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戀《奇葩說》這個節目有好幾年了,幾乎每一期節目都會讓我明了一個熱門話題的多個維度,並提醒我以新的視角審視自己。
第四季最後一期節目特別給我以心靈的震撼,辯論題目是「終將成為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是一件壞事嗎?」,經過辯論,觀眾投票的結果是正方贏了,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一件壞事」。而我卻深深被反方的觀點折服。
因此,我也來辯一辯。
首先對辯論題目進行解析。辯論的題目是每個人「終將成為最討厭的人」,那麼就排除了殺人、放火、做惡人等可能,因為這些惡人是極少數人,不符合辯題的範圍。
那麼什麼樣的人生階段才能成為我們每個人都要「終將」經過的階段呢?那就是歷經歲月後的自己,那個長大的自己,那個變老的自己。那麼為什麼原來的自己討厭後來的這個自己呢?是否是「討厭」本身出了問題?
例如,小的時候,我們都被教育,「撒謊」是不對的,是令人討厭的,而我們以後都學會了撒謊的技能,我們會對年幼的孩子說,「爸爸媽媽不喜歡吃這些好吃的東西,寶貝吃吧」;我們會對家人說,「工作不累,放心吧」,所以,誰又能說學會撒謊一定就是一件壞事呢?
「成長」是每一個人必須反覆面臨的人生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必然面臨許多令自己討厭的東西。
退休以後,我又找到一份新工作,和東娜小朋友一起做事,她每天被我的心靈雞湯灌得迷迷糊糊的。「成長」是我對她提起最多的一個詞。
「成長」本身非好非壞。成長是包含著所有信息的種子在時光中逐步展開的過程。當一個花朵說:我喜歡盛開,討厭凋零。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對於人來說,「成長」的本質是人變得複雜,而人變得複雜是人類得以發展生存的必然條件。人類不同於動物,人從生下來就有一個階段叫「幼態持續」,和最摯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度過一個漫長的教育期,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主觀世界。「成長」就是,剛建立起來的主觀世界遇見客觀世界時會遇到一條溝,掉進溝裡去,叫挫折,從溝裡爬出來叫「成長」。
為了更加形象地形容「成長」,可以從另外一個層面定義。「成長」,就是遇到一件無法接納、令人討厭的事,從而人格、心理破碎,撿出那個擊碎自己的渣渣,如何處理?有兩個選擇,一是把它扔掉,重建自己;二是審視一下這個令自己討厭的東西,重新植入心裡,進行心理重建。第二個選擇是成長,第一個選擇是不成長。
二十年前,明明已經晉升高級技術職稱,且在當地已經有了一定名氣,卻放棄了這些難得的事業根基,拖著一個行李箱隻身從遙遠的北方來到江南。進入浙江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語言問題,從出了火車站,就仿佛進入了一個新的國度(這是真的感受!)。第二個問題,過去的「名氣」已經不再有,一切從頭開始。第三個問題,是與新的工作集體的融合、配合。第四個問題是,需直面來自四面八方的「排外」,重建自信。
我每天掙扎在鼓勵自己、拷問自己、擊碎自己、重建自己的過程中,右手背因為每天寫很多病歷而出現了腱鞘囊腫,心臟因為焦慮與壓抑而出現了頻發早搏,這個痛苦的階段持續了至少5年,或者更長,最終我融入了這個曾經讓我恐懼、甚至厭惡的「新國度」。現在已經光榮退休1年,不僅退而不休,而且還面臨著更加廣闊、明亮、令我興奮且有興趣的職場前景,因此,我充滿信心。
現在回首當年那段令我痛苦、厭惡的感覺,我心中的答案很明確,一切都值得。
人生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有灰度認知,黑白決策。那些看上去令人討厭的東西,那些擊碎自己的東西,不要輕易拋掉,要看清它,用無形的手在大家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把那些碎渣收起來,放進心裡。從討厭中獲得重建的能量,每一次心靈的重建都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
喜歡萊昂納德.科恩的那句名言,「萬物皆有裂痕,那又怎樣,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