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作家三毛離開我們的第27個年頭。但是,她又仿佛從未離開。
7月4日,《三毛典藏全集》首次以電子書形式發售,在掌閱實現全球首發,上架首月即在掌閱平臺獲總計得超200萬人氣,熱情的讀者給三毛的作品留下了10000多條評論。目前,《三毛典藏全集》在「傳世經典」分類的下載量及好評數仍穩居第一名。
《三毛典藏全集》(14本)
近日,借三毛《回聲》演唱會巡演的機會,我們有幸與三毛的大姐陳田心女士、著名編劇史航老師一起,重溫三毛獻給世界的愛與坦誠。
對話陳田心:看三毛的書,要看得深
讀三毛的書,不難感受到她與家人強烈的情感羈絆。1964年,18歲的三毛赴西班牙留學,母親與小姨從臺灣一路送行到香港機場才捨得與她分別,三毛在《赴歐旅途見聞錄》裡寫道:「回頭再看了母親一眼,再看了一次,然後硬下心去再也不回頭了,淚是流不盡的」。
在接下來的行程中,三毛遭英國移民局不公對待、被粗暴拘押十多個小時,卻繃住了不落一滴淚,她性格之倔強、對家人之深情可見一斑。
三毛年少離鄉,長居異國,旅行與通信的條件都極度受限,她與家人的深情,卻始終未有褪色。三毛是怎樣通過有限的交流機會,從情感上與家人彼此支撐的?
陳田心解釋,她們與三毛最常用的聯絡方式是寫信,確切地說是通過郵簡,這是早年郵局發行的一種郵品,外觀是一張薄薄的紙,寄件人把內容寫在郵簡的內層,摺疊起來貼上郵票就可以寄了,比航空信更經濟。三毛寄給家人的郵簡非常特別,她把字寫得很小,洋洋灑灑寫滿一整張,連郵簡折起的兩邊也會寫上,密密麻麻填滿所有空白。郵簡從撒哈拉寄到臺灣大概需要二十天。家人們回信時,每個人在郵簡上給三毛寫一句話。
「在我來說,旅行真正的快樂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它的過程。遇見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種種的困難,聽聽不同的語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樂。」
對三毛不夠了解的人,往往只知道她的浪漫與灑脫,卻忽略了她的實幹與犀利。在我們熟悉的華語作家裡,三毛大概是「暴改出租屋」的第一人,她在著名的《撒哈拉的故事》中寫過這麼一個故事,她與荷西結婚時,由於荷西經濟拮据,只能租了當地人的小破屋做婚房,連基本家具都沒有,不服輸的三毛撿來當地人不要的木箱,讓荷西自製沙發。後來他們才得知,這些木箱是棺材的包裝,等於他們一直坐在「棺材板」上,其他人聽來只覺得毛骨悚然,三毛夫婦卻非常自得。這份超脫,顯然與三毛的成長經歷有關。陳田心女士提到,三毛性格中特立獨行的一面從小就非常明顯——三毛也曾厭學,卻不是為了貪玩,而是去荒涼的墓地讀書和思考。
從三毛第一次發表作品,到今天已經過去將近六十年,她曠達、樸實的文字,有著怎樣的魔力,能跨越50多年的時光,激蕩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潮?
陳田心回答:「我看到的是愛。人類沒有愛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在她簡單的文字裡,能讀到非常大的憐憫和極深的情感。看三毛的書,要看得深,才能體會到她想讓我們看見的是怎樣的一種情感、還有人類靈魂深處一直存在的一份情。三毛的書,沒有時代、沒有年齡,每一個人都能從她的書中獲得需要學習、經歷的經驗,或者獲得一個方向、一個夢想。」
對話現場
對話史航:張愛玲選擇背對世界,三毛繞著世界徘徊
掌閱:您曾評價三毛「是一個始終手涼的人,所以更容易觸及到溫暖」,您覺得「缺憾」對文學創作意味著什麼?
史航:我覺得文學創作基本就是對缺憾的感知、鎖定以及填補,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三毛如果是個手涼的女孩兒,那麼因為手涼,她觸及到任何有溫度的東西都比普通人更有所感,也更能把那些感觸鎖定、傳遞給我們。
掌閱:過去幾十年裡,許多人通過三毛,第一次認識了撒哈拉沙漠等很少有中文寫作者涉足的地域。在今天,旅行、通訊都變得很便利了,那麼讀三毛對當代人是否還有意義?她的寫作中有哪些不可替代性?
史航:不管旅行、閱讀的分享、記錄變得如何便利,還像羅大佑的歌裡唱的那樣:「孤獨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寵」,每個人依然是孤獨的課題,依然是孤獨的孩子,至於TA能不能成為造物的恩寵。意味著TA能不能把她想傳播的東西傳播出去,重要的就在這一點。
三毛是個能傳遞很多美好的作家。身為讀者,有幸生於三毛之後,更有幸生於三毛髮表作品之後,我覺得一直在領受著,美好的四季在自己身邊輪迴。
我們現代人上網就可以搜到一百條到某個地方的旅行攻略,但是所有的攻略都無法代替你出門前的一聲召喚,和你上路後的一種陪伴。
記得有朋友要去漫遊中國的時候,我送他書,在書上寫了兩行字:「除了流浪,你沒有別的道路;除了道路,你沒有別的情人。」那正是我深受三毛影響的時候。
三毛的寫作,不可替代性就在於她在記錄的是生活,而不是想像。她在感受的是人,而不是簡單的閱讀內容。她這樣的人永遠在節省著我們的時間、延長著我們的生命半徑。讓我們生命的圓裡有更多有意義的內容生長。
在當代作家裡,我覺得只有李娟一個人,繼承了三毛這種意義。或者說煥發出與三毛同樣的意義。
掌閱:三毛和張愛玲都是至情至性的天才型女作家,從作品的體裁和表現形態來說,她們兩人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是大相逕庭的。三毛後期卻對張愛玲的人生經歷發生了很大的興趣,您覺得她們兩人是否有什麼共通的地方?
史航:張愛玲打量這個世界的時候,三毛選擇擁抱這個世界。張愛玲在晚年選擇背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三毛只是繞著這個世界走來走去,她可能會有一段時間內在你視野裡消失,但她不是為了迴避或者逃避,她只是為了從一個新的角度出現在你眼前。
掌閱:史航老師的藏書是有名的,您有看電子書的習慣嗎?您覺得什麼樣的作品適合用電子書呈現?
史航:我藏書雖然多,也有讀電子書的習慣,但並不是那種隨身帶一個閱讀器。只是用過手機看一些已經看過、需要再看的網文,沒有每天閱讀電子書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