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景暉 李丹陽 李晉榮 晉浩天
(這是一場有關青春與舞蹈在當代青年中的思考。閱讀這篇文章,大概需要15分鐘)
與每個時代相似,一場青年舞蹈潮流興起;
與以往時代不同,這一次潮流舞動秦漢風月,吟唱唐宋詩歌,致敬紅色經典——這是一場國風舞潮。
現當代舞青年演員黎星、李豔超的作品《花樣年華》。
11月27日傍晚6點,北京西三環北路某物理研究所,90後研究員張晗離開辦公室,匯入晚高峰人群,奔往地鐵站。他要去五道口附近的一家舞蹈培訓機構。為了這堂舞蹈課,他購買了舞蹈服裝,婉拒了周末飯局。
此前,他所關注的90後舞蹈演員華宵一和羅昱文在湖南衛視青年舞蹈競技秀《舞蹈風暴》中展示了作品《見自己》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張晗震撼不已,在觀看節目當晚就報名學舞。「學習舞蹈,算是和自己的約會,在忙碌之餘給自己的心靈充電。」他說,「這兩支舞的魅力不只是肢體表達,還有中國文化元素和舞者的生命感悟。」
11月28日凌晨4:30,北京東五環高碑店附近的一個舞蹈排練室內,90後現當代舞演員黎星正在通宵練習,反覆揣摩著三國歷史中關羽的精神世界。記者見到黎星時,他眼中布滿血絲。儘管胯部在受傷50多天後依然隱隱作痛,但他仍在每次翻轉跳躍中保持剛柔並濟的力道。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與聖賢對話,打開高雅藝術的藩籬,讓青年走進舞蹈藝術,乃至中國文化。
舞蹈熱潮在90後、00後青年群體中湧起,古典舞、民族舞和含有國風元素的舞蹈持續升溫,帶有鮮明深刻的時代烙印。「這是文化自信在現代生活土壤中持續生長而盛開的燦爛花朵。」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雜誌編輯部主任胡一峰評價道。
1.舉手投足,皆是對國人精神世界的擁抱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迪斯科、霹靂舞、國標舞曾風靡當時的青年群體。80年代末就讀於雲南大學的70後工程師陳芸回憶,雖然她自小耳濡目染就會跳民族舞,但那時在同學面前因不夠時尚而羞於表現。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在物質上和文化上很多領域都在追隨世界潮流,努力學習和模仿。」當代著名劇作家、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羅懷臻感慨,「但看看今天這些90後和00後的孩子們,他們身上所具有的自信和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生俱來的親和感,是任何時期都沒有的。」
華宵一走上《舞蹈風暴》第二季的舞臺時,用一段古典舞《長相思》把觀眾帶回大唐盛世。形神流轉之間,觀眾領略到的是古典風韻的綿延不絕。「舞者銜著的那朵牡丹,就是盛世繁華。」網友在視頻留言區感慨。讓華宵一欣慰的是,一些年輕粉絲能把《長相思》解讀為「長相思,美在長,在專注不移。」
華宵一表演古典舞《長相思》。
「90後和00後出生於一個發展中的開放世界。開放格局中,人恰恰需要確認自己的身份、回望自己的來路、尋找自己的立場,因此年輕一輩的舞蹈語言,更自覺也更純粹地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這是一種世界眼光之下的文化自信的表達。」羅懷臻認為,更可貴的是,這樣的自覺行為不是一兩個精英、偶像營造的,而是普遍昂揚奮進的青年氣質造就了這個時代的獨特現象。
2020年2月,上海芭蕾舞團通過網絡直播的「公益公開課」,向大眾提供專業的舞蹈課程,深受網民喜愛。(新華社發)
「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力在國際舞臺上日益提升,新一代舞蹈傳承人更加從容和踴躍地為中華傳統文化鼓與呼。」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楊洪濤說,武術、書法、詩歌甚至民族服飾等文化元素在現代舞蹈藝術中融合,這是兼具守正和創新的藝術探索。
主攻現當代舞的黎星根據國人耳熟能詳的《西遊記》題材創作了舞蹈《齊天》,用嶄新的舞蹈形式詮釋大鬧天宮的孫悟空角色。「悟空是中國青少年心中的超人。」他說:「他不畏困難戰天鬥地,是每個少年理想中的自己。」
黎星全新演繹的角色孫悟空。
2.人以舞聚,審美認知在個性釋放中提升
舞劇藝術在青年中得到了市場。《孔子》《一把酸棗》《粉墨春秋》等優秀民族舞劇在國內外舞臺接連驚豔亮相。2019年12月,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國家大劇院演出5場,一票難求。該劇在全國巡迴演出場場爆滿,以高雅嶄新的藝術形式在青年中播撒民族正氣。
「這一代青年受過很好的教育,心理上更加自主開放,更希望找到有個性、有意味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思想。」胡一峰指出,舞蹈作為情感表達的有效手段,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可謂順理成章。
青年舞蹈熱向少年群體傳遞,在哈爾濱市實驗學校,學生跳的自編操中融入了舞蹈元素。(新華社發)
《舞蹈風暴》官方帳號發布的舞臺純享視頻中,羅昱文的古典舞作品《問月》播放量已超20萬,熱評如潮。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俯仰之間,羅昱文將詩人李白灑脫不羈、攬月對酒的形象刻畫得飄逸傳神。排練時,記者看到,羅昱文努力化技巧於無形,捕捉詩人豪邁浪漫的神韻。讀詩、讀史,月光下體會、燈光中苦練,單是一個酒杯從嘴上滑落的動作和表情,羅昱文練了一個晚上仍不滿意。「李白對時空浩渺和人生短暫的追問中是有惆悵的,但最終情緒是昂揚樂觀的……就是這句『相期邈雲漢』,對,這裡應該微笑。」年輕的舞者推敲揣摩著一千多年前詩人的心境,把自己的解讀融入藝術表達。
羅昱文表演古典舞《問月》。
在B站上,中國舞頻道是熱門的頻道之一,精選視頻超過500個,播放量達7.4億。其中一段古典舞剪輯合集「我泱泱大國,會點輕功怎麼了」播放量超260萬。評論區中,網友不僅留下了「翩若驚鴻,宛若遊龍」的評價,還為《杜甫》等古典舞舞劇撰寫觀後感。
「年輕人不僅『以舞會友』,而且不斷提高審美水平。」楊洪濤指出,90後和00後舞者在舞蹈中傳達情感、講述哲思,在舞蹈語彙可以到達的範疇,在肢體技術可以控制的極限,把舞蹈編排的手法、風格和表現力努力做到極致。
3.陽春白雪,自然親切地融入生活方式
「過去專業舞種的門檻很高,我們只能仰望,而現在藝術殿堂的大門也向業餘愛好者開放。」張晗說,在他報名的舞蹈培訓機構,去年新增了古典舞課程。機構的經營者向記者透露:「年輕人熱情高,民族舞和古典舞的專業老師很搶手。」
專業人士向著大眾走,愛好者往門道裡鑽。楊洪濤評價:「當前很多舞蹈類節目注重藝術性與嚴肅性,也兼顧普及性,對舞蹈的種類、流派和歷史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幫助觀眾從看熱鬧過渡到看門道。」
「高水平的舞蹈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體,單方面強調技術或藝術,容易讓舞蹈被局限於小眾『圈子』,或脫離其本身的審美價值。所以我們作解讀時,注重用通俗的介紹引導觀眾了解作品的醞釀過程、排演故事和思想內涵。」《舞蹈風暴》鑑證官張藝興致力於搭建「專業」與「大眾」之間的橋梁,帶觀眾一起觸摸和體味那些流淌在舞蹈細枝末節處的美。
同時,愛好者藉助網絡平臺,將舞蹈融入生活方式。「當代青年喜歡舞蹈不僅是滿足藝術需求,也是在明確文化身份、尋求文化認同,與所處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建立精神聯繫。」胡一峰認為,年輕人在短視頻平臺舞動,實際上是在建構或進入某種「趣緣」紐帶,可謂「舞之蹈之,求其友姿」。
「舞蹈,終究要零距離感受才能體會那份純粹與美好。」包括李豔超、黎星在內的很多專業舞者曾向記者表示,他們希望更多的人走進劇場,零距離感悟舞蹈藝術。今天,他們的願望正在青年舞蹈熱潮中逐步成為現實。
李豔超表演舞蹈作品《豔超》。
16年前,11歲的華宵一站在北京舞蹈學院西門,石碑上「舞蹈家的搖籃」幾個字刻進了少年的夢。成長路上,舞蹈藝術涵養著她的身心,她因此受益,也為它的傳播與弘揚不停追尋。她與許多年輕舞者有著共同的默契,要將生長在中國土壤裡的文化精魂更好地融合於時代舞蹈藝術。他們相信自己所生活和熱愛的中國,不只是「舞蹈家的搖籃」,更是「舞蹈的熱土」。
【觀點擷英】
青年粉絲群體對舞蹈的熱愛,對舞者的推崇和模仿,既是舞蹈社會屬性的集中展現,又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理的集中反映。一方面,青年群體在社會生活中的生命體驗,與藝術殿堂中的專業舞蹈同頻共振,激發出新的意義和溫度。青年人對舞蹈敘事背後的社會情懷的關切,對優秀舞者創新意識、敬業精神的禮讚,和他們親身加入舞者行列的行動,讓我們看到新時代的青年正以唯美的敘事方式,用心用情地講述著他們追求夢想的中國故事。
另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青年人用「共情」的方式與舞蹈演員共享生活中「屬於自己的時光」。90後、00後的生存焦慮和發展需求已呈現為「集體表象」,他們從舞者的表演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一個舞者的高光時刻就是他們嚮往的人生精彩瞬間。
——王慶明(青年學者,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社會學、青少年社會問題研究等)
【舞者心聲】
正如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都是人生,正如吃過的苦、忍受過的寂寞都是爆發時的儲備能量,在舞臺上扮演的角色、演繹的命運會慢慢融入我們的性格、我們的生活,最終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我是這一過程的受益者。
我與舞蹈結緣21年,早已不算舞臺新人,可每次接觸新作品、每次走上新舞臺、每次配合新搭檔,我都保持著年少時第一次登臺演出的狀態——好奇、緊張、全力以赴。專業舞蹈的路到底能走多遠?我幾乎沒有任何預設,因為「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我所知道的是,在或高光或低谷或尋常的日子裡,永遠對熱愛的東西保持內心的純真和專注。這是舞蹈帶給我最大的財富、最榮耀的徽章。
——李豔超(青年舞蹈家,主攻現當代舞。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現就職於中國煤礦文工團。代表作品有《沙灣往事》《杜甫》《大飯店》《嶺南秋雨》等。)
作者:彭景暉 李丹陽 李晉榮 晉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