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明朝軍隊事實上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稍微有點戰鬥力的居然是將領們的家丁——明朝軍隊的問題,核心就是和平時期「佔役」,戰爭時期殺良冒功、虛報戰績。
1、軍隊象勞改犯一樣給權貴們幹私活。
所謂「佔役」,說白了就是讓軍人丟下訓練,象集團勞改犯一樣去給權貴們幹私活兒,也叫「應役」。
風起於青萍之末,佔役風不是在明朝末年才開始的,早在洪熙年間就開始了,到成、弘時不僅沒有止住,而且越刮越盛。到了明朝末年,事實上已經讓明軍的主力徹底失去了戰鬥力。
下面我們以在《明史》裡名聲挺好的憲宗、孝宗朝作為一個剖面,進入深入分析。??。
成化初恢復團營,其中一個考慮是為了保留精壯不被佔役。從成化十九年(1483)五月兵部尚書張鵬的奏疏中,我們看到這時明朝的團營就已嚴重缺編,20萬人的編制,只剩93400人,其中又有52000人被佔役,佔現有兵員的一半以上。
到弘治時,儘管三任兵部尚書餘子俊、馬文升、劉大夏反覆強調佔役之害,但團營被佔役的兵員照樣清不出來。
為啥?。
皇帝不願得罪皇親國戚!
戶部主事李夢陽(明代文學「前七子」代表人物)上書言事,言語間提了一嘴弘治的小舅子壽寧侯張鶴齡大量私役官兵給自己幹私活兒的情況,竟被下獄。
皇親國戚所佔兵員不能清理,那還清理個鬼!。
不得已,只好每個團營選2000人(佔總數的1/5)進行戰備訓練。
但為給孝宗的嶽父昌國公張巒修陵墓,又一下打破政策佔用數萬兵力。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既然佔了那麼大的莊園,就需要有人耕種;京城裡那麼大的攤子經商,就需要有人打理,佔用軍隊的無償勞動力不佔白不佔,當然最划算。
保國公朱永,是景泰時的名將宣府總兵撫寧伯朱謙之子。他的免死鐵券至今還保存在北京故宮裡,其爵位雖然高他父親兩級,但戰功不如其父,腐敗卻大大超過其父。
他為自己修房子就動用了相當於現在兩個團的兵力!
京營如此,邊境的衛所又是什麼情況呢?
劉大夏任兵部尚書後,孝宗問他衛所軍隊是否強勇可用?
劉大夏說,過去我一直講民窮,其實兵比民更窮,哪能與強敵作戰?
孝宗感到很不理解,說當兵的在衛所有屯糧,出徵有月糧,為什麼還會窮呢?
劉大夏一邊磕頭一邊說,江南苦於轉漕,江北苦於京操,其他的苦遠還不止於此呢!而且所謂月糧、行糧,一半被軍官貪汙了,又怎麼能不窮?!
劉大夏說的轉漕就是在運河划船拉縴,京操就是名曰赴京操練實為當苦力為權貴搞私活兒,士兵們連生存都有困難,還談什麼作戰?。
孝宗聽了苦笑著搖頭,於是至此朝廷時不時地派御使清查,想振作一下。但下面對付清查的辦法多的是,上頭來人了,底下就臨時找一些市井無賴冒名頂替,應付清點。有的部隊連花名冊都沒有,有軍戶冊的居然是洪武時期的!
除少數有點兒責任心的軍官外,各級軍官也樂得給士兵「放假」或任其逃亡,這樣不但可以吃空額,而且士兵請假是要掏錢的,當時俗稱「買閒錢」,你給我錢,我就放你羊。
騰驤四衛按理是皇帝最精銳禁衛軍,由皇帝身邊的御馬監統領,這下該齊裝滿員了吧?錯!弘治十八年(1505)兵部奉命清查,發現冒領軍餉的達13900餘名,這些空額大多進了軍官和太監的腰包。按編制,騰驤四衛必須20000人,一半以上的人就這樣「被消失」,吃了空額。皇帝禁衛軍尚且如此,其他可想而知。
2、平時弄虛作假成風,戰時更濫殺、虛報、冒領,駭人聽聞。
明朝打仗記功有硬標準,就是拿俘虜和敵人的人頭(「首功」)來核算。這一硬標準本是為了防止弄虛作假,卻為明軍濫殺開了方便之門。
成化十五年(1479)十月,太監汪直、文官陳鉞和武將朱永出兵遼東,因為在此之前都御史馬文升已經基本解決了與蒙古、女真的紛爭,所以並無戰事。
汪、陳欲建功,就誘騙建州女真(即後來出了努爾哈赤的部落)來進貢,然後謊稱貢使刺探情報,將使團60人全部殺死,甚至不惜掘開墳墓砍死人的頭來「擴大戰果」,以「大捷」報朝廷,還被後世吹噓為所謂「成化犁庭」。此事被反覆揭露,憲宗不究。
弘治十二年,又發生了遼東總兵李杲等人誘殺朵顏三衛300人報「捷」的鬧劇。
至於虛報戰果、濫行賞賚則是家常便飯。弘治十四年(1501),太監苗逵、提督史琳、總兵朱暉(朱永之子)率兵10多萬往河套迎擊蒙古小王子部的進犯。朱暉大軍到達時,小王子已移帳他處,於是明軍襲擊其已放棄的紅城子墩,僅斬首老弱3人,以大捷報聞;剛過20天,小王子與明軍戰於孔家壩子,都指揮王泰戰死,蒙古騎兵大肆搶掠,軍民死傷無數,朱暉等嬰城自保,見死不救。
敵人飽掠一個月後,開始分散活動,朱暉等才出城斬殺散敵共12級,又報大捷。
從整個戰役來看這是一次大敗仗,花了150多萬兩白銀,10多萬大軍僅殺15個無名小卒,自已損失都指揮1名、士兵無算,而戰後上報朝廷的有功將士高達1萬餘名。
因與戰果實在不成比例,群臣紛紛質疑,孝宗也懶得追究,只是將誇張的立功人數減少為210人了事。
關於立功名單,禮部尚書倪嶽在論西北用兵時指出:。
「功賞所加,非私家子弟,即權門廝養,而什伍之卒,轉餉之民,則委骨荒城,膏血野草。天怒人怨,禍幾日深,非細故也!」
兵部郎中楊琚對邊鎮的情況說的更具體:
「各邊殺賊官軍,遇有生摘斬首,多為管隊官旗詭為己功,亦有俟於中途,見有虜首,以財挾買,不從則恃眾強奪者,亦有依將領之勢挾取他人功次以為己有者,亦有將領見部下獲有二功欲取其一以惠所親者,知次之弊,不可屢數。」
讀者可能看到這裡有疑問了——問題如此嚴重,而弘治向來號稱「眾正盈朝」,怎麼就不整頓呢?。
整頓?你不要命了?!馬文升任兵部尚書伊始,嚴格考核將領,一下罷黜貪懦者30餘名,馬上就受到人身威脅,有人夜持弓箭守在他家門口,有人將誹謗信射入皇宮之內。孝宗派了12名騎士護衛他出入,並讓錦衣衛查處,動靜很大,但一個案犯也沒有抓到,最後還不是不了了之。
兩廣總督秦紘揭露總兵安遠侯柳景貪汙受賄、殘暴不法,法司查實後判其死罪,但柳景與周太后家是姻親,有後臺,反而誣陷秦紘,孝宗查也不查,直接將秦紘投進監獄。
法司後來查明秦紘無罪,吏部尚書王恕請求讓他留任,孝宗還是罷了他的官。
而犯了死罪的柳景,僅受革職閒住的處罰。
孝宗有所謂從諫如流的美名,但你不可說他朱家和外戚家的人和事,弄得不好就得進監獄。
再說弘治九年,岷王朱膺鈺僅抱怨了一次祿米未能按時發放,孝宗就派錦衣衛去抓王府所在地湖廣武岡的知州劉遜,御史劉紳覺得這樣不妥,與六科給事中聯名上書勸諫,孝宗大怒,一下將劉紳等62人打入監獄,以至臺署為之一空。
這還是在明朝中期,從上到下,從軍隊到地方就已經腐敗不堪了。到了明末。就是神仙也無力回天了。
----。
兵部尚書馬文升對明朝軍隊的問題可謂一針見血,總結到位:
「民困財竭,兵衰將懦,文恬武嬉,法令不振!」
———對於明軍的問題,作為當事人,他的話應該比後世所謂史家的評價更可信,也應該是更接近歷史真實的最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