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敵」的明朝,坐擁兩百多萬軍隊,為何還會被打的那麼慘?

2020-12-12 軍武次位面

今天咱們繼續「帝國衰落的軍事密碼」系列文章,今天說明朝。網絡上關於明朝的各類網文鋪天蓋地,尤其是「明吹」文,更是到哪兒都躲不開。而一般的網友,對明朝的軍事制度、軍隊構成、軍隊戰史之類基本一無所知,但只要看了這類網文,大多都會人云亦云吹噓「我大明天下無敵」。說到明朝為何會滅亡,一般也是人云亦云「小冰河」、「東林黨」之類。其實,真實的明朝在軍事上並不是那麼強大,甚至可以說戰鬥力頗為尷尬。而在導致明朝滅亡的諸多原因中,軍事制度的弊端絕對要比「小冰河」、「東林黨」之類的原因重要得多。下面咱們就來細細聊聊這個問題。

《出警入蹕圖》局部,很多人對明軍的印象從此圖得來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罕見的梟雄。他以乞丐出身,趁元末亂世崛起,削平群雄,取代元朝,最終建立了明王朝。雖說朱元璋推翻了元朝,但客觀地說,明朝卻在很多方面繼承了元朝的遺產,特別是在制度建設方面,明朝繼承元朝的部分尤多。比如,朱元璋繼承了元朝的「諸色戶籍」制度,把天下百姓分為若干種戶籍,每種戶籍只準居住在固定的地方,並從事一種固定的職業,世代繼承,不得變更。當兵的人也是一種戶籍,叫做「軍戶」,這和上篇咱們提到的元朝的「軍戶制」是一樣的。不過,明朝軍戶和元朝的軍戶有所不同的地方在於,元朝的軍戶是按民族和地區來劃分的,所以有蒙古軍戶、探馬赤軍戶、漢軍軍戶和新附軍軍戶的分別,而明朝由於是漢人王朝,所以全國的軍戶並沒有什麼區別。另外一個不同之處,就在於明朝的軍戶制還結合了另一個明朝獨創的制度——衛所制。

《抗倭圖卷》局部,圖中的士兵就是明代軍戶充當的衛所兵

《明史》記載,明朝建立後,「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外統之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而上十二衛為天子親軍者不與焉」。這就是說,朱元璋把全國劃分為若干個衛所,軍戶們就被編入各個衛所之中充當衛所兵。之所以叫「衛所」,是因為這套體系是由「衛」和「所」這兩種基本的建制組成的。按明朝的制度,中央設五軍都督府,把全國各省分為五大片區,由五軍都督府分片管轄。每個省設一名「都指揮使」,負責管轄本省的衛所,相當於現在的軍一級建制。每個省又被分成若干個「衛」,每個「衛」設「衛指揮使」,相當於現在的師一級建制(這就是「天津衛」的由來)。每個「衛」下轄五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下轄十個「百戶所」,每個「百戶所」下轄兩個「總旗」,每個「總旗」下轄五個「小旗」,「小旗」是這套衛所制度的最基層編制,下轄十名士兵。

明初五軍都督府分管區域示意圖

在全國所有的「衛」之中,有十二個駐防在北京和南京的衛地位最為顯貴,這就是所謂的「上十二衛」。這十二個衛的兵力不歸五軍都督府管,而是直屬於皇帝,因而被稱為「皇帝親軍」。這裡面,就包括大家熟知的明代著名特務組織——「錦衣衛」。到了朱棣當皇帝的時候,為了進一步加強皇帝直轄的軍隊力量,削弱各地藩王手中的兵力,他通過「削藩」政策,把各地藩王的兵力逐步收到朝廷手中。所以到了永樂年間,皇帝直轄的親軍從十二個衛猛增到了二十六個衛,總兵力達到了二十餘萬人。朱棣以這二十餘萬人的兵力為基礎,建立了著名的「京師三大營」,即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合稱「京營」。其中五軍營是京營的主力部隊,三千營是以歸降明朝的三千蒙古騎兵為基礎建立的精銳騎兵部隊,往往擔任皇帝的近衛軍,而神機營則是專業的火器部隊。這支強大的京營部隊,成為朱棣統治全國的本錢,也成為永樂年間五次北伐的主力。

《大明風華》中的京營五軍營將士

朱元璋設計的這一套衛所制度,從出發點來看,是為了實現所謂「養百萬兵而不費民間一粟」的目標。按朱元璋的設想,所有軍戶按衛所建制固定居住於某地,由國家分給田地,農忙時種地,農閒時訓練,遇有戰事則直接組建成軍上陣作戰。這樣,國家不需要花費巨額的軍費,靠著軍戶們自種自食,就能養活一支龐大的軍隊。此外,由於軍戶制度把士兵和戶籍嚴密掛鈎,所以軍隊的穩定性就比募兵制相對要好,這一點在上一篇講元朝軍戶制時已經談過。正因為有這些優點,所以明朝就擁有了中國歷代王朝歷史上數量最多的軍隊。咱們之前談到過,在明朝之前,中國軍隊數量的歷史記錄是由北宋保持的,最高峰達到了一百二十五萬人。而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全國軍隊數量已經達到了一百八十萬人,一舉打破了這個記錄。到了永樂年間,明軍數量更上一層樓,達到了二百八十萬人的恐怖數字!以明代的生產力水平,如果沒有衛所制和軍戶制,要擁有這麼多軍隊肯定是不可能的,由此也可見朱元璋設計的這套制度的可取之處。

明代福建沿海所設的部分衛所建制

但是,朱元璋設計得再理想,他也預料不到日後的變化。1449年,明朝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御駕親徵,帶領京營二十多萬精銳去討伐入侵的瓦剌軍隊。結果一不小心玩脫了,在土木堡被瓦剌軍隊打了個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二十多萬京營精銳一夜之間全部葬送。雖然此後京營又再次重建,歷代明朝皇帝也多次對京營加以整頓,但其戰鬥力卻再也恢復不到土木堡之變前的水平了。1550年,韃靼的俺答汗率數萬蒙古鐵騎突破長城防線,一直打到北京城下,號稱十幾萬的京營明軍躲在高大的北京城牆後面,任憑韃靼軍在北京城外肆意燒殺搶掠了十天,竟無一人敢出城交戰。到了明末,京營更是一塌糊塗,軍紀敗壞,訓練缺乏。無論是對八旗鐵騎還是起義的農民軍,明朝朝廷都根本不敢派出這支毫無戰鬥力的軍隊。最後當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的時候,京營十萬大軍,幾乎一仗沒打就全部投降了。

國外繪製的庚戌之變中韃靼騎兵攻擊居庸關的場面

作為明軍精銳禁軍的京營為什麼會衰敗到這種程度呢?這和明朝的衛所制度的衰敗有著直接關係。京營本來就是從全國的衛所軍戶中選拔的精兵所組成,各地的衛所能不能給京營提供源源不斷的精兵,這是京營能否保持戰鬥力的關鍵所在。然而,明朝衛所制度從永樂年間達到巔峰之後,就開始因為種種弊病走上了下坡路。衛所制度的第一個弊病,就是軍戶農民性質多過軍人性質,戰鬥力完全得不到保障。按朱元璋的設計,軍戶主要工作是種地,所謂「二分守城,八分屯種」,真正軍事訓練的時間很有限。而明朝自永樂之後,內地長期承平,沒有戰事,軍戶基本上一年到頭都在種地,幾乎沒有啥軍事訓練,這就跟農民沒啥兩樣了。所以到了嘉靖年間,倭寇肆虐東南沿海的時候,東南地區的衛所兵簡直不堪一擊,甚至創造了讓五十三個倭寇從浙江登陸,一路殺到南京城下,沿途殺傷明軍官兵數千人的恥辱記錄。

《抗倭圖卷》局部,圖中可見明朝衛所兵只有一身號衣,武器頗為簡陋

衛所制的第二個弊病,就是軍戶地位極端低下,毫無尊嚴。按明朝制度,一旦成為軍戶,就要世世代代在衛所當軍戶。在衛所裡,軍官都是世襲的,軍戶毫無上升空間。而衛所軍官的世襲制,又使他們在衛所裡成了實際上的「土皇帝」,對軍戶們可以任意役使,任意支配,不但強迫軍戶為他們提供各種無償勞動,還要侵奪國家分配給軍戶的土地為私產。這些土地為軍官們佔有之後,軍戶除了能留一點餬口的收成外,其餘全部歸軍官所有,甚至一文錢租稅也不用向國家交。如此一來,軍戶實際上成了衛所軍官們的農奴,陷入了極其悲慘的境地。因為無法生活,軍戶們只好全家逃亡他鄉,成為流民。據明朝自己的統計,僅在明英宗時期,「逃故軍士一百二十萬有奇。」幾乎佔了明軍總兵力的一半。軍戶地位如此低下,境遇如此悲慘,想指望他們上陣奮勇殺敵,那只能是痴人說夢了。

現存最完整的明代衛所遺址——貴州黎平隆裡古城全景圖

衛所制的第三個弊病,就是軍官世襲制,導致軍官能力普遍低下。按明制,從正三品的「衛指揮使」一直到從六品的「所鎮撫」,全部都是世襲官職——「其職死者襲,老疾者替,世久而絕,以旁支繼,年六十者,子替。」明朝著名的兩個抗倭名將,戚繼光和俞大猷都是靠世襲得來的官職。戚繼光是世襲了他爸的登州衛指揮使官職,而俞大猷則是世襲了他爸的百戶官職。但是,明朝龐大的衛所軍官群體中,像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人才簡直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都是沒啥才能,全靠拼爹當上軍官的混子,欺壓軍戶有一套,真上了陣基本都是一觸即潰的貨色。

明代會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前千戶所百戶官印

衛所制度如此敗壞,衛所兵戰鬥力如此低下,無奈之下,明朝只得走上了募兵的老路。戚繼光正是完全拋棄了衛所制度,通過招募浙西礦工和農民才組成了戰鬥力較強的戚家軍,取得了抗倭鬥爭的勝利。而在北方,遼東總兵李成梁也是丟開了衛所制度,招募弓馬嫻熟的蒙古勇士做自己的家丁,從而組成了戰鬥力較強的三千遼東鐵騎,對保衛明朝遼東地區的安全起到了關鍵作用。募兵制對提升明軍戰鬥力確實起到了明顯的作用,然而,衛所兵是自種自吃,不用國家掏工資,而募來的兵則需要每個月真金白銀髮工資,於是明朝軍費開支開始暴增。明英宗時,每年發放的邊軍餉銀才不過幾萬兩,到了明武宗年間就增加到了47萬兩,到了嘉靖前期,猛增到270萬兩,而到了嘉靖晚期,已經暴增到了595萬兩,到了萬曆中期,再猛增到936萬兩。到了萬曆末期,由於建州女真興起,遼東戰事爆發,軍費更是呈失控狀態,明朝不得在已經很重的田賦基礎上再加徵「遼餉」,結果,終於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明朝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又再加徵「剿餉」和「練餉」,以應付越來越龐大的軍費開支。而「三餉」的沉重負擔,又使更多的農民投入到了造反者的行列。最終,明王朝就在這無解的死循環中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晚明遼東鐵騎形象,這些人都是以優厚軍餉招募來的蒙古勇士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大明會典》、《中國軍費史》、《隱匿的疆土——衛所制度與明帝國》、《中國軍事史第三卷》

相關焦點

  • 如果明朝沒有滅亡,延續到了鴉片戰爭,我國在近代還會那麼慘嗎?
    究其原因,許多人簡單地將其歸結於滿清的腐朽統治,那麼如果換一個漢人做皇帝,或者假如明朝沒有亡,而是一直延續到了公元19世紀,明朝能夠擋住西方列強的進攻嗎?我國能擺脫半殖民地的命運嗎?至公元17世紀中期,徵服西伯利亞汗國的俄羅斯帝國在東徵的道路上再無對手,沙皇的軍隊所向披靡,從葉尼塞河一直攻入黑龍江流域,而此時我國正處於明亡清興時期。大明如果不亡,意味著它能夠擋住後金和蒙古的進攻。那麼,俄羅斯人進入黑龍江流域之後所面對的就是滿族和蒙古人。
  • 兵器領先全世界,軍隊戰鬥力無敵,為何敗給數萬人的八旗軍
    明成祖永樂皇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帶回了全世界各種各樣的技術和文化,軍事實力在明朝初期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到了明末,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明朝軍隊的戰鬥力在當時已經屬於無敵。那麼,這樣的軍隊為什麼會敗給一個只有數萬騎兵的女真八旗軍呢?
  • 萬曆23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文|飛魚說史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一支相當有名氣的軍隊,憑藉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在歷史上,有兩支軍隊享譽盛名,一支是嶽家軍,另一支是戚家軍。
  • 八旗軍隊為什麼能夠橫掃遼東?為什麼會有如此戰鬥力?原因在這裡
    那就不得不說到清軍神話般的八旗軍隊了。提到滿洲八旗,世人們都會聯想到北京茶館裡的那些紈絝子弟,但在十七世紀的東亞,滿洲八旗卻是一支橫行天下的無敵之師,他們有這恐怖的戰鬥力,鬥明朝,平朝鮮,戰沙俄,一統中華,這支軍隊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軍事裡最後的輝煌。為什麼說八旗軍隊有著恐怖的戰鬥力呢?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因此可以說「得九邊者得天下」。明九邊示意圖明朝最精銳的部隊在哪裡?明朝在統一中原之後,開始推行都司-衛所制,北方靠近蒙古的區域是明朝衛所的集中區域。有文章認為,雖然明九邊士兵戰鬥力不及蒙古,但相比京營,可謂精銳,「尤其是明朝末年後金興起,大起義爆發……如果沒有邊軍,明王朝的歷史將會重寫」。隆慶末年時,九邊地區「主客邊兵,自遼東至甘肅,凡六十六萬四千三百一十九人」,比明初還多。隆慶三年,薊遼總督譚綸曾言:「今中外馬步官軍,大約止可八十四萬五千有奇」,九邊士兵數量佔明朝軍隊的大部分,亦是明朝軍隊的精銳所在。
  • 成吉思汗的軍隊人數並不多,為什麼他能打遍天下無敵手?
    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大軍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成吉思汗及其繼任者憑著這支軍隊南徵北戰,所向披靡,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可是讓人感到驚奇的是,成吉思汗軍隊人數遠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多。
  • 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明朝還有百萬軍隊,為何都不進京勤王?
    對於中國古代大多數大一統政權來說,常規軍隊破百萬不是什麼難事,別說是明朝這樣領土廣闊、人口充足的朝代了,就是一直被坊間稱為「弱宋」的宋代,巔峰時期軍隊達百萬規模以上也不是什麼難事。
  • 中國古代十大最強軍隊
    中華五千年歷史,誕生了數十個歷史王朝,每個王朝都有屬於自己的軍隊,對外進行抵抗或實施侵略,對內鞏固政權。假如,把這些軍隊篩選剩下十強。那麼,他們分別是秦軍、漢軍、北府軍、白袍軍、唐軍、嶽家軍、蒙古鐵騎、明朝水師、戚家軍、滿州八旗。
  • 西班牙不可小覷的野心:計劃用兩萬軍隊徵服明朝
    可曾想,西班牙對歐洲的地位並不滿足,竟提出兩萬軍隊讓明朝臣服的想法。那麼到底孰高孰低呢?又是誰給西班牙的勇氣? 一個是東方的老牌帝國,一個是西方的新晉霸主。兩者相遇,必有一傷。
  • 戚家軍悲歌: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為何被殘酷絞殺?
    而這些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將士們,被贊為「明朝最強軍隊」的戚家軍,個個都是熱血男兒,卻不料竟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戰場生涯,他們沒在韃靼人的鐵蹄下倒下,也沒有倒在倭刀倭銃下,卻被他們浴血保衛的大明朝廷,以這樣一種可恥的方式虐殺,真是可悲可嘆啊。
  • 為何說是此陰謀直接導致了明朝的衰落?600年來迷霧重重,真陰險
    明朝之所以衰亡,其中有一個事件是直接誘因。但這個誘因背後卻暗含著太祖朱元璋當年的設計,這件事至今依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歷史謎團。·為何說明朝的軍隊並不強大明朝最厲害的是什麼?不是軍隊,也不是火器,而是廠衛制度。
  • 帝國的覆滅 王與何人共天下
    李自成和明朝打的時候,無數次失敗都能崛起,為什麼面對清朝,毫無還手之力?錢!遼東巡撫,缺軍餉,問戶部要,戶部不給,只好向當地商戶借錢,據說最後因為借錢的事自殺了。缺軍餉導致寧遠、錦州的軍隊差點譁變,但是皇帝不信,認為是將軍在要挾他,文官們自然是順著皇帝的意思來,周延儒最擅長揣摩崇禎的心思,用「羅雀掘鼠」這個詞來解決問題,深得帝心。
  • 揭秘:古代最強大的軍隊,用的到底是什麼兵器?竟打遍天下無敵手
    說起中國古代的軍隊,名氣最大的當屬虎豹騎、燕雲十二騎之類的了。然而,中國公認的,作戰能力最強,古代最強大的軍隊,還要數唐軍。正是唐軍這樣一支威名赫赫的大軍,才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礎。說起唐軍的戰績,那叫一個亮眼啊!
  • 在富、美的明朝為何有那麼多奇葩皇帝呢?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中,明朝無疑是最特殊的一個。當家管事的有28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天天不幹活玩木匠的皇帝,也有一輩子就喜歡一個比自己大十七八的女人的皇帝。然而明王朝再不堪,他也從來沒有向任何一個外民族彎過腰、低過頭。為何明朝皇帝奇葩多?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中華大地上,曾經有過戰鬥力最強的8支軍隊,他們是誰?
    但總是會有一些讓人難忘的歷史,特別是那些強大的軍隊,他們保家衛國、開疆拓土,讓無數國人自豪無比。01秦軍點評:秦朝軍隊掃六合而得天下,兵威之猛,世所罕見。秦朝軍隊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軍隊中,最具備現代國家軍隊性質的常勝軍。
  • 蒙古軍隊曾打遍天下無敵手,為什麼讓朱元璋三種戰術就打回原形?
    朱元璋除了有一支可以同元軍掰掰腕子的騎兵之外,在明朝軍隊中,還配有一支專門克制騎兵的長槍軍。後來,波蘭也曾效仿,擊敗來犯之敵。 由此可見,明朝軍隊已經積累了很多克制蒙古騎兵的戰術,尤其是在明軍缺少騎兵的戰爭初期,當蒙古騎兵攻打朱元璋時,都被這些長槍兵給捅了回去。
  • 鴻門宴項羽婦人之仁放虎歸山,然而殺掉劉邦,項羽就能坐擁天下?
    項羽畫像其實即使項羽殺掉劉邦,項羽也難以成為一代帝王。他一方面企圖自己能夠在天下建立威名,但是他卻沒有縱觀整個天下的眼界。而劉邦則不同,劉邦是有著成為天下之主的抱負的。從他始見秦始皇出巡,其稱帝的雄心就已經埋下。而且在函谷關之後,就曾因天下之利而放棄鹹陽宮的眼前小利。即使是能臣相諫,也可窺見劉邦稱帝之心。
  • 明朝末年,擁兵「百萬」的左良玉為何不進京勤王,建立萬世功勳?
    明朝崇禎皇帝統治後期,農民軍的領頭人物李自成帶領起義軍,很容易的就敲開了北京的城門,明朝三大陣營一時間紛紛投降。孤苦悲憤下的崇禎帝,眼看明朝到了如此地步,心灰意冷,自責不已,最後走上了上吊自盡的道路。而朝中的大臣和太監,也都猶如喪家之犬一般抱頭鼠竄,各自逃命。然而這個時候,朝廷明明還有一支英勇部隊,為何在國家存亡之際卻沒有出手相助呢?
  • 明朝迎戰歐洲強國能保持全勝,清朝為啥一敗塗地?李鴻章一語道破
    曾經的亞洲霸主——明朝,在一片狼煙中謝幕,成為永遠的過去式。清朝作為遼東邊外的遊牧漁獵部族,經濟、科技、文化等綜合實力,以及疆域面積、人口數量,均全面落後於明朝,卻能取而代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清朝入關之後,歷經幾代皇帝勵精圖治,國勢日趨強盛,並在康熙、乾隆時期達到巔峰,史稱「康乾盛世」。清朝的人口數量峰值期間突破4個億,創下中國古代史人口記錄。
  • 在明末,明朝軍隊的問題是什麼?
    在明末,明朝軍隊事實上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稍微有點戰鬥力的居然是將領們的家丁——明朝軍隊的問題,核心就是和平時期「佔役」,戰爭時期殺良冒功、虛報戰績。1、軍隊象勞改犯一樣給權貴們幹私活。所謂「佔役」,說白了就是讓軍人丟下訓練,象集團勞改犯一樣去給權貴們幹私活兒,也叫「應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