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713字 | 閱讀需4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我們要銘記,只有自己的國家強大了,才能與世界各國平等交往。
作為八大古都之一的鄭州自被國家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以來,關於鄭州要建領事館區的消息就在各種官方和民間媒體上不斷出現。作為中部地區的一座特大城市,至今沒有一個領事館,這是鄭州打造國際化城市的一個重大短板。可當你駐足於鄭州市東三馬路80號院時,你會發現居然早在抗戰前日本就於鄭州(其時為鄭縣)設立過領事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鄭州
正如海港改變了沿海城市的命運,鐵路則徹底改變了鄭州的命運。在我國恐怕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對鐵路的感情能超過鄭州,鐵路早已融入了鄭州的血脈。1906年4月,京漢鐵路(京廣鐵路前身)通車。1909年12月,汴洛鐵路(隴海鐵路前身)通車。中國最重要的兩條鐵路動脈在此交匯,為鄭州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鄭州被改為河南省直隸州,1913年改州為縣,1928年改鄭縣為鄭州,1931年復改鄭州為鄭縣,1933年該地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駐地。頻繁的行政變革既反映了政局的動蕩,也從側面顯示了鄭州這個交通樞紐在當時特殊的地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電燈電報、百貨公司、新式學校醫院、電影院、體育場等各種西方文化元素急速到來,鄭州的服務業、金融業也迅速發展。1927年,鄭州被當時的雜誌稱為華北之大都會,這在當時中國的縣級地域中絕對是鳳毛麟角。吸人眼球的鄭州也引起了日本人的極大興趣。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成立了外務省。1872年,日本在中國上海設立了首個駐華領事機構——日本駐上海領事館。隨後,日本在福州、香港、廈門、天津等地開設領事館。甲午戰後,日本在《馬關條約》議定的蘇州、杭州、沙市、重慶四個通商城市開設了領事館。
可以說,日本駐華領事館的開設與日本侵華的步履相一致,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地區、長江沿線及部分沿海發達地區。這些領事館當中隱藏著大量的日本特務,他們採集中國情報,插手中國事務,殘害中國人民,是服務日本侵華戰略的重要工具。
馮玉祥任河南省主席期間,鄭州商業興盛。作為交通樞紐,鄭州對外開放商埠,是棉花貿易的重鎮(民族資本家穆藕初1920年曾在鄭州創辦豫豐紗廠,資本雄厚、設備先進),南北商品的集散地。鄭州的異軍突起使日本下定決心要在這裡建立情報搜集機構並進行策反活動。
據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資料介紹,日本於1922年即向北洋政府申請建立領事館,但馮玉祥主政河南時期於1928年取消了日本領事館。1931年2月,不死心的日本人再次建立鄭州領事館,領事為田中莊太郎。九一八事變後,鄭州民眾掀起抗日救國浪潮,日本駐鄭領事館於1931年11月12日被迫關閉,人員撤至漢口。不甘失敗的日本人於1936年1月再次恢復鄭州領事館,租借當時金城銀行鄭州分行的地址,於鄭州三馬路39號院(現為鄭州市東三馬路80號院)辦公,領事為佐佐木高義。
在當時那個年代,日本在鄭州這個縣城反覆建立領事機構,其目的肯定不是為了日中親善、保護僑民,而是從事著不可告人的罪惡活動:
(一)幹擾金融秩序。1935年,中國政府進行幣制改革後,鄭州發生多起由日本人策劃的非法攜帶現銀案。如1935年12月10日,日本人古宮勝攜帶現銀3000餘元從鄭州前往天津,被中國有關機關查獲。12月25日,日本駐鄭州領事館館員平山勇赴安陽,向專署交涉案件。
(二)販賣毒品。1936年8月19日,日本人鳥次茂在鄭州車站地區販毒,被查獲後由鄭州領事館解決。
(三)從事間諜活動。1936年夏,日本領事館員志賀秀二、田中教夫、山口忠勇來到鄭州,在大同路通商巷9號百花銀樓,以「文化研究所」的名義為掩護從事特務活動。1936年9月,志賀秀二收買漢奸趙龍田對我駐軍及要塞工事進行非法調查。1937年1月4日晚,志賀秀二安排趙龍田和山口忠勇赴天津與土匪劉桂堂的參謀長聯絡,圖謀召集劉桂堂的舊部伺機暴動,後行徑敗露,趙龍田與山口忠勇被押往警局。在確定「文化研究所」從事嚴重間諜活動後,中國方面要求日本駐鄭州領事會同中方人員一同前往進行檢查,被日本領事拒絕。中國警察前往檢查時,屋內起火,濃煙滾滾。警察進入後,田中教夫持刀,志賀秀二持槍,竟然公然抗拒。後經中方警察反覆勸說,二人最終放下武器。大火熄滅後,警察在現場繳獲大批未經焚毀的文件、資料、照片。事後,趙龍田、山口忠勇、志賀秀二、田中教夫均被羈押於專署(鄭縣時為河南第一專署管轄)看管。後日本駐鄭領事佐佐木高義與日本駐華大使館派駐鄭州的秘書佐多平井赴專署道歉。據記載,本次案件中方繳獲大量日本間諜活動證據,如策劃河南黃河以北各縣獨立;勾結土匪,預謀暴動;印製反動標語,造謠惑眾,搜集中國軍事秘密等。
(四)奴役中國人民。該領事館在2004年修復時,在一個二層地板下發現了一份有50位中國女性名字的花名冊,冊中名字大都帶有「風」「花」等字,還有每一個人的年齡、住所。據有關專家推測,這極有可能是一份慰安婦名單。同時,在領事館下還發現了地牢,地牢內有刑具、煙盒、藥瓶和安全套等物。不難想像,日本人當時在這個所謂的領事館內所犯的滔天罪行。
間諜大案發生後,引起國內輿論譁然,日本間諜被驅逐出鄭。日本外務省將領事佐佐木高義被引渡回國,志賀秀二畏罪切腹自殺。
其實該領事館自建立後,就一直處於鄭州各界人士的聲討和衝擊之下,如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不久,鄭州地區的各界民眾就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行動,日本駐鄭領事館被迫撤離。1935年12月30日,鄭州數百名學生遊行示威,投擲磚頭石塊猛烈衝擊日本駐鄭州領事館。盧溝橋事變後,迫於國內巨大的抗日浪潮,1937 年8月9日,領事館降旗閉館,相關人員徹底逃離鄭州。
善忘是人類的本性,再鮮活、生動、富有生命力的歷史都會因為時間的塵封而成為人們記憶的盲區。作為中國近代史的偏僻一角,除了震驚中外的二七大罷工,鄭州在近代史上就再沒有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解放後,日本駐鄭領事館大院先後作為鄭州市向陽區(現為管城回族區)人民政府、鄭州市飲食公司、義馬礦務局駐鄭辦事處辦公地點,人們漸漸忘記了發生在這裡的腥風血雨、諜影重重。即便是土生土長的鄭州人,記憶中也缺失了這段歷史。一個城市的發展,厚重的歷史是最寶貴的氣質和靈魂。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舊址於2004年底進行了翻修、整理,2005年8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2006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級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要銘記,只有自己的國家強大了,才能與世界各國平等交往,各種外交機構才能真正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