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德國閃電戰:閃電戰並非完美的戰術,但它的意義我們需要了解

2020-12-18 人者仁義也

德軍在二戰中採用的閃電戰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在二戰之初德軍憑藉閃電戰幾乎戰無不勝,德軍在27天之內徵服波蘭、1天內徵服丹麥、23天內徵服挪威、5天內徵服荷蘭、18天內徵服比利時、39年徵服號稱「歐洲第一軍事強國」的法國,這種利用新型武器飛機、坦克、空降兵快速包抄敵人行形成圍殲戰的戰術模式通常在幾天之內完成,在此前的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如此快速包圍幾十萬大軍的圍殲戰,所以所以德軍的攻勢被稱為「閃電戰」,但是閃電戰在二戰後期很快就被粉碎,因為閃電戰遇到了大縱深國家根本無力形成鉗形攻勢,故而落敗。

閃電戰的由來

閃電戰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的軍事指揮策略。普魯士王國在19世紀後期分別發動1864年的普丹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1870年的普法戰爭從而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在這其中指揮作戰的軍事將領就是普魯士總參謀長老毛奇,老毛奇比較贊同拿破崙「運動就是戰爭靈魂」的思想,他主張普魯士軍隊應該分開並進、從敵軍兩翼包夾敵軍,快速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這種機動、協同、速度的原則在普法戰爭展現無疑。

老毛奇這種戰略思想和德國的地理位置有關係,因為德國地處中歐,四面臨敵,如果不能快速殲滅敵人,極有可能在東西兩線被敵人圍攻,這兩個敵人主要是兩個歐洲大國:法國和俄國,因為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德國的軍事力量和工業力量一直是歐洲第一,法俄只有聯手才能遏制德國的擴張,所以德軍要想在兩線作戰中取勝,就不可能平分軍事力量東西兩面發動進攻,唯有集中力量先打垮一面的敵軍,在德軍高層看來擊垮西面的法國是德軍的最好措施。

於是德軍在1891年到1905年之間制定的施裡芬計劃便是在法德對峙時,右翼德軍突擊部隊通過盧森堡、比利時、荷蘭繞道進入法國境內,包夾法軍前線部隊,並且進攻巴黎。在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就被東西兩線的被法國和俄國聯盟攻打,施裡芬計劃被德軍實施,但是德軍的突擊部隊根本無力通過馬克沁機槍、速射炮、鐵絲網組成的塹壕,結果是德軍的進攻最終被英法聯軍擋住,施裡芬計劃根本無法實施。

不過這個時候德軍發動的裡加戰役實現了閃電戰的雛形,即找到敵軍防禦薄弱點,快速突進,進而圍殲敵軍。是德軍參謀總長魯登道夫策劃的裡加戰役勝利,在裡加戰役中,德軍組織3個師的兵力強渡德維納河,突破俄軍的陣線薄弱點,繞過堅固的俄軍防禦點,向伊克斯庫爾、雷登博伊斯、新岑堡方向進攻,意圖形成對俄軍的合圍,但是德軍的機動性太差,缺乏火力導致沒有取得圍殲敵軍的戰果,也就是著名的「古特爾滲透戰術」。通過一支衝鋒隊繞開敵軍的火力點,切斷敵軍與後方的聯繫,為大部隊強攻敵軍做好準備。

魯登道夫在戰後對裡加戰役做出總結,他認為突擊需要具備突然性,同時迅速找出敵軍薄弱點,然後利用炮火猛烈攻擊,繼續撕裂突擊口,突擊不必理會後續部隊,繼續向前進攻,後續部隊則沿著突破口從側翼夾擊敵軍,魯登道夫的這套戰術奠定了閃電戰的基本模式,並且取得了1917年和1918年的春季戰役的勝利,不過由於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還是靠著兩條腿進攻陣地進攻,這顯然無法能夠擴大戰果,假如突擊士兵的行軍能夠通過機械化前進,那麼德軍很快就能擊垮並且圍殲其他部隊。

閃電戰的成熟

閃電戰在二戰時期有三個重要的要素:空軍、裝甲部隊和摩託化步兵。分別是閃電戰需要的火力支援、突擊部隊、後續擴大戰果的部隊。在一戰時期,西方列強在執行陸地作戰時主要還是在地面作戰,也就是炮兵和步兵離不開陸地,這使得炮火支援只能依賴於陸地炮兵的移動,火力支援十分低效,步兵依靠雙腿推進,速度十分緩慢。但是在一戰中出現了坦克和飛機,坦克由邱吉爾組織研究,在1916年9月15日投入索姆河戰役,飛機在1911年的意土戰爭中就被投入戰場,只是由於技術不成熟和軍隊的戰略思維落後故而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

尤其是裝甲部隊,最早提出把坦克單獨拉出來作戰的人是英國人富勒,不過富勒的理論在英國並不受軍隊高級軍官歡迎。號稱法國「坦克之父」的埃蒂安納將軍早在1920年就提出了裝甲部隊作戰理論,他要求建設一支裝甲部隊用於地面進攻,但是不被法軍高層所接受,此時的法軍深陷塹壕戰思維,正在修建馬奇諾防線,法國的戴高樂將軍在1934年出版了關於裝甲部隊作戰理論的《建立職業軍》一書,他也認為裝甲部隊將會是地面進攻的主力。蘇聯最早提出裝甲戰理論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這位「紅色拿破崙」在1937年的「大清洗」被槍斃。

德國是唯一一個重視裝甲部隊作用的大國,主要動力來自於希特勒和古德裡安,希特勒是一個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得鐵十字勳章的士兵,對於塹壕戰中步兵集團衝鋒十分不贊同,他本人很喜歡突襲戰,而古德裡安則是繼承了德國老毛奇和魯登道夫的軍事思想,認為奇襲、快速、集中才是作戰的三要素,古德裡安還主持改進坦克,並且把自己的戰術模式付諸實踐,德軍的高層並不認同古德裡安的看法,但是希特勒卻十分欣賞古德裡安的作戰模式,1934年德國建立裝甲部隊,古德裡安為裝甲兵總監,1938年又擔任德國機動部隊總監。

這使得古德裡安可以運用自己的軍屬理論,這也是閃電戰的基礎,具體過程是這樣的:首先由戰機取得制空權,事後對敵國的通訊中心、指揮部、機場、橋梁、火車站等重要戰略地點進行轟炸,防止敵軍集中兵力。隨後空降兵則對要塞、橋梁等關鍵目標實行佔領,最後裝甲部在敵軍的防線上實行突擊並高速推進,從兩翼包夾敵軍,實行合圍,而坦克運到的堅固火力點由飛機進行轟炸,讓坦克快速前進,之後乘摩託化步兵部隊跟進裝甲部隊高速推進,鞏固裝甲部隊奪取的陣地,充當圍攻包圍圈敵人的主力部隊。

在閃電戰中,飛機和坦克、摩託化步兵必不可缺,是關鍵的三要素,三者配合可以很快從大範圍內包圍敵軍,實行圍殲戰。沒有飛機的掩護,坦克強行突擊只會成為活靶子,沒有坦克,飛機轟炸毫無意義,沒有摩託化步兵的追擊,突入敵軍的坦克部隊很有可能成為孤軍,被敵軍擊垮粉碎。但是三者假如能夠成功結合,那就能在敵軍還未完成全國總動員之前就能擊垮敵軍,消滅敵人的軍事抵抗。

閃電戰的弱點

閃電戰雖然可以短短幾十天的時間內消滅一個國家,但是這並非意味著閃電戰不可戰勝,相反閃電戰的弱點也很大,閃電戰依靠的主要力量是裝甲部隊,而裝甲部隊需要大量的石油作為燃料,後勤保障對於裝甲部隊十分重要,另外裝甲部隊的快速移動依賴於良好的道路和橋梁,而且閃電戰可以大規模圍殲敵軍,把敵軍潛在的戰爭潛力消滅。如果德軍的閃電戰被敵軍遏制住,那麼敵軍可以把圍殲戰轉化為消耗戰,德軍必將受入圍攻而失敗,蘇德戰爭就是德國閃電戰失敗的最好例子。

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對於蘇聯的打擊,由於德軍閃電戰的巨大威力,到1941年11月底德軍深入蘇聯境內850—1200公裡,佔領蘇聯國土15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3個法國的面積,淪陷區人民約7450萬,蘇軍損失高達380萬人,德軍勢頭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但是德軍的裝甲部隊的前行極限到了,裝甲部隊需要的汽油、彈藥和零配件無法及時得到補充,而且蘇聯沒有西歐國家一樣的公路,一旦下雨,道路就變成了泥漿,德軍後勤的汽車經常被卡在泥潭裡無法動彈,就這樣德軍裝甲部隊到達了進攻極限。

裝甲部隊無法展開大規模突進和德國的空軍也有關係。自蘇德開戰以來到1941年11月30日,德國飛機總數達到4219架。這些飛機超過80%損失在蘇聯戰場。從開始進攻蘇聯至11月1日,德國空軍在東線平均每個月維持2462架作戰飛機(不含聯絡機以及運輸機)和2963個機組,同時平均每個月要損失741架飛機和318個機組,飛機能夠轟炸的戰略區域也到達了極限,閃電戰的兩大要素基本消失了,蘇聯的龐大的戰略縱深使得閃電戰完全失去了優勢,蘇聯的戰爭潛力開始被發掘出來了,戰爭由閃電戰變成了消耗戰。

在消耗戰中,德軍是無力和蘇聯抗衡的,蘇聯人口在蘇德開戰時大約有1.9億人,這使得蘇聯徵發了2960萬人用於蘇德戰爭,無論德國的後期戰術如何優秀、指揮官如何出色,德軍戰鬥力有多強,都無法消滅蘇聯無窮無盡的有生力量,在蘇德戰爭期間,蘇軍陣亡及失蹤人員高達1194.413萬人,被俘560萬,因傷致殘500萬,但是蘇聯依舊沒有倒下,此外英美為了減少自身的傷亡,給予蘇聯大量的補貼,讓蘇聯出人和德國對抗,比如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就給予蘇聯的糧食達到420多萬噸,各型飛機14018架,各型車輛46萬6968輛,這使得德國根本不可能打敗蘇聯,閃電戰並不適合全國總動員的消耗戰。

結語:閃電戰的啟示

閃電戰非常適合於中小面積的國家,直到今天我們依舊看可以到很多戰爭中有著閃電戰的影子,甚至是現行技術條件下的閃電戰復現。而且世界各國的軍事專家和歷史學家也不斷在研究閃電戰,發掘閃電戰的意義的對於當代社會依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現代軍事領域已經發展到了太空武器階段,新的作戰模式和新的軍事理論該如何變化,或許可以從閃電戰中得到啟示。

相關焦點

  • 《戰略思維:閃電戰》:硬核的軍事策略遊戲,完美重現德國閃電戰
    初次使用閃電戰就取得勝利,但卻挑起了二戰閃電戰,對於德國軍隊來說,確實是情有獨鐘的,畢竟上來就嘗到了甜頭。所以,德意志國防軍在二戰中,就曾大規模的運用閃電戰的戰術。起初的時候,裝甲車的普及,以及內燃機的廣發使用,都讓軍隊的移動速度,運輸能力,到達了之前不敢想像的高度。這些契機的出現,都讓德國軍隊意識到,軍事戰略層面的變革已經到了可以實現的階段。
  • 《戰略思維:閃電戰》:硬核軍事戰略遊戲,完美再現德國閃電戰
    第一次使用閃電戰贏了,但是他激怒了二戰閃電戰,對於德國軍隊來說,他確實有一個特殊的偏好,畢竟他上來的時候味道很好。因此在二戰中,國防軍大規模使用閃電戰戰術。一開始,使用普及裝甲車和廣發內燃機使軍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運輸能力前進。
  • 二戰戰術解密:德國閃電戰VS蘇聯大縱深,誰更厲害?
    德國人一戰時完全忽略坦克,戰敗後德國反思卻遠比英法深刻。德國的閃電戰在二戰初期崛起,迫使蘇聯開始拾起以前的大縱深理論。英法取勝而保守,德國失敗而反思本來在1920年代,英國的坦克戰術理論和實踐處於領先地位。英國裝甲戰創始人、軍事理論家富勒一直大力鼓吹集中運用坦克,強調建立少而精的機械化部隊。富勒的崇拜者、軍事理論家李德爾哈特也主張英國陸軍實現機械化。
  • 二戰中德軍閃電戰橫掃歐洲,日本為何不在中國戰場使用閃電戰?
    很多人認為,日本之所以沒有成功佔領中國,是因為沒有效仿德軍的閃電戰。而當我們了解二戰時日本軍隊的真實實力與處境後才會發現,適合德國軍隊的閃電戰其實並不適用於當時的日本軍隊。 二、日軍非德軍,閃電戰在中國戰區劣勢凸顯 而當人們看到德軍利用閃電戰巨大的優勢取得驚人戰果後,卻忽視了想要凸顯閃電戰優勢需要的前提條件,最主要的便是戰爭中一定要考慮到的地形條件,只有選擇能夠克服地形劣勢或是充分利用地形優勢的戰術,才能在戰爭中佔儘先機。
  • 二戰德國的閃電戰橫掃歐洲,那如何擊敗閃電戰呢?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依靠閃電戰橫掃歐洲,一個多月拿下法國,不到半個月深入蘇聯境內三百多公裡,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傳遍整個歐洲,那希特勒的閃電戰的本質是什麼,其核心在哪裡,他的命脈又在和何處。
  • 中國是閃電戰的鼻祖,德國發揚光大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的話不難發現,霍去病最為擅長的就是閃電戰打快攻,非常善於快速深入匈奴地界內進行作戰,而且是屢戰屢勝,讓匈奴人很是頭疼,卻又奈何不得!霍去病從來都不是守城之將,而向來都是衝鋒之神。要想真正解決來自於匈奴等部落的後患,唯有深入其境地,這樣才能消滅,而這恰恰是霍去病最為擅長的。
  • 德波戰役中德國運用閃電戰的重點是出其不意
    有一種戰術,它有著和閃電一樣的速度和力量,曾經二戰時期的戰場上大放異彩,這戰術叫做閃電戰,此戰術實現了空陸的完美結合,把原有的單面作戰體系變成了立體的作戰體系,發明此戰術的人叫古德裡安。海應茨·威廉·古德裡安是這位將軍的全名。有些人從一出生就註定了成為什麼,古德裡安的父親就是一位軍人,所以古德從一出生就流淌著軍人的血液,極具天賦的他在17歲的時候就成了一名軍官。
  • 閃電戰,在純戰役層面上可能有些意義,整體戰略方面,不存在的
    對他們而言,在那台歷史性的沙龍列車中徵服法國這一極富象徵意義的舉動,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恥辱一掃而空。此時,民眾與納粹政權之間的一致性達到了頂峰。從歐洲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上奪取的這場意料之外的速勝,發生在1939 年秋戰勝波蘭及1940 年早期徵服丹麥與挪威之後。德國與國際媒體立即將德國的戰爭行為稱為「閃電戰」。
  • 德國「閃電戰」的主力坦克,看輕型坦克如何在戰場中以少勝多
    喜歡軍事、喜歡研究二戰的小夥伴們應該對閃電戰都不陌生吧,這是在二戰中德國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那時候,德國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快捷的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用機械化部隊來快速切割敵軍主力來贏得勝利。
  • 他是二戰「閃電戰」的發明家,被後人稱為納粹德國的「戰神」!
    一戰期間,他是德國騎兵部隊的指揮官。經歷過軍校的「浸泡」以及戰場上的洗禮,加上天資聰明,古德裡安總結出了一套先進的軍事理論。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改進及研製新型坦克。德國的虎豹式重型坦克就是在這種軍事理論的響應下開始投產。他的戰術構想得到了最高元首希特勒的大力支持,古德裡安正式開啟他的「閃電戰」計劃。
  • 倫敦閃電戰:德國襲擊倫敦時的真實場景
    在閃電戰中,倫敦人躲在地鐵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8個多月裡,倫敦一直是德國轟炸機無情空襲的目標。德國人將這次轟炸行動稱為「倫敦閃電戰」。德國人取名「閃電」一詞,意在挫傷倫敦人的士氣,迫使他們撤軍和投降,但德國人大大低估了英國人的應變能力。
  • 蘇聯是靠什麼擊敗德國閃電戰的?
    但年輕一代的德國軍官,如古德裡安、曼施坦因和隆美爾等,卻敏銳地察覺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的時候,進攻型武器已經亮相,打破了防守一方的優勢。他們醞釀了「閃電戰」的戰術。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不宣而戰,這是納粹「閃電戰」的第一個成功範例。德國空軍佔領了制空權,波蘭的飛機還來不及起飛就被炸掉了,裝甲兵部隊急速推進,驅散了毫無準備的波蘭步兵,無情地將手持馬刀和長矛的波蘭騎兵壓為齏粉。
  • 二戰時,日本能否像德國一樣發動閃電戰?真實的答案是你想不到的
    二戰時,日本能否像德國一樣發動閃電戰?真實的答案是你想不到的閃電戰,是二戰時德軍發明的全新戰法,徹底打破了一戰時的陣地戰模式,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用強大的空中力量進行空襲,搶先毀掉對手的機場、油庫、指揮所和彈藥庫等關鍵軍事目標,掌握制空權,接下來就是坦克軍團衝鋒陷陣,摩託化部隊跟進,組成多路進攻的部隊,直接撕開對方的防線並迅速向深處挺進,完成戰術合圍,最終將對手全殲。
  • 二戰中的閃電戰為什麼是由德國人發明?
    李三萬摘要:閃電戰,也叫閃擊戰,二戰時期最著名的戰術,在德軍手裡更是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那麼,閃電戰為什麼是由德國人發明的?圖1:閃電戰為什麼是由德國人發明?閃電戰,也叫閃擊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率先使用的一種由裝甲兵主導的,和戰術空軍進行密切協同的戰術戰役模式。
  • 閃電戰和大縱深作戰,同為裝甲戰術到底有何區別,誰又更勝一籌?
    從這裡可以看出,閃電戰和大縱深作戰,在很多地方是一致的, 雙方都是基於對一戰陣地戰的反思和對康布雷戰役中多兵種合成作戰的經驗汲取而形成的 。當然這並非蘇德兩國所獨有的,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所興起的一種思潮,閃電戰和大縱深作戰都是這種思潮下的產物。
  • 德軍的閃電戰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
    閃電戰是二戰時期德軍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在戰爭的初期讓德軍的進攻勢如破竹,那麼閃電戰為什麼能取得成功呢?我們今天來詳細的分析一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閃電戰就是要充分利用當時的新裝備,如飛機和坦克的速度優勢,來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 閃電戰不只是德軍的專利——揭秘中國古代最早、規模最大的閃電戰
    談起閃電戰,就不能不提德國,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27天降波蘭,39天徵服法國,把這一戰術發揮的淋漓盡致。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用機械化部隊來快速切割敵軍主力來達到預期效果。
  • 名副其實,卻又「名不副實」的策略佳作——《戰略思維:閃電戰》
    《戰略思維:閃電戰》是一款由烏克蘭的遊戲廠商Starni Games開發並發行的回合制策略遊戲。遊戲名稱中的「閃電戰」直截了當地透露了本作的劇情及玩法都源於二戰德國發起的閃電戰,而玩家在遊戲中扮演的正是德軍一方的指揮官。
  • 為何德國的閃電戰,俘虜要比傷亡更多?
    閃電戰的核心元素是:速度、奇襲、集中。在軍事行動中,這三個要素既是戰略,也是戰術。戰略上整體協同,全局性強,戰術上精妙奇特,靈活多變。閃電戰充分利用了現代化戰爭工具飛機、坦克、裝甲車、摩託車的速度優勢,以超出對手反應的速度對敵人實行閃電般的打擊。
  • 一個真正的但「名不副實」戰略傑作《戰略思維:閃電戰》
    《戰略思維:閃電戰》是由烏克蘭StarniGames開發並發布的基於回合的策略遊戲。遊戲名稱中的「閃電戰」直接揭示了本遊戲的情節和玩法都源於二戰德國發起的閃電戰,玩家在遊戲中玩德軍的指揮官。還原歷史,但要突出戰略遊戲的核心《戰略思維:閃電戰》是一款以二戰早德國啟動閃電戰和清掃歐洲為背景的遊戲,玩家自然指揮官。化身德軍指揮官從鋼鐵洪流幹涉西班牙內戰和以德意志帝國為首的閃電攻擊左右二戰歐洲戰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