城區的巨型防空塔和大量高炮陣地。

■動物園防空塔上的105毫米高射炮,到1945年時已經更換為威力更大的128毫米雙聯裝高射炮,是柏林衛戍部隊手中最強大的火力。

不僅如此,柏林衛戍部隊的指揮也很混亂。當時柏林市區被劃分為九個防區,其中市中心的政府區為Z區,由黨衛軍準將蒙克指揮的數千黨衛軍部隊防守,他們直接聽命於希特勒本人,不歸柏林衛戍司令指揮。Z區周圍的A-H防區分別任命一名防區司令,軍銜從中校到少將,但他們大多缺乏作戰經驗,手下也只有少量正規部隊可以指揮,而佔據衛戍部隊大部分非正規單位,包括警察、普通黨衛隊、希特勒青年團和人民衝鋒隊的指揮權卻被以戈培爾為首的納粹黨大小頭目們掌握著。因此,柏林衛戍區的防禦部署相當糟糕,城區及城郊的防禦陣地構築和各類障礙物的設置都遠遠低於預期,大部分橋梁也沒有被炸毀,軍備部長施佩爾從中作梗,使希特勒下達的破壞命令被打了折扣。

■列隊接受檢閱的人民衝鋒隊,他們裝備低劣,幾乎沒有訓練。

在戰役開始後,蘇軍主力經過激烈戰鬥突破了德軍的奧德河防線,「維斯瓦」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左翼兵團均遭到重創,由於蘇軍突破防線後快速向縱深推進,導致柏林城外的很多德軍部隊的後路被切斷,無法向城區撤退,只有少數守軍撤到城內,加入了衛戍部隊行列。有資料顯示,當柏林巷戰開始時,柏林城內的德軍部隊大約有85000人左右,其中包括45000人的正規軍和約40000人的非正規軍。正規部隊主要來自第20步兵師、第9傘兵師、黨衛軍第11裝甲擲彈兵師、第18裝甲擲彈兵師和「慕欽堡」裝甲師,它們大多在外圍戰鬥中蒙受了很大損失。這些部隊得到了第1高射炮師的火力支援,此外大量人民衝鋒隊、希特勒青年團員、普通黨衛隊、警察部門的零星部隊也投入到與蘇軍的巷戰中。不過,也有資料顯示,在巷戰階段至少有12~15萬德國人參戰。

■在戰火中變得面目全非的柏林國會大廈,在這座建築物頂部升起的紅旗被視為蘇軍最後取得勝利的標誌。

相比柏林城內的殘兵敗將和烏合之眾,蘇軍攻城部隊要強大得多,據統計至少有150萬蘇軍部隊從四面八方湧入柏林城內。不過,在殘酷的巷戰中,佔據絕對優勢的蘇軍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當戰役結束時,蘇軍至少有75000人陣亡,超過30萬人受傷。擔負主攻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傷亡率均在20%以上,而德軍至少有10萬人陣亡,另有17.5萬平民殞命,而雙方的實際傷亡數字可能還要更高。所以說,柏林戰役的勝利是用屍體堆積起來的,這並不誇張。

相關焦點

  • 蘇德最後一戰,帝國大廈保衛戰,1500名黨衛軍打光都不肯投降
    二戰時期的蘇德戰場可以說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為慘烈的一個戰場,根據後來蘇聯的統計,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軍傷亡人數接近3000萬人,另外還有2000多萬的平民傷亡。據說在二戰結束後,整個蘇聯,上到蘇聯的領袖史達林,下到普通的老百姓家庭,機會找不到一個家庭在戰爭中沒有損失人口。
  • 蘇德在布拉格最後一戰!蘇聯傷亡14萬,德國90萬大軍幾乎全被俘
    雖說歐洲勝利日定在了1945年5月8日這一天,事實上5月8號當天,戰爭還在進行中。在5月6號之前打響的布拉格戰役,整整持續了11天,這也是蘇德戰場的最後一戰。雙方不管在人數上,還是武器裝備的數量上都相去甚遠。戰爭的局勢基本定了,蘇軍已經包圍了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德軍,他們只是在等待最後一次全殲敵人的機會。戰役剛開始不久,德軍的頹勢就顯示出來了。捷克斯洛伐克在收到柏林即將被蘇軍攻克的消息後,全國大部分地區都爆發了武裝起義,想推翻納粹德國的殘暴統治。
  • 蘇德戰場的最後一戰,蘇聯傷亡14萬,俘虜德軍86萬人!
    雖然是把1945年5月8日這天定為了是歐洲勝利日,但是戰爭在5月8號當天戰爭一直是在進行當中的。像布拉格之戰就是在5月6號這天打響的,而且是整整持續了11天,這場戰爭也是蘇德戰場上的最後一戰,作為作戰的主要雙方,蘇軍這邊的作戰序列是烏克蘭的第1,、第4和第2方面軍,當時戰事已經是很明朗的了,蘇軍這邊已經是對捷克境內的德軍包圍住了,只是在等待最後的一次全殲。蘇軍這邊總兵力達200萬人,火炮30500門,坦克2000輛和戰機3000多架。
  • 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戰,蘇聯紅軍如何攻克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
    歷經無數磨難的蘇聯紅軍,終於在1945年4月逼近了柏林,此時距離蘇德戰爭已經是第五年了,只要攻克了柏林,德國這個法西斯國家就會徹底滅亡。然而此時還不到勝利的時候,如果蘇軍要贏得最終的勝利,就必須攻克柏林這個納粹德國的黑色心臟,將勝利的旗幟插在德國統治象徵的國會大廈上。
  • 柏林戰役,戰地記者還原蘇德戰場上最後一次慘烈的戰役
    柏林戰役,戰地記者還原蘇德戰場上最後一次慘烈的戰役 原標題:柏林戰役,戰地記者還原蘇德戰場上最後一次慘烈的戰役
  • 「二戰風雲61」慘烈的蘇德戰爭·四——布列斯特要塞防衛戰
    布列斯特要塞,這是蘇聯的衛國戰爭打響第一槍的地方,也是一個擁有歷史的地方。很久以前,布列斯特還沒有被稱之為要塞,它是一座老城市。1830年,俄軍在布列斯特老城的基礎上修建起了臨時的戰鬥工事。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布列斯特這個地方才開始向一個軍事堡壘轉變。1833年,俄國開始嘗試將之前修築的戰鬥工事全部連接到一起。
  • 二戰最後的陰謀:英美為何將柏林拱手讓給了蘇聯
    當德國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搏「阿登森林反擊戰」在1944年的冬天破產後,所有人都不難看出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已經行將崩潰,剩下的最大懸念變為了東線的蘇軍與西線的盟軍誰會攻克柏林,搶下歐洲戰場的頭功。在這項「競賽」中,盟軍本來有與蘇軍一較長短的可能。
  • 90萬德軍5天內就被蘇軍消滅,蘇德戰爭最後一戰有多慘烈
    而布拉格戰役就是在1945年5月6日打響的,整個戰役持續到了11日。作為此役絕對主角的蘇軍,其作戰序列是烏克蘭第1、第4、第2方面軍,當時,蘇軍已經完成了對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軍集團的合圍,為了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蘇軍發起了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次進攻戰役。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為何遭人質疑?打贏才是硬道理
    當其它將領試圖撤退和保存力量尋找其它途徑時,是朱可夫臨危受命堅決抗擊德軍,這才使每場戰役都能及時轉危為安。如果蘇軍盲目撤退,不僅損失更大而且離打贏的目標和時間差得更遠了。另一方面,蘇德戰爭是一場亡國亡族的戰爭,只要打贏傷亡再大也是值得的。有些人認為,朱可夫指揮打仗並沒什麼長處,就是使用人海戰術靠兵力數量取勝。
  • 蘇聯這麼強大,德國為什麼還要發起蘇德戰爭?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了五百五十萬軍隊,對蘇聯進行全面攻打,蘇德戰爭爆發。德國引以為傲的閃電戰也就在這時失效,戰無不勝的德軍就此全盤皆輸,最後被蘇聯反攻柏林。怎麼看德國都是處於劣勢,蘇德戰爭的結局也印證了這一點,德國被強大的蘇軍硬生生拖垮。此外,兩國在1939年8月籤署了互不侵犯條約。既然是同盟國,為何還要愚蠢的開戰?其實,希特勒有苦難言,當時不打也是不可以的。來看看當時蘇烈在做什麼。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錄——柏林巷戰
    這時希特勒也意識到柏林戰役將成為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戰,因此他命令解散所有的步兵、坦克兵、炮兵和專業兵種的後備部隊以及軍事院校,把他們所有人員用於補充作戰部隊。 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按照希特勒的調子進行了最後的動員,他說如果戰爭失敗,那麼日耳曼民族也將滅亡,因此沒有必要考慮維持這個民族最原始的生存基礎問題,而應由德國人自己把這個基礎毀滅。
  • 以兵威正盛對強弩之末,柏林一戰蘇軍為何折損三十餘萬?
    反觀承擔柏林防務的德軍,則顯得「兵微將寡」:海因裡希指揮的維斯杜拉集群55萬人,中央集群的部分兵力15萬人,以及衛戍部隊12萬人,甚至還將市民武裝起來組成突擊隊,共計80萬人。為保住柏林,德軍榨盡了最後一絲潛力。兩相比較,守方似乎盡落下風,蘇軍本應以碾壓之勢輕取柏林才對。
  • 蘇德最後一戰:爭奪國會大廈多慘烈?蘇軍老兵:野蠻到從未見過
    從這張照片上可以看到,德國首都柏林已經變成一片廢墟,戰爭把這座幾百萬人口的城市變成碎石瓦礫。而在柏林市的建築裡,市中心區的帝國國會大廈可謂是德國的心臟,也是從19世紀末期開始,它和布蘭登堡門一樣是德意志帝國的標誌。
  • 蘇德戰爭爆發,日軍曾想出兵蘇聯,為何最後又放棄了?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襲擊蘇聯,蘇德戰爭爆發。這一下東京頓時亂成了一鍋粥,德國閃擊蘇聯,這件事讓日本大為意外,作為盟友,德國根本沒有通知日本,歐洲大戰擴大後,剛與史達林籤訂中立條約的外務大臣松崗洋石喊出一個口號:不必向南洋進軍了,可以北攻蘇聯。
  • 蘇德從互不侵犯走向戰爭,因蘇聯提四個條件,一個讓德最不能容忍
    時間走到了3時15分,突然的萬炮轟鳴聲劃破了寧靜的夜空,千百萬顆炮彈爆炸的火光將夜空照得如同白晝,600餘架轟炸機尖利恐怖的呼嘯聲之後,一座座蘇軍機場被炸毀,數千輛坦克裝甲車組成的巨大鋼鐵洪流在《閃電部隊在前進》的戰歌聲中,將土地和房屋碾得粉碎,數百萬裝備著先進毛瑟98K和MG34的德意志小夥子們意氣奮發的向東方前進。
  • 一戰末期德國國內普遍暴動,二戰末期,為何德國國內很少暴動
    本來由於戰爭的影響,德國經濟陷入崩潰,百姓早已怨聲載道。而當水兵被捕的消息傳來後,德國人民更加憤憤不平。11月3日,基爾艦隊的剩餘水兵聯合眾多工人,進行了一場示威遊行,要求威廉二世立即釋放被捕士兵。不過還沒等消息傳到威廉二世的耳朵裡,工人階級就帶頭將遊行演變成了武裝起義。第二天,工人階級和水兵奪取了基爾的政權,十一月革命正式打響。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二戰期間,蘇德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算得上一個,這場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戰鬥,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首先,完殲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是蘇德戰爭的最大亮點。自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以來,只有德軍殲滅蘇軍整個集團軍的份,在西部特別軍區、在基輔包圍戰,蘇軍都遭到了空前的重大損失,西南方面軍差點全軍覆沒。即使是莫斯科戰役,蘇軍也沒有給德軍造成這麼大的損失,但史達林格勒戰役做到了。二是沒想到史達林格勒戰場從次要戰場打成了主戰場,而且還打贏了。
  •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為何不用壓路機戰術抵抗德軍閃電戰?
    所謂壓路機戰術,是蘇德戰爭後期蘇軍發明的一種戰術。這種戰術也叫鋼鐵洪流戰術,顧名思義,就是高強度使用裝甲力量,像壓路機一樣排山倒海撲向敵軍陣地。 由於這種戰術需要大量的裝甲戰車和強大的技術裝備,在戰爭初期,蘇軍並不具備這個條件。
  • 蘇聯在莫斯科擋住了德國進攻,為何德國在柏林擋不住蘇聯進攻
    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裡,德國軍隊連續攻克基輔、明斯克等重鎮,迅速深入了蘇聯國境上千公裡。而蘇聯軍隊則節節敗退,軍心渙散。不久後,德軍各個方面的部隊都開始朝莫斯科進發,蘇聯的形勢已經岌岌可危。對於蘇聯來說,莫斯科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為了捍衛國都,史達林下令實行了「堅壁清野」戰術。
  • 蘇聯史詩戰爭影片《解放》插曲 - 最後一戰
    42年前,為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30周年,前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於1968—1971年,拍攝了這部堪稱前蘇聯電影史上耗資最巨、規模最大、場面最為壯觀的戰爭題材影片——《解放》。      影片從1943年蘇聯紅軍反攻(庫爾斯克戰役)開始,到強渡第涅伯河,解放基輔,最後攻克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