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教育大調查:你是否慢慢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父母的樣子?

2020-12-23 陪娃日誌

最近,社交媒體上有一個小短片特別火,短片的名字叫做《世代教育大調查——世界唯一的問卷》。

之所以說是「唯一」的問卷,是因為每位家長手中的問卷都是她們的孩子設計的,問題也反映了孩子的心聲。

這個短片想揭露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代際教育傳遞的問題,節奏很平緩,沒有扣人心弦的劇情,但是卻真實的讓每一個父母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走著走著就變成了曾經自己討厭的父母的樣子。

短片第一部分是家長接受問卷調查《回想學生時期,你最討厭哪些事》。

問卷上的每一個選項讓家長們深有共鳴,「幾乎每一項都要打鉤」。

「爸媽會拿我(成績、態度或行為)跟別人比較」

「會盯著我讀書,或要求讀書時不能開房門」

「規定讀書的時間或方法」

「經常對我碎碎念」

……

接著,家長們被要求談談童年時期不被父母信任的感覺。

家長們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童年時代的很多記憶都一股腦湧了出來,但是遺憾的是,都不是什麼美好的回憶。

「我最討厭我媽一直叫我讀書、讀書、讀書。」

「媽媽就會限制,不可以看這些東西,不可以聽什麼」

「我就假裝還是有去補習,拿他們給我的補習費跑去打電動」

「反正只要我堂弟考的比我好,我就死定了」

原來我們的爸爸媽媽們曾經也是那樣長大,原來很多家庭教育的問題,並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家長們都坦言,父母的信任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信任帶來自由,如果當時父母能給他們更多一點信任和空間,他們現在可能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童年時代,父母的不信任和管制,在他們心中留下的印記,直到成年,為人父母,依然沒有釋懷。

接著,就是反轉性的靈魂拷問環節「你也對孩子這樣做過嗎?」

因為有了前面的回憶、宣洩、對自己父母曾經教育方式的不認可,家長們看到這個問題都突然表情凝重,沉默起來。

不知這個時候他們是不是意識到自己原來已經變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樣。

在父母沉默的時候,大屏幕上突然出現孩子們提前錄製好的視頻,孩子們也開始像剛才自己的父母一樣,訴說著父母對自己的種種不信任與不理解。

一個女兒說,我媽媽沒有很了解我,就從小到大就習慣她生氣,然後習慣她比較。

比較諷刺的是,這個媽媽就是剛才控訴父母總是拿自己和堂弟比較的媽媽,顯然,她把自己內心深處最討厭的那種做法完全照搬到了女兒身上。

「她完全不信任我,她不信任我能夠自己自主管理」

「媽媽很在意我的成績,感覺考不好她就不能拿去炫耀吧」

「他會提出一些建議要求,可是我覺得他自己沒有達到那個要求。」

「希望我媽可以多信任我一點點,給我多一點點自由的時間。」

其實家長的每一個打著「為你好」的行為,孩子們都能準確的解讀出背後真正的意義,或是父母的虛榮、或者父母的控制欲。

聽完孩子們內心的想法,家長們都非常尷尬的笑了,然後開始找理由為自己開脫。

「或許不自覺中,就會有希望他比我們更優秀這樣的心態出現」

「就是因為我們不好,才希望他們好,因為有眼前虧啊」。

但是不管怎樣,我相信到此刻,家長們的內心已經有了深刻的觸動與反思了。

然後家長們被告知,他們一開始答的那份問卷其實都是自己孩子寫下來的。也就是說,這些他們深惡痛絕的做法都是她們現在正在對自己的孩子做的。

每個家長的問卷中都夾帶著一個小紙條,上面寫著孩子印象深刻的、對他們影響很大的父母曾經給過的讚美。

「爸爸你曾經在我國小的時候說我很會騎腳踏車,這讓我以後也很愛騎腳踏車。」

「我記得有一次我數學考很好,你說很棒下次繼續努力,這句話給了我對數學的信心」

都是特別特別小的事情,可能父母早就不記得了,可是這些信任與鼓勵卻在孩子的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孩子成長的方向。

最後,孩子們來到現場,有的媽媽一下子情緒崩潰,留下了眼淚,相信這眼淚更多的對孩子的愧疚和對自己的懊惱。

還好,我們的孩子總是無條件的愛著我們,即使我們有那麼多不完美,她們依然愛我們如初。

最後父母和孩子擁抱在一起,非常感人,這個擁抱可能比所有的擁抱都更加溫暖、有力,相信也是親子關係一個全新的開始。

為什麼我們總是走著走著就變成了自己小時候討厭的家長的樣子了呢?

記得當初懷孕的時候,只希望他是一個健全、健康的孩子,別無他求。

可是隨著他漸漸長大,也總是潛意識中有了更多的要求和希望,還總是打上「為他好」的名頭,讓自己心安理得。

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時候,原生家庭的烙印已經深深的刻進了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中,為人父母之後,我們總會不自覺的輪迴著自己父母的養育方式。

作為三代人中承上啟下的一代,其實父母一代最有能力也最有必要做出改變。

童年的幸福或是不幸,我們都有感知,也都能找到原因,如果我們不希望曾經自己經歷過的不安全感傳遞到孩子身上,想給孩子一個好的原生家庭和童年,那我們就需要不停地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和自我反思

家長擁有自醒能力,也是孩子的一種幸運。

這個改變的過程並不容易,甚至說可能非常痛苦,可是在成為大人之前,我們也是孩子,被相信的美好,你一定能懂!

我是@陪娃日誌,多平臺原創作者,專注親子陪伴與兒童成長,歡迎關注!

#凌晨爸媽成長記#

相關焦點

  • 父母愛情:安傑討厭白紅梅,何嘗不是在討厭曾經的自己!
    看過《父母愛情》的朋友,一定會安傑第一次見準兒媳白紅梅那段戲印象深刻。嫁給江德福後,安傑對自己最大的調整,就是向江德福的方向靠近,在不斷改變江德福不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安傑也在不斷修正降低自己的標準,所以越到後來,江德福和江德華說安傑「臭毛病多」的時候也就越少了,這說明安傑已經慢慢在被江德福和江德華「同化」了。
  • 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是這麼大,我們終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蘇明玉靠著自己的倔強勁兒,一步步地變得更優秀,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事業。年紀輕輕的她買豪車、住豪宅,誰能想到如今的她,是當初那個,因為1000塊錢沒有上清華的蘇明玉呢?正是因為蘇明玉小時候沒有得到原生家庭完整的愛,她在長大以後,更希望找回在原生家庭的位置和存在感,這裡有她很深很隱秘的遺憾,她無法徹底逃脫。
  •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你是否活成了自己當初討厭的樣子?
    被背叛後在火車上失聲痛哭的阮莞不過最可笑的是,曾經陪別人墮胎的阮莞,最後自己也墮胎了。鄭微對阮莞的評價是「只有阮莞的青春是永不腐朽的」,劇中也只有阮莞轟轟烈烈的追尋自己的愛。朱小北 ——衝動,只有自己才能買單朱小北的戲份其實不多,她的外表酷似帥哥,在校園裡的小賣部,她被污衊偷東西,並被強制搜了身,但在學校領導面前又得不到道歉,她一怒之下把小賣部砸了,不過也因此退學。有時候我們挺像朱小北的,她做了我們的一直在想卻不敢做的事,曾經的我們也都有像她一樣的衝動。
  • 囧媽:我們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卻同以愛之名坦然施之於人
    l 自己最討厭的模樣是什麼樣的?每個人曾經都有著自己討厭過的模樣,一種、兩種或者更多。也許現在也還在討厭著,可能討厭的樣子發生了變化;也許世事讓自己抹去了稜角,現在無所謂有著討厭或者不討厭的樣子了。那你可以試著想一想自己曾討厭的模樣是什麼樣的。
  • 我的廣東愛情故事,終於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雖然兩人曾經都被感情傷害的傷痕累累但是,我們始終都認為對方就是這輩子對的那個人。我們堅定的走在一起,從此兩人手拉著手一起度過著每一個春夏秋冬。後來,我們也有了屬於自己的孩子,是個女孩兒,她很美麗可愛。白天工作,晚上撫養孩子、照顧父母,總是讓我們兩人忙得焦頭爛額。終於,因為生活的壓力。我們慢慢開始變得爭吵,變得冷漠,變得相互嫌棄對方。也終於,漫長的感情戰爭,迎來了久違的落幕。她離開了。
  • 心理學:明明討厭父母,為什麼努力擺脫,卻活成了他們的樣子?
    父母身上,有沒有讓你特別反感的特質?你是否曾在心裡默默發誓,將來絕不要成為這個樣子!可是多年過去,卻發現自己竟和父母越來越像。比如,你的母親很強勢,從不會輕聲細語,而你長大後看起來溫和,實則同樣強勢;你的父親是個自卑的人,從來沒有肯定你,而你長大後也很自卑,甚至很少誇獎別人。
  • 多年以後,我又變回了自己曾經被討厭的樣子
    此後,我的體重一直保持在這個水平,沒有什麼大的波動。然而這一切,被一場疫情給打破了。我平時的生活習慣還算是不錯,雖然平時從不控制飲食,但是每周至少戶外跑步3次,每次5~10公裡,每個月還能組織踢兩三場足球,每場兩個小時。在這樣的生活節奏下,我雖然沒有實現減肥,但是體重也是穩中略有下降,從來沒有再增加過。疫情的不期而至,使得這些日常運動不得不暫時中斷,而且一斷就是3個月之久。
  • "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2020-12-05 2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結婚八年後,你變成了我最討厭的樣子!
    麗和他一樣因為愛情步入婚姻,因為喜歡變成情侶,因為愛攜手一生!麗以為找到了世間最好,殊不知老天有時候也愛開玩笑…每一個人的擇偶觀都不一樣,有的要找個子高的,有的要找雙眼皮的,有的要找皮膚白的,有的要找嘴唇厚的等等各種各樣,不盡相同。就好像麗不喜歡抽菸的一樣,正好他也不好這口。除此之外,他的幽默善談也深深的吸引了麗!
  • 在媽媽情緒陰影裡長大的我,不知不覺中變成了自己最厭惡的樣子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無數次地對父母產生不滿,也曾無數次暗暗發誓:等我有了孩子,絕對不會像自己的父母,不讓自己曾經經歷的傷痛發生在孩子身上。可是真正為人父母之後,現實卻啪啪打臉,不知不覺間,就變成了曾經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 孩子常把這些話掛嘴邊,做父母的別大意,孩子開始討厭你了
    丈夫這一根筋也忘了跟兒子道歉,兒子心裡就有了埋怨,有些討厭自己的爸爸。孩子一旦開始討厭父母,這份親情關係就會產生隔閡,日後挽回起來很艱難。那怎樣才能發現孩子已經開始討厭你了呢?其實從孩子嘴上常說的話就能看出來。「你很煩」當孩子經常說「你很煩」這句話的時候,說明孩子有厭煩情緒了。
  • 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你該如何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那麼《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這本書就是用最通俗易懂、接地氣的故事和語言告訴我們如何做好現在的自己,才能讓未來的自己不討厭。本書作者特立獨行的貓,本名趙星,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堅持寫作七年,如今是一位小有名氣的百萬暢銷書作者,她犀利的文字也叫醒了很多迷茫的青年。
  • 《我是餘歡水》你是否活成了「忍者神龜」,變成了你討厭的樣子
    找同學要錢想買輛車給老婆,老婆卻以為自己的事跡敗露,歇斯底裡的跟餘歡水大吵大鬧,最後知道錢是婆婆留下,借給了同學,隨後兩人去選車,車看好後,本想著回娘家可以有點面子,同學卻聯繫不上了,買車計劃泡湯,兩人吵著出了4S店,老婆帶著兒子一氣之下回了娘家。
  • 你最終還是,成為了你最討厭的那個人的樣子
    對於很多人而言,他們一生中最討厭的不是老闆,不是朋友,而是他們的父母。在父母之中,以父親為最主要痛恨的對象。原因無他,自古以來,父權而已。父權,是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傳統。即大多數家庭而言,父親是一家之主。如果理解了父權,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紅樓夢》雖然講述大家庭的故事,卻能同樣讓人看到朝廷。
  • 現在的你,還是自己曾經喜歡的樣子嗎?
    如今,二十出頭或者三十幾歲的你,是否已經活成自己曾經想要的樣子呢?那時候,我們稚嫩的青春年紀,羨慕二十幾的人結婚生子,有自己喜歡的工作,買得起房車,有錢做生意,生活可以過得有滋有味。可是如今,當我們真的站在這個年紀的時候,我們或許會有些惶恐不安。我曾經問過身邊的朋友,你們現在的生活是自己曾經想要的嗎?或者滿意現在的境遇嗎?
  • 《被討厭的勇氣》:勇敢做自己,是一個人最大的資本
    你抱怨自己自卑內向,是因小時缺乏被關注鼓勵,那你這麼多年,有沒有主動為此做出一些努力和嘗試?你自嘲自己對孩子沒耐心、不會教育,是因你從小就是在爸媽的打罵中長大的。但也有很多新手父母,也曾和你一樣,但他們通過參加讀書會、家庭教育組織,改變了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之所以你總是歸因於外,是因為,這樣你就能推卸掉本該你承擔的責任,也會避開「改變或許也會還會失敗」的風險。「怪別人」總比「怪自己」輕鬆。
  • 我怎麼把自己活成了我最討厭的那類父母
    導讀:你是不是也經常聽到:我都是為你好,然後巴拉巴拉一通。沒想到,做了父母之後,居然把自己活成自己最討厭的那類父母。早上送孩子的路上,我誠懇地對孩子道歉了。犯了所有父母都會犯的一個典型的錯誤——我都是為你好。
  • 你現在討厭的「平凡」,是將來的你回不去的曾經,請好好珍惜
    喜歡我寫的文章可以關注我,更多精彩內容絕不讓你失望!我記得有一個微博熱搜上出現了一個熱議話題,「你有沒有突然之間十分沮喪的一剎那?」在最前面的微博內容是在知乎上轉載過來的一個答覆,回答者的大概的意思是每一天和沙丁魚似的擠公交上下班,為了工作四處奔波,每一天的生活看起來光鮮亮麗實際上卻是十分心酸無奈的,意識到自己會這樣平淡無奇的度過這一生,又回憶起自己兒時滿懷希望的樣子,突然之間感覺到很沮喪。
  • 原創解讀你不是討厭工作,你是討厭你自己
    後來我發現,我越來越討厭這份工作了。我不喜歡它總加班;我也不喜歡它總翻譯外文資料;我也處不好同事的關係,她們談論的都是各大奢侈品牌每一季的限量款還有各國經典小吃和必備手伴,而那時候,我連手伴是什麼都不知道。  我越來越討厭這份工作,最終還是和主管提出了辭職。她頗為意外,臨走前還在說:「小姑娘你挺踏實的啊。
  • 在「不由自己」的世界裡醒來,活出自己的風採
    是否你也曾惱怒為什麼我總是這個樣子?是否你也曾無奈為什麼我總是管不住自己?是否你也曾困惑我為什麼不能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是否你也曾為此深深地跟自己過不去呢?曾經,看著電視惱恨為什麼那個輕靈自在的女子不是自己?曾經,看著那些嘴巴犀利的女子,羨慕的為什麼自己總是這樣不善言辭?曾經,在深深的痛苦和絕望種拿自己沒有辦法?為什麼那個成功的不是自己?為什麼那個做事幹練的不是自己?為什麼那個自信的不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