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擔任南昌國際馬拉松比賽移動AED醫療保障的嘉佑醫療志願者 (受訪者供圖)
記者 | 孫木子 李雅萱
編輯 | Nobita嚴之
全文共2631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是一種能夠自動識別異常心律並給予電擊除顫的急救設備。火車站、地鐵站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一般也是心臟驟停的高發地點。在這些地點安放AED,非專業醫療人員在接受簡單的培訓後,也能對心跳驟停患者進行急救。使用AED加徒手心肺復甦施行搶救的成功率遠高於只做徒手心肺復甦。此前,南昌市區定點配置的AED急救設備已有30餘臺,分布在昌北機場、江西快線通勤航空、南昌西站、南昌站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本月初,南昌地鐵在八一廣場站、地鐵大廈站、南昌火車站、南昌西站和衛東站投放5臺AED。南昌成為中國內地38個開通地鐵的城市中,第21個在地鐵站內安置AED的城市。以下是正文。
▲2017年南昌國際馬拉松比賽終點,李鋼正在察看一名摔倒的選手 (受訪者供圖)
「救命神器」
2019年11月10日上午10時,第四屆南昌國際馬拉松賽(半馬比賽)進入衝刺階段,賽道上的氣氛空前熱烈。
突然,終點處的人群騷動起來,守在終點旁的救護人員舒娟見狀,迅速推開層層疊疊的人群跑了過去,看見一位年輕選手倒地不起。
拿出AED,貼電極片,按壓除顫鍵,心肺復甦,清理呼吸道,舒娟和身邊的醫護人員反應迅速,一系列搶救動作一氣呵成。
從舒娟跑到這位突發心臟驟停的年輕患者身邊,到患者恢復意識,不超過四分鐘。而四分鐘正是突發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黃金搶救時間」。
舒娟是江西嘉佑曙光骨科醫院急診科的一名護士,大約十年前,她開始接觸AED並熟練掌握了用法。
2016年,南昌開始舉辦首屆國際馬拉松賽事(以下簡稱「贛馬」),舒娟所在的醫院負責賽場的移動AED醫療保障工作。在醫院完成了全面的培訓並通過了衛健委嚴格的考核後,她成為了贛馬現場的一名醫療保障人員。
舒娟所在醫院的培訓部主任,南昌曙光公益培訓師、中國紅十字會救護師李鋼說,在馬拉松比賽中,出現心臟驟停的病例的概率極高。資料顯示,平均大約每5萬名馬拉松長跑者中便有一人死於心臟驟停(包括賽後24小時內的猝死者)。
據中國安全生產網2018年報導,我國心源性猝死發病率逐年攀升,其中只有不到1%的患者能夠被成功搶救。我國每年約55萬心源性猝死病例中,有90%發生在醫院之外,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投放AED顯得非常必要。
「突發緊急情況時,使用AED與不使用AED的差別巨大。」李鋼介紹說。日本2017年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發生心臟驟停時,使用AED進行除顫並配合徒手心肺復甦,搶救成功率可達53.5%,而只施行徒手心肺復甦僅有16.6%的成功率,前者是後者的3倍以上。
▲南昌地鐵八一廣場站內擺放的AED 攝 | 孫木子
「傻瓜機」AED
AED因其簡單易懂的操作被稱為「傻瓜機」。使用過程中,AED會不間斷地進行語音提示,就算操作者對使用方法不夠熟悉,但只要掌握基本的技能,跟隨語音的指導,也可以通過AED完成急救。
在心跳驟停的早期,往往會出現一種叫「心室顫動」的情況。此時,心臟雖然並未完全停止跳動,但卻失去了有效泵送血液的能力,病人在幾秒內就會因為腦供血不足而失去意識。每延遲除顫1分鐘,搶救成功率就會減少 7%~10%。如果不及時加以治療,持續5分鐘以上即可因缺氧而使腦組織發生不可逆的損傷,隨即很快死亡;即便得救,也會產生嚴重的後遺症,喪失自主生存能力。
▲2019年7月,李鋼給江西省希望工程陽光成長中心的孤兒們上急救課 (受訪者供圖)
相比於徒手心肺復甦,AED可以更有效地解決患者的室顫問題。
取出AED後,先打開電源,將兩個電極片分別貼置於胸骨右緣右鎖骨下區域和左乳頭外的左腋中線處,AED會自動進行分析,判斷患者是否需要進行除顫。如若需要,AED將會語音提示救助人員按下除顫鍵。患者心臟停止室顫後,再及時輔助以持續的胸外按壓,患者有極大概率獲救。
如若因為距離等因素AED無法第一時間運達,可先進行心肺復甦,等待AED送達。「AED在按壓前使用的話是更理想的,但是在公共場所有人倒地,不見得能那麼快拿到AED,就得先做胸外按壓,等AED到了再趕緊使用。」李鋼說。
▲AED操作圖解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會救」與「不敢救」
中國新聞周刊於2019年12月發表的《高以翔猝死背後:AED及中國公眾急救的尷尬》一文中寫道:中國的應急救護,比起「不會救」,更大的問題在於「不敢救」。
「這是一個概率的問題。」李鋼認為在解決了「不會救」這個問題後,「不敢救」這個問題便顯得沒有那麼嚴峻,「當絕大部分人都掌握了AED技能,那當有人倒地時,總有人敢上前救助。」
為了消除民眾施救時的顧慮和心理負擔,南昌地鐵站的AED設備右側印有《民法典》第184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江西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宗志翔介紹說,自願救助他人的行為,在學術上被稱為「好意施救」。在深圳、杭州、上海等城市,政府頒布了相關的規章,給予「好意施救」者額外的獎勵。
「制度上的一些規定,要鼓勵人們去向善,去見義勇為,這是頒布這條法律想要達到的一個目標,也是一個好的方向。」宗志翔說。
▲南昌地鐵八一廣場站擺放的AED上印有《民法典》第184條內容 攝 | 孫木子
「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2014年,在曙光公益成為了美國心臟協會的培訓點後,李鋼開始把AED使用引入自己在國內的急救培訓中。培訓主要覆蓋企業、社區和學校,各個年齡階段、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機會參加。
在他看來,我國AED的全面推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我國AED的硬體數量和重視程度都還較低。在南昌心臟驟停相對高發的運動場所,絕大部分沒有AED設備的保障。南昌某體育館的工作人員在被問及場館內是否安裝AED時,他表示對此一無所知。
南昌地鐵投放5臺AED消息出來後,媒體相關報導也不多,更談不上像其他城市有媒體給予大型科普宣傳。「媒體宣傳的缺失,也是一個可以改進的問題」 ,李鋼說。
在他看來,推廣一個公共急救設備,需要包括政府強制等多方因素去共同推動。在一些西方國家,公共場所須安裝急救設施後才準予開放,「急救證與畢業證、駕駛證、就業資格證捆綁在一起」。
我國部分城市已經邁出了強制公共場所安放AED的第一步。11月9日,杭州出臺的《杭州市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管理辦法》提出,相關單位如若不按照規定配置AED且逾期未改正,將處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並向上級主管部門及社會通報。
南昌地鐵站AED的投放,是通過模仿與學習其他城市的做法,在完善公共急救體系上走出的一大步。但在國民認知度極低的情況下,硬體設施的完善也沒有辦法彌補觀念上的缺失,「這不只是AED設置的問題,觀念和意識的跟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南昌地鐵正式投放5臺AED前,紅十字會為地鐵工作人員舉行了簡單的AED操作培訓。在以往進行的日常急救培訓中,李鋼和其他培訓人員面對心有顧慮的企業員工、學生和社區居民等會不厭其煩地進行鼓勵,「你面對的是一條生命,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是那個英雄。」
護士舒娟也表示,從普通人的角度來說,操作AED是一個在危急時刻十分有用的技能,「這畢竟是一個可以救人一命的技能,不光是救別人,自己的家人也多了一份保障。」
▲2017年9月9日,紀念世界急救日南昌首屆「愛心跳.救不停」急救大賽現場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