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為何要挑起長平之戰?弱國的悲哀,只能用驅虎吞狼之計殘喘

2021-01-08 Hei白歷史

長平之戰是春秋戰國時期,乃至中國古代史中最慘烈的一場大規模殲滅戰了,交戰方是秦國和趙國,總計投入兵力超過百萬,戰役的結果是趙國的四十五萬精銳幾乎被全殲,而秦國也承受了二十萬左右的傷亡;此戰之後,趙國青壯年損失過半,元氣大傷,秦國真正意義上沒有了對手。

那這場慘烈的大戰是怎麼爆發的呢?說來還真的有點不可思議,甚至還有點「狗血」;為何這麼說?因為長平之戰的爆發,與弱小的韓國有關,或者說是韓國的一位將領的自作主張有關,這人就是馮亭;馮亭原本是韓國鎮守上黨郡的郡守,這上黨郡的面積大概佔了韓國疆域的一半以上,地理位置非常關鍵,易守難攻,是阻攔秦國進攻中原諸國的最大阻礙。

秦昭襄王繼位後,雄心勃勃,屢屢對外發動擴張戰爭,而韓國緊挨著秦國,而自身實力又相當弱小,所以屢屢被欺,在伊闕之戰中,韓魏聯軍被白起所破,24萬聯軍被全殲,雖然大部分都是魏國軍隊,但韓國損失也是頗為慘重;而後在陘城之戰中,韓國不僅被奪走九座重城,而且還被殲滅了五萬軍隊。

韓國已經無再戰之力,所以面對白起的再次進犯,對韓國至關重要的野王被白起攻破,韓國被一分為二,上黨郡成了一塊飛地;在這種情況下,韓王趕緊派人去秦國謝罪,割上黨之地請和;其實當時的秦國要滅韓國那是輕而易舉,但如果真的滅了韓國,那必將惹怒其他幾國,所以秦昭襄王同意撤軍,同時派人去接收上黨郡。

韓桓惠王趕緊派遣韓陽,通知上黨靳黈撤離上黨,靳黈不肯,韓桓惠王派馮亭接替他的位置;但沒想到這馮亭更是狡猾,他覺得上黨郡反正是守不住了,既然要丟,那就丟得有價值點,於是他直接派人去找趙孝成王,說出了想將上黨郡送給趙國的想法。雖然趙國上下對著突然到嘴邊的「肥肉」很是警惕,但最終還是按捺不住內心的貪婪,歸根到底,還是對自己的軍隊有信心。

所以上黨郡就成了趙國的領土;秦國得知消息後自然是暴怒不已,本欲遷怒韓國,但得知是上黨郡守馮亭自己的意思後,也就放了韓國一馬,開始整頓軍隊,欲與趙國進行宿命之戰。其實當時趙國的實力並不遜色於秦國,尤其是軍事實力,所以秦昭襄王很是謹慎,畢竟輸了,秦國就很難有翻身之日了,但如果勝了,那將是天高任鳥飛了。

那馮亭呢?馮亭被大喜過望的趙孝成王封為華陽君,民戶三萬;而上黨郡其他的縣令,則皆被封了侯,民戶一千,官吏都加爵三級;可見趙孝成王到底有多開心。雖然趙孝成王做好了戰爭的準備,由名將廉頗率領數十萬精銳屯兵上黨郡,本以為秦國會和以往一樣知難而退,但趙孝成王小看了秦國,更是小看了秦昭襄王。

趙國本來只是想恐嚇下秦國,沒想到秦國會以舉國之力來戰,猝不及防之下,趙軍連戰連敗,退至長平附近。趙孝成王對廉頗的連戰連敗本來就非常不滿,後又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從未領兵的趙括替換了宿將廉頗;而秦國方面,則偷偷地用白起替換王齕;雙方的差距更大了,結局也如史書記載的那般,趙國四十五萬精銳被全殲,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但馮亭也沒有逃走,而是與趙括一同戰死於長平;其實馮亭還算是有些本事的,而且很忠誠,但凡有一點可能,他也不會將上黨郡獻出去;但沒辦法,弱小的韓國被夾在秦國和趙國這兩尊龐然大物中間;但獻給趙國,總比獻給秦國好,畢竟韓國、魏國和趙國三家的關係更親近,而且最終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得到這塊地方,勢必會有一場大戰,這對韓國是極為有利的;但估計馮亭自己也沒想到,結局會這麼慘吧。

相關焦點

  • 三國殺裡——荀彧的驅虎吞狼之計是哪一計
    「此乃驅虎吞狼之計」每當荀彧說出這句話就意味著有人要掉血,除非那人沒距離誰也夠不著。
  • 《大秦賦》中趙國軍隊為何多老人幼子?韓國曾「戲耍」了秦趙兩國
    趙國作為當時能讓秦連番苦戰,甚至還吃了不少敗仗的強國,為何軍中士卒是這般狀況?這是發生在《大秦賦》之前的故事,秦趙兩國都中了韓國「驅虎吞狼」之計。但就是這個時候,韓國出了一個叫做馮亭的人,他成功地設計了一出「驅虎吞狼」的好戲,不僅讓韓國受到的威脅降到了最低,還使得秦趙兩個強國兩敗俱傷。馮亭在上黨郡的歸屬問題上,做出了極為精彩的謀劃。
  • 原本秦國是攻打韓國,為什麼長平之戰卻是趙國戰敗
    電視劇《大秦賦》是從長平之戰後,開始演繹的。然而我們知道,長平之戰是發生在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結果是趙軍慘敗,秦將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使得趙軍的實力大損。但是戰爭開始時是秦國派白起攻打韓國,而不是去攻打趙國,那麼趙國是怎麼捲入了戰爭之中呢?其原因有三點。
  • 驅虎吞狼之計——使羅馬城淪陷,西哥特人崛起的政治敗筆
    羅馬當初是想通過與西哥特人的和解,使西哥特人的優秀作戰人員進入到自己的軍隊中為自己所用。甚至採用驅虎吞狼的政策,在與其他蠻族爆發戰爭時,將西哥特人領入戰場,成為羅馬的生力軍。但是卻並沒有給西哥特人應有的補償,而導致西哥特人對於羅馬的反抗。在雙方長達30年的一種脆弱關係的演變以後,西哥特人最終攻陷羅馬,西羅馬帝國就此滅亡。
  • 山西出土倆銅戈,揭白起自殺的真正原因: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而這一發現,或許證明了一段歷史——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絕非最大的贏家。公元前262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並攻佔了野王郡,切斷了韓國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上黨郡郡守馮亭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與其做秦國人,不如投降同為三晉國家的趙國。由此,上黨舉郡併入趙國。由此,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分別派數十萬重兵進入上黨,展開了持續3年的長平之戰。
  • 三國殺荀彧技能「驅虎」設計背景大曝光,虎為呂布,狼是何人
    歷史上,他是智比張良的王佐之才,演義中,他是計安天下的曹家肱骨,有名的驅虎吞狼之計便是出自荀彧之手。所謂驅虎吞狼,意指令此攻彼,兩方自相殘殺,以讓設計者坐收漁翁之利,操作者需要有高超的手段,看清形勢,洞察兩方心理,方可令此計發揮理想效果。
  • 三國系列:徐州爭奪戰之曹操破局
    劉備告知呂布二虎競食之計【二虎競食】之計失敗之後,荀彧又利用袁術急於佔領徐州的心理,提出了【驅虎吞狼】之計。虎代指袁術,狼代指劉備,挑動袁術和劉備大打出手;此前袁術和劉備雖有戰爭,但是規模不大,因為袁術和劉備需要防備曹操漁翁得利。
  • 韓魏未曾支援長平之戰,可為何在邯鄲之戰中展現出極高的積極性?
    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司馬遷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是秦昭襄王中後期對趙國發動的重大軍事行動,而秦國也正是通過這兩場戰爭的推行而徹底的擊垮了趙國,雖然後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並沒有取得成功,長平之戰中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能以慘勝來形容。
  • 為何說在五國伐齊後,就算沒有長平之戰,秦國一統天下已然註定?
    說起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大家腦海之中第一時間浮現的應該就是改變了戰國歷史走向的「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吧?在這兩場戰爭之中,很多人又覺得「五國伐齊」要遠比「長平之戰」重要,甚至一度有人提出「『長平之戰』的結果早在『五國伐齊』之時便已註定」、「經歷了『五國伐齊』後的戰國,就算沒有後來的『長平之戰』,秦國統一也已成定局」的論斷。
  • 重看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幻象
    這位守將不願意將上黨割給「暴秦」,反而聯繫了隔壁的趙王,要將上黨之地併入趙國版圖(也有一說,這是韓國君臣之間的一種默契,用意主要是拉趙國下水)。面對送上門的重禮,趙王心動了,他派廉頗為將接受了上黨。這就是虎口奪食啊!
  • 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
    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最終消滅了45萬左右的趙國士卒,也即趙軍在這場戰役中可謂全軍覆沒。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秦軍來說,也付出了25萬左右的傷亡代價。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一首先,眾所周知,在古代戰爭中,「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是比較常見的情況。
  • 長平之戰的前期
    公園前262年,秦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野王城並切斷了上黨郡和國都的聯繫。韓王為求自保,令上黨郡向秦國投降,但上黨郡太守馮亭不願投降秦國,請趙國發兵攻取。公園前260年,秦國派左庶長王齕攻取上黨郡,民眾紛紛逃往趙國,趙國派兵駐於長平,以便扶上黨之民。隨後王齕進攻上黨,長平之戰正式開始。
  • 長平之戰—趙國之殤
    那是一場歷史之戰,一場兩國命運的決戰。於秦國而言那是一場完美的殲滅戰,於趙國而言則是一場深入骨髓的人間慘劇。40萬的降兵被無情的屠殺,殺降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發生。長平,這個神農氏的故裡成為了現代意義上所說的人間「絞肉機」。正是,歷史不忍細看,細看不敢正視,正視讓人嘆息。
  • 趙國為何輸掉長平之戰?
    01在長平之戰之前,趙括取得的唯一戰績,就是打敗了父親趙奢,但這是口水戰。他急於進攻,有兩個原因:第一,趙孝成王任用他,就是要打進攻戰,而不是防禦戰;第二,趙括要表現自己,要鎮住其部將,必須用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不只懂得紙上談兵,還能贏得戰爭。可是,趙括的每一步都在秦軍的算計中了。白起已做好了應對的準備。他要打一場史無前例的殲滅戰,這場戰役規模之大,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仍然令人瞠目結舌,參戰的人數多達一百萬。
  • 長平之戰中,趙括被圍長達46天,趙孝成王為何不發兵?
    戰爭大致的過程是,秦趙兩軍在上黨重鎮長平,形成對峙之勢,接著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以擅長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身經百戰的老將廉頗;趙括一改此前的策略,率部採取主動出擊,導致了被圍長達46天,最終趙軍在長平大敗,元氣大傷。
  • 長平之戰中,秦國為何一開始讓王齕指揮,而不是白起呢?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阬殺趙軍約45萬。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襄王派兵攻佔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懾韓國。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作戰,其他諸侯為何不支援趙國一起攻打秦國?
    長平之戰也是如此,在山東六國看來,長平之戰和此前的樂毅伐齊並無區別,只是秦國針對一個強國的軍事行動罷了。恰好在此時,趙國的實力又穩居山東六國之首,各國只希望著趙國衰弱,又怎麼會出兵支援呢?就算在魏國鼎盛之時,也沒能開闢出新的道路,衰敗後更是奢望。燕國倒是位處邊疆,但是燕國是苦寒之地,生存都十分不易,更何況開拓疆域呢?因此,長平之戰,有實力救趙國的只有齊國和楚國。可是,楚國在鄢郢之戰以後,被秦國奪去了半壁江山,對秦國產生了莫大的恐懼。
  • 長平之戰打的時間太長,趙國的後勤根本支持不住,只能速戰速決
    前言 要知道,這仗打的時間太長,趙國的後勤根本支持不住,只能速戰速決。換帥反間計是一部分,更多是廉頗防守沒問題但根本打不了進攻,趙括還能有一點希望,輸了也是正常情況。真打起來不管是不是計都要上,因為不上肯定自己先崩潰。趙國國內需要一個替罪羊來穩定民心,趙括就被黑到了現在。
  • 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國破家亡這個道理誰都懂,一旦邯鄲城破,那麼就意味著趙國要亡了,加上長平之戰趙國人死了四十多萬,幾乎是每個家庭都有一個人死在了長平,從這點來說當時的趙國的老百姓不光是要保家衛國,而且也要為自己的親人報仇。萬眾一心這點是非常重要的,這個也是白起不願意攻趙最主要的原因。
  • 長平之戰中,秦軍傷亡也非常大,為什麼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
    大家都知道,長平之戰,秦國取得了勝利,坑殺趙國精銳45萬;事實上,秦國也傷亡慘重,歷史上沒有準確的數字記錄,一般認為傷亡在30萬左右。長平之戰前後對峙了3年左右,加上前期趙軍防守嚴密,白起一貫的作戰特點——殲敵陣地戰,這個數字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