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年會」李禮輝談數字金融估值:更注重數據資源、算力和監管...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實習記者 黎媛 記者 胡豔明 最近10年,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創新突飛猛進,並逐漸應用於金融領域,數位化金融已經形成趨勢。

「如何為數字金融估值?投資銀行有準則,有方法,有模型,也有市場策略。」在12月14日第六屆金融年會上,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談及數字金融估值時表示,「與傳統金融相比,數字金融估值更加注重數據資源、算力和監管政策環境。」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明確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強調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

「隨著網際網路經濟和大數據技術應用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被納入電商、通訊運營商、金融科技公司的資料庫。這一方面給金融業帶來了寶貴的數據資源,另一方面也產生了數據孤島的問題。萬物互聯意味著數據的集合,但集合併不能自動解決數據孤島的問題,甚至會形成數據壟斷」。對於數據壟斷可能因商業利益驅動或安全管理疏漏導致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李禮輝表示,數字經濟時代更需要切實保護數據隱私,保護數據安全。中國不宜照搬西方法律的具體條文,但應該強調數據所有者對隱私數據的基本權利。

李禮輝認為,立法和執法的焦點在於:如何協調數字經濟社會的宏觀穩定與微觀動力,如何劃分數據資源固有的商業價值與數據挖掘應用產生的商業價值,如何平衡數據所有者的權利與數據佔有者的利益。與此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數據要素融合應用和安全保護,具有潛在的市場價值。

談及算力的發展,李禮輝稱,原始數據能否變成財富,又能夠產生多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取決於算力。把算力和數據變成財富的最為成功的案例,當屬阿里系、騰訊系,還有新秀抖音系。

2019年11月,穆迪授予微眾銀行「本外幣長期存款A3評級和短期存款P-2評級」,標準普爾授予微眾銀行「長期BBB+和短期A-2發行人信用評級」,評級展望均為「穩定」。這是我國民營銀行首次獲得國際評級權威機構的信用評級。這家成立5年的銀行,有效客戶超過1億,2018年平均總資產收益率1.64%,資產流動性比率和核心資本比率良好。李禮輝認為,其市場競爭力超越多數商業銀行的外在因素是騰訊系的數據資源和國家的監管政策環境,內在因素是銀行自身的算力優勢。微眾銀行集成應用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數位技術,建立自主可控、可支撐億量級客戶和高並發交易的核心系統,形成強勁的獲客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

對於監管政策環境的變化,李禮輝稱,近20年來,我國金融監管水平提升,許多專業性的金融監管能力躍居全球前列,能夠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保護存款者、投資者等金融消費者的權益,維護金融穩定,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成熟國家金融監管的底線,也是我國金融監管的基本目標。

李禮輝認為,影響數字金融估值的監管政策要素有兩點。其一是對各類金融業務的資本要求、資產分類標準和風險準備金計提標準。對於網際網路金融業務,例如網絡小貸業務,正在徵求意見並將擇時出臺的管理辦法,將做出明確、具體的規範,有可能對相關金融機構的資本槓桿、業務規模、盈利空間構成相對嚴格的約束,從而影響市場估值。

其二是對立體交互數字金融執業監管的效率和成本。金融服務通常涉及多方角色,同一客戶的業務通常橫跨多個金融機構,必須達成多方實時共享共管。數位化金融監管系統應該由金融監管部門共建共享,應該覆蓋所有的金融機構,應該穿透不同領域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業務,從而實現金融監管全流程、全方位的智能化,超越流程複雜、耗費資源的現場監管,這將顯著降低監管成本和被監管成本,有利於提升金融業的總體估值,有利於數字金融的健康發展。

最後,李禮輝強調,我們相信,中國有能力建設一個全球最優的數位化金融體系。

相關焦點

  • 李禮輝談數字金融估值:更注重數據資源、算力和監管政策環境
    在12月14日第六屆金融年會上,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談及數字金融估值時表示,「與傳統金融相比,數字金融估值更加注重數據資源、算力和監管政策環境。」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明確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強調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
  • 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數位化金融的監管重點 | 2020上海金融論壇
    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受邀出席論壇,並以「數位化金融的監管重點」為題發表主旨演講。李禮輝認為,與傳統金融相比,數位化金融具有2個重要特徵。一是依託數據要素,廣泛應用數據,深度依賴數據。因此需要可監督、可信賴的數據管理。二是依託數字連結,廣泛應用立體交互架構,深度發掘客戶價值。因此需要可穿透、可觸達的金融監管。
  • 穩健致遠第六屆金融年會 小贏科技榮膺「年度新金融領航企業獎」
    12月14日,由經觀傳媒、中國廣告協會、經濟觀察報等聯合主辦的「2020第六屆金融年會」在京舉辦。小贏科技作為新金融領域頭部優秀企業受邀出席本次年會,並榮獲「年度新金融領航企業」。同批受邀獲獎的機構和企業還有中信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新網銀行、百信銀行、甘肅銀行、平安銀行、平安普惠、馬上消費、杭銀消費、捷信、蘇寧金融等。
  • 在數字經濟的「十字路口」 金融創新與監管往何處去?
    在此背景下,中國在近期密集出臺了多項監管措施,將金融科技納入金融監管範圍之內,顯示出監管思路的巨大轉變。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大勢下,數字經濟面臨的監管環境也在發生變化。在很多人看來,數字經濟的發展貌似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 信用算力CEO張建梁:2020年監管與利好向金融科技服務全鏈條覆蓋
    信用算力CEO張建梁回顧到,2019 年行業圍繞「套路貸與真利率」、「大數據爬蟲與個人信息保護」、「共債與普惠」「助貸與實質風控」進行廣泛討論,監管思路與扶持政策明確,金融與科技的服務邊界逐漸清晰。信用算力深度服務持牌金融機構,加強連接與資源能效互補,成為科技輸出型企業的正確航向。
  • 李禮輝:發行數字貨幣需要遵循幾個原則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網易財經聯合主辦的2021網易經濟學家年會於12月13日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新格局 新開放 新機遇》。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論壇上圓桌對話環節表示,中國今年4月份推出了法定數字貨幣,這是全球第一個進行試點的法定數字貨幣,所以引起了全球的關注。發行數字貨幣方面,中國需要遵循幾個原則:保證規模化並行運行的可靠性、保證平民大眾的利益、保持貨幣市場的穩定性、維護數字貨幣的主權。
  • 李禮輝:虛擬貨幣還將生存和發展 大多數只能偏居一隅
    但最終能否替代傳統貨幣形式,取代新興的電子支付工具,成為主要貨幣形式和主要支付工具,將取決於4個關鍵因素: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具有商業價值的經濟規模、具備社會認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面對新挑戰和新機遇,李禮輝直言,應從如下三點採取行動:首先,抓緊建立數字信任機制,制定發行數字貨幣發行、數字金融市場監管、可信任機構數字貨幣監管、虛擬貨幣監管等數字金融制度;其次,有必要抓緊研究發行中國主導的全球性數字貨幣的可行路徑和實施方案;再者,應抓緊研發數字金融技術國家標準,加強國際監管的協調,建立數字金融國際監管的統一標準。
  • 範文仲:中國金融創新發展需要有風險意識和金融監管約束
    在這次經濟信息革命時期,核心經濟資源是信息和數據。因此,金融創新迎來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變局不是處於周期性的收縮和擴張,而是處於一個歷史的躍遷期,類似於像當年的錢莊、票號向現代金融業轉變的時期。最近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可以肯定,中國擁有巨大的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必將在這一輪躍遷中成為一個金融信息和數據資源的強國。
  • 李禮輝:任何單一的數位化技術都不可能獨木成林
    本期新華網《白話金融》欄目邀請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分析闡釋我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趨勢和看點。問題一:為何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李禮輝:中央重視數位技術、數字經濟的發展,這符合當前全球技術創新趨勢和經濟發展趨勢。
  • 李禮輝:數字貨幣在數字經濟競爭中將居於核心地位丨世界區塊鏈大會...
    但是對於國際貨幣體系和金融監管將造成衝擊,對於發行數字貨幣的國家,數字貨幣國際化將構成對貨幣流動性控制的挑戰。對於被他國數字貨幣替代的國家,本國的主權貨幣地位將面臨威脅,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應將被削弱,金融穩定性風險必將擴大。所以要儘快完善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的技術路徑,完善底層技術架構和應用場景設計,確保高並發市場中的規模化可靠應用。
  • 2020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在京成功舉辦 21世紀亞洲金融競爭...
    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與炫麗了整季的北京,相遇在11月。2020年11月10-11日,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在北京成功舉辦,21世紀亞洲金融競爭力評選在年會尾聲揭曉。本屆金融年會以「開放金融 智創未來」為主題,吸引了上百位監管機構代表、權威專家、知名金融機構高層、實業企業家等財經人士共聚一堂,深度探討金融新浪潮。
  • 北京金控集團範文仲:中國金融創新發展需要有風險意識和金融監管約束
    在這次經濟信息革命時期,核心經濟資源是信息和數據。因此,金融創新迎來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變局不是處於周期性的收縮和擴張,而是處於一個歷史的躍遷期,類似於像當年的錢莊、票號向現代金融業轉變的時期。最近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可以肯定,中國擁有巨大的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必將在這一輪躍遷中成為一個金融信息和數據資源的強國。
  • 全球數字貨幣的發展現狀和趨勢:貨幣政策、金融監管、應用領域...
    由於其通過工作量證明(POW)或股權證明(POS)等共識機制維護節點,POW機制導致需要大量算力進行節點確認,貨幣吞吐量有限,不能滿足零售貨幣高並發需求,而POS機制則要求擁有一定數字資產才可參與記帳,存在公平性問題。 三是加密算法帶來的安全性。區塊鏈通過非對稱加密技術實現了透明數據後的匿名性,可保護個人隱私。
  • 螞蟻IPO估值狂飆:誰搭上了這趟「順風車」?
    就像我們昨天寫到的數據公司(傳送門:《給「大廠」打工的數據「包工頭」們》),多少也受益於眼下這波資本熱度。 但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同樣的賽道、類似的業務,卻也並非所有的公司都搭上了這趟估值飆升的「順風車」。 就著這個話題,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金融科技公司的看法,以及近期跟一些圈內朋友交流的觀點匯總。
  • 肖鋼發布重磅報告:構建數字金融監管框架,打造升級版巴塞爾協議III
    所謂雙導向就是要堅持風險導向和技術導向並重,更加重視對技術的監管。所謂三支柱,一是審慎監管,二是業態監管,三是技術監管。審慎監管包括宏觀、微觀審慎,而數字金融發展成為新生態,與原來的業務、產品監管有很大不同。 肖鋼提出,傳統監管注重「大而不能倒」的風險,而新型數字金融監管不僅要關注大機構,還要關注小而分散的長尾風險。
  • 2020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論壇在京召開 聚焦金融數據治理與安全
    「十四五」時期,金融業數位化轉型應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完善金融與科技互動融合機制;貫徹協調發展理念,構建健康平衡的數字金融生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綠色金融科技深度應用;貫徹開放發展理念,促進數位化時代金融雙向開放;貫徹共享發展理念,深化數字普惠金融體系建設。
  • ...齊發聲 金融開放、金融監管、資本市場後續還有哪些政策?速看!
    11月28日,來自一行兩會一局的金融監管高層齊聚2020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圍繞「金融支持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一主題,把脈政策走勢。銀保監會要利用好、發展好這一基本經驗,以機構監管為核心,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為抓手,以市場準入、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為軸線,強化金融機構資本監管、流動性監管和償付能力監管,實現對法人機構的多維度、深層次、全周期監管。
  • 尚福林談金融監管:有效控制融資平臺、房地產、交叉金融等風險
    儘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營造公平誠信的社會氛圍,更好發揮聚集資本、配置資源等作用。二是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信息披露、失信懲戒等關鍵制度,強化市場約束,嚴厲打擊失信行為,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公平參與競爭。」尚福林強調,要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守住金融風險底線。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持續拓展,金融風險的複雜性、破壞性不斷加大,統籌發展與安全二者關係。
  • 【觀點|薦文】融資監管:數字銀行和金融科技平臺
    作者:Johannes Ehrentraud,國際清算銀行          Denise Garcia Ocampo,國際清算銀行          Camila Quevedo Vega, 哥倫比亞金融監管局本文探討了如何監管金融科技融資。近年來,以新技術為基礎的商業模式的出現引發了對監管範圍的討論,這些新型商業模式與存款、信貸中介和眾籌相關,包括數字銀行、金融科技資產負債表借貸和眾籌。
  • 「前沿譯文」金融科技的前景:後疫情時代的普惠金融(上)
    數字金融服務比傳統金融服務更快,更高效且通常成本更低,因此,越來越多地惠及低收入家庭和中小型企業。在COVID-19危機期間,數字金融服務可以並且正在實現非接觸式和無現金交易。在數字普惠金融取得進展之際,這幫助有效和快速地部署政府支持措施,包括向受這一大流行病影響的個人和公司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