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悲歌: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為何被殘酷絞殺?

2020-12-27 騰訊網

提到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那就是人人稱讚的民族英雄。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在浙江義烏成立的戚家軍,在戚繼光的統領下,戚家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擁有著東亞最先進的裝備,戚家軍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的斬級記錄,讓這支軍隊被譽為「16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然而,這一支為朝廷立下無數功勳的戚家軍最後的結局竟是那三千三百名戚家軍死於非命,他們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中。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關於戚家軍被殘酷絞殺,要提到一個歷史事件——「薊州兵變」。通過《明史·神宗本紀》中沒有任何相關記載的情況來看,這次兵變似乎並不起眼,但若是再去研究另外幾本史料,就會發現這個看似不起眼的事件背後隱藏了明末歷史上一幕血腥且恥辱的悲劇。

如《神宗實錄》、《明史》、《兩朝平壤錄》等史料,其中的《神宗實錄》有提到「萬曆二十三年(1595)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大概解釋了「薊州兵變」的前因後果,其中的防海兵就是戚家軍,給他們定下的罪名是戚家軍因為朝廷沒有按規定發放給他們錢糧與賞賜而不顧軍紀發動兵變,最後被朝廷斬殺。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結合《兩朝平壤錄》中「南兵撤回時,以王賞不給鼓譟於石門寨」和《明史·王保傳》中「(南兵)道石門,鼓譟,挾增月餉」的記載來看,戚家軍暴起的原因確實是糧餉問題,但是《兩朝平壤錄》中的「(王保)遂以激變聳惑軍門,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卻使薊州兵變顯得頗為耐人尋味。

加上在兵變發生前一年的萬曆二十二年(1594)十月初三,遼東巡撫李化龍曾在奏疏中提到「南兵東徵稍有損傷,合無仍募足三千七百名」,這裡提到的人數和戚家軍損失「千三百名」的記載完全符合,所以「(戚家軍)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的記載是準確的,也就說明當時的戚家軍並沒有攜帶武器,同時也沒有發動所謂的兵變,由此也可推出這最後的真相了。

萬曆二十三年(1595)十月二十日,戚家軍剛剛打完「抗倭援朝」戰爭第一階段回到駐地,可朝廷先前答應的錢糧與賞賜,卻是遲遲沒兌現。憤怒的將士們當然要討說法,新任的薊鎮總兵王保卻耍了花招,把他們騙到演武場列隊,接著就把臉一翻「擊之」,向這些未有防備,手無寸鐵的軍人,舉起了一把把弓箭和屠刀,三千三百多人被殺,景象慘不忍睹,在御史馬文卿和兵部尚書石星的顛倒黑白下,王保竟然成了平定兵變的功臣,策動這場騙局的文武官員們各個升官發財。

而這些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將士們,被贊為「明朝最強軍隊」的戚家軍,個個都是熱血男兒,卻不料竟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戰場生涯,他們沒在韃靼人的鐵蹄下倒下,也沒有倒在倭刀倭銃下,卻被他們浴血保衛的大明朝廷,以這樣一種可恥的方式虐殺,真是可悲可嘆啊。

為何會有這樣的悲劇發生?據當時的局勢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的原因,那就是南北軍之爭。戚繼光為何特意要將南兵,也就是戚家軍的部隊調到薊鎮,就是想以此作為垂範,整頓北兵的風氣,藉此來練兵,戚家軍的軍紀有目共睹,即使在出國的遠徵中也同樣如此。但這樣做,必然會傷害部分人的利益,同時也造成南北兵之間的矛盾,戚繼光在的時候,還不至於表現得很明顯,等戚繼光去世以後,裂縫就越來越大。

南北的爭端,並不局限於軍中,朝堂之上,也是如此。張居正、戚繼光去世後,朝中繼任者多是北方人,多少會偏向老鄉。等支持南兵的宋英昌被罷官後,南兵更加勢單力孤,無人為他們說話,前面答應的餉銀,更是不知找誰去要。這樣的南北矛盾以及勢力差距也就導致缺少支持的南兵被心懷怨恨的北方軍官王保誘殺,而南兵還被扣上了謀反的罪名的重要原因。

還有另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明朝軍隊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弊端以及萬曆皇帝和大臣們的荒唐國防觀念。明朝在軍隊制度上的發展,從起初的軍戶制到隨後的募兵制,發展到萬曆晚期,已經運行得越來越艱難,從根源上,又與財政息息相關,仰賴張居正改革十年間,國庫得以充實,不過「萬曆三大徵」一打,就再也沒有恢復。而在整個萬曆皇帝統治時期,對於武備的廢弛,也早就是常事,萬曆皇帝本人一輩子花錢如流水,專注於揮霍享樂,「清算」張居正後,朝堂百官也是傾軋不斷,在他們看來,軍隊就是一筆財富,平日壓榨日常揮霍就好,完全忽略武備的重要性。

不光是戚家軍,還有肩負海防重任的福建水師,當年與戚繼光齊名的餘大猷創建的京營戰車營,到了萬曆晚年,這些曾威風八面,戰功赫赫的戰隊,要麼被裁員要麼就被常年廢弛,軍隊萎靡不振,戰車幹將也各個「朽壞不堪」。

所以,因為朝中的南北之爭,萬曆君臣荒唐的國防觀念以及萬曆皇帝的短淺目光和不作為,最終導致了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被屠戮的慘劇,英雄沒有在他們馳騁的戰場上犧牲,卻死在了他們浴血保衛的大明朝廷手下,這個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王朝接下來自然也沒有什麼前途可言了。

相關焦點

  •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朝廷殘酷剿殺?
    戚家軍是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創,在明朝時期堪稱地表最強軍隊,有著極其強悍的戰鬥力,戚家軍東南抗倭北拒韃靼,為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功勳,但是最後卻落得個被殘酷剿殺的下場。這場剿殺真相到底如何?首先我們要了解戚家軍的創建原因和發展歷程。明朝初年,由於時局動蕩,東南沿海地區常有倭寇為患,到了明朝中期,倭寇已經成為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大患。
  • 萬曆23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文|飛魚說史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一支相當有名氣的軍隊,憑藉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在歷史上,有兩支軍隊享譽盛名,一支是嶽家軍,另一支是戚家軍。
  • 戚家軍最後的悲歌:集體討薪被朝廷血腥屠殺,明朝不亡天理難容
    ——戚家軍軍歌戚家軍自嘉靖三十八年建軍,先後參加抗倭蕩寇、大破蒙古精騎、援朝抗倭、決戰後金,斬敵首級無數,縱橫東亞,令敵人聞風喪膽,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支「常勝軍」,被譽為十六、十七世紀東亞最強的軍隊。大多數人認為公元1621的渾河之戰是戚家軍的最後一戰,也是戚家軍百戰的唯一敗,一敗之後世間再無戚家軍!
  • 大明鐵軍的潰敗:從戚家軍看明朝軍隊的衰弱,制度落後是關鍵
    朱元璋著名萬曆三大戰爭更是完美勝利,儘管後金重整旗鼓,明朝軍隊依然拼死抵抗十幾年,哪怕最後江山被毀江河淪陷,明朝軍隊依然可以將如日中天的清王朝打得多次慘敗,甚至擊殺多名清朝將領。衛所制的頒布,表明明朝軍隊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實現自給自足的生活,即使沒有百姓們的糧食或者其他幫助,軍中也不會出現補給不足的情況。衛所制的發布使得當時的軍隊負責剿滅元朝的殘餘勢力,鞏固邊疆領土;百姓們則是安居樂業,勞動耕作。將明朝經濟快速提高,以保證國家的正常發展。
  • 16-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
    戚繼光,字元敬,山東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建造了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但其中,傳播性最廣的是他的另一重身份——戚家軍的組建者。
  • 作為明朝最精銳的部隊,戚家軍為何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藉助江南龐大賦稅的的支持,戚家軍成為當時明朝所有國防軍當中,軍種最齊全,裝備最精良,成為了抗擊日本侵略的主力軍。但好景不長,隨著戚繼光的離開,戚家軍逐漸衰落,淪為了普通的軍隊,最終也未能幫助明朝抗擊努爾哈赤。這是為什麼?
  • 戚家軍到底有多厲害,為何後期不能重建一支戚家軍呢?
    圖為明朝軍隊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以及他率領的「戚家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磨練出了赫赫的威名。這支軍隊堪稱十六世紀的亞洲最強軍。萬曆三年,兀良哈部率領五萬鐵騎入侵,戚繼光帶領戚家軍火槍隊出賽迎敵,擊敗了兀良哈三部的五萬騎兵。在朝中支持戚家軍的明朝首輔張居正倒臺後,戚繼光也受到牽連,於萬曆十一年被迫去職。這二十四年之間戚家軍共擊敗了十五萬餘的敵人。戚家軍的輝煌並沒有隨著戚繼光的去職而落寞,在明朝後期的國防力量之中,戚家軍始終都是中流砥柱。
  • 名震一時的戚家軍,為什麼最終走向了沒落?
    正在熱映的《蕩寇風雲》,為我們重現了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傳奇人生,戚繼光所帶領的戚家軍,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明朝抗擊倭寇立下了汗馬功勞,可為何戚家軍在最後卻走向了沒落?一支軍隊強大的戰鬥力不僅來自嚴格的訓練和嚴明的紀律,還必須有充足可靠的後勤保障。
  • 為明朝抗倭有功勞的戚家軍,為什麼卻被明朝圍起來屠殺了?
    文丨谷城淺說歷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明萬曆十一年皇帝對內閣首輔,曾經和自己的老師長期合作的戚繼光遭到了御史的彈劾。萬曆十五年為國家做出貢獻並且訓練出戚家軍的抗倭將領戚繼光,在貧困和疾病中逝去。
  • 明朝和後金的戰役,十萬明軍全被剿滅,戚家軍在幹什麼?
    讓萬曆皇帝非常生氣,所以召集精銳想要和努爾哈赤決一死戰,這個時候明朝一共召集10萬士兵,全部交給楊鎬,這位將領選擇兵分四路,由杜松和劉鋌率領3萬人馬走東路,李如柏在南路走,馬林則是北路。因為劉婷和楊鎬之間一直有矛盾,所以他一直放慢行走速度,一直都在等待戚繼光侄子來臨。
  • 他是明朝抗倭名將 訓練出當時世界最強王牌軍隊 令倭寇聞風喪膽
    他是明朝抗倭名將 訓練出當時世界最強王牌軍隊 令倭寇聞風喪膽 封侯非我意 但願海波平 戚繼光 一位讓明朝倭寇聞風喪膽的民族英雄 他掃倭寇 抗蒙古 衛北疆 一生經歷百餘戰 殺敵十數萬 將一群農民和礦工訓練成
  • 大明朝後期最強的五支軍隊:其中一支投敵,另一支卻打遍世界無敵手
    下面我們就一一盤點,這明末的五大最強軍隊。 第五名 天雄軍 盧象升的軍隊,是明末最強的軍隊之一,由於都是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等,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所以戰鬥精神極強,一旦遇上敵人,就緊緊咬住打到底。不脫層皮沒法跑。
  • 為什麼戚家軍能所向披靡,讓倭寇聞風喪膽?
    明朝封建體制的成熟之處正在於,他可以通過有效的監管,對募兵施行監督,既確保軍隊打勝仗,又確保軍隊的忠誠。明朝的募兵制度,從建國早期就有,比如明朝洪武年間,就有地方衛所招募民壯,用於邊境防禦。明朝正統,景泰年間的土木堡之變以及之後的北京保衛戰中,明王朝也多次以國家名義招募壯丁,參加對瓦剌部的作戰。
  • 明朝戚家軍為什麼厲害?武器裝備豪華之外,日常訓練很關鍵
    戚家軍由此而生。從誕生的第一天起,這支軍隊就註定與其他明朝軍隊不同。戚繼光沒有用強行徵召的方式,而是與地方官員配合,在當地招募自願入伍的士兵。倭寇入侵浙江,多少人因此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保家衛國,成了最樸素的念頭。趕跑倭寇,才能過上好日子。這種凝聚力不是用錢可以買來的。但僅靠這個,還是不夠的。義烏兵雖然好鬥,畢竟只是平民,跟士兵還有很大的差距。
  • 軍法嚴明的戚家軍,與八旗軍的最終一戰,誰輸誰贏
    在中國古代,有兩支無敵的軍隊以主帥的姓氏命名。一個是南宋嶽飛領導的嶽家軍,一個是明朝戚繼光領導的戚家軍。嶽家軍是在嶽飛聚集、收納的其他宋朝軍隊的基礎上形成的,士兵的基礎還是良好。戚家軍的根基只是一群從未打過仗的農民。
  • 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強大戚家軍一夜覆滅,真相令後人唏噓
    前言:大明王朝是歷史上最強的幾個時期之一,在這段時期內的華夏大地,百姓安居樂業,還派出了船隊進行友好外交,面對不斷騷擾的海盜倭寇也不懼怕,派出了強大的戚家軍進行平定。說起戚家軍的強大之處,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戚家軍就沒有大明朝的繁華。
  • 戚家軍最後一戰 士兵不要封賞只求和八旗軍決一死戰
    中國古代,有兩支以主帥姓氏命名的無敵軍隊。一是南宋嶽飛率領的嶽家軍,一是明朝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嶽家軍是在嶽飛集結、收容其餘宋朝軍隊的基礎上形成的,底子不錯。而戚家軍的底子則是一幫從來沒有打過仗的農民。戚繼光憑藉嚴明的紀律、先進的武器、多變的陣型,將這幫農民訓練成一支強大的特種兵部隊。在紀律上,戚繼光信奉「慈不掌兵」,怕死就不要來當戚家軍。
  • 「天下無敵」的明朝,坐擁兩百多萬軍隊,為何還會被打的那麼慘?
    網絡上關於明朝的各類網文鋪天蓋地,尤其是「明吹」文,更是到哪兒都躲不開。而一般的網友,對明朝的軍事制度、軍隊構成、軍隊戰史之類基本一無所知,但只要看了這類網文,大多都會人云亦云吹噓「我大明天下無敵」。說到明朝為何會滅亡,一般也是人云亦云「小冰河」、「東林黨」之類。其實,真實的明朝在軍事上並不是那麼強大,甚至可以說戰鬥力頗為尷尬。
  • 戚家軍的戰鬥力有多強?看看數字你就知道,可惜最後一戰打得悲壯
    這支能在如此狀態下以少勝多的軍隊,就是由名將戚繼光訓練打造的精銳之師——戚家軍。 ▲明軍戰車 利用車營出色的戰鬥力,戚家軍在北方再次大顯神威。萬曆元年,蒙古小王子與董狐狸向明朝索要賞賜不得,便在喜峰口肆意掠奪。
  • 萬曆三徵是哪三次大型戰役,為何三戰全勝卻直接拖垮了明朝
    明朝萬曆年間是一個飽受爭議的階段,就萬曆皇帝朱翊鈞來說他就是一個連續三十多年都不上朝的皇帝,於是就有很多人都認為明朝是在萬曆執政年間開始走向衰弱。但是因為萬曆年間的三次戰役都是大獲全勝,於是也有很多人認為萬曆執政年間是明朝開始走向強勢和開始進步的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