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成效報導之三

2020-12-16 華龍網

 

4月24日,北碚區縉雲山生態環道示範段,市民在步道上休閒。記者 萬難 攝

樹木掩映下的北碚區縉雲山公路。記者 萬難 攝

■截至4月28日,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現生態搬遷的已有442戶、1144人,分別佔應搬遷總戶數、總人數的98.0%、98.5%。

■同未搬遷時相比,原住居民生活質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們搬出了世代居住的高山,搬進了幸福的新生活。

「我們靠山吃山幾十年,搬下山住哪裡?吃啥子?」去年10月,面對上門動員他搬遷的幹部,沙坪垻區青木關鎮四楞碑村53歲的村民李華問道。

李華的家在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衝區範圍內。我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規定,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緩衝區也只能進行科研觀測。因此,他家需要搬遷。

「『往哪裡搬、生計怎麼辦,李華的問題在原住居民中帶有普遍性。」重慶市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推進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市推進辦」)有關負責人坦言,「綜合整治的難點和關鍵是原住居民的搬遷、安置,實質是如何處理好保護生態和保障民生的關係。」

「保護生態和保障民生」成為綜合整治的根本遵循。市級相關部門和涉及綜合整治的北碚、沙坪垻、璧山三個區在充分聽取群眾訴求和建議後,採取搬遷補償、異地遷建、生態贖買、納入城鎮社保體系、增設公益服務崗位等綜合措施,打消了保護區內原住居民的種種顧慮,讓「綠水青山」轉化為百姓能夠得到實惠的「金山銀山」。

原住居民願景被納入政府決策

「每次幹部上門來,總要帶支筆、帶個本本,把我們的意見記下來。」北碚區澄江鎮縉雲村戴家院社的原住居民藍長生說,「後來,我們的一些意見真的就『變現』了。」

戴家院社位於縉雲山保護區半山腰,是生態搬遷的重點地區之一。

「我想直接搬進城,但又擔心住不習慣,而且年紀大了,還怕生活沒得著落。」今年74歲的藍長生說。一段時間後,再次上門的幹部告訴他,搬遷會獲得一定的補償,兩老口能憑此在北碚城裡買套小戶型;過了60歲,可以納入社保,基本生活也有保障。

顧慮打消後,去年4月11日,藍長生爽快地籤下搬遷協議,成為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搬遷試點的第一個搬遷戶。

在綜合整治中,北碚、沙坪垻、璧山三個區的500餘名幹部,帶著「心」和「情」進駐保護區開展調查走訪。他們在宣傳發動的同時,收集到了5300餘條群眾願景,其中大多數與民生後續保障有關。

這些願景被充分「消化」後,納入市委、市政府的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決策中。「根據原住居民的願景制定的政策更有針對性。」「市推進辦」負責人表示,「只有他們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這項工作才能推進,綠水青山也才能長久保持。」

下山開始新生活

伍成勇買的房子在地鐵1號線璧山站附近,可以遠眺連綿的縉雲山。

「說實話,搬下來生活還是要方便些,一家人也在一起了。」伍成勇說。

伍成勇今年46歲。此前他子承父業,在璧山區大路街道龍泉村二社養羊十多年。為此,他和母親、妻子住在山上,下山趕場,單程也要走1.5小時。他的一對龍鳳胎孩子在璧山城裡讀高中,每次探望他們,伍成勇先要繞道沙坪垻青木關,再坐上進城的公交車。

伍成勇的老屋在保護區的緩衝區範圍內。他在房前屋後陸續搭建了300多平方米的羊圈,被自然資源部衛星監測到,成為保護區需要整改的事項之一。在得知需要搬遷後,伍成勇和家人一合計,決定用生態搬遷補償款買房,直接搬進璧山城裡。他買的房子有130多平方米,去年下半年搬進去後,兩個孩子也由住讀改為走讀。

更重要的是,伍成勇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龍泉村老屋周圍沒有5G網絡信號,他只能用老年機。下山後,為了更快融入新生活、方便與工友聯繫,他換了一臺智慧型手機。由於勤快肯幹、信息靈通,他和妻子很快適應了新崗位,兩人月收入加起來有5000多元,已在城裡扎穩了根。

根據我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相關規定,自然保護區內的人類開發活動受到嚴格限制,部分原住居民因為生活不便、生產困難,通過生態搬遷,保護區內已有442戶原住民搬遷到了基礎設施更為完善的區域,過上了更為舒適的生活。

「出山」生計有保障

「對我來說,種地困難,出去打工也不容易。」近日,北碚區澄江鎮縉雲村石華寺組的村民甘信蓮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前幾年一次腦溢血,給他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甘信蓮的家在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整治生態搬遷範圍內。為了讓他「搬得出」還能「穩得住」,北碚區整治辦想了很多辦法,最後幫他找到了一個做清掃的公益崗位,每月有1500元收入。

對於像甘信蓮這樣無一技之長,但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原住居民,北碚、沙坪垻、璧山三個區積極為他們提供就業技能專題培訓和公益服務崗位,使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對於年紀較大、已無勞動能力的生態搬遷原住居民,則通過納入城鎮社保體系等方式,使其能安享晚年。

「在我們提供的400多個公益崗位中,有150多個都是巡山守卡護林員崗位。」「市推進辦」負責人表示,這樣一方面可以發揮原住居民熟悉當地人員和山形地勢的優勢,更好地守護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生態;另一方面,部分原住居民對這座山有著深厚感情,願意保護這一片綠水青山。

縉雲山腳下的澄江鎮柏林村位於保護區外,北碚區正與中鐵建聯合打造「柏林村鄉村振興竹文化村落」示範項目,利用柏林村400餘畝竹林和非保護區域相鄰地區竹林資源發展竹基複合材料、竹飲料、竹家具等竹材加工產業鏈,為柏林村及周邊村民提供就近就業崗位和致富機會。

目前,總投資34.7億元、全線64.5公裡的縉雲山生態環山綠道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屆時這條道路不僅可以對縉雲山保護區進行生態保護「劃界」,發揮隔離帶作用,還將串聯沿線傳統古村落、休閒農業、特色民宿,成為一條生態屏障路、景觀旅遊路、產業提升路、消防救援路,有效推進縉雲山及其周邊區域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進程。

聽說環道要從青木關鎮境內經過,李華非常高興。去年生態搬遷後,他買了新房,當上了護林員,生活質量明顯提高。「青木關有一條老街,到時候旅遊發展起來了,那才是真正的『靠山吃山』。」李華充滿期待。

相關焦點

  • 做好「減法」「加法」 重現山清水秀——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
    在綜合整治中,我市除了通過拆違、搬遷為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承載力做「減法」,還按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思路,結合縉雲山的地理
  • 重慶北碚:縉雲山「綠肺」復甦記
    位於嘉陵江畔的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重慶主城區的「綠肺」及天然屏障。由於規劃滯後、多頭管理,保護區內一度出現原住民私搭亂建、違規經營農家樂及酒店、「蠶食」林地等問題。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
  • 縉雲山蛻變記①|曾經違建處 如今已復綠
    2018年6月,重慶市委、市政府開始對縉雲山自然保護區進行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拆除多年違建、探索生態搬遷、謀劃產業提檔升級。日前,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探訪縉雲山。保護區內違建設施應拆盡拆、應改盡改,佔地又長出了綠植。兩年來,這個「都市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悄然蛻變。「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在這裡破題。
  •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領導來我區調研
    11月17日,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張慶崗副總裁一行來我區調研區融媒體中心改革發展和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情況。區委書記周旭,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江緒容陪同調研。在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生態文明分中心和縉雲山黛湖區域生態修復項目現場,張慶崗聽取了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情況介紹,並對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 重慶北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繪就綠水青山畫卷
    北碚區河長辦公室副主任唐世銀說,為徹底治理梁灘河流域水質,提升該流域生態環境,北碚區於2019年圍繞梁灘河流域開展了「河暢、水清、坡綠、岸美」的綜合整治行動。北碚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北碚計劃以梁灘河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為契機,探索梁灘河段街鎮一級生態補償機制,切實推動改善梁灘河流域水生態環境。北碚區還對轄區河流、水庫、山坪塘等進行了水環境綜合整治。  目前,北碚區建立完善了「雙總河長」的三級河長體系,全區共設置三級河長294名,其中區級河長26名,街鎮級河長128名,村社區河長140名。
  • 甘肅召開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推進會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推進會12月11日在蘭州召開。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林鐸出席會議並講話。12月11日,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推進會在蘭州召開。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林鐸出席會議並講話,省委副書記、代省長任振鶴主持會議並講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小龍甘肅省委副書記、代省長任振鶴主持會議並講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宋亮通報祁連山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進展情況。
  • 從索取到守護巍巍祁連山再現勃勃生機 ——甘肅省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保護工作階段性成效明顯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三年多的持續整治,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原環保部約談、中央祁連山專項督查、新聞媒體反映和全面自查清理出的具體問題全部完成現場整治任務,礦業權、水電站、旅遊設施項目分類退出工作也全部完成。自然保護區少了人為擾動,多了動物種群,一些多年難覓蹤影的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時有出現,生態修復治理區草木蔥蘢,呈現出休養生息的良好景象。
  • 林鐸在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推進會上...
    林鐸在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推進會上強調提高政治站位 堅持系統觀念 擔好主體責任 齊心協力加快建設「山川秀美」新甘肅任振鶴主持並講話>  每日甘肅網蘭州12月11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張富貴)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推進會今天在蘭州召開。
  • 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全面完成2020年度所轄市屬國有林區...
    截至去年底,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全面完成所管轄的市屬國有林區2020年度枯死松樹集中除治清理工作任務。縉雲山管理局將松材線蟲病防控工作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松材線蟲病防控工作。
  • 巡禮|重慶五裡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是生態系統的天然本底,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環境和保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些自然保護區保護著我國70%的陸地生態系統種類、80%的野生動物和60%的高等植物,也保護著約2000萬公頃的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約1200萬公頃的各種典型溼地。同時為進行各種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及其他學科的研究提供有利條件,為環境的監測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 重慶日報重磅關注北碚探索「生態美、百姓富」高質量發展之路
    ▲生態修復後的縉雲山黛湖。萬難 攝/視覺重慶同一時段,地處縉雲山上的黛湖同樣遊人如織,騎車、漫步、賞景……人們在翠林間盡情享受清風沁脾、鳥語花香的愜意時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北碚區堅持當好生態衛士,擦亮了山水之城的生態底色,探索「生態美、百姓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 各地林草頭條丨重慶:共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共繪綠色發展新藍圖
    「十三五」時期,全市林業系統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當好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守護者」和「建設者」,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儲備林建設等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及富民惠民工程項目,為重慶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2020年鳥類監測公報
    截止2020年3月,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記錄到鳥類20目68科356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鳥類7種,Ⅱ級保護鳥類53種,省級保護鳥類126種。自2016年起,湖南在洞庭湖區實施水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通過疏浚溝渠、禁養區畜禽規模養殖退出、拆除天然湖泊矮圍網圍、全面排查工業企業排汙和水生態修復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全方位提升洞庭湖作為國際重要溼地在野生動物棲息中的作用。
  •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關於中央環境保護督察...
    對位於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的油田生產設施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完善相關手續,制定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方案,嚴禁擅自擴大規模和破壞生態環境。對其中已停產或廢棄的油田生產設施全部進行拆除,並實施生態恢復。保護區內養殖項目整改到位。
  • 共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共繪綠色發展新藍圖
    「十三五」時期,全市林業系統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當好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守護者」和「建設者」,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儲備林建設等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及富民惠民工程項目,為重慶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北碚加快創建縉雲山北溫泉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新華網發(秦廷富 攝)  新華網重慶9月1日電(韋玉婷)近期,重慶北碚縉雲山北溫泉旅遊度假區正加快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目前已通過重慶市級專家評審,並經市文化旅遊委推報至國家文化和旅遊部作為創建單位。  縉雲山北溫泉旅遊度假區位於嘉陵江畔,縉雲山下,與嘉陵江小三峽溫塘峽自然相連。
  •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巡視反饋 西安完成2809戶農家樂整治提升
    出臺秦嶺區域鎮村建設、風景名勝區管理、涉林生態保護、水資源保護、農家樂民宿發展等指導意見,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截至2019年底,紫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太白牛尾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太白湑水河珍稀水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完成外業勘查、內業數據整理,並上報省林業局。陝西神沙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勘界立標已完成成果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