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則「大雨中,閃電擊中美國華盛頓紀念碑」的視頻刷爆了各個朋友圈。視頻中的畫面十分富有衝擊性,陰沉發紫的天空下,一道閃電直直劈在美國華盛頓的知名地標華盛頓紀念碑之上,將整個天幕一分為二,看得人心驚肉跳。
其實,很多「天象」和「預兆」,都是有科學的解釋的,但是,這種原本能夠用科學說明的徵兆,在國家局勢混亂,動蕩不安的時候,因為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人心惶惶,也會成為無法「解釋」的怪事。所謂怪,歸根結底,不是怪在現象,而是怪在人心。
中國也有很多類似的傳說,陳勝吳廣起義之前,有「大楚興,陳勝王」的狐言鬼語,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最終滅秦,光武帝劉秀幾千人馬對陣新莽幾十萬大軍,在必死的戰局中,卻在夜裡有隕石落進敵方的營帳……這樣的故事,可謂不勝枚舉。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在日薄西山的時候,也出現了無數無法解釋的怪事。
第一件:屍山中的「戲臺」
1894年,我國近代史上最深刻的一道傷痕,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當時的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從60年代開始就策劃著想要蠶食中國,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的清政府,遇到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是,被打得落花流水,毫無反擊之力。
黃海海戰中,在洋務運動裡花了大筆軍費培養的北洋水師大敗虧輸。隨後,日本登陸遼東半島,經歷了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後,在1894年11月21日攻陷了旅順,隨後就是一場慘無人道、震驚世界的大屠殺。這場屠殺持續了整整四天三夜,死難者近2萬人。
然而,在滿城的慘叫與悲呼聲中,一個戲樓,卻在這座化身為煉獄的城市裡,依然傳出嫋嫋的唱腔。
最開始,在城內的日軍都以為自己聽錯了,然而,當確定絲竹之聲確實正從戲樓裡不停地傳出來之後,他們也驚疑不定,僵立當場。
最後,一個膽子大的日軍,用刺刀推開了緊閉的戲樓大門。裡面的情景,讓滅絕人性的日軍也瞠目結舌:百餘個十幾歲的少年,被一群戲班的管理者圈養在戲樓裡,身上穿著登臺的服裝,臉上畫著面譜,抖著水袖,若無其事地在空蕩蕩的劇場中間,表演著他們既定的曲目。
這個戲班是幾個月前從北京和天津輾轉來到旅順的,戰爭爆發後,就一直被困在這裡。然而,旅順陷落後,劇院的管理者出逃,其他跑出戲院的人都死在了日軍的刺刀之下。
困在戲院裡的年輕戲子們在惶惶不可終日中,陷入了一種「白日夢」一樣的狀態:他們決定關起門來,假裝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無視血流成河的旅順,把自己所剩無幾的時間用在最熟悉的事情——唱戲上,他們為自己穿上戲服,塗抹上油彩,好像只要這麼做了,就能找回一些屬於過去的安全感。
這個「戲樓」成了他們用來逃避現實的諾亞方舟,方舟外不是洪水,而是日軍刺刀下旅順人民流不幹的血河。
第二件:無知的官員
旅順口陷落後,清政府再無反擊之力,兵敗如山倒。威海衛一戰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慈禧皇太后緊急聯繫日本,提出議和。1895年,李鴻章前往和談,最終,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了大片土地,同時還附有巨額的賠款。
《馬關條約》籤訂後,大批日方官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開始籌備在搶來的土地上修建「領事館」。其中一個領事館,就選址在了武漢的沙市。
然而,當這位姓「堀口」的外交官來到沙市的時候,他卻發現,自己完全聯繫不上當地官員。這些地方官員不但不知道《馬關條約》的存在,甚至連日本的存在、甲午戰爭的存在,以及「外交官」的性質,都一問三不知。
這個時候,距離《馬關條約》的籤訂,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月,清政府的政令上傳下達的速度,遲緩得令人震驚,而在八股取士的背景下獲得了官職的地方官員們,尸位素餐,對家國大事無視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戰爭中死去的無數冤魂也無法觸動他們已經腐朽風化的心肝。
第三件:背著敵軍過河的民眾
甲午戰爭結束之後,西方列強窺見了清政府無能的本質,對中國的剝削和侵略日益明目張胆、變本加厲。1897年,三艘德國軍艦,在沒有提前通報,也沒有取得任何許可的前提下,突然駛入了我國北方十分珍稀的不凍港膠州灣,一天之內,強行登陸,並佔領了青島,隨後,清政府與德國籤訂了《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可是一個膠州灣並不能滿足德國,1899年,德軍故技重施,120名士兵,駕駛著四艘軍艦,悄無聲息地駛入了日照海岸。
經過了膠州灣時間,德軍本來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然而,在發現日照的海岸上有成群結隊的漁民出來觀望時,他們已經進入戒備狀態,並準備迎戰了。
但這時,讓人吃驚的事情出現了:這些日照的漁民,在發現這三艘心懷不軌的船之後,不但沒有燃起烽火,反而捲起了褲腿,主動接近了軍艦,把艦上的德國士兵背入了日照城,讓德軍兵不血刃地佔領了自己的土地。軟弱清政府無法保護民眾,而民眾為了求生,不得不選擇了最恥辱自保的方式。
結語:
這三件事,說怪也怪,說不怪也不怪。在現在我們看來,無論是屍山血海中的戲臺,還是麻木不仁的官員,還是背著敵人入城的平民,幾乎都是不可理喻的。但這是因為,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平靜而繁榮的社會中,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也就無法體會到清政府統治下的時候,壓迫在近代中國頭頂的,名為「絕望」的陰雲。
當時的人們看不到希望,更不知為誰而活,只是如同行屍走肉一般地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無論是戲子、漁民,還是官員,都不敢去想一想「明天」,不敢睜開眼面對一絲光亮都看不見的現實。
在那樣的時代,普通的民眾是可悲可憐的,而敢於站出來叫醒人們,向人們吶喊的人,是真正的偉人。我們的國家曾經走過一段最絕望、最灰暗的路,但最終,經歷了百年光陰,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重新點亮了人們心中的火光,叫醒了不敢睜眼的人,中華民族重新站起來了,從此以後,再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打倒這個多災多難,卻永不屈服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