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該批改孩子作業,但必須改變目前的方式,真正做到家校共育。
家長批改孩子作業普遍受到家長們詬病,只是為了孩子許多家長選擇忍耐;隨著江蘇一名家長霸氣十足的「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退群宣言,把這一現象公開化了,甚至這一現象走進了央視,引起了全民熱議。
對這一現象,教育部早就明確「教師不得通過手機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業,不得將批改作業的任務交給家長」。最近,教育部又公開表示:明令禁止教師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的行為,發現一起,嚴查一起。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也先後出臺了若干有關作業布置的措施,堅決制止這一不良教育教學行為。
確實,隨著「家校共育」理念的深入推廣,許多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把許多本該是教師做的事推給了家長。比如,學生的預習任務,要求家長在家預先教孩子;再如回家作業要求家長輔導並批改督促孩子訂正。表面上看這是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一切為了孩子。事實上教師完全曲解了「家校共育」的理念,要求家長越俎代庖做了教師本應該做的事。
「家校共育」中家長的角色定位是協助老師做好孩子思想修養、學習能力習慣的各項事務,但不是代替老師做教學事務。比如在家督促孩子養成學習的習慣,做作業要專心、細心,要能主動閱讀,教育培養孩子為人處世的各種能力習慣,等等;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及時和老師溝通,促使孩子發揚優點改正缺點。
輔導孩子學習、批改作業僅僅是「家校共育」中的一項工作,家長應該做好這一項工作,否則難以全盤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但是並不是像現在那樣——家長講解新課、批改作業、督促孩子訂正,做老師該做的工作。
家長應該批改孩子作業,但必須改變目前的做法。家長該怎麼做呢?我記得自己讀小學時,父親也是每天要檢查我的作業,但是父親根本不看我做得對不對,只看我書寫好不好,改動多不多。一旦書寫不好,一律要求我重做;一旦發現我某道題橡皮擦拭痕跡很重,就問我是什麼原因。
然後,父親必定會抽時間到學校,和有關老師交流。後來我明白,父親雖然沒有批改我的作業,也沒有教我,但父親根據我的書寫和改動痕跡,了解了我的學習狀況;和老師交流就是指出我某些方面的缺陷,讓老師在這方面對我有所關注。
由此,我覺得現在的家長完全也可以這樣做,而且可以進一步。家長可以隔三叉四檢查批改孩子作業,發現孩子在學習上的缺陷。假如自己能夠督促孩子訂正就督促,不能的話就記下孩子的缺點錯誤。及時和老師溝通,提出孩子在學習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或者需要進一步加強鞏固的地方。
老師不可能掌握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細節,那麼家長就應該肩負起這方面的責任,把家長日常觀察到的現象和老師溝通,便於老師精準實施教育教學。當然,老師在孩子作業批改上也應該轉變觀念,批改作業是老師的本職工作,不全面批改就無法掌控班級的學習狀態。
老師主要掌控的是班級的整體狀態,很難顧及到每一個學生;如果要老師顧及到每一個學生,就需要家長的觀察了,家長的觀察就是對老師教育教學的補充。如此,才是真正的「家校共育」,也就不會有家校衝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