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該批改孩子作業,但必須改變目前的方式,真正做到家校共育

2020-12-18 專車直達

家長應該批改孩子作業,但必須改變目前的方式,真正做到家校共育。

家長批改孩子作業普遍受到家長們詬病,只是為了孩子許多家長選擇忍耐;隨著江蘇一名家長霸氣十足的「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退群宣言,把這一現象公開化了,甚至這一現象走進了央視,引起了全民熱議。

對這一現象,教育部早就明確「教師不得通過手機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業,不得將批改作業的任務交給家長」。最近,教育部又公開表示:明令禁止教師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的行為,發現一起,嚴查一起。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也先後出臺了若干有關作業布置的措施,堅決制止這一不良教育教學行為。

確實,隨著「家校共育」理念的深入推廣,許多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把許多本該是教師做的事推給了家長。比如,學生的預習任務,要求家長在家預先教孩子;再如回家作業要求家長輔導並批改督促孩子訂正。表面上看這是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一切為了孩子。事實上教師完全曲解了「家校共育」的理念,要求家長越俎代庖做了教師本應該做的事。

「家校共育」中家長的角色定位是協助老師做好孩子思想修養、學習能力習慣的各項事務,但不是代替老師做教學事務。比如在家督促孩子養成學習的習慣,做作業要專心、細心,要能主動閱讀,教育培養孩子為人處世的各種能力習慣,等等;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及時和老師溝通,促使孩子發揚優點改正缺點。

輔導孩子學習、批改作業僅僅是「家校共育」中的一項工作,家長應該做好這一項工作,否則難以全盤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但是並不是像現在那樣——家長講解新課、批改作業、督促孩子訂正,做老師該做的工作。

家長應該批改孩子作業,但必須改變目前的做法。家長該怎麼做呢?我記得自己讀小學時,父親也是每天要檢查我的作業,但是父親根本不看我做得對不對,只看我書寫好不好,改動多不多。一旦書寫不好,一律要求我重做;一旦發現我某道題橡皮擦拭痕跡很重,就問我是什麼原因。

然後,父親必定會抽時間到學校,和有關老師交流。後來我明白,父親雖然沒有批改我的作業,也沒有教我,但父親根據我的書寫和改動痕跡,了解了我的學習狀況;和老師交流就是指出我某些方面的缺陷,讓老師在這方面對我有所關注。

由此,我覺得現在的家長完全也可以這樣做,而且可以進一步。家長可以隔三叉四檢查批改孩子作業,發現孩子在學習上的缺陷。假如自己能夠督促孩子訂正就督促,不能的話就記下孩子的缺點錯誤。及時和老師溝通,提出孩子在學習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或者需要進一步加強鞏固的地方。

老師不可能掌握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細節,那麼家長就應該肩負起這方面的責任,把家長日常觀察到的現象和老師溝通,便於老師精準實施教育教學。當然,老師在孩子作業批改上也應該轉變觀念,批改作業是老師的本職工作,不全面批改就無法掌控班級的學習狀態。

老師主要掌控的是班級的整體狀態,很難顧及到每一個學生;如果要老師顧及到每一個學生,就需要家長的觀察了,家長的觀察就是對老師教育教學的補充。如此,才是真正的「家校共育」,也就不會有家校衝突了。

相關焦點

  • 教育專家李清樹:學校、家長應各司其職 構建家校共育
    紅星新聞網(記者 李慧穎)12月10日報導「這對如何解決當前家長普遍反應的『陪讀、陪寫、陪考』局面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對於今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明令禁止家長批改作業的消息,教育專家、成都師範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李清樹接受紅星新聞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 不得用形式掩蓋家校共育的基本內涵
    不得用形式掩蓋家校共育的基本內涵家校共育基本內涵戴直楷在家校共育新理念的新時代,很多學校開始嘗試發揮家長委員會、家長督學作用,讓家長到學校參與教育教學管理。本人認為未必,頂多能夠算作家長幫助學校教育教學的管理。在這個管理中,學校的管理有很大的好轉嗎?不敢恭維。同時這種形式,沒有或很少涉及真正的家庭教育內容。家校共育應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並不是家長到學校與老師一起管理教學、管理學生教育就是家校共育。關鍵是學校懂教育,家長在家庭會教育。家校共育,學校教師也可以到學生家庭幫助指導家庭教育。
  • 人民日報:家校共育 攜手同行
    現實中,一些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共育的理解還不到位。個別教師把分內的工作轉嫁給家長,如讓家長代替自己批改學生作業,部分家長成為「編外教師」。個別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的責任就移交給了學校和老師,自己可以當「甩手掌柜」。理解出現偏差,就會造成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責任邊界趨於模糊,導致家校共育停留於表面,難以實現預期效果。
  • 人民時評:家校共育 攜手同行
    在孩子教育這條路上,老師和家長攜手同行,彼此應該充分尊重與信任。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獨自完成培養孩子成才的使命。 現實中,一些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共育的理解還不到位。個別教師把分內的工作轉嫁給家長,如讓家長代替自己批改學生作業,部分家長成為「編外教師」。
  • 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教育部叫停「家長作業」
    專家指出,家校共育需要釐清責任邊界,改變「題海戰術」則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釐清家校共育邊界  「作業的批改肯定應該是老師自己過手的。」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綜合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張家勇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老師適當要求家長配合學校教育工作是家校共育的客觀需要,大方向上是對的,但家校合作育人在具體操作層面出現了一些偏差。  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家長究竟要承擔什麼任務?
  • 亳州三十一中積極探索家校共育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通過教育課,家長了解學校管理方式和思路,從而積極配合學校管理。期中考試後召開一次成績分析家長會、期末開展一次家校共育總結表彰會,家長第一時間了解孩子在校成績情況,為孩子補差補缺,做到有的放矢。在校級家長會的基礎上,各年級組和班級不定時分散召開家長會,針對近期年級組和班級學生成長、學習、生活情況與家長進行面對面溝通,解決問題,完善管理、助力成長。
  • 學生作業變家長作業?解決批改作業問題要減少作業量
    聽本報編輯記者講講如何做好家校聯動小編碎碎念12月1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表示對於教師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要進行嚴處。
  • 解讀|落實「十不得」,要大力推進家校共育
    「十不得」解讀之六要大力推進家校共育落實「十不得」,既要有堅定的態度,還要有一以貫之的行動,做好家長的思想引導工作,進一步規範家長學校、家委會、家長會及家庭教育服務站等工作,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和保障機制,做到「統籌規劃、重點突破,創新引領、示範帶動,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的工作思路,點面結合,
  • 家校共育實踐案例|重慶市高新區驛都實驗學校凝心聚力,推動家校共...
    家校共育,需要家庭與學校共同構建平等、尊重、協作、支撐、信賴、理解和互補的協作關係,才能有助於家校雙合力家校雙方一起共同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獲得傑出的教育作用,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和教育環境,有效地促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 「家長退群」輿情觀察:「茶壺裡的風暴」撕裂家校關係
    2018年4月,山東省教育廳發布《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規定,學生作業批改必須由教師完成,不得讓家長批改;同年9月,陝西省發布《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杜絕過度要求家長參與學生作業的完成與批改;2019年7月,教育部下發《關於做好2019年中小學生暑假有關工作的通知》,嚴禁布置要求家長完成或需要家長代勞的作業。
  • 家校共育丨陪伴·引領·薰陶
    為更好地融合學校和家庭的力量,為孩子成長提供親情的支撐與學養的培育,總結凝鍊家校共育的東營經驗,東營市教育局、東營日報社共同推出「家校共育故事」專欄,以欄目促動總結,以經驗提升實踐,講好具有東營教育特色的家校共育故事。
  • 通山縣實驗中學家校共育 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本網訊(通訊員 成倩萍)優質的學校需要優秀的家庭教育做支撐,為進一步密切學校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和合作,提升家長的教育理念,讓家長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教學活動中,形成家校教育合力,10月29日上午九點,縣實驗中學在階梯教室召開了一場以「家校共育,做好孩子的引路人」為主題的家庭教育報告會
  • 家校攜手 共育孩子精彩未來
    東校區心理中心韓海萍老師則堅持每天通過微信群開展「心理老師對你說晚安」活動,幫助家長調節情緒、更好地做好疫情期間的家庭教育。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家校形成有效合力,才能變學校育人「獨角戲」為家校共同參與的「大合唱」,孩子才能更好地成人成才。
  • 《家校共育-攜手同行-成長有禮》山東濟南義軒學校大型禮儀「家校...
    2020年11月20日,中國東方禮儀研究院院長·華平生先生受邀為濟南市歷城區義軒學校近400名一、二年級的學生、45名家長代表(每班限5名家長)和30多位老師進行《成長有禮,成長有你》的專題禮儀培訓。在孩子教育這條路上,老師和家長攜手同行,彼此應該充分尊重與信任。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獨自完成培養孩子成才的使命。  現實中,一些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共育的理解還不到位。個別教師把分內的工作轉嫁給家長,如讓家長代替自己批改學生作業,部分家長成為「編外教師」。
  • 叫停家長代改作業 回歸教育本位
    會上,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教育部的態度是一貫的、堅決的。教育部將嚴格落實作業的管理工作,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12月10日 人民日報)教師讓家長批改作業的現象時有發生,家長們的吐槽也並非最近才有。
  • 家校共育,1911學堂彰顯第三方平臺力量
    近幾年,「家校共育」成了教育界的熱詞。2020年11月,人民日報曾發表時評《家校共育 攜手同行》,再次強調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家校共育,就是家校雙方在「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這個一致的目標下,各盡職責,互相配合,共同進步,使育人效果達到1+1>2的教育過程。但是家校共育,始終在口號層面喊得很響,在實踐層面卻水花不大。
  • 教育部治理「家長作業」 成都3年前就有規定 現在怎樣了
    ●川大附小教師賀婧:布置作業會兼顧難度、總量、方式和豐富性川大附小教師賀婧表示,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作業完成的習慣還在養成中,而這個過程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因此一般會請家長跟進監督孩子的作業是否完成。當然,這不同於「批改作業」,並不是要家長糾正孩子作業中的錯誤。在家校共育中,賀婧也會布置一些「親子作業」,但她強調一定要把握度,不能讓其變成「家長作業」。例如對低年級的孩子,她可能會布置以「整理」為主題的系列「親子作業」:整理書包、整理鞋櫃、整理書櫥、整理房間……讓孩子在和父母在共同的家庭勞動中,學會自理能力。
  • 家校共育,為什麼需要藉助第三方平臺力量?
    近幾年,「家校共育」成了教育界的熱詞。2020年11月,人民日報曾發表時評《家校共育 攜手同行》,再次強調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家校共育,就是家校雙方在「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這個一致的目標下,各盡職責,互相配合,共同進步,使育人效果達到1+1>2的教育過程。但是家校共育,始終在口號層面喊得很響,在實踐層面卻水花不大。
  • 開學第2周就被請家長!不負責任的爸媽,成家校共育最大障礙
    未準備課本、未完成作業、作業本子不帶去學校、本子帶去學校了也是留白……小學一年級上期,這段時間正是幼小銜接的關鍵期,家長竟然能夠疏忽到這般田地,也著實是令人驚訝。以前,家長們總是習慣性在報名當天告訴老師:「老師,我們家孩子就交給你了,你要打要吼都可以。」
  • 家長來上學,與孩子共成長!濟南市歷下區打造家校共育新模式
    萱萱媽媽王女士說,剛開學沒多久,學校曾召開過一次全體新生家長會,那次收穫就挺大,「第一次家長會,學校梁麗校長就把自己辦公室的電話號碼公布出來了,」王女士說,「那天梁校長說,家長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直接給她打電話。我當時覺得特別震撼,學校對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希望以後這樣的講座和培訓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