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明明討厭父母,為什麼努力擺脫,卻活成了他們的樣子?

2021-01-19 怡如晨曦

父母身上,有沒有讓你特別反感的特質?

你是否曾在心裡默默發誓,將來絕不要成為這個樣子!

可是多年過去,卻發現自己竟和父母越來越像。

比如,你的母親很強勢,從不會輕聲細語,

而你長大後看起來溫和,實則同樣強勢;

你的父親是個自卑的人,從來沒有肯定你,

而你長大後也很自卑,甚至很少誇獎別人。

01.命運的輪迴,仿佛在冥冥中註定

其實,命運的輪迴不僅會在一個家庭上演,而且會在一個家族內反覆循環,仿佛魔咒一般。

以電視劇《都挺好》來說。

當年,明玉的外婆為了讓自己唯一的兒子,擁有城鎮戶口,

逼明玉母親嫁給了蘇大強。

然而,明玉的母親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後,

卻對兒子極其偏袒,卻對明玉極其輕視和冷漠。

她曾經是重男輕女思想的受害者,又變成了重男輕女思想的加害者。

早餐給兩個兒子吃雞蛋煎火腿,而明玉只能吃一碗泡飯。

大兒子明哲出國留學,擅自主張將明玉的房間賣掉,直接把她所有的東西都扔在門口。

二兒子明成想出去旅行,痛快地給了2000元。

轉身拒絕有考上清華實力,要1000元輔導費的明玉的請求。

「蘇明玉,你是個女孩,怎麼能跟你兩個哥哥比呢?

我們只負責養你到18歲,你以後還要嫁人。我們也不需要你養老。」

當她說出這句話後,明玉一氣之下,徹底和父母斷了關係,也把恨留在了心底。

母親成了明玉這一生最恨的人,恨母親的偏袒和無視,更恨母親的狠心。

在明玉眼裡,強勢的母親就像是獨裁者:

獨攬家裡的資源,然後掌控每個人的命運,就連父親也常常被罵得一無是處。

於是,明玉拼命工作、拼命賺錢,只為向母親證明,她是錯的!

然而多年後,事業有成的明玉本以為自己贏了母親,卻再次被現實打敗。

母親去世後,明玉明裡暗裡出錢出力,照顧父親。

可是父親卻常常「無理取鬧」,有次鬧到了派出所,在那呆著怎麼勸都不回家。

警察無奈下把兒女都喊了過來,父親趁機指責幾人不孝順時。

明玉一怒之下情緒控制,指著父親一頓大罵,

父親恍惚間指著她說:「你就是趙美蘭」 !之後暈倒被送到了醫院。

當明玉平靜下來,回憶起剛才的情景,才意識到,自己居然變成了最討厭的母親的樣子。

一樣的強勢和狠心:「你就是個窩囊廢,你就不配有家,不配有兒女。」

就連教訓父親的語氣和話,都和母親當年一模一樣。

從明玉的姥姥,母親,再到明玉,整整三代人。

明明是想擺脫父母的影子,最後卻變成了和她們一樣的人,

這究竟是命中注定還是純屬巧合?

這幾年原生家庭影響孩子一生的說法很流行,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只是代際傳承理論籠統說法。

代際傳承理論是指,父母有意或無意間將自己的行為、思維方式等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以至於孩子在某些情況下,表現出與父母相似的行為或思維方式。

02.蘇母為什麼從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

在代際傳承的理論裡,並不是只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還包括整個家族裡潛意識的行為或思維的傳遞。

比如我們常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代際傳承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環境和認知的改變發生變化。

電視劇《都挺好》中,明玉的父親在回憶中說出了,蘇母之所以那麼討厭明玉的原因:

一、嫁給他本就是被迫,蘇母生完兩個兒子後打算離婚,與之前的一個老相好離開。

可是因為突然有了明玉,而且月份已大,蘇母的打算只能落空。

二、明玉的出生,剛好趕上計劃生育,蘇母與他都被降職處分,家裡的經濟條件也一落千丈。

兩人的工資養活兩個兒子都吃力,蘇母也就更不敢離婚了。

所以心生怨恨的蘇母,把幾筆帳記到了明玉的頭上,很不待見她。

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卻正好相反,蘇母之所以這樣對明玉,恰恰是為了她好。

聽起來是不是很矛盾?

蘇母同樣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可以想像她也同樣不被重視,但又渴望改變命運。

具體表現為生了兩個兒子,決心和老相好離開(已許諾可以安排更好的工作)。

但是明玉的到來,蘇母不得不認命。

可以想像很長一段時間,蘇母對生活很是失望。

然而,隨著幾個孩子逐漸長大,情況卻發生了逆轉。

大兒子從小熱愛學習,二兒子從小嘴甜如蜜。

這時候,蘇母就把家族思維和行為模式,不自覺投射到了兩個兒子身上:

即男孩是家裡的希望和未來,因此對兩個兒子格外好。

那麼,為什麼作為重男輕女思想的受害者,她沒有把恨投射到兒子身上呢?

這是因為,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追求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而所謂的安全感,其實就是熟悉感。

也就是說,當人處於陌生的環境時,會刻意用原有的思維和行為,讓自己重獲安全感。

比如說,你的同學邀請你參加婚宴。你樂意和熟人坐一桌,就是在追求安全感。

蘇母也不例外,她的原生家庭中,重男輕女,所有人對她的弟弟寵愛有加。

因此,在自己的小家中,她也會這樣做,才能獲得安全感。

另外,清華畢業,考上國外名校的大兒子讓自己在親戚朋友那倍有面子;

能說會道,特別會哄自己開心的二兒子,滿足了自己潛意識中被愛的渴望。

這時,蘇母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她的心裡是美滋滋的。

她的認知變成了這樣:女人的命運,無非是生個好兒子。

因此,當看到明玉努力學習,成績優異時,心裡想的是:

學習好又能怎麼樣,將來還不是要嫁人生子?

你媽我當年不是照樣沒有擺脫命運,而是靠著兩個兒子翻身?

你以為能改變命運,太幼稚了。

所以很多看似無情的做法,其實是把自認為對的人生經驗傳遞給明玉,希望她能少走彎路。

03.明玉為什麼和蘇母越來越像

再來說說另外一個問題,明玉為什麼和蘇母越來越像。

首先,明玉在原生家庭,從母親代際傳承學到的重要一點是:

要足夠狠,才能達到目的。

因為母親對自己就是這樣,並且最後目的都達到了,

所以明玉會把這一點內化成自己的處事方式。

比如,蘇明玉開除公司員工老倪時,當面冷酷決絕一點情面都不講。

老倪請明玉求情,說出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的艱難處境,

明玉卻假裝為難,推辭說自己根本做不了主。

當然,她不僅別人足夠狠,對自己也同樣夠狠,能豁得出去。

有次因為家裡的事情,耽誤了和重要合作夥伴洪總的會面。

明玉為了追回損失,先是耍無賴,坐在門口蹲點死守,

然後硬著頭皮吃了辣火鍋,喝了很多酒賠罪。

為了工作,經常熬夜加班到半夜,顧不上吃飯和休息更是家常便飯。

其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

義大利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認為:

孩子一出生就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中藏有心靈成長的密碼。

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這種天性會引領自身的成長。

電視劇中,從明玉和母親多次的據理力爭,可以看出她天生的性格就是倔強,不服輸。

這種品質,和她從母親那學到的處事方式兩者疊加,使得她越來越像母親,愈加強勢和狠心。

當然,這一點也促成了她的成功。

04.如何擺脫成為父母一樣的人

那麼,如果想真正擺脫和父母越來越像的魔咒,該如何做呢?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一個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體構建的關係,通常認為是父母。

會內化到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成為一個人的性格 。

一個人在新的關係中,總是尋求將他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在這個新的關係中。

這樣,會導致你不斷重複構建類似的關係模式,而這就構成了命運。

在新的關係中,你和對方都在重複各自的的關係模式。

兩人會持續進行較量,堅持自己的邏輯是正確的,同時難免會有衝突和誤會。

而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反思和審視自己,為改變提供了可能性。

比如在蘇母去世後,明玉和兩個哥哥,為了安頓父親的晚年生活。

他們和各自的愛人或戀人之間,產生了很多矛盾和分歧。

但也以此為契機,認識到了自身的問題,成長了起來。

比如,明哲認識到自己的自私和虛偽,明成改變了無擔當的一面,明玉意識到愛才能化解恨。

你曾有過討厭父母的經歷嗎?如今擺脫了他們的影子嗎?歡迎討論啊

相關焦點

  • "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2020-12-05 2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你該如何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封面作者通過一篇篇隨筆的小文章向讀者表達了成長路上的故事和感悟,風趣幽默、犀利直接的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做到活在當下、做好自己、相信夢想、追隨內心的。01.堅持做好該做的事,活在當下,努力過好每一天。如果時間可以劃分,那麼就可以地簡單把時間分為過去、當下和未來,而我們的思想經常停留在對過去的悔恨和對未來的期待中,這就是很多痛苦的來源,而擺脫痛苦的唯一辦法就是「活在當下」,做好現在應該做的事。
  • 對不起,我很努力也沒有活成讓你驕傲的樣子
    我很努力仍然沒有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喜歡這種哀而不傷的文字。我試著加了作者微信,想要找個人打開我久暗的心窗。他是一位90後的年輕詩人及作家,還好他沒有文人的那種清高,反而很健談。記得第一次問一個陌生人:像你一樣活得如此有靈魂的人青春是不是不曾迷茫?他回答我說:誰的青春不曾迷茫。
  • 從山村女孩到劍橋大學博士:她擺脫原生家庭,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作為普通人,也許沒有她那樣極端的經歷,但是對於所有人來說,可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感觸:一個人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父母對自己的控制,找到真正的自我的力量。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要自救,他可以在任何情況中找到可能的方法。
  • 心理學:為什麼你會討厭一個人
    為什麼我們會討厭某些人,今天想和大家探討這個有意思的心理現象。心理學:討厭1、自我保護機制進化心理學認為,我們之所以會討厭一些人,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我們可能覺得這個人不友善,內心的一種強烈直覺告訴我們,他們可能會對我們產生一定程度的傷害,或者威脅,所以天然就會有討厭的情緒
  • 《抓落葉》:人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其實不光是艾略特,我們更多的人都是這個狀態,因為現實,不得不說放棄一些自我,最後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忘了真實的自己。01、故事的開頭,是艾略特和哥哥在抓落葉。當然,樹葉不是直線平緩墜落,落葉不可預測,充滿活力,不循規蹈矩,不時懸空。
  • 我的廣東愛情故事,終於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我們一直都是很努力的,可始終卻換不來對方的認可。記得那一年。她二十三,我二十五我們在最美的年華遇見了對方。白天工作,晚上撫養孩子、照顧父母,總是讓我們兩人忙得焦頭爛額。終於,因為生活的壓力。我們慢慢開始變得爭吵,變得冷漠,變得相互嫌棄對方。也終於,漫長的感情戰爭,迎來了久違的落幕。她離開了。
  • 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教你3招擺脫自卑
    在我們討厭自己時?在我們向他人投向羨慕的目光時?在我們想成為別人時?自卑,無處不在。自卑,往往是因為我們太在意他人的一舉一動,因而害怕自己跟不上別人的步伐,遭到鄙夷,甚至討厭。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缺乏「被討厭的勇氣」的表現。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1,為什麼我們會討厭自己?因為我們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太害怕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被拒絕,被否定而讓自己受傷,所以先用「討厭自己」這一種症狀來欺騙自己,活在幻想之中來逃避面對現實中的實際問題。
  • 《被討厭的勇氣》: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做自己
    只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自己,我們會因為自卑而去討好別人,會因為滿足父母的期望而忘記自己,會因為童年的欺凌家暴的傷害而放棄自己。做自己看似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對於很多人而言,卻是一件終身都在努力的事。在猶太教教義中有這麼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
  •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三不怕」,往往都活成了自己希望的樣子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三不怕」,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1不怕被人討厭,懂得拒絕別人,活得不糾結。生活中被「不好意思」耽誤的人,不在少數。為了成為別人期待的的樣子,他們不惜按別人的想法去做人做事。一旦遭到別人的否定,內心便會極其不安。畢竟生活是自己的,你無法,也無需取悅所有人。你即使再努力,做得再好,也不可能讓所有人喜歡。
  • 從德雲社一哥,現到處炫富的孽徒,曹雲金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這個曾經被稱為德雲社一哥的金子,如今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他真的已經過氣,也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當曹雲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的家庭非常貧窮。他的父母帶他去郭德綱,學相聲,他們也想學一門手藝,這樣他們以後就不會挨餓了。因此,當曹雲金很小的時候,他跟隨郭德綱走遍了全國。雖然他的學歷不高,但他學到了很多。
  • 當初在職場鬥志滿滿,為什麼漸漸活成了這般樣子?
    他們步履緩慢,或是踟躕不前,甚至走了下坡路。在職場上,活成了當初自己最討厭的樣子。老王總結,失敗的職場人,都活成了這幾種樣子。1、忍不住抱怨,厭倦工作,想遠離職場。很多職場人都曾有這樣的心態,每個月總有那麼不順心的幾天想要裸辭。
  • 我怎麼把自己活成了我最討厭的那類父母
    沒想到,做了父母之後,居然把自己活成自己最討厭的那類父母。早上送孩子的路上,我誠懇地對孩子道歉了。經過一夜的思想掙扎,覺得還是道歉的好。昨天傍晚接孩子時候衝孩子發脾氣了,本意是希望孩子在出來的時候穿好棉衣防止凍感冒了,但是語氣有些重了。犯了所有父母都會犯的一個典型的錯誤——我都是為你好。
  • 《被討厭的勇氣》:勇敢做自己,是一個人最大的資本
    老公還抱怨菜做得太淡,廚藝沒長進……明明你自己省吃儉用,父母買了最貴的禮物,還被父母指責說不如妹妹會做事……明明你一次次加班,幫同事解決了他們工作中的難題,但評優時卻壓根兒被遺忘,當選者卻是那個高冷的傢伙……
  • 《被討厭的勇氣》:讓你的人生脫離枷鎖,活出自由
    他們把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活在當下的心理學理論通過哲思對話的方式呈現了出來,讓我們得以了解到,不去討好別人,勇於被討厭才能活得更自由,活出自我。活出自我的第一步:消除心理障礙,扔掉不幸的標籤。先來看一組衛生部的數據:我國13億人口中,患有嚴重精神和心理障礙疾病的患者達到1600多萬。
  • 你最終還是,成為了你最討厭的那個人的樣子
    對於很多人而言,他們一生中最討厭的不是老闆,不是朋友,而是他們的父母。在父母之中,以父親為最主要痛恨的對象。原因無他,自古以來,父權而已。父權,是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傳統。即大多數家庭而言,父親是一家之主。如果理解了父權,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紅樓夢》雖然講述大家庭的故事,卻能同樣讓人看到朝廷。
  • 宮崎駿:你要為了你想要活成的人而努力
    這部動畫是宮崎駿想留給孫子的禮物,其實也是他想傳遞給孫子的信念:你要為了你想要活成的人生而努力。 01 《你想活出怎麼樣的人生》在日本是影響了幾代人的暢銷書籍。
  • 明明想成為蘇明玉,卻活成了樊勝美,原生家庭為什麼難以超越?
    因為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所以每個人都會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傷害。但是有的人卻能勇敢地走出原生家庭的傷,而很多人一生都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桎梏。比如,同樣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被父母和哥哥輕視。然而,當我們努力擺脫原生家庭的創傷時,為什麼困難重重?心裡明明想成為蘇明玉,為啥卻活成了樊勝美呢?01.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的舒適區「舒適區」是美國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論,圖裡的3個區可以表示為學習事物的等級:舒適區、拉伸區(也稱學習區)和恐慌區。
  • 《被討厭的勇氣》:學會做課題分離,不再害怕被討厭
    而且這樣的人也很常見,明明有很多人喜歡他,喜歡他的人遠遠多討厭他的人,他卻偏偏只能感受到少部分的討厭,而忽略了那麼多人對他的喜愛這部分人的注意力往往聚焦在一個微不足道的地方,長年累月,已經習慣用討厭的部分來看待問題,並用這種態度來評價整個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