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初期,蘇軍為何不用壓路機戰術抵抗德軍閃電戰?

2020-12-11 騰訊網

所謂壓路機戰術,是蘇德戰爭後期蘇軍發明的一種戰術。這種戰術也叫鋼鐵洪流戰術,顧名思義,就是高強度使用裝甲力量,像壓路機一樣排山倒海撲向敵軍陣地。

由於這種戰術需要大量的裝甲戰車和強大的技術裝備,在戰爭初期,蘇軍並不具備這個條件。而德軍發明的閃電戰術也僅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前發揮了作用,到莫斯科保衛戰時,德軍也感到閃電戰並不適合攻城戰鬥,並對蘇軍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和兵員補充感到威脅。

關於蘇軍的壓路機戰術,是建立在蘇軍坦克集團軍和機械化部隊基礎上的,而蘇軍坦克集團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並沒成形,直到1942年春天,史達林才批准了朱可夫的建議,在20個計劃中批准了9個,隨著戰局對蘇聯紅軍的要求,蘇軍後續又組建了多個坦克集團軍群。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軍妄圖打通頓河和伏爾加河,在庫爾斯克突出部與蘇軍展開大決戰,由於希特勒對新裝備部隊的虎式坦克裝甲甲板不滿意,要求所有坦克重新加固鋼板,致使戰役時間推遲兩個多月,為蘇軍提前發起反擊創造了條件。

1943年7月5日,幾倍於德軍的蘇軍在朱可夫指揮下,提前發起反擊,蘇軍首次使用壓路機戰術,在幾百公裡寬大正面,蘇軍坦克集團軍和機械化軍發揮了巨大作用,加上蘇軍強大的火炮打擊能力以及空中優勢,取得了庫爾斯克戰役的偉大勝利。

此戰後,蘇軍的壓路機戰術屢屢被朱可夫使用,每次進攻前,蘇軍都是火炮火箭炮和喀秋莎火箭炮預先炮火覆蓋,然後是飛機坦克集團軍和機械化軍衝鋒,再配以步兵跟進,這種壓倒性的戰鬥形式讓德軍抬不起頭來,一直被使用到攻佔柏林。

相關焦點

  • 蘇德戰爭關鍵時刻!大雪救了蘇軍,零下40℃凍死傷德軍超10萬
    1941年9月末,蘇德戰爭已經進入關鍵階段,為了順利攻擊蘇聯首都莫斯科,德軍發起了"颱風作戰"計劃。雖然蘇軍頑強抵抗,可依然節節敗退,第1道防線維亞茲馬防線被攻克,90多萬蘇軍被殲滅。10月中旬,德軍接著攻擊第2道防線——莫日埃斯克防線。
  • 二戰戰術解密:德國閃電戰VS蘇聯大縱深,誰更厲害?
    戰術手段和武器裝備基本就緒的德軍,只差在戰爭中驗證閃電戰了。眾所周知,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入侵波蘭開始,德軍的閃電戰就屢試不爽,震撼世界。入侵波蘭還說不上是最經典的閃電戰,真正發揮德軍坦克縱深突擊和分割包圍等機動優勢的是入侵法國之戰。英法聯軍約四十個師被德國兩大集團軍包圍在敦刻爾克地區。如果不是希特勒出於種種考慮下令部隊停止前進,英法軍隊難逃被德軍圍殲的厄運。
  • 二戰中德軍的閃電戰所向披靡,有何破解之法?
    二戰德軍強大的閃電戰術二戰中德軍閃電戰的基本特徵是快速、兇狠、猛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敵重兵集團實施合圍,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使之喪失軍事反擊能力,最終選擇投降。之後德軍迅速向法國西海岸推進,法軍兵敗如山倒,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再也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被困於敦刻爾克的40萬英法聯軍也被迫從海路撤往英國,僅僅六周時間,德軍將法國東西打穿,擁有300萬大軍、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便宣告投降,德軍取得了法蘭西戰役的輝煌勝利。
  • 解密德國閃電戰:閃電戰並非完美的戰術,但它的意義我們需要了解
    德軍在二戰中採用的閃電戰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在二戰之初德軍憑藉閃電戰幾乎戰無不勝,德軍在27天之內徵服波蘭、1天內徵服丹麥、23天內徵服挪威、5天內徵服荷蘭、18天內徵服比利時、39年徵服號稱「歐洲第一軍事強國」的法國,這種利用新型武器飛機、坦克、空降兵快速包抄敵人行形成圍殲戰的戰術模式通常在幾天之內完成,在此前的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如此快速包圍幾十萬大軍的圍殲戰
  • 蘇德戰爭中三場重量級的對抗,哪一場戰役對德軍影響最大?
    發生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的莫斯科會戰是蘇德戰爭爆發後的第一次重量級對決,也是德軍第一次夏季攻勢中的終極行動。德軍試圖通過「颱風」行動佔領莫斯科,一勞永逸的瓦解蘇聯軍民的鬥志。而蘇軍則試圖以莫斯科為誘餌,對德軍發起了一場殲滅戰,然後轉入反攻迅速打敗德軍。 顯然,蘇德雙方對莫斯科戰役都抱有很大的期望,也都高估了這場戰爭的結果,所以選擇了義無反顧的死磕到底。
  • 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50萬精銳德軍被消耗殆盡
    在研究二戰期間的蘇德戰爭期間,你會發現,這場戰爭中有三場戰役非常關鍵,即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會戰。像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知名度就非常高,被譽為是二戰的轉折點,蘇聯實際上也是通過這場戰役徹底粉碎了德國的「巴巴羅薩」的戰略進攻計劃。但這場戰役真的就是二戰轉折點嗎?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蘇軍的大炮打得遠,德軍的裝甲跑得快
    首先,德軍的進攻完全依靠裝甲跑得快,速度和機動成為進攻優勢。拋開戰爭打響後蘇軍的準備不足和指揮失誤不談,就算是蘇軍早有防備,在同等條件下,蘇軍也很難抵抗住德軍的閃擊戰進攻。這是因為,古德裡安創建的裝甲閃擊戰鉗形攻勢,是一戰以後其它國家軍隊沒有遭遇過的新型作戰樣式,適應這種形式需要時間和戰場較量來考驗。
  • 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德軍實力強大,為何決戰前希特勒選擇撤退?
    德軍兩大集團軍群,從南北兩路發起鉗形攻勢,猛烈攻擊庫爾斯克突出部,企圖合圍蘇軍的重兵集團。為何擁有強大實力的德軍會失敗呢? 7月5日,德軍北路進攻部隊是中央集團軍群,先以三個步兵師的兵力從左翼實施佯攻,吸引蘇軍主力。然後用4個裝甲師加上三個步兵師,猛烈攻擊蘇軍的陣地。當天主攻方向就突破了蘇軍的第1道防線,向前推進了5公裡,可是蘇軍兩翼的反擊頗為成功,守住了陣地。
  • 德軍閃電戰為何敗給蘇聯紅軍?德軍:蘇聯的公路太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軍的「閃電戰」可謂是希特勒的殺手鐧,這套全新的戰術打法,讓德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戰爭奇蹟,日耳曼戰車幾乎橫掃歐洲大陸,那麼為何在蘇聯就施展不開了呢? 有人會問,德軍的閃電戰不是很厲害麼,為何敗給了蘇聯?針對這個問題,德軍裝甲師的理由竟然是蘇聯的公路太差!
  • 蘇德戰爭如果採用古德裡安的計劃,結局是否會不同?
    運用裝甲兵團的速度優速,實現集中突破,快速切割敵軍主力的目的,這也是德軍「閃電戰」的精髓所在。然而經過一番激烈辯論後,堅持傳統戰術的德軍指揮官們獲得了勝利。因為希特勒在聽取了雙方的意見後,權衡利弊,最終還是拍板決定採用傳統打法。希特勒知道以裝甲兵團的實力確實有可能完成如古德裡安所設想的戰術打法。
  • 蘇德戰爭最早的坦克大會戰,蘇軍盲目雖導致反擊失利,卻拖住德軍
    杜布諾-盧茨克-布羅迪反擊戰中蘇-德兩軍坦克部隊的情況提起坦克大會戰,大家想起的只有庫爾斯克戰役提起蘇德戰爭中的坦克大會戰,大家首先聯想起的恐怕就是庫爾斯克戰役。在某種意義上講,庫爾斯克已經和坎尼戰役成為殲滅戰的代名詞一樣,成為了坦克大會戰的象徵。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二戰期間,蘇德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算得上一個,這場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戰鬥,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首先,完殲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是蘇德戰爭的最大亮點。史達林格勒戰役對於蘇軍來說,有兩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最精銳的第6集團軍完全被蘇軍殲滅。自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以來,只有德軍殲滅蘇軍整個集團軍的份,在西部特別軍區、在基輔包圍戰,蘇軍都遭到了空前的重大損失,西南方面軍差點全軍覆沒。即使是莫斯科戰役,蘇軍也沒有給德軍造成這麼大的損失,但史達林格勒戰役做到了。
  • 戰爭大片《潘菲洛夫28勇士》,蘇軍憑藉哪些武器死磕德軍坦克?
    今天推薦的是戰爭歷史片《潘菲洛夫28勇士》,豆瓣評分7.3分,推薦指數3顆星。本片講述二戰中的一個著名故事,蘇軍潘菲洛夫步兵師的28名士兵在通往莫斯科的地段上誓死抵抗德軍,成功消滅了18輛德軍坦克,阻止了德軍前進的步伐,蘇軍只有6人倖存。
  • 蘇德戰爭中德國為何兵敗蘇聯?主要原因是準備不足
    文/寂寞的紅酒1941年6月22日,德國出動550萬大軍分三路全面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戰爭初期,德國一路勢如破竹,打的蘇軍節節敗退,一直打到莫斯科郊外。不過最終德國人還是功虧一簣,在戰爭中被蘇聯人翻盤,輸掉了戰爭。德國失敗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德國人準備不足。
  • 基輔會戰,德國閃電戰碾壓百萬守軍,65萬蘇軍被俘
    史達林開始制定對德國的防禦措施,其中包括將一些重工業設施向東遷移,避免與日本展開作戰,總而言之蘇聯是不願意過多地參與到戰爭中。希特勒認為蘇聯看似國土面積龐大,實際上是一個很容易對付的國家,當時西歐只有英國抵抗德國,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就可以有多餘的兵力去攻打蘇聯,看到了這一點之後,希特勒當即制定入侵蘇聯的計劃。
  • 二戰時德軍閃電戰真的是無懈可擊嗎,有沒有破解方法呢?
    所以閃電戰必須以快打慢,在對方來不及反應的時候就插入對方軟肋,達成決定性戰果,迫使對方無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和反擊,而一旦自己慢下來或者對方快起來,那麼閃電戰也就離失敗不遠了,所以閃電戰不並是無懈可擊。圖3:日軍堅韌的作戰精神就能對付閃電戰歐洲的小國,基本全被德軍收拾了。法國雖然不算小國,但是國土縱深還是不夠大。後面的情況大家也都看到了,基本就兩個國家在苦苦抵抗,一個是英國,因為有海峽,德國發揮不了閃電戰和陸軍優勢,空軍又是戰術空軍而不是戰略空軍,所以德國的海獅計劃最終歇菜了。另一個就是蘇聯,大縱深,能慢慢破解德國的閃電戰。
  • 明斯克一戰,蘇軍初次見識到德軍閃擊戰,怎麼跟想的不一樣?
    這場戰役對蘇德雙方來講都是比較重要的,在明斯克戰役之後,德軍打開了通往斯摩稜斯克的大門,可以繼續向東前進,而蘇聯則第一次切身體驗到德國閃擊戰的威力。 因為德軍的「閃電戰」戰術看上去就是以裝甲兵快速突擊,但「閃電戰」的本質卻是以裝甲兵快速突進為主的諸兵種聯合作戰,跟單靠坦克豬突猛進完全是兩個概念。 一戰之前,各國對軍隊的劃分還是比較嚴格的,步兵是步兵,炮兵是炮兵,騎兵是騎兵,步兵營就真的只有步兵,機槍連真的就只有機槍。
  • 二戰前期德軍戰無不勝無人能敵,為何後期卻被蘇軍虐慘?原來是這樣!
    二戰前期德軍戰無不勝無人能敵,為何後期卻被蘇軍虐慘?原來是這樣! 從1939年9月1日一直到1941年的冬天,德軍看起來是無法戰勝的,但是此後隨著蘇聯冬季的到來以及美國加入戰局,勝利的天平就轉向了盟軍。回顧下二戰,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那就是前期德軍吊打群雄,後期卻被盟軍吊打。
  • 蘇德戰爭,曼施坦因實施頓涅茨克行動,蘇軍8比1優勢為何落敗?
    那麼,這場蘇軍本該十拿九穩的戰鬥,又佔有8比1的兵力優勢,為何最終讓曼施坦因突出重圍了呢?首先,蘇軍全力包圍保盧斯第6集團軍,忽視了德軍側翼打擊漏洞,曼施坦因亡羊補牢曼施坦因的優秀指揮才能並不是天生俱來的,他成功之處就是充分利用戰場條件使戰果最大化。
  • 為何蘇軍損失整個方面軍都沒事,德軍損失一個集團軍就失掉主動權
    然而,蘇德兩軍在戰爭中碰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基輔戰役結束後,儘管蘇軍損失了整個西南方面軍,但蘇軍仍然能抽調兵力在莫斯科前線防禦德軍,最終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而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前線損失了一個第6集團軍就失掉了整個蘇德戰場的主動權.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