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明朝軍隊的問題是什麼?

2021-01-19 小高先生的愛

在明末,明朝軍隊事實上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稍微有點戰鬥力的居然是將領們的家丁——明朝軍隊的問題,核心就是和平時期「佔役」,戰爭時期殺良冒功、虛報戰績。

1、軍隊象勞改犯一樣給權貴們幹私活。

所謂「佔役」,說白了就是讓軍人丟下訓練,象集團勞改犯一樣去給權貴們幹私活兒,也叫「應役」。

風起於青萍之末,佔役風不是在明朝末年才開始的,早在洪熙年間就開始了,到成、弘時不僅沒有止住,而且越刮越盛。到了明朝末年,事實上已經讓明軍的主力徹底失去了戰鬥力。

下面我們以在《明史》裡名聲挺好的憲宗、孝宗朝作為一個剖面,進入深入分析。??。

成化初恢復團營,其中一個考慮是為了保留精壯不被佔役。從成化十九年(1483)五月兵部尚書張鵬的奏疏中,我們看到這時明朝的團營就已嚴重缺編,20萬人的編制,只剩93400人,其中又有52000人被佔役,佔現有兵員的一半以上。

到弘治時,儘管三任兵部尚書餘子俊、馬文升、劉大夏反覆強調佔役之害,但團營被佔役的兵員照樣清不出來。

為啥?。

皇帝不願得罪皇親國戚!

戶部主事李夢陽(明代文學「前七子」代表人物)上書言事,言語間提了一嘴弘治的小舅子壽寧侯張鶴齡大量私役官兵給自己幹私活兒的情況,竟被下獄。

皇親國戚所佔兵員不能清理,那還清理個鬼!。

不得已,只好每個團營選2000人(佔總數的1/5)進行戰備訓練。

但為給孝宗的嶽父昌國公張巒修陵墓,又一下打破政策佔用數萬兵力。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既然佔了那麼大的莊園,就需要有人耕種;京城裡那麼大的攤子經商,就需要有人打理,佔用軍隊的無償勞動力不佔白不佔,當然最划算。

保國公朱永,是景泰時的名將宣府總兵撫寧伯朱謙之子。他的免死鐵券至今還保存在北京故宮裡,其爵位雖然高他父親兩級,但戰功不如其父,腐敗卻大大超過其父。

他為自己修房子就動用了相當於現在兩個團的兵力!

京營如此,邊境的衛所又是什麼情況呢?

劉大夏任兵部尚書後,孝宗問他衛所軍隊是否強勇可用?

劉大夏說,過去我一直講民窮,其實兵比民更窮,哪能與強敵作戰?

孝宗感到很不理解,說當兵的在衛所有屯糧,出徵有月糧,為什麼還會窮呢?

劉大夏一邊磕頭一邊說,江南苦於轉漕,江北苦於京操,其他的苦遠還不止於此呢!而且所謂月糧、行糧,一半被軍官貪汙了,又怎麼能不窮?!

劉大夏說的轉漕就是在運河划船拉縴,京操就是名曰赴京操練實為當苦力為權貴搞私活兒,士兵們連生存都有困難,還談什麼作戰?。

孝宗聽了苦笑著搖頭,於是至此朝廷時不時地派御使清查,想振作一下。但下面對付清查的辦法多的是,上頭來人了,底下就臨時找一些市井無賴冒名頂替,應付清點。有的部隊連花名冊都沒有,有軍戶冊的居然是洪武時期的!

除少數有點兒責任心的軍官外,各級軍官也樂得給士兵「放假」或任其逃亡,這樣不但可以吃空額,而且士兵請假是要掏錢的,當時俗稱「買閒錢」,你給我錢,我就放你羊。

騰驤四衛按理是皇帝最精銳禁衛軍,由皇帝身邊的御馬監統領,這下該齊裝滿員了吧?錯!弘治十八年(1505)兵部奉命清查,發現冒領軍餉的達13900餘名,這些空額大多進了軍官和太監的腰包。按編制,騰驤四衛必須20000人,一半以上的人就這樣「被消失」,吃了空額。皇帝禁衛軍尚且如此,其他可想而知。

2、平時弄虛作假成風,戰時更濫殺、虛報、冒領,駭人聽聞。

明朝打仗記功有硬標準,就是拿俘虜和敵人的人頭(「首功」)來核算。這一硬標準本是為了防止弄虛作假,卻為明軍濫殺開了方便之門。

成化十五年(1479)十月,太監汪直、文官陳鉞和武將朱永出兵遼東,因為在此之前都御史馬文升已經基本解決了與蒙古、女真的紛爭,所以並無戰事。

汪、陳欲建功,就誘騙建州女真(即後來出了努爾哈赤的部落)來進貢,然後謊稱貢使刺探情報,將使團60人全部殺死,甚至不惜掘開墳墓砍死人的頭來「擴大戰果」,以「大捷」報朝廷,還被後世吹噓為所謂「成化犁庭」。此事被反覆揭露,憲宗不究。

弘治十二年,又發生了遼東總兵李杲等人誘殺朵顏三衛300人報「捷」的鬧劇。

至於虛報戰果、濫行賞賚則是家常便飯。弘治十四年(1501),太監苗逵、提督史琳、總兵朱暉(朱永之子)率兵10多萬往河套迎擊蒙古小王子部的進犯。朱暉大軍到達時,小王子已移帳他處,於是明軍襲擊其已放棄的紅城子墩,僅斬首老弱3人,以大捷報聞;剛過20天,小王子與明軍戰於孔家壩子,都指揮王泰戰死,蒙古騎兵大肆搶掠,軍民死傷無數,朱暉等嬰城自保,見死不救。

敵人飽掠一個月後,開始分散活動,朱暉等才出城斬殺散敵共12級,又報大捷。

從整個戰役來看這是一次大敗仗,花了150多萬兩白銀,10多萬大軍僅殺15個無名小卒,自已損失都指揮1名、士兵無算,而戰後上報朝廷的有功將士高達1萬餘名。

因與戰果實在不成比例,群臣紛紛質疑,孝宗也懶得追究,只是將誇張的立功人數減少為210人了事。

關於立功名單,禮部尚書倪嶽在論西北用兵時指出:。

「功賞所加,非私家子弟,即權門廝養,而什伍之卒,轉餉之民,則委骨荒城,膏血野草。天怒人怨,禍幾日深,非細故也!」

兵部郎中楊琚對邊鎮的情況說的更具體:

「各邊殺賊官軍,遇有生摘斬首,多為管隊官旗詭為己功,亦有俟於中途,見有虜首,以財挾買,不從則恃眾強奪者,亦有依將領之勢挾取他人功次以為己有者,亦有將領見部下獲有二功欲取其一以惠所親者,知次之弊,不可屢數。」

讀者可能看到這裡有疑問了——問題如此嚴重,而弘治向來號稱「眾正盈朝」,怎麼就不整頓呢?。

整頓?你不要命了?!馬文升任兵部尚書伊始,嚴格考核將領,一下罷黜貪懦者30餘名,馬上就受到人身威脅,有人夜持弓箭守在他家門口,有人將誹謗信射入皇宮之內。孝宗派了12名騎士護衛他出入,並讓錦衣衛查處,動靜很大,但一個案犯也沒有抓到,最後還不是不了了之。

兩廣總督秦紘揭露總兵安遠侯柳景貪汙受賄、殘暴不法,法司查實後判其死罪,但柳景與周太后家是姻親,有後臺,反而誣陷秦紘,孝宗查也不查,直接將秦紘投進監獄。

法司後來查明秦紘無罪,吏部尚書王恕請求讓他留任,孝宗還是罷了他的官。

而犯了死罪的柳景,僅受革職閒住的處罰。

孝宗有所謂從諫如流的美名,但你不可說他朱家和外戚家的人和事,弄得不好就得進監獄。

再說弘治九年,岷王朱膺鈺僅抱怨了一次祿米未能按時發放,孝宗就派錦衣衛去抓王府所在地湖廣武岡的知州劉遜,御史劉紳覺得這樣不妥,與六科給事中聯名上書勸諫,孝宗大怒,一下將劉紳等62人打入監獄,以至臺署為之一空。

這還是在明朝中期,從上到下,從軍隊到地方就已經腐敗不堪了。到了明末。就是神仙也無力回天了。

----。

兵部尚書馬文升對明朝軍隊的問題可謂一針見血,總結到位:

「民困財竭,兵衰將懦,文恬武嬉,法令不振!」

———對於明軍的問題,作為當事人,他的話應該比後世所謂史家的評價更可信,也應該是更接近歷史真實的最終答案。

相關焦點

  • 明初驍勇善戰的軍隊,明末卻不堪一擊,是什麼原因導致?
    這種高度集權的制度避免了大臣妄圖獨立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明朝的安危。朱元璋在供養軍隊方面效仿了三國時期的屯田政策,在境內劃了很多田地分給軍隊,種子、器材都由官府提供,而軍人需要自己負責種地的相關事務。這種管理方式大大地減少了農民的負擔,不用再上繳高額的稅收。這種舉措激發了農民的高度積極性,因此在明朝初期,經濟繁榮,商人的地位大大提升。
  • 大明鐵軍的潰敗:從戚家軍看明朝軍隊的衰弱,制度落後是關鍵
    引言明朝大軍的戰鬥力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戰鬥力保持最久的軍隊,不僅能打,而且一直從開國打到亡國,是打的最久的軍隊。戚繼光多方面原因帶來的影響經濟上明末軍餉的稀缺相信很多人都認為明末軍隊潰敗的原因是因為明朝將領的指揮不當
  • 一項風靡明末的娛樂活動,為何卻把明朝往死裡坑?
    自從大明王朝悲情滅亡,那些誓不降清的明朝遺民們,就一邊把明朝三個世紀興衰掰碎了研究,一邊痛苦反思這個虐心問題:這曾經無比繁華的大明朝,怎麼說亡就亡了呢?不過,就是在這痛苦反思裡,一項曾火遍明朝的娛樂活動,卻突然悲催「中槍」,竟與「宦官專權」「皇帝昏庸」這類明朝糟心事一道,成了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什麼「娛樂活動」殺傷力這麼大?
  • 明末農民軍為什麼能迅速推翻明朝,主要是這些原因
    明朝末年,由於氣候和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導致人們顆粒無收而引發要分解運用的農民起義,並且迅速地推翻了大明王朝,那麼那些絲毫沒有戰鬥力的農民軍,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推翻明朝的呢?究其根本究竟有哪些原因?闖王率軍進入北京朝廷腐敗,人們活不下去明末那段時期朝廷日漸腐敗,並且土地兼併嚴重,加上氣候的因素導致人們顆粒無收,
  • 明朝軍隊為何能打贏蒙古騎兵,但卻輸給滿清八旗的鐵騎
    明朝軍隊火器真的很強,尤其是那個強弩。那時候強弩能夠打蒙古騎兵,可是為什麼這八旗的鐵騎進來的時候卻擋不住了呢。 成吉思汗的鐵騎是十分驃悍的,所以能橫掃全亞洲大陸,才會一度創下的橫跨歐亞的大帝國,那明朝的朱元璋為什麼有辦法打下這些蒙古鐵旗?
  • 大明朝後期最強的五支軍隊:其中一支投敵,另一支卻打遍世界無敵手
    下面我們就一一盤點,這明末的五大最強軍隊。 第五名 天雄軍 盧象升的軍隊,是明末最強的軍隊之一,由於都是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等,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所以戰鬥精神極強,一旦遇上敵人,就緊緊咬住打到底。不脫層皮沒法跑。
  • 明末的瘟疫讓京城防線空虛,朱由檢的猶豫讓明朝徹底失去了希望
    從嘉靖年間開始,由於生態破壞和氣候異常,北方頻繁發生災害,這些災害導致人們流離失所,與此同時,老鼠開始大量湧入人類居住地,最終導致了明末的大瘟疫。早在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太原等地就發生了大規模的瘟疫,史載"一染疫,十連關門"。
  • 明朝的版圖到底有多大?國土最大值在明初,明末疆域發生很大變化
    明朝版圖這麼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明朝擁有當時強大的部隊。《明史》記載,明朝時擁有最多的軍隊的時候高達200多萬人。這個數字在當時哪怕是當時歐洲所有軍隊加起來都比不過的。可見明朝當時的部隊是多麼龐大,然而明朝當時每個營都還配備了火炮。
  • 戚家軍悲歌: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為何被殘酷絞殺?
    通過《明史·神宗本紀》中沒有任何相關記載的情況來看,這次兵變似乎並不起眼,但若是再去研究另外幾本史料,就會發現這個看似不起眼的事件背後隱藏了明末歷史上一幕血腥且恥辱的悲劇。 而這些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將士們,被贊為「明朝最強軍隊」的戚家軍,個個都是熱血男兒,卻不料竟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戰場生涯,他們沒在韃靼人的鐵蹄下倒下,也沒有倒在倭刀倭銃下,卻被他們浴血保衛的大明朝廷,以這樣一種可恥的方式虐殺,真是可悲可嘆啊。
  • 明朝《武備志》記載曾經有「坦克」,究竟是什麼武器?
    八旗軍隊的楯車一直都是制勝法寶。特別是在《滿文老檔》等珍貴資料裡,都常見清軍戰車與明軍戰車「對轟」的景象,兩家一直很拼的,就有裝甲部隊。當然,雖說「明朝戰車沒上過戰場」不靠譜,但要說明朝戰車是「世界上最早的坦克裝甲部隊」,那是更嚴重的不靠譜。
  • 放虎歸山最終引火自焚,明末名將如何埋下明朝滅亡最大種子?
    爺爺李英於嘉靖年間歸附明朝,任職鐵嶺衛指揮僉事。明朝武官實行世襲制,李成梁少年便「英毅驍健,有大將才」(《明史·李成梁傳》),本應繼承指揮僉事份的職位,可是到他這一代,家境貧寒,竟然籌集不到去北京承襲官職的路費,以至到了四十歲,還只是一個普通的「諸生」!就在李成梁幾乎要對前途產生絕望的時候,他遇到了命中貴人。
  • 明朝末年的將領都是什麼學歷?看過之後才發現,難怪明朝會滅亡
    你知道明末幾位最有名的明朝將領,都是什麼學歷嗎?1.袁崇煥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也是最富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袁崇煥在後世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褒貶不一。單憑這個戰績,孫傳庭也確實當得起明史上的那句話了。那麼,孫傳庭又是什麼學歷呢?
  • 民不聊生 李自成推翻明朝 甘當漢奸 吳三桂引清入關
    地方官員相互混戰B.皇帝大多不務正業C.官僚地主兼併土地D.陝北一帶連年大旱3、下列關於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爆發於陝西北部B.提出「均田免賦」口號C.在北京建立大順政權D.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 明末遼東戰場上,明朝有百萬大軍,為何打不過數萬人的八旗兵?
    明朝初年,元代殘餘力量蠢蠢欲動,嚴重威脅著明朝北部邊境,為此明朝統治集團不惜付出巨大代價,從軍事上、經濟上、政治上建設九邊重鎮,「九邊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復設寧夏、甘肅、薊州,皆文武大臣鎮守提督,又以山西鎮巡控偏頭三關,陝西鎮巡控固原,共為九邊鎮」。
  • 這些明朝的分支機構精銳部隊正在為明朝更新生命
    這些明朝的分支機構精銳部隊正在為明朝更新生命,每一張都是戰鬥力爆炸表!明朝末年是中國史上最動蕩的一年。俗話說,時代造就英雄。一般來說,在某個王朝結束時,即王朝的衰退期,軍隊的戰鬥力會急劇下降,例如,晚清時期,八旗軍已經腐朽不堪,幾乎容易受到外國列強和太平天國軍隊的攻擊,在元朝的最後一年,當年圍繞元朝皇帝的西雪最勇敢的軍隊退化為只能奪取金銀財寶的土地,土匪被朱元璋和農民起義軍殲滅,然而歷史上有一個朝代,這與先例相悖,雖然到了年底,軍隊的戰鬥力在增強,這是偉大的明王朝。
  • 「天下無敵」的明朝,坐擁兩百多萬軍隊,為何還會被打的那麼慘?
    網絡上關於明朝的各類網文鋪天蓋地,尤其是「明吹」文,更是到哪兒都躲不開。而一般的網友,對明朝的軍事制度、軍隊構成、軍隊戰史之類基本一無所知,但只要看了這類網文,大多都會人云亦云吹噓「我大明天下無敵」。說到明朝為何會滅亡,一般也是人云亦云「小冰河」、「東林黨」之類。其實,真實的明朝在軍事上並不是那麼強大,甚至可以說戰鬥力頗為尷尬。
  • 清朝調兵最多才幾萬,為什麼不像明朝一調軍隊就是幾十萬人呢?
    看明朝打仗,不管仗打得好不好,氣勢都是很足的。永樂8年,明成祖親徵蒙古,兵力達50萬。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一把梭哈把20萬大軍報銷了。即使到了明末,薩爾滸、松錦之戰,大明也能拿出10餘萬大軍來。仗確實打得垃圾,但排場還是很大的,看得出是個大國在打仗。清朝打仗就有點「小家碧玉」了。
  • 明朝《武備志》記載曾經有「坦克」,還發展出裝甲部隊,請問是什麼...
    八旗軍隊的楯車一直都是制勝法寶。特別是在《滿文老檔》等珍貴資料裡,都常見清軍戰車與明軍戰車「對轟」的景象,兩家一直很拼的,就有裝甲部隊。 當然,雖說「明朝戰車沒上過戰場」不靠譜,但要說明朝戰車是「世界上最早的坦克裝甲部隊」,那是更嚴重的不靠譜。
  • 在古代皇帝集權方面,明朝佔據著重要的角色,淺談明朝的皇帝集權
    我覺得應該是先下定義,到底什麼叫「皇權」?到底什麼叫「巔峰」?評判標準如何?如果默認大家都懂,很可能雞同鴨講。說明朝集權,那是因為制度上廢除了副中心宰相。但是,皇上偷懶不想幹,那麼肯定有人撿起來嗎。要麼是權臣,要麼是太監。但是,往往把他們算作是「代行皇權」。這下,標準就模糊了,張居正到底怎麼算?是「代行皇權」,還是「相權」?這就是沒有下明確定義帶來的問題。
  • 明末闖王軍隊和八旗軍隊相比戰鬥力差距有多大?
    明末闖王的農民起義軍與八旗軍隊的戰鬥力差距是非常大的,二支軍隊的構成不同,兵種不同,士兵的素質不同,作為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他們的差距是明顯的。滿清的八旗部隊基本都是精銳士兵,主要是以騎射為主的騎兵,而闖王的部隊也有騎兵,但是數量很少,大部分還是步兵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