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閃電戰,就不能不提德國,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27天降波蘭,39天徵服法國,把這一戰術發揮的淋漓盡致。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用機械化部隊來快速切割敵軍主力來達到預期效果。
其實,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這樣的思想。《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記載:「兵貴神速。今千裡襲人……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這已經十分契合現代閃電戰的概念。而最典型、最早、規模最大的戰例是發生在楚漢戰爭時期的彭城之戰。
閃電戰的三個核心元素是:速度、奇襲和集中,我們看這三要素項羽率領的楚軍都具備了沒有。
一、速度
天下武功唯快不利,打仗速度是最重要的。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乘項羽主力膠著於齊地之際,率領諸侯軍約計五十六萬人,向楚都彭城進攻。當時的彭城,守兵寥寥,所有精兵猛將,都隨項羽伐齊,只剩老弱數千留守城中,聽說漢軍進城,紛紛逃散。可以說劉邦是兵不血刃就佔領了彭城,將士日日置酒高會,歡呼暢飲。
當時的形勢對項羽非常不利,諸侯背叛,西楚半壁江山不在,國都又陷於敵手,齊國尚未平定,若回師救楚,則腹背受敵。面對如此險惡的政治、軍事環境,項羽制訂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計劃,留下諸將攻齊,自率精騎三萬疾馳南下。
要知道,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騎馬是最快的行軍方式。項羽部隊的行軍速度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參考西方史書中的有關記載,蒙古軍隊在東歐大草原上一邊作戰一邊行軍一日能行90公裡,這個速度相當於二戰時期德國裝甲師推進的速度。楚軍如果是急行軍,可能還要更快一些,起碼是步行的三倍,從齊國的前線到彭城,也就是幾天的路程。
二、奇襲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仗一定要有突然性,才能達到最大的戰術效果。項羽主力未動,只挑走三萬人,不至於讓田橫給劉邦通風報信。而這時的劉邦在幹啥呢?《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劉邦正得意忘形呢!根本不知道大難臨頭了。
我們再看:「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這裡很清楚地寫明了項羽的進軍順序,既然聯軍是從西往東來的,我從東邊過來繞到你的背後攻擊你,從而做到攻其不備。而長途奔襲、繞道千裡未給敵人發現任何蛛絲馬跡,也可謂是前無古人!就這樣,戰役的突然性就達成了。
三、集中
二戰中德國率先把坦克、摩託、卡車等機械化力量集中起來使用,形成一個拳頭來撕裂對方的防線,效果極佳。在彭城之戰中,項羽也這麼幹了。
在中國先秦時期,野戰主要靠馬拉戰車,機動性很差。後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學習胡人先進的戰法,一下子讓騎兵成為了重要兵種。作戰時,騎兵放在兩翼後方,用於偵察,騷擾,偷襲,斷後,追擊等任務,當時,騎兵都是作為輔助兵種使用的。
而項羽要達成戰術任務,就大膽地把大軍中的騎兵集中了起來,挑選了三萬精銳組成了一支專業化騎兵軍團,從而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除了北方遊牧民族外大規模騎兵作戰的先例。騎兵對戰步兵,類似於坦克對戰騎兵,屬於降維打擊,那仗是沒法打的。於是,彭城之戰,項羽取得了驚人的戰果。
公元前205年5月,項羽軍隊夜間到達指定位置,利用拂曉,由西向東攻擊漢軍側背。早晨開始進攻,中午便大破漢軍。漢軍對楚軍的突然襲擊,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自相踐踏,亂作一團。劉邦大敗,項羽從後追擊,漢兵在谷、泗二水被殲十餘萬。劉邦繼續南走,想利用彭城南呂梁山區以資抵抗,但因項羽的猛烈追擊而不能立足,又殺斃幾萬。楚軍追擊漢逃兵至靈壁以東的睢水上,再斬殺漢軍10餘萬人。
漢軍逃入睢水,溺死者不計其數,「睢水為之不流」。楚軍將劉邦及其殘部包圍了三層,正待聚殲之際,忽然西北大風猛襲而來,飛沙走石,樹木連根拔起,一時間天昏地暗,吹打得楚軍陣營混亂。劉邦趁此機會,僅帶10餘名騎兵突圍而逃。其父親和妻子被楚軍俘獲,漢軍幾乎全軍覆滅。
這一戰是劉邦遭到了自從起兵以來最大的慘敗。一方面諸侯聯軍開始瓦解,另一方面,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3萬對56萬, 基本上是20比1,戰果是很輝煌的,此戰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創造了古代戰爭中閃電戰的典範。
按照現代閃電戰的戰法,楚軍把漢軍擊潰以後,其它兵種如步兵要及時跟進,把戰果擴大到極致,達到全殲的目的。但楚軍兵力有限,從而讓劉邦在最後關頭逃脫,如果項羽兵力再充足一些,歷史可能就會改寫,以後就沒劉邦什麼事了,大家說呢?
#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