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咒講記(第二集)

2021-02-19 吹肉往生咒

傳播上古智慧、靈性與科學、修行、養生、生活。公眾號後臺點擊「往期精彩」,在內容頁上面的搜索框輸入關鍵詞,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這裡有最全的優質內容和資料,給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啟示與幫助。

  經【宋元嘉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這個在佛經裡面,稱作「人題」。因為佛經是世尊當年在印度所說的,後來他的弟子們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成為經典。原始的記錄都是用梵文寫成的,梵文是印度的古文,傳到中國來之後,壹定要把它翻成中文,才能夠在中國流通。因此,每壹部經都有翻譯的「人題」,什麼人翻譯的。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曉得,佛經的翻譯是集體的創作,不是某個人翻的。

  佛法傳到中國來,是中國國家去聘請的,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國家聘請的,在古時候是帝王派特使到西域去聘請高僧大德到中國來。所以,他來到中國之後,所受到的禮遇是最高的待遇。我們中國的帝王,以國師之禮,就是帝王的老師,以這個禮來接待,非常之隆重。因為帝王對於出家人這樣的尊重,俗話常講:「上行下效。」臣民看到帝王對出家人這麼尊重,老百姓跟文武官員對出家人就格外的尊重,所以佛教在中國就有很崇高的地位。

  經典的翻譯它是有組織的,像現在我們這個國家的「國立編譯館」壹樣,它是有組織的,而且這個組織都相當的龐大,以國家的財力、以全國的人力來支援。所以,當時著名的學者專家、語文專家,世出世間的學者,幾乎都參與翻譯的工作。可是經題上只列著壹個人,這壹個人就是當時這個譯經院裡面的主席,像壹個學校的校長,用他來作代表,是他那個譯場翻譯的,這就對了。而不能看作這壹部經就是他翻譯的,這樣看法,那就錯了。

  史傳上記載比較詳細的是羅什大師的譯場,《阿彌陀經》就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羅什大師的譯場有四百多人,可見這壹個機構的編制是相當龐大。唐朝玄奘大師的譯場,規模就更大了,編制有六百多人。我們今天看到經,這是唐三藏玄奘法師翻譯的,只看到壹個人,是他譯場裡面所翻譯的,我們這樣看就正確了,就不至於有誤會。

  回過頭來看我們現代,由於交通發達,資訊發達,幾乎整個地球變成壹個地區了,哪個地方發生壹點事情,我們立刻就知道。所以,地球縮小了,人與人的關系,國家與國家的關系,變得愈來愈密切,國與國的關系真的就像鄰居壹樣,要想達到真正的世界和平,共榮共存,文化的交流才是真正的根本。只有文化的交流,才能建立共識,才有壹個共同的理念;依據這個理念,才能達到共存共榮,和睦相處。如果不從這個方面來著眼,這個世界之亂,眾生之苦,是決定不能夠避免的。

  佛教在整個世界文化來說,它也是很重要的壹環。今天世界上的經典,完整的有漢文的經典、藏文的經典,這叫大乘經。小乘經裡面,除漢文之外,還有巴利文。日文的經典是從中文翻譯過去的,而且並沒有完全翻譯,只翻譯了壹部分。現在佛教隨著這個大時代傳播到西方了,傳播到世界每個國家地區了,譯經的工作就是今天最重要的壹個大課題,如何從中文、西藏文、巴利文翻成世界其他各國的文字。這些工作,這麼多年來也有人在做,所做的成效都有問題。

  譬如在美國紐約,沈家楨老居士對於佛法的弘揚非常熱心,我知道他總有二、三十年歷史,請了不少人,把中文經典翻成英文的工作。翻是翻得很多,我在紐約,他老人家告訴我,他這些東西都不能出版,原因在什麼地方?翻譯的人中、英文都好,但是在佛法上沒有相當的修養,只把字翻出,意思不對,這就是很大的壹個難題了。所以,從前的譯場,為什麼許許多多人參加,大家在壹塊研究討論,每壹字、每壹句都要斟酌。如果用古時候那個方法,集體來翻譯,那這個問題就能解決了。

  現在譯經是個人在那裡做,個人有個人自己的成見,這是譯本不能流通的關鍵所在。經過大眾的研究討論,這是客觀的,錯誤減少到最低的程度。所以,對這個問題我就給沈老居士壹個小的建議,我說如果再要有機會翻,譬如翻《金剛經》,妳壹定要打聽打聽現在在這個世界,任何國家地區,有哪壹位法師大德,對《金剛經》真的有研究,有修有學,請他來講,所有參與譯經的這些人員大家都來聽。請他詳細講,翻譯的人用心來聽,有問題就提出來請教,務必把經義都能夠毫無障礙的理解了、貫通了。然後推選幾個起草,他們把翻譯的草稿寫出來,以後再拿這個草本,提出來和參與譯經的人員研究討論,也像從前壹樣,壹個字壹個字、壹句壹句,使文與義都能夠達到很正確,不致於誤會。這樣譯出來,我相信在西方流通就不成問題了。

  所以譯經絕對不是壹個人能作的,絕對不是兩三個人、三五個人可以作的。不行!還得像從前幾百人的譯場,那是最高明的。所以,我們中國人有福報,這個譯經的方法非常謹嚴,參與的都是有道德、有學問,對於兩國的文字、對於佛法都有相當修養的人,這樣建立這個譯場,把梵文經典翻成中文,翻的是真好。

  從前方東美先生有壹次跟我談到佛經的翻譯,我們就談到壹個很奇怪的現象。什麼現象?印度梵文經典大量的傳到中國來,我們把它翻成中文之後,那個原文到哪裡去了?這麼多的梵文經典,居然沒有保留下來,在中國就等於失傳了、失蹤了。方先生有個推測,他這個推測也很有道理,他說:「我們中國人非常自豪,認為我們所翻的佛經,不但意思圓滿的保存,沒有失掉原意,在文字上比梵文還要華麗、還要美好,那中文就可以直接取代梵文了,梵文經典用不著了。」這是方先生的見解,我們聽聽他的話也滿有道理,中文的經典確實是翻的好。

  所以名題是譯場主持的人。這壹次這個譯場就是求那跋陀羅尊者,他是這個譯場的主席。前面「宋」是朝代,在此地「宋」、「元嘉」都是代表時代、年份。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以「宋」為國號的有好幾個,最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有宋國,我們在《左傳》裡面都讀過。這個「宋」是南北朝時代,宋、齊、梁、陳。「宋、齊、梁、陳」時,南朝是劉豫,所以我們在歷史上也叫它作「劉宋」。劉豫在現在的南京,那個時候叫建康,建立壹個政權稱為宋,大概傳了八代,將近六十年,這個諸位在歷史上能夠看得到,它的年代是在公元四百二十年到四百七十九年,以後為齊所滅了。

  「宋、齊、梁、陳」這四個朝代的首都都在南京,就是現在的南京,所以南京號稱「六朝古都」,這四個朝代就佔了四個。在這個以前三國時代,東吳也是建都在南京,所以在南京有六個朝代建立的首都。

  「元嘉」是年號,就像清朝「康熙」、「雍正」、「幹隆」都是屬於年號,求那跋陀羅法師到中國來是在元嘉的末年。元嘉在劉宋,可以說是很穩定的壹個時期,也是最好的壹個時期,元嘉壹共好像是有三十二、三年的樣子。

  「天竺」是法師的籍貫,法師是印度人,印度古時候稱為「天竺」,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有「五天竺」,我們叫五印度,分為東、南、西、北、中。

  這個「三藏」就等於我們現在所稱的學歷,現在我們常講他的學位是博士學位、碩士學位,這是他的學位,他通達三藏。在古時候,如果不是三藏法師,可以說沒有資格主持譯場,作為翻譯經典的主席;壹定是博通三藏,他才有資格作這個翻譯主席。

  「求那跋陀羅」是他的名字,這個名字是音譯的。

  我們看下面的註解,疏鈔。

  疏【宋者。南北朝國名。元嘉者。年號。天竺者。西域國名。求那跋陀羅。此雲功德賢。】

  『求那跋陀羅』是梵語的音譯,翻成中文意思叫『功德賢』,名字含著這個意思。

  鈔【宋言南北者。時方南北分王。宋王江南。謂劉宋也。元嘉者。文帝元嘉末年也。天竺。壹雲身毒。有五天竺。皆西域也。跋陀博通三藏。尤專大乘。號摩訶衍。神異非壹。備載傳記。恐繁不敘。壹本陀下無羅字。或疑是求那跋摩。以二師同時故。未審何所譯也。】

  『宋言南北者,時方南北分王』,那個時候就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南北朝」,五胡亂華就在那個時代。那個時代實在講跟我們現在有壹點相似,是亂世。所以國家疆域都不大,傳的年代也不久,這是屬於亂世。

  『宋王江南』,「王」這個字念破音字,念(ㄨㄤˋ旺),就是統治的意思,他統治江南。

  『謂劉宋也』,就是劉豫所建立的這壹個政權,他壹共傳了八代,總共五十九年。

  『元嘉者,文帝元嘉末年也』,文帝是劉宋第二代的君主,在整個王朝當中,他這壹代政治最清明,社會也非常的安定。所以他作皇帝作的久,他作了三十多年,他整個政權總共只有五十九年,幾乎超過壹半了。所以他這個時期社會相當安定,這是第二代。

  『天竺,壹雲身毒』,這個「身(ㄐㄩㄢ,娟)毒」跟現在講的印度,音就很接近,都是音譯。

  『有五天竺,皆西域也』,那個時候說的是中國的西方。現在我們曉得印度並不是在中國的西方,而是在中國的西南方。為什麼那個時候說西方?因為那個時候交通都是往西方去,到了蔥嶺之後再往南走,那就是印度了。所以「西域」當時是指我們現在新疆跟阿富汗壹帶的地區,都稱之為「西域」。

  『跋陀博通三藏』,這是說這壹位法師他的德學。「德」是他的修持,「學」是他的學識非常淵博,三藏經典都通達。

  『尤專大乘』,對於大乘,他的造詣特別深。

  『號摩訶衍』,「摩訶衍」是梵語,翻成中文就是大乘。

  『神異非壹,備載傳記,恐繁不敘』,《高僧傳》裡面有他的傳記,所以在此地就不多說了。「神異非壹」,他有神通,這是現代人所謂的特異功能,他也有特異功能,《神僧傳》裡面也有他的傳記。在我們中國《高僧傳》裡,凡是有神通明顯表現出來的,以後都把這些人歸在壹起,這個稱之為《神僧傳》。《神僧傳》裡有他。

  『壹本陀下無羅字』。這個《往生咒》有兩個本子,有壹個本子是宋元嘉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翻譯,有壹個是「求那跋陀」翻譯的,無「羅」字。到底是哪壹個搞不清楚了,為什麼?這是兩個人同壹個時代,所以究竟哪壹個人是這個譯場的主持?這個譯場的主席?就很難考定了。

  『或疑是求那跋摩,以二師同時故,未審何所譯也』,「審」是審定,沒有辦法確定是哪壹位,他們兩位都是印度當時來到中國弘法的高僧。

  這是把翻譯的人介紹出來了,下面就是咒了,是往生咒的正文。往生咒總共十四句,每壹位同修都念得很熟,我想沒有壹個人不能夠背誦的。要念的怎樣才相應?那就是個問題了。這個咒因為大家很熟,我們也就不必念了。咒可以不翻,因為它是佛的密語;也可以翻,也不是完全沒有意思。不翻,以恭敬心去受持,容易得利益。諸位要曉得,佛法修學所用的這些方式,無非是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目的就達到了。沒有意思,那妳就不會打妄想了,老實念,容易攝心,容易入定。如果有意思的話,壹面念,壹面會打妄想,反而不容易入定。

  在修行上,古人講:「念經不如念咒。」為什麼?經有意思,壹面念壹面打妄想,就不如念咒,咒沒有意思;沒有意思的咒,愈長愈好。像這個《往生咒》比不上《大悲咒》,《大悲咒》比不上《楞嚴咒》。咒長,妳不能念錯,壹字壹句都不能念錯。在念的時候,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就是功德;久而久之,妳這個心慢慢就定下來了,慢慢就達到清凈了。這是用這個方法達到心地清凈的目標,是這麼個意思。

  又說:「念咒不如念佛。」這是真的,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究竟念哪壹種好?古人所說的是壹個原則,不能涵蓋壹切眾生的根性,有些人讀經容易攝心,有些人念咒容易攝心,有些人念佛號容易攝心,每壹個人的根性不相同。我們自己選擇哪個法門,自己壹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不知道可以試驗試驗,把讀經、讀咒、念佛三樣東西都試驗壹個階段,以兩、三個月的時間來試驗,就曉得哪壹種方法容易攝心。也就是我們俗話講的「收心」,哪壹個方法容易收心?這個方法對自己就有效果、就有利益,就可以堅持用這個方法。

  壹直用到自己真正達到心地清凈,清凈心現前,就是三昧現前。「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健康的享受,清凈自在的享受,那叫真樂!到心地清凈自在了,自然就生智慧了,這就是所謂「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清凈心就是定。

  我把這個咒的意思,依據古大德的解釋,跟諸位略略的說壹說。

  經【咒曰。南無阿彌多婆夜(壹)哆他伽多夜(二)哆地夜他(三)阿彌利都婆毗(四)阿彌利哆(五)悉耽婆毗(六)阿彌例吒(七)毗迦藍帝(八)阿彌例哆(九)毗迦蘭多(十)伽彌膩(十壹)伽伽那(十二)織多迦利(十三)娑婆訶(十四)】

  『南無』,這兩個字在佛門裡面用得最普遍,用得最多,意思我相信許多同修們都知道,「南無」是恭敬的意思、禮敬的意思。我們今天講敬禮,有皈依的意思,有皈命的意思,在梵語裡面稱為「南無」。這是古音,在當時翻這兩個字,那個音就念南無(拿摩ㄋㄚˊ、ㄇㄛˊ),我們的言語會隨著時代去變,字的形狀沒有變,讀音古今不壹樣了。現在讀南無(ㄋㄢˊ、ㄨˊ),古音念南無(拿摩ㄋㄚˊ、ㄇㄛˊ),所以這個咒語壹定要念當時那個古音,發音才正確。

  咒語到現在,很多咒都念的不靈了,原因在哪裡?我們把音全念錯了,不是當時翻經那個時代的讀音,我們用現代的讀音來讀,所以音不準確了;而咒語裡面有許多是跟鬼神往來的,裡面有很多是鬼神的語言,那個音發錯了,他就聽不懂了。譬如很簡單的,我們大家都知道,現在美國總統,中文翻作柯林頓。他要來了,妳叫他柯林頓,他壹定聽不懂,不知道妳在說些什麼,音不正確。現前中文翻出來的,我們念給他聽,他都不懂;何況古時候,那問題就更大了。

  我們了解這壹層,現在怎麼辦?現在以恭敬心,不管念錯念對,沒有關系,至誠恭敬的念就好,曉得我們用這個方法來攝心。真的能達到攝心,我們這個念咒的目的就達到了,這就很好。所以也不必去計較它的音正不正確,要想這個音正確,非常非常難。密宗上師雖然代代口傳,口傳也不見得正確,那壹個法師,他還有鄉音、有方言。妳想要純正的釋迦牟尼佛傳的那個原音,不可能!無法相信這個音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傳的原音,不可能。

  中國每壹個地方都有方言,外國也壹樣。印度古時候交通也不發達,那個大國,恐怕連我們現在壹個小鄉鎮都不如。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方言,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文字。我們中國的文字,秦始皇統壹了。秦始皇沒有統壹之前,中國文字很復雜,同樣壹個字,就有很多的寫法。所以像這壹些情況,我們都要明了。因此,佛才教給我們「四依法」,使我們把這些疑慮澄清。「四依法」就是「依義不依語」,意思對了就行了,語言、翻譯的文字上,不必去計較,只要它的意思正確,我們就可以遵循。所以「南無」是皈依、皈命、恭敬的意思。

  『阿彌多婆夜』,就是阿彌陀佛,這是梵音翻過來的。我們曉得,我們翻「阿彌陀」,這個地方是「阿彌多」,後面還有尾音「婆夜」。我們翻「阿彌陀佛」,「阿彌陀」後面那個尾音「婆夜」省略掉了,就不要了,這裡是完整的連尾音帶起來,那就是「阿彌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這壹句梵語翻作「如來」,合起來講就是皈依,或者皈命阿彌陀如來。這個「阿彌多婆夜」,要是把它翻成中國的字,就是無量壽、無量光,這是《阿彌陀經》上所說的,實際上它這個無量是包含壹切的無量。

  『哆地夜他』,有很多咒裡面,我們念到「怛侄他」,跟這壹句完全是相同的,梵音是壹樣的,譯的字不相同,就是「怛侄他」。「哆地夜他」,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即說咒曰」。《般若心經》裡面,把這壹句翻成中文「即說咒曰」,下面才是咒語。所以前面這個是佛號,佛號不是梵語,底下是咒語了,第四句到第十四句,這十壹句是咒語。咒語壹開頭:

  『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都」是無量,「婆毗」是光明,所以這壹句就是無量光,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無量光」!

  『阿彌利哆』,意思就是無量。

  『悉耽婆毗』,「悉耽」翻成中國意思是壹切義成,義是義理,成是成就,就是壹切的義理圓滿的成就。「婆毗」是光明的意思。可見得這個咒語裡,都是贊嘆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壹切無量,都是這個意思。

  『阿彌例哆』,是跟前面壹句壹樣的意思,都是稱無量壽佛。

  『毗迦蘭帝』,這壹句裡面是含多義,有很多意思在裡面。第壹個有「無礙行」,佛與諸大菩薩在十法界裡面度壹切眾生,就像《華嚴》上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它含有這個意思;有方便的意思,善巧方便,普度眾生,它含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面。

  『阿彌例哆』,是無量。

  『毗迦蘭多』,上面是「毗迦蘭帝」,此地是「毗迦蘭多」,意思也很接近,稍微有壹點不同的,它的末後有「真如不退」的意思。所以壹切眾生生到西方世界那邊「圓證三不退」,有這個意思在裡面。

  『迦彌膩』,就是極樂世界,就是彌陀凈土。極樂世界,安養國土。

  『伽伽那』,是比喻、是贊嘆。它的意思是虛空,或者我們講天界,六道裡面講天道,有高高在上、廣大無邊這個意思。所以,用虛空、用天界來作比喻。

  『織多迦利』,這壹句也是含多義,它有諦往的意思,諦是真實,說明壹切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最真實的,它有這個意思在。諦就是諦實、真實,往這壹條路是真實的。所以在華嚴會上,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凈土。還有壹個意思,就是非常歡喜樂意求往生,有願去的意思。

  『娑婆訶』,所有壹切咒最後都有這壹句,這壹句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快速的圓滿,是壹個祝願的意思。希望我的願早壹天成就、早壹天圓滿。

  這個十四句,就是古大德給我們說的咒語的大意。這個意思,妳了解,很好。不了解也沒有關系;不了解,老實念。如果了解,我們念這個咒字好,可以隨文入觀,念到哪壹句,這個境界可以現前。

  下面有兩行,這也是屬於經,這是經的長行,說明持咒有五種利益。

  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誦此咒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無令怨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隱。臨命終時。任運往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大乘經典裡面,佛為我們開示,都會說「善男子、善女人」,為什麼?持咒能不能得這五種利益,諸位要曉得,關鍵就在這個「善」字。我們持咒,像我前面跟諸位報告的,有人真的依照經典裡面所講的,往生咒念了三十萬遍,沒效。他沒有想想,要做到佛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三十萬遍才有效。我們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關鍵在此地。到底這個「善」的標準在哪裡?《觀無量壽經》上講的「凈業三福」,古大德所說的,它是大乘的大乘、是壹乘的壹乘,至高無上的法門。心不善,怎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凈業三福」,最起碼的要具足第壹福。我們講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三福中的第壹福都沒有,我們這壹生念佛苦修,只能夠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壹個善緣,這壹生往生很難。為什麼?不符合佛所講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是最起碼的善。

  第壹福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最低的,我們有沒有做到?如果連這個四句都做不到,妳念經、念咒、念佛都是跟佛結個緣,這壹生想往生很難。第壹個善就是這四句做到了,生凡聖同居土有分!如果再能做到第二善,「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大概方便有餘土也能有分,品位就高了。如果能三善都具足,「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給諸位說,上上品往生!

  可見得這個關鍵的字,往往我們把它疏忽掉了,輕易的看過了。念了幾百遍、幾十萬遍沒有效果,還怪這個經不靈,怪佛說話打妄語,靠不住,謗佛、謗法,妳說這怎麼得了!他不責怪自己,他去責怪經典,責怪佛菩薩。實在講,佛菩薩是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了。所以自己想壹想,我們自己是不是這個善的標準,佛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有沒有我的分?這個重要。「凈業三福」不能不細細講求,妳才真的明了。

  「孝養父母」,什麼叫「孝」?怎樣「養」?這是大學問,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具足這樣的條件,就是佛門裡面的標準,他完全符合。這壹些善男子、善女人選擇這個法門,用這個方法來修。

  『能誦此咒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這是第壹個利益。阿彌陀佛常常在妳的頭頂,這就是得佛本願威神冥冥當中的加持。因為佛在頭頂上,妳看不見,妳看不到。他真在妳的頭頂上,真的在保佑妳,真的在加持妳。

  諸位要曉得,我們修凈業求往生,這個機會真難得,壹定要使自己成為壹個法器。這個法器,用現代的話來說,壹定要具備佛對我們所要求的這些條件,我們統統具足,這才有資格接受這個法門。這個條件是什麼?就是「凈業三福」。

  所以在《觀經》裡面,這壹段經文多重要!韋提希夫人親眼看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生起無限嚮往羨慕之心,想求生到極樂世界去,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修什麼方法可以往生?佛沒有教給她修行方法之前,先教她「凈業三福」。說完了又囑咐她,這三條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個話說得多重!過去、現在、未來,所有壹切諸佛修行成佛都是以這個為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決定不能成就。所以真正想修,真正想在這壹生成就,不能不註意,不能不認真去修。

  第二個利益是『日夜擁護』,白天、晚上,阿彌陀佛、諸佛菩薩、護法善神都擁護妳,都保護妳。妳要問為什麼?因為妳是真正的阿彌陀佛的學生。《往生咒》第壹句「南無阿彌多婆夜」,就是皈依了。南無是皈依,皈依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我們今天念這個,阿彌陀佛不承認,不是真正的學生。因為我們不夠資格,人家這個資格有條件限制,必須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三福壹條都沒做到。做到了,就行了;做到了,那妳真正皈依了,妳才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阿彌陀佛的學生,壹切諸佛都尊重妳,菩薩善神哪有不擁護的道理!

  第三個利益是『無令怨家而得其便』。這個「怨家」是講過去生中的,過去生的怨家債主。因為妳有佛菩薩保佑,有護法善神擁護,所以這壹些累世的怨家債主,也沒有法子接近妳。這個好處在哪裡?妳在修行過程當中,壹帆風順,沒有魔障。「怨家而得其便」,就是魔障多。魔障決定不能避免,原因在哪裡?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跟壹切眾生不曉得結了多少怨。尤其是吃眾生肉,吃眾生肉是跟它結的深仇大恨。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這不是假的,吃它半斤,將來要還它八兩,欠錢的要還錢,欠命的要還命,這壹生不還,來生壹定要還。妳要想到這壹些因果報應,太可怕了!

  從前不曉得,做了壹些惡事;現在明白了,決定不造,不跟任何人結怨,不跟任何人有絲毫債務的糾紛,還得幹幹凈凈,我們菩提道上減少障礙。這是已經知道的,還有不知道的,過去生中所欠的。不知道的怎麼辦?因此,我們將自己修學壹切功德回向給他,抵債!「願以此功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是抵債、還債。妳不要來幹擾我,我修行成就了,利益統統是妳們的。回向裡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此地。這是因為妳自己有這個功德,佛菩薩加持、護法善神保佑妳,就更方便了、更容易了。這壹樁事情,諸位要是細細讀《地藏經》,妳就明白了。

  第四種利益是『現世常得安隱』。妳現在在這個世間常常得到安穩,我們講平安。縱然有大災大難,妳也能夠度過,平平穩穩的度過,不受這個災難之苦,這個就是共業跟別業不壹樣。這壹點不學佛的人,他不懂,稍稍有壹些修持,涉獵壹些佛法的經論,大概多少能夠體會到壹點。

  我常常提醒同修們,修持、讀經、念佛、斷惡、修善非常重要,為什麼?現在我們處的這個社會是亂世,將來究竟亂成什麼地步,誰都不敢預料,而且不是壹個地區亂,是全世界都亂。什麼是最安全的?有福有德是最安全的,這是真的。妳有財富,「財為五家共有」,再大的財富,壹天可以丟得幹幹凈凈,古今這個例子太多了!不是妳的。權勢、地位都是假的,沒有壹樣是真正的保障、是真正的靠山。真正的寶藏、靠山是人積德,有福、有德,妳身上雖然什麼都沒有,人家壹看到妳生歡喜心,他就恭敬妳,就來照顧妳,這是有福!他能夠度過災難,現世常得安穩。

  這壹句裡面,妳誦咒是得佛力加持。但是妳基礎的修持,這個德行是那個「善」字,妳是「善男子、善女人」,妳是壹個真正修「凈業三福」的這種善人,所以得壹切天人善神的保佑,這是真的。我在講席當中也講過很多次,常常提醒同修們,妳今天在社會上有地位、有權勢,妳今天有財富,這些東西是什麼?暫時在妳眼前過壹下,妳得不到。在妳眼前過壹下,換句話說,妳暫時有權處理,不是永恆的,是暫時的。暫時有權處理它,我把它做的好,做的是善事,積功累德;如果我處理的不妥當,就造作罪業,要明白這個道理。

  人生非常短暫,何況古人常講:「黃泉路上無老少。」壹口氣不來,就是第二世。所以什麼都要看淡,都要放下,盡心盡力為社會、為大眾去造福,不要想自己,不要想家庭。妳真正積德修福,妳的家庭自然有佛菩薩照顧,有護法善神照顧,比自己照顧周到得多。自己照顧不了,真正只有求佛菩薩、求護法善神照顧,那才是可靠的。這個道理要想通,事實擺在我們眼前,仔細去觀察,讓妳了解事實真相;然後才曉得我們自己應該怎麼作法,應該怎麼修法,這樣就不會有錯誤了。這是講妳現前所得到殊勝的果報,最殊勝的是在臨終。

  第五種利益是『臨命終時,任運往生』。這個裡面無比的殊勝就是「任運」,任運是自在,生病就不自在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去,也不自在了。自己曉得什麼時候去,不生病,站著去的、坐著去的,我們見到的、聽到的確實有!這壹點都不假,這才叫壹生沒有白過,我們這壹生過得真的有意義,真的有價值。人家能,我為什麼不能?

  早年,在臺北市「念佛團」,道場不大,那個念佛堂還沒有我們這個念佛堂大。我在那裡講了三年經,在龍江街中興中學的隔壁。創辦人是李濟華老居士,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這個老人家八十多歲往生的,他往生兩個月前就曉得,所以星期假日去看看老朋友,辭行,見最後壹面。因為他的小孩都在美國,就是老夫妻兩個住在臺灣,他們每個星期有壹次共修。往生的那天,跟他太太坐三輪車去參加共修,在三輪車上跟太太說:「我要往生了,妳壹個人會不會感覺得寂寞?」其實他太太也不曉得他哪壹天往生,太太是虔誠的佛教徒,說:「妳能往生太好了,那妳就不必掛著我了。」等於說太太同意了。

  他們共修就跟平常打佛七壹樣,不過是壹支香就是了。這壹支香當中有半個小時的開示,都是這些老居士輪流講。我聽說那壹天是輪到魏老居士,他跟魏老居士兩個人對換,他說:「今天我來講。」因為他年歲最大,又是這團體的創辦人,魏老居士很尊重他,就同意了。他老人家壹上臺,講了壹個半鐘點,講得非常高興,非常歡喜,苦口婆心勸大家念佛求生凈土。講完之後,向大家告辭,說:「我要回家了。」人家以為他八十多歲,年歲那麼大,講了壹個半鐘點,講累了,以為他要回家了。沒想到下了講臺,講堂旁邊有個小客廳,他就在沙發上壹坐就往生了。妳看,多瀟灑!多自在!往生之前,講了壹個半鐘點,這是「任運往生」,生死自在,這個佛才叫做沒有白學。

  這是菩薩的眷屬!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菩薩,真的是菩薩,而且不是普通的菩薩,《阿彌陀經》上講皆是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還得了!阿鞞跋致是圓證三不退的菩薩,最低的是七地菩薩,那個地位多高!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壹般的人要想自己修,修到這個地位,就在別教裡面講,也要修滿兩個阿僧只劫,才能達到這個地步。妳看凈宗的修行,壹生就成就,所以這個法門是真正不可思議。

  諸位要特別記住,關鍵就是那個「善」字,它的標準在這個地方,「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得到這五種利益。同樣壹個道理,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阿彌陀經》或者是能持彌陀聖號,都能得同樣的利益,並不是只有念《往生咒》才有這五種;不是的,讀經、念佛統統都能得到,關鍵、條件就是那個「善」字,諸位要特別記住這壹點。妳能夠把「凈業三福」統統做圓滿了,上上品。再看底下的註解:

  疏【諸本句讀稍異。今依古本。神咒不翻。不必強釋。】

  佛經,從南北朝時代翻譯出來,流傳到今天,壹千多年了。這個朝代壹算起來,應當有壹千六百年了。壹千六百年前,歷代抄寫、流通,寫錯了的,寫漏了的,在所不免,所以這個古本常常有這些問題發現。不但古時候抄寫會抄錯,現在我們排版,不是壹樣排錯!妳看我們校對校了五、六次了,印出來還有錯字,可見得這個東西自古都是很為難的,免不了有這種錯誤。於是就有許多不同的版本,裡面的字不壹樣,句子或者多或者少,這個句讀問題就更多了。句讀,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標點符號。因為古書沒有這個標點的,都是念的人自己去點標點,有的人點錯了,把上面壹句點到下面去了,這種顛倒情形也很多。所以像這個經咒裡面,這壹些事情就更不能避免,我們要仔細去觀察。底下《鈔》裡就舉例子來說了。

  鈔【諸本不同者。如南無阿彌多婆夜。壹本作南無阿彌多婆夜多。以次句多字連屬上句。故雲稍異。今不必苦究是非。但依壹本。至心誦持。自成利益。又有謂南無阿彌多婆夜。此雲皈命無量壽。多他伽多夜。即多他阿伽度。此雲如來。哆地夜他。新譯雲他的也撻。舊雲怛絰他。絰。音疊。即地夜二合也。此雲即說咒曰。自後方是密語。然神咒從古不翻。略有五意。壹。如王密旨。勿妄宣傳。但宜欽奉故。二。或壹語廣含多義。如仙陀婆故。三。或此方所無。如閻浮提故。四。或順古文。如阿耨菩提故。五。或尊重。非唐言可對。如般若故。壹雲亦可強翻。既謂之強。喝若已之。】

  演【仙陀婆者。是梵語。有鹽水馬器四名。惟有智臣乃能辨識。如王食時。呼仙陀婆。則知要鹽。如王洗盥。呼仙陀婆。則知要水。如王作眾務時。呼仙陀婆。則知要器。如王出遊。索仙陀婆。則知要馬。】

  『諸本不同者』,如《往生咒》第壹句。

  『如南無阿彌多婆夜』,另有壹種本子,它這個句讀跟這個就不壹樣了。

  『壹本作南無阿彌多婆夜多』,妳看他把那個「多婆夜」,下面這個「多」點到上面去了,這個底下多點了壹個字了,那個念的句子就不壹樣了。

  『以次句多字連屬上句』,發現有這麼壹種本子。

  『故雲稍異』,這就是本子不壹樣。不壹樣怎麼辦?我們後人沒有法子確定,唯壹的方法就是多找版本,不同的版本,互相來對,哪壹個版本多,我們就採取哪壹個版本,用這個方法可以。因為這是咒,沒有法子理解它。如果是文,我們還可以能夠想意思,哪壹種標點意思更圓滿、更好講、更明白,我們採取哪壹種。這個咒語、密語就沒有法子了,只有多找幾種版本來比較,看看哪壹種版本好。像念「南無阿彌多婆夜」,用這種標點的方法,這個經比較多,版本比較多,我們就採取這個本子。我們從多數,這是壹個好的辦法。大師在底下給我們建議:

  『今不必苦究是非』,不要苦苦去追究,用不著。

  『但依壹本』,我們選擇壹個好的本子,這是我們俗話常講的「善本」,好的本子。像我們這個本子,這是蓮池大師他老人家壹定看過許許多多的本子,在此地把這個咒語附在經後面,這個句讀就是蓮池大師自己審查過的。我們依照大師這個本子,這也是壹個好方法,依照蓮池大師教給我們這個句讀,這是好辦法。

  『至心誦持,自成利益』,「至心」是誠心,誠心誠意去念,自自然然就能夠得到利益。可是這個地方諸位千萬要記住,經上前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是基本的壹個標準,無論如何,我們要把自己的品德提升到這個標準。這個「三福」我們沒有辦法做到,最低限度我們要提升到第壹福,第壹福無論如何要做到。前面跟諸位報告了,壹定要認真詳細的去講求;否則的話,妳會在裡面產生誤會。

  比如「孝養父母」,每天對父母恭恭敬敬的,把他的飲食、生活起居都照顧到,這就是孝養嗎?這不是,這不夠!整個孝養裡面打分數,頂多二十分,不及格!那要怎樣養?「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誌」,父母對於子女天天掛在心上,作父母的人曉得,不作父母的人體會不到。兄弟不和,父母操心,這就是不孝!讀書不用功,考試不及格,父母又操心了,不孝!在外面做事情,不負責,不認真,被妳的長官處分了,父母又耽心,都是不孝!妳才曉得那個孝養的範圍非常廣大,不是單單照顧飲食起居。如何叫父母省心?如何叫父母心情快樂?那才叫盡了壹點孝。

  所以這些壹定要仔細講求,才知道在世間真正做個品德好的人,學養好的人,待人和睦,工作認真負責,為社會大眾所贊嘆,這個父母才歡喜!那才叫盡到壹點孝心。為非作歹,叫人家批評,叫人家輕視,父母心裡多難過,那都不叫孝順。所以最低限度妳要把這四句真正做到,要做到能夠及格的這壹個水準,然後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

  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是「諸上善人,俱會壹處」。我們壹點善也沒有,跟他們就格格不入。他們是上善,我們也有壹點善,再有壹點加持,我們也跟上善就差不多了,這才行!不能壹點善都沒有。所以這個地方的「善男子、善女人」非常非常重要,「至心誦持,自成利益」。

  我們還有兩次,差不多可以講完。今天就講到此地。


結緣吹肉往生解毒筷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往生咒講記(第三集)
    附上壹個《往生咒》,妳們不是學密嗎?《往生咒》是無上的密咒,我們這不也有了!只有壹個用意,壹個目標,教我們認識清楚壹切法門;認識清楚後,老實念佛。老實念佛,沒有壹個不成就,古德講的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這不是假的。我們看《鈔》裡面,大師把這個意思說得更清楚了。  鈔【詳陳彼國。依正莊嚴。信行願門。如經所明。是謂之顯。遵佛秘敕。但持此咒。即得往生。是之謂密。顯者。顯此密也。密者。
  • 往生咒108遍 || 持誦《往生咒》的功德利益
    往生咒,是漢傳佛教寺院《早晚課誦集》中十小咒之一。
  • 威力無比的「往生咒」
    威力無比的「往生咒」(圖片來源:資料圖)咒語名稱往生神咒,全稱「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簡稱往生咒,是漢傳佛教寺院《早晚課誦集》中十小咒之一。咒語全文只有57個字,非常容易背誦,但是卻有無比強大的威力,持誦往生神咒,絕不僅僅是能未來得生淨土,更是在現生當世就能收穫非常明顯而且巨大的功德利益。持誦利益由於「往生」二字易使人誤以為此咒只與往生有關,只能讓念誦者或所祈求的特定對象「得生淨土」,而忽略了它的另一個極其重要的功效與意義,即「拔一切業障根本」消除業障的現世利益部份。
  • 往生咒的秘密及神奇妙用
    在漢傳早晚課誦集之中,往生咒可謂是令人誤解至深的真言,一般人並不太重視,甚至一聽往生二字,就覺得是超度用的,若是真正圓融經藏求生淨土甚至欲得現世安穩的人,必定會重視此條真言。在普傳經典阿彌陀經中,於經本尾末都會附錄上往生咒,一般的人都會下意識的認為這條往生咒是用來補缺或者做佛事時超度亡靈,而往生咒的正確名稱為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關於這一條神咒來歷並不簡單。
  • 佛教:「往生咒」說了什麼?
    佛像因此,凡是咒言,都是非常殊勝的,「往生咒」也不例外。那麼,「往生咒」說了些什麼呢?其實「往生咒」的全名是「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經」,這個咒是淨土宗的信徒最經常持誦的一種咒語之一,據說持「往生咒」的方法是應該清淨三業,即身口意悉皆清淨,包括沐浴,漱口,至誠一心,在佛前燃香,長跪合掌,日夜各誦念二十一遍,如此專注方可算是持「往生咒」。
  • 往生咒簡介
    :  往生咒是佛教淨土宗信徒經常持誦的一種咒語。  念誦往生咒的好處:  1.《往生咒》正確全名為《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顧名思義,此咒包含兩種意義與功效:「拔一切業障根本」與「得生淨土」。  3.由於「往生」二字易使人誤以為此咒只與往生有關,只能讓念誦者或所祈求的特定對象「得生淨土」,而忽略了它的另一個積極且重要的功效與意義,即「拔一切業障根本」的消除業障的現世利益部份。  4.往生咒由劉宋.求那拔陀羅所譯,原文註明本咒出自《小無量壽經》,是部已失佚的《阿彌陀經》之異譯本。
  • 《往生咒》圖解,哪怕只是瀏覽一次,也功德無量!
    《往生咒》寺院法師念誦版 《往生咒》持咒的方法和利益:如要持誦往生咒,應該清淨三業,沐浴,漱口,至誠一心,在佛前燃香,長跪合掌,日夜各誦念二十一遍。  往生咒全稱「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是《早晚課誦集》中十小咒之一。焚香跪拜佛像,合掌念誦此咒,日夜各二十一遍,能滅五逆、十惡、謗法等重罪。
  • 往生咒,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或曰「往生淨土神咒」,是佛教《早晚課誦集》中十小咒之一。視頻:「往生咒」讀誦附:病中佛菩薩指點我念往生咒消業障,方知往生咒被我們錯誤理解了!「那你就要念拔除業障根本咒。」我說:「我不懂拔除業障根本咒啊,是在哪個地方啊?」「哎,你沒有念過《阿彌陀經》嗎?」我說:「不但念,我背得很流利。」「你背得流利,《阿彌陀經》念完以後不是有一段拔除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嗎?」我才恍然大悟:「哦,原來往生咒叫做拔除業障根本咒。」
  • 元音老人短視頻 往生廣咒與慈氏咒
    [師父,還有一個就是,念心中心還要修淨土,往生咒怎麼念,往生廣咒怎麼念啊?您傳給我們],往生廣咒,[查書上有,書上沒有,咒怎麼念]?
  • 【往生咒】 拔除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此神咒全稱「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簡稱往生咒,是《早晚課誦集》中十小咒之一。
  • 天天學佛:【往生咒】 拔除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是《早晚課誦集》中十小咒之一。綽師又撰西方記驗,名《安樂集》流行。又晉朝遠法師,入廬山三十年不出,乃命同志,白黑有一百二十三人,立誓期於西方,鑿山銘願。  至陳天嘉年,廬山珍禪師,於坐時見有數百餘人,共乘七寶華舫往西方。珍禪師遂求附載,其船上人報云:「法師雖講得《涅槃經》,亦大不可思議緣。法師未誦得阿彌陀經及咒,所以不得同去。」法師遂廢講業,日夜專誦彌陀經及咒,計應滿二萬遍。
  • 問:念三十萬遍的《往生咒》要怎樣回向?
    問:念三十萬遍的《往生咒》要怎樣回向?答:這不能這樣講的。
  • 【吹肉往生咒,春節期間必備的咒】
    修行,不一定要誦經、拜佛才是修行;功德,不一定要出錢、出力才是功德。從待人接物中獲得啟示,從日常生活中有所體悟,也是一種功德。                     元音老人開示:吹肉往生咒如何觀察自身所擁有的福慧 第一、 如果有人在做事時,一切物質、人手,都湊不起來,總是少這個,缺那個的,那表示我們的福不足,那就要修福。
  • 佛法:往生咒是給過世的人念的嗎?很多學佛人都誤解了
    為什麼我們要不斷地弘揚往生咒,因為往生咒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它可以造福於念背誦咒語的人,還能利益於十方三界所有眾生!因此,我們才要一直不斷弘揚。可是很多同修卻不能實修,所以無法從往生咒中獲得功德。大多數佛教徒往往有一種誤解,其實也是固執己見,即是都以為往生咒和超拔有關。他們認為,往生咒是只有對去世的人有效果,事實上,他們都理解錯了。往生咒是真正圓融經藏,求得往生淨土的咒語,而且還能求得現世平穩,懂得此咒真正含義之人一定會在意。
  • 佛教音樂|《往生咒》,聽聞回向自己冤親債主福慧雙增
    往生咒是佛教淨土宗信徒經常持誦的一種咒語。亦用於超度亡靈。往生咒全稱「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是《早晚課誦集》中十小咒之一。焚香跪拜佛像,合掌念誦此咒,日夜各二十一遍,能滅五逆、十惡、謗法等重罪。誠心念此咒,阿彌陀佛常在頭上保佑,怨家不能傷害,可享安樂之福。最大效用:佛光普照,事事順利,吉祥如意,幸福平安。持此咒須身口意悉皆清淨。虔誠持念,即能消滅五逆十惡謗法等重罪,並且阿彌陀佛,常在其頂以護行人。
  • 吹肉往生咒、解毒咒、消除蔥蒜過惡咒
    1、吹肉往生咒        吹肉往生咒: 嗡ong   阿a   比bi   惹ra  吽hong 嘎 ga 雜za  惹ra 芒mang  梭 suo 哈ha         嗡wēng 阿à比bǐ惹rà 吽hōng 嘎gā雜zá惹rà
  • 往生論講記【全】
    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簡稱 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是出於《小無量壽經》(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消除業障用什麼方法比較好,你把《往生咒》全名讀一遍就知道了!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經》簡稱《往生咒》,持此咒須身口意悉皆清淨。焚香跪拜佛像,合掌念誦此咒,日夜各二十一遍,能滅五逆、十惡、謗法等重罪。持誦此咒,現世心生歡樂,喜悅無比,消除一切煩惱;臨終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
  • 聆聽佛音 淨化心靈:吹肉往生咒,春節期間必備的咒
    元音老人開示:吹肉往生咒如何觀察自身所擁有的福慧 第一、 如果有人在做事時,一切物質、人手,都湊不起來,總是少這個,缺那個的,那表示我們的福不足,那就要修福。第二、 如果有人在做事時,一切物質,人手,都具足了,再接著做下去後,才發覺這個事先沒注意,那個事先沒考慮,所以事辦不成,或不圓滿,那都表示我們的慧不足,所以需要修慧。  第三、 如果有人在做事時,沒有想清楚,但是做了後運氣很好,成功了,那是福具足所造成的結果,不是慧所造成的,所以如果這時不懂得繼續修福修慧,則總有一天福不足時,失敗就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