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提示:這2個字,90%的人終其一生都做不到,能做到的都非凡人

2020-12-23 我們自己的家常事

文天祥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句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在世,想必每個人都希望將來有朝一日做出一番事業,青史留名,讓後人敬仰,成為一個響噹噹的「人物」,而不是得過且過,渾渾噩噩度過一生。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人物?如何成為這樣的人,作為平凡人的我們又該如何做呢?

什麼是「人物」

「人」加上一個「物」字,叫「人物」。人是物的一種,毋庸置疑。但是人物是人和物兩個字連在一起,就告訴我們,既然生而為人,就要超然物外,而不是被物所困。

如果一個人腦子裡都是物,那就叫作物慾橫流。這是中華文化裡面最唾棄的一件事情。如果那樣,人跟禽獸就沒有分別了。

孔子講過一句話,「鳥獸不可與同群」。

「鳥獸不可與同群」,鳥獸是鳥獸,人是人。孟子提出四個字,叫「人禽之辨」,這四個字很重要。 有些人,明明跟父母在一起走,卻抱著狗而不去拉父母。大家一想就知道這過分了。

人只要活著就要使自己跟禽獸有距離,我們中國人講禽也很好,講獸還是很好,但是如果講禽獸就很可怕。

當一個人被人家罵「禽獸不如」時,這個人就完了,就活得一點兒價值都沒有了。

有很多事情,不可以就是不可以,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跟會不會也沒有關係,而是能不能。所以,是要成為「人物」,那就非常不容易了。

成為人物的3個標準

道德修養歷來流傳下來的人物沒有一個是道德修養不好的,他可以很窮,可以很潦倒,也可以一無所成。

比如顏回,就是一無所成。顏回來不及有成就走了,他三十幾歲就走了,但是他留名了,道德修養沒有人比得過他。

對當代的影響比如,孔明在三國時代樹立了一個標準,對當代有重大的影響。

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自己的原則,但是也可以很圓通,該放曹操的時候他就放,而且他考慮得很周密,讓關公去放,因為關公欠曹操一個人情,讓他放曹操一馬,就把人情抵掉了,還不會讓東吳抓住把柄,以後關公也比較好做人。而且終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關羽也是一樣,明明軍令狀都寫了,真放了曹操,那回去就是死罪,但還是放了,了不起就在這裡了。其心誠志堅的忠義形象,在三國時代一直到今天人人敬服,武聖的形象也火到了全世界,這樣的例子太多。

對後代的影響

人物對後代都有著深遠而重大的影響,我們隨便舉例就好了。

孔子、老子,一個聖人,一個神人,幾千年來,不僅影響著我們中華民族後代的子子孫孫,還聲名遠播全世界,成為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標誌性代表,世界文化名人。

這就是成一個響噹噹的大人物的三個標準,可見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人頂多成為一個小人物。

既然成為人物這麼難,是不是我們就要放棄?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又該如何做呢?

《易經》通篇就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至簡。大道為什麼至簡?就是因為它非常單純。

所以做中國人很單純,我們一生一世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不斷地提升品德修養,僅此而已。不管有錢還是沒錢,都不要忘記提升品德修養,得意或委屈也不要忘記提升品德修養,就是這麼單純。

所以孔子覺得很容易,老子也覺得很容易。為什麼有的人就覺得很難呢?

其實不難,只是我們受西方的影響太大,老喜歡鑽牛角尖,把自己搞得暈頭轉向。那具體該怎麼做?每一個人要先看看自己有幾斤幾兩重,在這個大環境裡面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然後去切實做好。

要知道,該做的沒有做不對,不該做的做了也不對。

但是,有一點一定要記住,一個人,不管你是男是女,都只有一個目的,既然身為人,就要好好做人,隨時隨地提升品德修養,最後檢驗的標準是問心無愧。別人不了解我、誤會我、冤枉我,是別人的事,我問心無愧。

就像孔子在路上走,找個渡口找不到,子路就去問旁邊的人渡口在哪裡。那個人問子路車上那個人是誰,子路說是孔夫子。那個人說你去問他就好了,他不是什麼都知道嗎?你問我幹什麼!

後來再問第二個,第二個問你是誰?子路說我是子路,孔夫子的學生。對方說你是孔夫子的學生,你應該什麼都知道,你問我幹嗎?

碰到這樣的情況,你能怎麼樣?你跟他有什麼好生氣的?總之,人物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即使成不了流芳後世的人物,也要規規矩矩做人,實實在在做事,先把自己修養好,不枉來活一次,也為後世造就一個高的起點。

我們用一句話總結:你這一生不管做什麼,不管在哪裡,只要把它當作過程、手段,而不把它當作目的,努力做好每一件該做的事。

這才是真正的「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易經》成書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它雖然是在講述大千萬物的自然變化規律,但是它又在書中揭示不同人生階段適用的大智慧。

曾幾何時,《易經》被人認為是一本"算命"的書,被冠上「封建糟粕」之名而不恥。但是當人們對它越發深入的研究,意外發現書中將各個人生階段,應當如何為人處世說得十分詳盡。

曾經有人這麼說道:"西方的智慧源頭是柏拉圖,中國的智慧是《易經》。"可以這麼說,先秦諸子百家思想都是由易經發展而來的。

如今,不管是商人還是從政者,不管是學者還是為人父母,面對的問題千奇百怪,但是都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解決的方法。

很多朋友都會問道《易經》都是拗口令人頭大的文言文,再加上古怪難懂的卦象圖,更是無從下手。

在這向大家推薦我讀的是這本白話文版本《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周易》,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裡面還有相近的注釋和插圖,在書中領悟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從陰陽五行、天幹、地支、六十四卦的爻辭、象詞、彖傳的講解,再到《易經》象、數、理的介紹,每一個都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職場,生意場和生活中的。馬雲更是多次公開推薦《易經》,並忍不住感嘆"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不僅可以讓你學習到古人的偉大智慧,更是可以讓你受益終身!

一本僅需要56元,看個電影就差不多了,但是卻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一本易經,能讓你終生受益!

相關焦點

  • 易經:有一條古老的規律,其特徵只有4個字,會用的人受益一生
    《易經》的本質是「易」,即變。一切變化都離不開它的教派,那就是規律。《易經》中有一條古老的規矩,它的特點只有四個字:吉兇悔吝,會用的人受益一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類,都遵循著古老的易變規律。這一規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誕生、萌芽、積累期;第二階段是生長發育期;第三階段是退卻、繁榮、過渡期;第四階段是消亡、衰落、毀滅期。
  • 易經:人的一生會有4個年齡段,真正聰明的人都守住了這4個底線
    易經:人的一生會有4個年齡段,真正聰明的人都守住了這4個底線說《易經》想必大家定不會陌生,它是中華歷史上最為獨特的一個存在,廣大細微,包羅萬象,被世人稱之為是大道之源。總的來說「20歲要走,30歲要想,40歲要戒」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要做符合自己年齡段的事情,只有這樣一輩子才能生活順心如意。由此可見易經中充滿了智慧,即使在千年後的今天也同樣適用。
  • 易經智慧:人一生拼到最後,不要放棄這3個制勝點!
    《易經》透露:人一生拼到最後,從不是靠運氣,關鍵是這3個制勝點,很多人不懂運用。若能掌握並靈活運用,會讓你的人生上到新的高度,這才是制勝法寶。易經透露:人一生拼到最後,從不是靠運氣,關鍵是這3個制勝點1、以退為進做人要懂得退讓一步,海闊天空。
  • 易經大智慧:一個人的運勢跟吉兇沒關係,關鍵是能否知道這2個字
    所以易經的精彩之處,是任何事物都存在變化和互相轉化的規律,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說法。易經這部書認為,人的運勢其實和吉兇沒有關係,吉兇是結果,而並非是過程。只要過程做得中規中矩,自然會脫離吉兇的束縛。真正懂易經的高手,通常都不會把吉兇放在嘴邊,這和孔子說的「善易者不卜」是一樣的道理。
  • 《易經》揭示了三個秘密,能提示商業秘密?李嘉誠、馬雲都贊同
    該書主要闡述了天地世間沒有關於社會萬象更新變化的古老文化經典,其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易經》揭示了三個秘密,竟能提示商戰奧秘!李嘉誠、馬雲都贊同其中,夏朝的連山義和商朝的桂藏義早在2000多年前就丟失了,世界上只有易經。
  • 《易經》的人生經驗:人敗一個逸字,人旺一個勤字,人患一個備字
    《易經》表示:「有病危者,也有守其位者。」危險是認為自己是安全的。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安全,生活總是瞬息萬變,每個人都要做好應變的準備。越是有遠見的人,越能知道,思考危險,久而久之就能安全。沒有人喜歡意外和危險,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不是我們的意志可以轉移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安穩的環境中,仍然保持著對危機的警惕,做好應付突發事件的準備。在事業成功時,要提高抵抗失敗和挫折風險的能力;在生活富裕時,存好餘糧。在身體健康時,做好保健,預防疾病和傷痛;在風華正茂時,要為年老力衰做儲備。人,最高的遠見是居安思危。
  • 《易經》中「二把手」的潛規則:2條天規10個字,40歲前明白最好
    被忽略的《易經》第二卦:精髓就10個字,教你做一個優秀的二把手人往高處走的道理每個人都知道,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開始期望自己做個「二把手」就可以了,有自己的辦公室,不用負太大的責任,能處理的處理,不能處理的往上交。
  • 易經告誡:人窮的時候,做到這「3戒3斷」,才有可能慢慢富起來
    一個人最可怕的不是沒能力,而是知道自己沒能力,還不努力,就是常常說到的啃老族,怨天怨地,甚至還怨父母沒有本事,這種人是非常讓人看不起的。究其原因最終都是敗在「懶」一個字上,因此人若想要變得富有就要戒掉懶,像易經所說的勤勞而謙虛的人,終究會有好的結果。
  • 《易經》三個字,寫盡人的一生,讀懂這3字,行得正、走得遠
    得《易經》三字,做人生的主人!【引言】人生不總是一帆風順,我們如何借風、借力呢?《易經》是不可多得的寶貝。讀懂了"上、止、正"三字,你才能行得正,走得遠。這三個字和卦象有關。有什麼樣的卦象,就對應什麼樣的情景;有什麼樣的情景,就對應什麼樣的決定。
  • 易經:每個人的一生,都有3道坎,忍耐過去的人,才能變得強大
    《易經》是一本講規律性變化的書。規律,放之四海而皆準,萬變不離其宗,其用無窮。天地乾坤,人在這其中,相互流轉。《易經》提醒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有3道坎,忍耐過去的人,才能變得強大。第1道坎:謀事之初,起步難,低調忍耐,錘鍊才能強大。
  • 《易經》:人要自己掌握命運,悟透這2個字,命運大反轉
    但是,能做到的畢竟是少數。事業有成的人,大都會有自己的一套成功理論,但旁人經常越聽越糊塗,所以我們暫且把這些拋開,直接從乾坤所代表的天道中去尋找啟發。《周易·繫辭傳》開篇就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這短短八個字,正是打開易經應用大門的鑰匙,非常關鍵。
  • 易經:每個人的一生,都有3道坎,跨過去的人,才能變得強大
    嚴格說來,假如一萬人使用《易經》,就會有一萬個結果。這就是變化的魔力。易經不是知識。記住是沒用的。它是用於訓練觀念的。觀念太僵化的人,不但自己辛苦,並且其他人也會倒黴。咱們學習《易經》的時候,觀念要靈活。但是,咱們不應該讓你有任何錯誤的想法。
  • 真正讀懂《易經》的人,都懂得利用這種原生力量,更容易出人頭地
    真正讀懂《易經》的人,都懂得利用這種原生力量,更容易出人頭地生活中不乏做人做事很成功的人,我時常在想,究竟是什麼內在因素使他們如此優秀?我讀到《易經》,猛然醒悟,厲害的人,是因為這些人會利用這兩種原生力量。
  • 易經智慧:大器晚成的人,一般身上都有這4個特點,將來非富即貴
    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年少就成名,這種人是人們眼中的天才;有的人中年富貴,這種人讓人羨慕不已;還有一種人,年輕時命運坎坷,卻終究大器晚成,成功完成人生的逆襲,這種人讓我們佩服!那些大器晚成的人,身上一般都有4個特點,《易經》中早有介紹,來看看你有嗎?
  • 易經忠告:當我們老了,這幾種人就儘量少見了,建議敬而遠之
    人一但到中年,吃盡了一生的苦,遭受著生活的不容易,就該搞清楚,來這世界上走一遭是為了什麼。《周易易經》曾寫到:天外來客來,敬之終吉;不永所事,小又言,終吉。這也提示著大家來到中老年,一生就踏入了後半場,從前在為人處事這方面,糾纏不清荒蕪的時間也好,擔心耗費的時間也好,後半生也要儘可能補回去。
  • 《易經》:人生的精髓,全藏在這三個簡單的字裡面,希望你全擁有
    曾仕強認為,其實整部《易經》,只講到3個字而已。第一個字:時《易經》裡講:「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孔子晚年讀《易經》讓他最有感想的就是這四個字:「時也,命也。」什麼事都要把握度,貪多嚼不爛,懂得適可而止,知道適度的原則你才能夠進退有度。時、變、止!三個字貫通整本《易經》,人生中的每一個決定都能從這3字裡面找到答案!
  • 《易經》洩露的2個秘密:人一生拼到最後,從來不是靠智商和運氣
    《易經》洩露的2個秘密:人一生拼到最後, 從來不是靠智商和運氣人的一生,漫長而又艱難,有句話說的特別好,「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這就是說,人在漫長的一生中,其實有很多的無可奈何。但是當年我們面對這些無可奈何的事情的時候,究竟是自己的不作為還是沒有選對方向呢?
  • 什麼人福氣薄?《易經》中的一個字是關鍵!懂得人可能福氣自來
    提起「福氣」兩個字,我們總會非常關心,因為,沒有人想總是遇到不好的事情,都想變得有福一些。那麼,人生在世,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趨福避禍呢?我們熟知的「群經之首」——《易經》,就給了我們很有益的啟示。易之萬變,不離其宗,守其規則,天、地、人三才相感應。
  • 《易經》:一個完美的人生,其實就是3個字,讀完醍醐灌頂
    《易經》被稱為「大道之源」。它包羅萬象,可用於指導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易經》的內容也很簡單,對一個人的啟發,可以用三個字來總結。這三個字符已經反映在易經的第一個卦「乾卦」中。1、第一個字:「上」,人總是要往上走的我們都知道乾卦的卦性時很「剛健」,代表著宇宙中強大的奠基力量和催人前進的力量。因此,乾卦的著名的象詞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的六爻都用龍象徵。從剛開始的「潛龍勿用」到「在見龍在田」,再到「飛龍在天」,都是一個上升的過程。
  • 易經:真正不好惹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遇到了多留個心眼
    易經:真正不好惹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遇到了多留個心眼在如今的社會中,為人處世,交際人脈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會碰到各式各樣的人,有性格好的,也有脾氣差的。但有的人像躲在暗處的豹子,你摸不透他,就把握不太好兩人相處的度,要是越線,很有可能便會被「狠狠地咬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