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嶽唱歌時的感情,也是非常的真實,完全不加修飾。愛即愛,恨即恨,鬱悶便是鬱悶,無聊便是無聊,糾結也是糾結。表達感情上從不遮遮掩掩,欲罷還休。 就是這些直白的歌詞,加上他直白的節拍,最後再融合阿嶽直白的情感,便是阿嶽所有的歌。 但是阿嶽的歌從何而來呢,對於說阿嶽不是屌絲,卻唱著屌絲的歌的人,我只能借用阿嶽的一句歌詞,因為他在放屁。他們不知道阿嶽的經歷,自然不懂阿嶽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歌。
有人說張震嶽的歌從來都是勾勒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做任何美化,真誠不虛偽所以讓人很容易產生共鳴。張震嶽,放開了做想做的事,從來不給自己設限。他的職業生涯軌跡就像是金庸小說裡的木劍、利劍、重劍,最後到無劍。在他超過20年的創作路上,非常明顯的能看到一個偶像歌手變成真正男人,一個浮躁到腦子裡只想喝酒打炮的年輕人變成一個隨時去海邊衝浪感受夕陽的熟男。不久前在微博的一次微訪談裡,有人問他:「阿嶽,今早的早餐吃了什麼?」 他回答:「吃大便。」十多年前有記者問張震嶽演唱會結束後想去幹嘛時,他的回答也是「吃大便」。張震嶽就這樣從二十幾歲隨性生長到四十多歲。
第一次聽張震嶽的歌是在初中,當時的我有個非常刻苦的習慣,每周從學校回家時,公交車上一定會打著小燈背政史地,不一定背得進去,但是形式必須擺出來才能安心。學校離家遠,從公交車的始發站到終點站的距離,而這首歌就在全車大燈開著卻空無一人的亮堂之時闖進耳朵。「當你在穿山越嶺的另一邊 我在孤獨的路上沒有盡頭」男孩子的聲音清爽,一開嗓好像有海風吹過。旋律簡單明快,仔細去聽歌詞,除了「思念是一種病」有種「香水有毒」的太過通俗,其他的填詞倒可以說是膾炙人口,一語中的。
明明難過到了極致,又很茫然無措,還得撐著 像剛踏入社會的孩子,有很多對現實的不理解,有對真善美理想的堅持,但又有妥協,覺得自己應該主觀能動,卻又找不到方法,但還是願意承受這份痛苦,同時戲謔幽默的調侃,這種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矛盾和壓力,是與歌有共鳴的,比較可貴的特點往往一首歌唱下來,吐槽自己的往往比吐槽社會的多,就這一點,覺得比e神強。 很多普通人做不到精英的「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瀟灑和能力,也無法認同一些loser完全不努力和放棄,做著一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或者說不知其如何為而強撐為之」的事情,同時調侃又給自己留了後路,是許多把奮鬥看做人生意義,但能力未達的人們生命下限的永恆陪伴。
張震嶽一直大概是我五六歲的時候看少林(笑林)小子裡的模樣,並且這麼多年一直不間斷也不可以地關注著,和人說其他的次數很少,每次談起,口頭上也並不擅長表達對他的喜愛。 其實我一直是一個帶著痞氣的呂孩子,想對一切說不在意不追求,隨性而克制,所以你一定能夠明白我為什麼喜歡他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玩遊戲,日夜打,認識一個上海的小哥哥帶我,他推薦的小宇後來姐姐去讀大學,我也小學畢業了,她去看縱貫線的演唱會,我在家裡百度縱貫線 然後聽公路 聽亡命之徒 聽出發。我其實一直想流浪,想滿不在乎,想做一個壞學生,但是一直在規定的道路上,扮演好每一個角色
如果你從他最一開始的專輯完全聽下來的話,你會發現這是張震嶽由涉世不深,叛逆,走向逐漸長大,發現問題,然後被問題所苦惱,最終解決問題,獲得真性自我的過程。當他最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他對於周圍生活的一些黑暗面是佷反感的,比如人們的虛偽嘴臉,但當時他的做法是不管不理會,懶得理這些事情,可以聽聽「等我有一天」以及「秘密基地」等早期專輯。到隨著長大,他發現他沒法子不理會這些事情,這讓他苦惱。這階段的代表專輯是「我想要的感覺」以及「嶽快嶽慢」。最後,他終於走出來了,我們可以聽出他的歌曲裡充滿了更多的陽光和活力,比如「我是海雅谷慕」以及後來的「兄弟本色」等。總之,他的整個歌曲,都體現出了他的成熟歷程。但是,提個建議,閒暇放鬆聽歌的時候,少聽一些阿嶽的傷情歌,比如「我想要的感覺」等等,不是說不好聽,而是說聽者容易被帶進去,莫名其妙傷心。
阿嶽,個人最喜歡的男歌手之一。各種舞曲各種混搭。 聲音辨識度高,帶著痞痞的感覺,但唱起情歌來又極其溫柔極其動情。 歌詞白話、旋律簡單,朗朗上口。他的歌總是很簡單,但給人的感覺很直接,不拐彎抹角,不做作。 仿佛你經歷過的事,你聽到的故事,你說過的話,你想要說卻說不出的話。他的歌不遙遠,很生活,很你我他。